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颜面部;四、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

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

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以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为标题,本文将介绍三伏贴的相关实施方案和流程。

一、背景介绍三伏贴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用于预防和治疗夏季常见病、多发病。

它采用草药制成的贴剂,贴于特定穴位,通过药性渗透,起到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二、实施方案1. 选择合适的贴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相应的贴剂。

常见的有清凉型、清热解毒型、祛湿型等。

贴剂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 准备贴贴工具:包括贴剂、贴纸、酒精消毒棉球、清水等。

在实施前要确保工具的清洁和消毒,以免引起感染。

3. 清洁穴位:使用酒精棉球擦拭贴贴部位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4. 贴贴流程:(1) 打开贴剂包装,取出贴剂。

(2) 将贴剂贴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注意贴剂的位置和方向。

(3) 用贴纸固定贴剂,确保贴剂牢固贴附在皮肤上。

(4) 若需要贴多个穴位,按照相同的流程进行操作。

(5) 贴完后,给予患者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三、实施流程1. 患者评估: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格检查等,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三伏贴。

2. 解释说明:医生向患者解释三伏贴的作用、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并征得患者同意。

3. 实施操作: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贴剂,并进行准备工作。

4. 贴贴过程:医生根据贴贴方案,将贴剂贴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并用贴纸固定。

5. 监测观察:在贴贴过程中,医生要对患者进行监测观察,包括贴贴部位的皮肤状况、患者的舒适度等。

6. 教育指导:医生向患者提供三伏贴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求,包括保持贴贴部位的清洁、避免擦洗、注意饮食等。

7. 随访评估:医生在一段时间后进行随访,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再次贴贴。

四、注意事项1. 三伏贴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在实施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和咨询医生意见。

2. 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贴贴部位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 贴贴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舒适度,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在夏季三伏天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三伏灸”、“三伏贴”。

它主要适用于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来,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在施术前,需要准备好药物、选择相应的穴位、确定治疗体位和环境,并进行消毒。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为基本处方,可以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要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在施术时,可以采用贴法、敷法、填法和熨贴法等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前,需要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治未病”方法,可以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

但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在贴敷期间,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患者应积极就医,并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

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在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

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都需要保持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门窗、墙壁、卫生间、洗手池等都需要经常保持清洁,毛巾等卫生工具用后要及时清洁整理。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慎用人群]
禁用与慎用
贴敷方案 成人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适应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禁用与慎用
技术规范 2015
2015.7
中医科 陈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感谢聆听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腧穴。
[随证加减]
[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椎
肺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定喘
膏肓
脾俞
中府
膈俞
贴敷方案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敷2至4小时。 [贴敷时间] [成人] [儿童]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一、前言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项中医传统技术,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由于技术操作规范不规范、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应用效果参差不齐、安全性难以保证。

为了推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保障民众的健康,特制定本规范。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从事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的中医师、护士、药师等医疗人员。

三、技术操作规范3.1 贴药前的准备3.1.1 常规检查在贴药前,应仔细问询患者有无过敏史、药物史等,认真查看相关病历和体检报告,以及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了解患者自身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贴贴敷。

3.1.2 选择药材根据患者的病症及中医四诊,选用适当的贴膏方并提取药材制成膏状,通常采用水蜜丸研磨贴敷法制作贴膏。

药材应选用正规生产的、符合药典规范的材料,同时需要按照处方选用合适的材料,禁止使用禁药、毒药和有毒杂质的药材。

3.1.3 准备用具准备好需要用到的用具,包括手套、医用棉签、棉片、消毒纱布、消毒水等。

同时,还要准备好需要贴的敷料,如透气性好、无菌、柔软的棉质贴敷物等。

3.2 贴药技术要点3.2.1 准备贴敷物在开始贴药前,患者应该先暴露贴敷部位的皮肤,切记要保持皮肤干燥。

此外,应选择透气性、抗菌性好的贴敷物,贴敷部位应光洁平整。

3.2.2 贴敷穴位根据病情及中医四诊,选取合适的穴位贴敷。

穴位应选取具效的经穴、筋穴、肌肉穴、络穴等。

在位置选择和穴位标注上,应遵循中医学相关规范。

3.2.3 涂敷贴膏涂敷贴膏时应戴上手套以确保膏剂不被污染。

在准备好药品后,将适量药膏涂抹在贴敷物上,按照贴敷物尺寸和涂敷量的比例进行涂敷。

3.2.4 粘贴贴敷物将涂有药膏的贴敷物贴于相应穴位上,用手指顺着贴敷物逐渐将其与皮肤贴合。

贴敷物应尽量平整,部位不能有空隙,同时贴得不要太紧或过松,以免影响穴位的正常活动或外伤皮肤。

三九贴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规范

三九贴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规范

三九贴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规范三九贴和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用来治疗寒邪侵袭或是湿气滞留引起的疾病。

这两种贴敷的方法在临床上都非常常见,但是在进行三九贴和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三九贴穴位常选在胸腹等大面积穴位,如中脘、关元等;三伏贴穴位则常选在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的经络上,如合谷、足三里等。

2.贴敷材料准备:准备好三九贴或三伏贴所需的材料,如贴敷布、药粉等。

贴敷布应选用透气性好、柔软舒适的材料,药粉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有效的中药成分。

3.洁净环境:进行贴敷服务前,要确保贴敷的环境整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和二次感染的发生。

需要做好手部和工具的消毒工作。

二、操作流程:1.了解患者情况:在贴敷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身体状况等,确保安全可行。

2.清洁穴位:将贴敷部位清洁干净,使用无菌酒精或适当的清洁液擦拭,清除污物和皮脂。

3.施敷药物:根据医生的指导或药方,将合适的药粉均匀地撒于贴敷布上,药量适中,不宜过多。

4.敷贴穴位:将装有药粉的贴敷布轻轻贴在经络穴位上,要确保贴敷布与皮肤完全接触密封,避免空气进入。

5.固定贴敷: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或绷带固定贴敷布,保证贴敷的稳定持久。

6.监测病情:进行贴敷后,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7.拆除贴敷:一般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左右,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

拆除贴敷时要轻柔,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多的刺激。

三、注意事项:1.患者适应症:三九贴和三伏贴是针对特定病症而设计的疗法,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需要特别注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禁忌症:对于有器质性疾病或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如恶性肿瘤、器官功能衰竭等,禁止使用三九贴和三伏贴。

3.质量保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品和贴敷材料,确保贴敷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冬病夏治”话“三伏”

“冬病夏治”话“三伏”
征 (+ 一) 共 济 运 动 正 常 , 面 及 四肢 , 颜
病 历 资 料
深 浅感 觉 正 常 。辅 助 检查 : 、 、 常 血 尿 粪
规及生 化全套正 常。x线 胸片 示左肺 上 叶 占位并 阻塞性肺炎 , 右肺 下 叶结节影 ;
患 者 , ,0岁 , 男 5 因左 侧上 下 肢 活动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特
色疗法 , 是很重要的预防 医学思想, 它是根
病先 防” 的理论指导 下 , 配合 现代 医学透 皮给药 系统理论 , 体现预 防为主的治疗方 法, 用药对穴位刺 激 , 同时又有 药物本 身白
据《 素问 ・ 四气调神论》 春夏养阴” 中“ 的原
眼底视乳 头轻度水肿 , 动静 脉 比例 正常 ,
d i 1 . 9 9 j i n 10 —6 4 . 0 0 o: 0 3 6 / . s . 0 7 s 1x 2 1
2 10 0. 7
左 侧上肢肌力 Ⅲ级 、 下肢肌 力Ⅳ级 , 张 肌 力略高; 侧正常 ,e 右 K mg征、 rdisi B u z k n
视物模 糊 、 发热 、 无 咳嗽 、 咯血 、 痛 、 胸 腹 泻 、 痛、 神 不 振 , 重有 明显 减 轻 。 腹 精 体
肺及右下肺 转移 , 左侧胸腔 少量 积液 ; 颅 脑C T示 右侧 半 卵圆 中心及 顶 叶 占位 性 病变, 多考 虑脑 膜 癌。 因我 院无 细胞 学
检查 , 到 上 级 医 院 检 查 发 现 癌 细 胞 。 故
喘, 细辛解表散寒 , 温肺化饮 , 甘遂泻水逐
饮, 逐痰涎 的作 用 ; 生鲜姜 汁具有 活血行 气 , 中散寒的作用 , 温 麝香性香窜温阳 , 可 助药物痛 经透穴 , 以达到提高 免疫 , 防治 和治疗慢性气管炎等疾病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涂膜剂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 料,制成的含药涂膜剂,使用时涂于皮肤特定穴 位上。 • 贴膏剂 贴膏剂是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 物容量高、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 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物等特点。
• 药袋 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 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 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证属阴寒内盛、经脉瘀阻者)
注:三伏贴针对的是反复发作冬季加重的慢性病, 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并非是立竿见影的治疗 方法,许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3年或更长的时间才 能见效。所以,患者要至少坚持贴3年。 如果不 愿意长期坚持治疗的患者切莫盲目跟风。
3.贴穴注意事项
• 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药物过敏者 切勿使用本方法。 • 贴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 破现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冬病: • 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关节炎等)
• 此类疾病发生的根本:1、寒伤阳气 2、病邪伏留
夏治: ①时间:夏至后三伏天期间 ②方法:通过中医传统方法 (饮服汤剂,穴位贴敷,针刺拔罐) ③治则:振奋阳气,驱除邪气 ④目的:减少疾病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 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
二、准备工作
1.药物的选择
•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 之药,所异者法耳”。(《理瀹骈文》)
• 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引邪外出的药物,以达到增强人体正气,驱除邪 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作的目的。 • 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
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
• 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 所,拔病外出 • 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 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葱白、韭菜籽 • 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刺激发泡类药物
• 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 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 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 白芥子、毛茛、蒜泥、生姜、甘遂、威灵仙。
③贴敷药物的固定 • 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 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 剂、饼剂,均应将其很好地固 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 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 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3.贴敷时间
• 一般每伏前三天(任取一天)贴敷效果最佳。 • 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 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一般每贴保留4-6h, 不得超过6小时,若不能耐受可提前取下。 • 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 当缩短。 • 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瘙痒、疼 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
• 循经远取
一般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 穴位,如贴敷足三里治疗慢性胃炎等。
• 经验选穴
多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选取穴位。
2.贴敷方法及步骤
①选择体位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 当体位,使药物能敷 贴稳妥。
②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 • 贴敷穴位要按照常规消毒。 • 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 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药。
• 饼剂(推荐) 饼剂是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粘合 剂搅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贴敷于穴位上。 有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 贴敷。使用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 定。
• 软膏剂 软膏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 膏,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 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 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 水 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 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 透。 • 盐水 盐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 防腐,并能矫味。
• 酒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 行药势、矫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 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 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 醋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 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 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桂颖
文件依据
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
冬病夏治
理论源流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 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 治已病之病。” — 孙思邈
• 生姜汁 生姜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 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 蒜汁 蒜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 毒、杀虫。
• 蜂蜜 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 “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 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 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 凡士林 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 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 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 麻油或植物油 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 生肌。
• 透皮剂 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 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 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类,为无 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 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 想的促透剂之一。
三伏贴
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贴敷疗法,运用冬病 夏治的中医理论,利用每年农历夏季三伏 对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使药物持续性刺激 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 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伏贴渊源:白芥子涂法(冷哮证)
明末清初 •张璐 《张氏医通》 白芥子涂法 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三伏天治疗相结合
白芥子涂法(冷哮证)
气味俱厚类药物
“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吴师机 •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 • 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生南星、苍术、牵 牛、番木鳖、大戟 • 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 时间也不宜过长
2.赋形剂的选择
•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 收,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 效果。 • 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 姜汁、蒜泥、蜂蜜、凡士林等。 •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四、操作方法
1.穴位选择
• 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基本一致。
•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病证、穴位的 特性,通过辨病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 处方进行应用。
• 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灵活掌握, 力求少而精。
局部取穴 循经远取 经验选穴
• 局部取穴(主要)
可以根据疾病特点,采用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 穴位,如哮喘取定喘、风门、肺俞、膻中等。
三、环境要求
• 三伏贴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尤其每伏的庚日(第 一日)前来贴敷的患者最多,医院应提供一个宽 敞的场所,温度须适宜,既不能太热以致患者汗 出量大,影响贴敷药物的固定,也不能太凉,导 致汗孔闭塞,不利于体内邪气的祛除。 • 贴敷时需要暴露身体,应准备两间诊疗室,男女 分开,以保护患者隐私。
6.正常反应
• 局部皮肤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 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 不需特殊处理。 • 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爽,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 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 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7.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 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 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 •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 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 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 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小水泡
表面涂以地榆 油或任其自然 吸收,注意避 免局部刺激
水泡较大者
• 先用消毒针从水泡下端挑破, 排尽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 抽出泡液,然后涂以地榆油收 敛。
• 破溃水泡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 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染。
• 水泡体积巨大, 或水泡中有脓性 分泌物,或出现 皮肤破溃、露出 皮下组织、出血 等现象,应到专 业医院对症治疗。
3.剂型的选择
• 目前临床常见的三伏贴剂型有:散剂、糊剂、饼 剂、软膏剂、涂膜剂、贴膏剂、药袋。
• 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粉末,过80~100目筛, 混合均匀后,用水调和成团,根据具体需要, 涂在不同大小的胶布面上,直接贴敷于穴位上。
• 糊剂 糊剂是将粉碎过筛的药末,加入酒、醋、姜汁、 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 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 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性。
5.禁忌症
• 特殊部位 • 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 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 • 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 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避免发泡遗留 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 特殊人物
• 孕妇、准备受孕妇女禁止贴穴。
• 特殊病种 • • • • • 热病 哮喘、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期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咳血 糖尿病、血液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
• 白芥子净末一两 • 延胡一两 • 甘遂、细辛各半两 共为细末 • 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 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 之。 • 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张璐•《张氏医通》
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一、指导原则
1.适应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