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合集下载

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

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

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列宁主义是由俄国革命家列宁提出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唯物论和辩证法。

然而,列宁主义在哲学上又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

本文将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三个方面介绍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唯物论列宁认为,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就是对存在和认识的关系的探讨。

而唯物论则是基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原则,即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物质的规律所支配的,人类的认识和思想则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列宁主义哲学的基础。

列宁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唯物论的原则。

他引用了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反驳了黑格尔的唯心论;他参考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物质的概念,强调物质不是仅仅指物体的形态或质量,还包括能量和运动形式。

因此,列宁的唯物论不仅是对黑格尔的批判,也是对形而上学唯物论的批判。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另一个基本的原则,列宁认为唯物论不同于常规的现象学和实证主义的原因在于其对矛盾和运动的辩证法的探讨。

在列宁看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所有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矛盾,包括外在的矛盾和内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也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这个观点是经常被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中,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列宁也提出了辩证法发展的两个方面,即贯穿于整个宇宙的永恒的对立和斗争,以及所有事物都有矛盾性。

这两个方面分别是辩证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列宁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之一。

三、实践实践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枢纽,是列宁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础。

在列宁看来,人类的认识和思想是源于实践,实践又能指导和改变我们的认识和思想。

换言之,理论和实践是互相联系和相依的。

列宁强调的实践的概念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活动和探索。

其次,实践包括科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而这些实践又都具有矛盾的特性。

通过了解这些矛盾,我们才能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这些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成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展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局部附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局部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局部原有的功能,局部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局部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开展的观点4、开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开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开展着的物质世界;开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政治必修四的基本内容,也是高中政治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3.意识的本质: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联系:唯物辩证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区别: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b.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及方法论:原理: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其核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知识。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则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的意识、思维、感情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客观性和决定论。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是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矛盾中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认识活动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三段论。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演变、消亡都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想,它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界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哲学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活动和资料享受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唯心主义的则认为意识是主要存在的,物质只是一种对意识的表现。

与这种哲学观念相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强调解放人的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然界,进而推进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解释。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的基本概念1. 唯物论的含义唯物论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客观实在,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的规律所决定的。

2.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它们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又受到物质的约束和制约。

- 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对于世界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历史的物质性:历史是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渊源1. 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古代的哲学家如丘奇、伏尔泰等提出了唯物论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体现,形而上学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的错误理解。

2. 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唯心主义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唯心主义的思想观点被辩证唯物主义所取代。

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的产生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 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连续革命和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社会制度的演进是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渡。

2. 马克思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工具和方法,它通过对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冲突进行分析和辩证推理,揭示了事物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 马克思的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 指导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为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
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例 1、(2015·广东卷)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 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 学启示是( )
6/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例 2、(2015·江苏卷)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 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认识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①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例 3、(2015·浙江卷)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 19 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 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 100 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 见(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A.①③
B.①④
例 2、(2015·北京卷)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C.②③
D.②④
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4)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 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6)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相对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 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具有复发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 1、(2015·上海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 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 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2/7
A.①②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消除盲点 1.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013·广东高考,33D)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2012·江苏高考,25B) 3.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2015·海南高考,21②) 4. 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2014·广东高考,35A) 5.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2012·天津高考,9②) 6. 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15·福建高考,29③)
A. ①③
B.①④
C. ②③
பைடு நூலகம்D.②④
消除盲点
5/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1.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
2.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3.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

4.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5. 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
6.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
②方法论要求: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3.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
①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方法论要求:必 须 遵 循 规 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无 能为力的。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 世界,造福于人类。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①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A.①②
B.①③
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C.②③
D.①④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3、(2015·全国新课标卷I)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 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4/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 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唯物辩证法角度:①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
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例 2、(2013·福建高考)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2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①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3、(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 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 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④对社会——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⑤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 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例 1、(2015·ft东高考)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 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消除盲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3.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3/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①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方法论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 错误的思想意识。
2.运动和规律 (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有何方法论:不要割裂二者的关系,既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也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 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哲学基本理论与唯物论、认识论
一、哲学的基本理论
1、从不同角度理解哲学的内涵(是什么) ①哲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⑤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也就是说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不同角度理解哲学的作用(为什么) ①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对人生——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③对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5.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可以作为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标 准
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

7.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7/7
二、唯物论原理
1.物质和意识 (1) 是什么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意识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 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②方法论要求:要尊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3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①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 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 节和控制作用。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