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高是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本文综述了水体富营养化来源,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的生物防治技术,最后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预防和治理进行了浅议。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危害预防治理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性水体及某些滞留河流(水流速度小于1m/min)水体由于氮(N)和磷(P)等营养素的富集,导致某些特征藻类(如蓝绿藻)和其它水生植物异常繁殖、异养微生物代谢频繁、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含量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水味发腥变臭,最终破坏湖泊生态系统。

在现代的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人类日趋频繁的对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及利用,各行业发展迅速,大量的含氮磷的物质进入水体,并随着水体的流动,在湖泊中富集,导致富营养化大面积的出现。

一、水体富营养化来源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来源渠道很多。

水土流失携带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进入地表水;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氮肥和磷肥,肥料在降雨和灌溉时容易发生流失进入水体;养殖地区,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动物排泄物随水体进入江河湖泊;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中也富含营养物质,特别是清洁剂中含有大量的磷;城镇生活垃圾,由于降雨,大量营养物质流入水体;磷矿区中雨水夹杂着泥沙、尾矿等污染物随着雨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大气沉降也是氮的重要来源,化石燃料在燃烧时,氮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进入空气中,随着降雨,降雪降落在土壤上,污染地表水.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体在发生富营养化的过程中,生物链的生态平衡将打破,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均降低,严重影响大型群落的生存状况。

同时,异常增殖的藻类分泌大量生物毒素,不仅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构成威胁,如缺氧条件下NO3-被还原为NO2-,具有致癌性(Yoshida,1997);一些赤潮生物(微原甲藻、裸甲藻等)能产生对人体毒性很大的麻痹性贝毒(PSP),当人误饮误食后,会引起病变甚至死亡。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成为了当下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过量,尤其是氮、磷等无机盐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植物生长过剩,引发水华、蓝藻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对维护水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一、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行转化和降解的一种治理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水草养殖、生物膜技术和微生物修复等。

1. 植物修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含量。

比如睡莲、菖蒲等湿地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养分,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减缓水华的发生并清除水体中的蓝藻。

种植人工湿地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手段,可以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氧化还原作用来净化水体。

2.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将具有高效去除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固定在合适的载体上,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净化水体富营养化物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构建人工生物膜池或者生物滤池,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等装置来促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实现水体的净化目的。

3. 微生物修复利用高效细菌和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手段。

通过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分解和降解,从而降低水体中的养分含量,减轻水华及蓝藻对水体的污染。

二、物理治理除了生物修复外,物理治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主要包括搅拌曝气、水槽曝气、水体氧化还原处理等。

1. 搅拌曝气搅拌曝气是通过搅拌设备将水体中的氧气充分溶解,在水体中形成氧气饱和状态,从而促进水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高溶解氧的水体有利于水中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有效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2. 水槽曝气水槽曝气是利用曝气设备将氧气输送到水中,通过气泡和水体的接触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浅析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 生态修复方法

浅析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 生态修复方法

DOI:10.16675/14-1065/f.2020.15.086浅析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方法□熊竹楠摘要: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大部分河流、湖泊均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以运行和维护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

介绍了4种具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膜处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和微生物修复剂投加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基本原理、优势和局限。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物生态修复;水质净化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5-0158-02中国图书分类号:X524文献标志码:A(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水体污染是世界重大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排入水体,使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生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我国湖区人口快速增长,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湖泊的生态安全正遭受着严重威胁。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5大湖区的22个代表性湖泊中,有59.1%的湖泊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1]。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对水质、水生生物等造成不利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因此,发展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技术的意义重大。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手段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方法。

尽管物理和化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投资、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不利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且在污染较大的情况下不可行。

生物-生态修复方法是以生物学及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为培育的植物或微生物迁移、转化、降解水中的污染物,从而完成治理的一种方法。

相比之下,该技术的运行与维护费用较低、处理效果较好,且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快速的发展[2]。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05①基金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1847126);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学术基金。

作者简介:黎铭轩(1998—),男,广东广州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富营养化水体修复。

通讯作者:张妍(1987—),女,辽宁鞍山人,博士,特聘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微生物生态、水环境污染 与修复,E-mail:349618796@。

DOI:10.16660/ki.1674-098X.2019.36.105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①黎铭轩 张妍* 江学顶 李富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广东佛山 528225)摘 要:富营养化的水体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水体富营养化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甚至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如何修复富营养化的水体、降低其中的氮(N )、磷(P )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如何利用最经济实用的技术手段来恢复水体综合功能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从不同的生物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进行研究与评价,列举出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及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关键词:富营养化 水体生物修复 修复技术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2(c)-0105-03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与物理化学修复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该技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在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有很多种,不同的生物修复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影响不同,因此针对不同水体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1]。

本文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简要总结归纳,并对生物修复技术的未来与展望进行探讨。

富营养化湖泊的的生物修复工程技术概述

富营养化湖泊的的生物修复工程技术概述

富营养化湖泊的的生物修复工程技术概述摘要:湖泊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但富营养现象已成为我国当前湖泊水资源恶化的重点问题。

本文对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富营养化现象的成因以及湖泊污染水体微生物及植物修复措施进行了阐述。

指出生态恢复是湖泊污染水体治理重要的环保的长期的治理手段。

同时针对不同性质的污染水域应针对其不同性质提出具体的恢复措施。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生物修复湖水的污染物种类广、途径多、数量大;湖泊的稀释和转移污染物质的作用较弱;湖水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聚集和转移作用较强。

随着中国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功能大幅衰退以及蓝藻水华现象的频频出现中国水质的缺水现象已经日趋严重已带来了重大损失[1]。

1 .湖泊富营养化及生物修复理论基础1.1湖泊富营养化及其现状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

在最近的四十多年来由于世界水域中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频率及面积日益增加全世界都为防治富营养化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验。

在最近二十年间中国也针对湖水富营养化现象、形成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治理的尝试但尽管如此富营养化现象仍未获得有效治理[2]。

1.2湖泊富营养化成因及危害我国湖泊污染的主要特点是水体富营养化。

人为因素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当代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环境中可供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使用的氮远远比实际可使用的磷多所以磷通常被视为富营养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富营养型水域中出现了赤潮或水华。

在能造成水华的蓝藻中部分毒性种类也已证实在富养湖泊出现,在所有的富养的湖泊中一般都可以探测到藻毒物质。

1.3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对富营养性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是指通过消除对自然环境影响、促进生态结构演变和启动生物演替的途径将其已退化生态系统回复到一个合理的稳定阶段。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即利用生物地地带性规律、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位原理通过选取先锋植被.并遵循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的原理开展生态种群与生态系统的建设工作以达到对土地、植被和生态的同时分级修复.将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管理逐渐回归到相应的生态结构层次[2]。

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分析

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分析

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

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进入水体,导致藻类过度生长,形成藻华。

这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还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本文将评估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评估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效果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评估技术对藻华的抑制效果。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浓度以及控制藻类生长来减少藻华的形成。

例如,通过湖泊内循环水流系统可以改善水体的环境条件,抑制藻类生长。

另外,生物修复技术如利用适当的生物群落来控制藻类生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评估这些技术的效果需要考虑其在长期运行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其次,评估技术对水体底泥的修复效果。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这成为进一步释放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来源。

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修复和底泥剖面修复,可以有效移除水体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并改善水质。

评估这些技术的效果需要考虑其对底泥的清除效率以及对底泥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去除率。

此外,评估技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富营养化水体中形成的藻华不仅会消耗水中氧气,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生态修复技术应该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评估这些技术的效果需要考虑其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恢复能力和生境质量的改善。

基于以上考虑,对于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改进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虽然已经有一些生态修复技术被应用于实践,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修复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植物和微生物群落,以提高修复效果。

此外,如何将生态修复技术与其他资源治理措施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系统,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它是指水体中富含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质恶化、藻类过度生长、水华暴发等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生物修复成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机制1.1 水生植物修复水生植物是水体中的重要生物资源,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同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善水体氧气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如莲花、藻类、水草等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1.2 微生物修复水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分解水体中的有机废物、净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且是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微生物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采用微生物修复可以有效改善水体质量。

1.3 鱼类修复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藻类过度生长会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影响水体中的鱼类生存。

引入适量鱼类来吃掉过多的藻类,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方式。

研究显示,一些鱼类如鲫鱼、草鱼等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2.1 生物饵料修复技术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生物饵料修复技术,即通过投放含有特定微生物的饵料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

这种技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水中的有机废物转化为无机物,从而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改善水体质量。

2.2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行处理的人工系统,可以有效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湖泊污染修复等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修复水体环境的技术。

它包括湿地修复、水草修复、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手段,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水华爆发、底泥积聚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湖泊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介绍。

二、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释放出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水体,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自然因素则包括湖泊自身营养循环和气候等因素。

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通常会出现水华、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等问题,对湖泊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等方面。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的作用,将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量,从而达到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湖泊湿地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湖泊湿地修复是通过修建湖泊周边的湿地,使湿地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水生植物修复是通过引种具有吸收营养物质能力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湖泊水体。

微生物修复则是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来分解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湖泊水体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应用。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善湖泊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包括生物滤料技术、增氧技术、曝气技术等。

生物滤料技术是将一定量的人工填料投放到湖泊中,利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氨氮等营养物质。

增氧技术是通过投放增氧设备,提高湖泊水体的氧含量,促进水中的微生物代谢,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利用大型软体动物滤食作用控制藻类和其他 悬浮物。螺、蚌、贝类能起很好的生物净化作用, 有试验表明河流中的螺类对藻类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一个壳长10cm的河蚌,在20℃时,每天可 60L 过滤60L水,过滤并吞食的浮游植物和悬浮物经 过吸收代谢作用,分解为无害物,并使水澄清。 牡蛎能够抑制藻类的生长,促进海草的生长,并 使海水中氮通过反硝化作用减少,而使海水变清。
制蓝藻水华发生,同时将同化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通 过渔获物形式移出水体,能够有效减少水域营养物质 的积累,浮游动物数量显著增加,浮游植物数量减少, 水体透明度增大。
缺点:鲢、鳙的摄食活动会将大量未吸收利用的有机
物转化为排泄物,加快水中有机物的周转速率,造成 一段时间内水质富营养化进程加快。同时会使浮游生 物出现小型化趋势,植食性浮游动物大量减少。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分布图
二、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浮游 植物)在富含氮、磷、有机物等营养物质的水体 中异常繁殖的结果。富营养化的征兆包括来自藻 类水华的浮渣和毒素,某些水生植物的大量侵扰, 与水关联的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水体透明度的降 低,水体恶臭,水中溶解氧枯竭以及水生动物的 灾难性大批死亡。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对饮用水源的污染
富营养化使水体中有机质增加,病原菌孳生,并产 生有害的藻毒素,危及饮用水的安全。处于富营养化 状态的水体作为供水水源时,会给净水厂的正常运作 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增加水处理费用、降低处理效果 和产水量等。
2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处于富营养化的水体,正常的生态平衡 遭到破坏,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定度和多样化 降低,且最终的发展将使水体库容因有机物 残渣淤积而减少,水体生态结构破坏,生物 链断裂,物种趋向单一,水体功能退化,加 速水体沼泽化、陆地化的进程。
3对渔业等生物资源利用的影响
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可能导致鱼产量增 加,但严重富营养化的水体会因为藻类释放 的毒素和溶解氧的稀缺而使鱼类种类数量减 少,并直接影响鱼类质量,从而导致水体经 济价值大大降低。
4对水体感观性状的影响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绿藻类大 量繁殖,致使水体色度增加,水质 浑浊,透明度降低,并散发鱼腥臭 味,污染居住环境,丧失水体美学 价值。
(2)人工去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以间接控藻。这种类 型的生物操纵技术是先用网具捕捞、化学方法(如鱼藤 酮毒杀)去除、电捕、放干水体清除等方法将水体中的 鱼类全部去除掉,然后再重新投放以鱼食性为主的鱼类。 以此来促进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可摄食底 栖、附生和浮游藻类)的发展,从而降低水体藻类的生 物量。这种生物操纵的结果是重构了水体生态系统和生 物组成,使之朝着人们所期望的生态系统自净功能强化 的方向发展。
应用:
经典的生物操纵方法主要运用于小型的、封闭的、且浮 游植物群落不是由水华蓝藻而是由绿球藻、小型硅藻和包括 隐藻在内的鞭毛藻等组成的浅水水体。在捷克的Rimov水库 中,研究者通过控制鲤科鱼类的成功产卵,提高食鱼性鱼类 的数量来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从而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 增多,体型增大,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在丹麦,对233个 湖泊进行围隔试验,研究发现经典的生物操纵在浅水中比在 深水中更有效。
优点: 优点:在经典生物操纵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表明,浮游
动物的数量增加能够有效降低浮游植物数量,加大水 体透明度,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缺点: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存在缺陷。如,伴随着 缺点:
大量大型肉食性浮游动物的出现,水中植食性浮游 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等会遭受到高强度攻击,数 量显著下降,减小了对浮游植物的捕食压力,浮游植 物出现反弹性大量增长;浮游动物只能控制小型藻类, 而对于丝状藻和大型藻类如微囊藻的水华则是无能为 力的。
五、生物操纵技术
1975年,Shapiro等提出了生物操纵 (biomanipulation)的概念,即通过对水生生物群 及其栖息地的一系列调节,以增强其中的某些相 互作用,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由于人们普 遍注重位于较高营养级的鱼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结 构与功能的影响,生物操纵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鱼 类,特别是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即通过去除食 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浮游生物食性鱼 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加和体型增大, 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 浮游植物的数量。
2、非经典性的生物操纵
非经典性的生物操纵,就是利用食浮游 植物的鱼类和软体动物来直接控制藻类,治 理湖泊富营养化。这些滤食鱼类特殊的摄食 方式可直接清除浮游植物,就可达到控制浮 游植物数量的目的。
方法:
(1)利用浮游植物食性鱼类(如鲢、鳙)来控制富营 养化和藻类水华现象。首先应控制水体中的捕食 鲢、鳙鱼种的凶猛性鱼类,以确保鲢、鳙的放养 成活率。其次,鲢、鳙所摄食消化利用的浮游植 物生物量需高于浮游植物的增殖速率。每个水体 都需寻找一个合适的能有效控制藻类水华的鲢、 鳙生物量的临界阀值,鲢、鳙对藻类的摄食利用 率与藻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理状况、其他可利用食 物(如浮游动物)的相对丰度、水温等有密切关系, 而藻类的增殖速率与光照、水温及水体的营养水 平等有密切关系。
四、应对措施
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城市 供水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其污染源主要是排 入水体的氮、磷、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尤其是水生 植物限制性营养元素磷的过量输入 因此,要防治水 体的富营养化,首先要控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 质的输入,坚持城市污水的源头治理,推广无磷洗 衣粉等生活用品的使用,以及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 业废水进行管道截流等。其次,对富营养化水体采 取生物修复技术,通过种植适当的水生植物及配置 合理的水生生物结构,以改善水质。
应用:
宁波月湖2000 年初夏发生大面积蓝 藻水华后开始大规模放养鲢、鳙,2001 2002 年不再出现蓝藻水华,水体表观质 量明显提高,透明度保持在100 cm 以上。 100 2002 年8 月月湖蓝藻数量比2000 年同期 下降87. 5%,总氮下降26. 0%,总磷下 降70. 0%。
优点:鲢、鳙通过滤食作物操纵法
经典的生物操作法,就是通过改变捕食者 (鱼类)的种类组成或多度来操纵植食性的浮游动 物群落的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大型浮 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种群的发展,进而降低藻 类生物量,可提高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
方法:
(1)投放鱼食性鱼类间接控藻,通常是通过放养 食鱼性鱼类来控制浮游动物食性鱼类,通过改变 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种类组成来操纵藻食性的浮 游动物群落的结构,借此发展壮大滤食效率高的 藻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的种群,通 过浮游动物种群的壮大来遏制浮游植物的发展, 从而降低藻类生物量,提高水的透明度,最后达 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另外底层鱼类的活动有促进 底泥中氮,磷向水体释放的作用,因此对其也应 限制。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 物修复技术
You鱼xi水 鱼 水
目录
一、前言 二、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三、水体富营养化危害 四、应对措施 五、生物修复技术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农 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质环 境也愈加恶化。由于排入水体的营养物质逐 年增加,致使许多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我国的许多湖泊、近海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严 重威胁。如何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对富营 养化水体的修复技术的研究己成为水环境保 护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