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江上渔者_教案1

合集下载

《江上渔者》教案(含教学反思)

《江上渔者》教案(含教学反思)

5.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由“鱼”引出“渔”。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他留下来的诗文有356篇。

二、熟读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

)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出没(mò)鲈(lú)鱼风波(bō)(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交流反馈:(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师:你们看,每天江上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第【1】篇〗《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成诵。

掌握“江、但、出没”等字的意思。

理解本诗采用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吟诵法。

合作探究法。

画面想象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走进作者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

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三、吟诵古诗1.读诵古诗,熟悉内容。

2.根据背景,初步理解。

江南水乡的渔民以捕鱼为生,鲈鱼的鲜美让人趋之若鹜,但这一点却在无形中加重了渔民的辛劳,这首诗反映的应该是此地的社会现实。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从小对江南渔民的生活现状知之甚深。

当他看到江上的吃鱼人和在风浪中穿梭的渔舟,不禁想到鲈鱼之美是靠捕鱼人的辛苦换来的,便创作出言简义丰、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表达其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心。

3.再次吟诵,体会感悟。

4.解读题目,加深理解。

“江”即指长江,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具体江名者,一般指长江,就像“河”即黄河一样。

“渔者”即捕鱼之人。

诗题一作《赠钓者》,意在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表达对出没于风浪之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以及对“只爱鲈鱼美”的来往客人的劝诫之意。

5. 三吟背诵,逐字理解。

[1] 江:即长江,意寓最大的江。

[2]但:只。

[3]鲈鱼:意寓美味。

源自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汉书》载西晋张翰(江苏吴江人)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家乡莼菜、鲈鱼,作诗《思吴江歌》(又名《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工于诗、词、散文。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利用图片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使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江上渔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描写江上渔者捕鱼的诗。

诗中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辛勤劳动和江上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渔者的同情和敬意。

2.2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图像,展示江上渔者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江上渔者的工作和生活的艰辛。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江上渔者》,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他们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3.3 生词与短语学习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3.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古诗《江上渔者》的朗读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4.2 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教案

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关注诗词文化:古诗词演读着历史、传播着文明、代表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

关注学生: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不同,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时,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之应有的主动性,多数学生是“会默、不懂”的状态,对古诗词的理解浅尝辄止,探索不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等方式,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江上渔者在恶劣天气中捕鱼的情景,通过对比岸上人的欢乐与江上渔者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江上渔者捕鱼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意,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总结。

5. 背诵诗歌:学生集体背诵诗歌,巩固记忆,提高语文素养。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增加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积累。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江上渔者》2. 作者:范仲淹3. 诗意概括:对比岸上人的欢乐与江上渔者的辛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4. 重点词语:江上、渔者、风波、一叶舟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0课时第五课时江上渔者【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学习古诗并背诵古诗。

2.通过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激发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由“鱼”引出“渔”,区分“鱼”和“渔”的字形。

2.师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3.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者”意思是“……的人”,“渔者”就是捕鱼的人。

4.齐读课题。

课题的意思就是——江上捕鱼的人。

5.简介范仲淹。

《岳阳楼记》里流传至今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二、读诗解意。

1.读这首古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由朗读。

3.学生朗读,评价。

4.学生齐读。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若隐若现,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了解诗句意思。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滔滔风浪中若隐若现,多么惊险啊!6.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引导学生想象场景)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停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他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

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

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上渔者》全诗,感受作者范仲淹对渔民的同情和关怀。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渔民生活,体会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

(2)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范仲淹,他有哪些著名的诗句?2.解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江上渔者》,注意节奏和韵律。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如“箬笠”“蓑衣”等。

3.分析诗歌意象(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如“江水”“风浪”“渔船”等。

(2)分析这些景物在诗中的作用,如何表现渔民的艰辛生活。

4.体会诗人情感(1)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对渔民产生同情?这种情感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5.分析表现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对比手法,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对比。

(2)分析这种对比手法如何突显诗人的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渔民生活的诗句?分享一下。

四、作业布置1.背诵《江上渔者》全诗。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较为深入,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在分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时,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3.作业布置合理,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4.不足之处:在分析诗歌意象时,部分同学对景物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资源1.古诗《江上渔者》原文及注释。

2.诗人范仲淹的简介。

3.与《江上渔者》相关的诗歌及图片。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诵读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认识“渔、者、但、君”4个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意。

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意,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渔”。

1.由“鱼”字引出“渔”。

板书“鱼”认读:添上三点水。

2.复习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渔”,了解意思。

3.开火车读,区分“鱼”和“渔”的字形。

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4.讲述“渔者”的意思。

5.揭题:江上渔者。

读题。

二、学习古诗,了解大意。

1.出示古诗,配图。

师范读,古诗中写到了哪些人?
2.反馈交流:
古诗中写到了哪些人?自由读。

3.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看图想一想,这些人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谁来赞美一下鲈鱼的鲜美?
学习生字“但”。

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2)学习: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看图想一想: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你知道吗?学习生字“君”“没”
出示句子:你们看呀,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2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