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合集下载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很多人都说清末的新政就犹如一滴水,在历史的洪流中多它也不多,少了也没什么,但是我就觉得“此言差矣”它的出现,在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一个很是关键的作用。

清末的新政可以说是有力的托盘,承上启下,上接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下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在历史的洪流,它是偶然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存在。

末路寻新机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原本一直怀着“天朝上国”梦的清政府不得不从梦中醒来,面对“技不如人”,由天到地的极大落差。

不但是外部的威胁,然后接踵而来的内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公车上书等极大的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而1895年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也让这一切到达了一个僵点:一方面来自外国侵略者的不断打击,战争,掠夺;另一方面来自本国内的不断暴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虽然政府本身有提出学习西方以强大自身: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这三十多年来的努力变成了白费,再加上越演越烈的民主革命。

此时,又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再加上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不得不让清政府提出这个新政。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挤出来的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 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

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

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走向虞和平辛亥革命的起源可以推溯到1894年。

是年既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年,也是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反清革命之年,其直接动因便是甲午战争失败而带来的民族危机,也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的民族和民主革命性质。

在1895~1911年孙中山组织和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的17年间,也是清政府,特别是资产阶级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激发下,大力进行实业救国和振兴实业活动,力图通过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抗衡。

由此形成了这17年间的反清革命和实业救国这两股救国救民的潮流。

这两股潮流虽然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但是在实业救国潮流中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载体——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逐渐壮大而日益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他们不仅与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上下呼应,而且成为辛亥革命的经济和阶级基础。

作为辛亥革命阶级基础的资产阶级已多有论述,而且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的基础则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认识1895~1911年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走向,有利于理解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必要性和历史作用。

一、官办工业的新方向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开始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掀起了一股攫夺中国的铁路修築权、矿产开采权和投资设厂的狂潮,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潮流。

面临这种外患和内忧,清政府把“振兴实业”摆在了挽救自己生存危机的“切要之途”的位置上,并要求各级官员劝工兴商,号召民间兴办实业。

为了适应振兴实业的需要,中央政府于1898年设立了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于1903年设立了商部,1906年又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并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

除了这些政策和机构改革之外,清政府还各方筹集资金,扩充旧有官办企业,开办新设企业;并进行企业制度改革,把有些官办企业改为官督商办企业,把官督商办企业改归商办,推广公司制度,试图以此改变旧有企业的亏损局面,缓解政府的财政困境,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朝对日本的惨败而告终,为中国带来深远的教训与影响。

本文将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探讨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

一、军事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前,清朝军队装备落后,战斗力不足,组织操练不严谨。

而日本则借鉴西方军事理论,进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素质。

战争开始后,清朝军队在多个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导致长江流域丧失。

这场战争使中国军队深刻认识到军事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促使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

例如,加强武器装备的引进与研发,整顿军纪,提高将领素质,改革军队组织结构等。

这些改革为未来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与软弱。

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内下令封锁消息,对外投降、割地赔款,导致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

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独裁腐败的本质,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强烈反思。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国内外的压力,最终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戊戌变法。

虽然改革最终未能成功,但为后来的维新运动与革命潮流提供了经验教训与推动力。

三、经济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前,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发展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经济实力。

而日本通过近代化的工业和商业建设,增强了自身的经济能力。

这也是日本能够迅速赢得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真切地认识到经济建设与现代化的重要性。

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包括引进西方技术与资本、加强工商业教育、改善税收制度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甲午战争为中国带来了重要的教训与影响。

军事方面,甲午战争促使中国军队加强改革,为近代化提供了基础。

政治方面,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与软弱,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强烈反思。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这次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标志着近代中国的开端,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的影响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政治危机空前严重。

这次战争暴露了清政府治下的腐败和软弱无力,使得这个曾经拥有万里江山的帝国一夜之间沦为了列强的走狗。

战败促使清政府进行种种改革,并且着手加强国防力量,以期能够在日后的历史中崛起。

同时,甲午战争也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上的焦点,中国人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国家形象。

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较早的民族意识觉醒。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甲午战争使得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直接瓦解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基础。

条约割地赔款的结果导致了中国的财政危机和经济崩溃。

同时,这也是中国被迫进入现代资本主义阶段的开始阶段,因为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和先进技术。

清政府陆续制定了诸如《官督商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政法规,试图推进中国既有的手工业商业向资本主义工业化转变,以期能够在未来和列强交往中更具竞争力。

三、文化方面的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它标志着中国文化进入了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的开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自豪的资本,而这一文化,其实也是中国民族的一种身份认同。

由于中华民族在这场战争中折戟沉沙,为此,中国文化开始了一场以现代化、科技化为目标的思想变革。

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中国逐渐融入了世界文化的主流,这一拓宽文化板块的并不仅限于语言、服饰、饮食等表面的方面,更是深度的神态变化,如思想、哲学和价值观的变迁,这也为中国文化的兴隆奠定了基础。

总之,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的、深远的,它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开始阶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面临崭新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等新的挑战。

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的打击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的打击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的打击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内容摘要:甲午之败,割地赔款,丧师辱国,空前旷古。

同时甲午战争在帝国主义侵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争的结局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

同时甲午战争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840年以后中国的进步被强制性的纳入到了另一个话语体系之中,甚至我们使用了千年的货币——白银、黄金也被后来的英镑美元取代了。

中国和印度曾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白银帝国,而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前后前后的金本位制则颠倒了国际贸易的秩序,当世界变的有边界,当国家权力开始需要制衡,当经济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轴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国家的思考则在一次次的革命与烈火中断续的前进,缓慢、矛盾并充满了灾难感。

有时候,你会对历史进步的缓慢失去信心;有时候,你会坚信所有的苦难都是值得的;而更多时候,你仅仅是焦虑,一个人的自然生命显然无法与这个古老的国度缓慢的步伐一致,所以伟人们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焦急。

而1894年夏天的甲午战争,一场让帝国蒙羞的惨痛记忆,所谓“一战而人皆醒矣,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

”甲午战争,最终变成了一个庞大帝国的临界点,它无情的证明了之前那一代中国精英的努力不过是暂时延缓了帝国的寿命,而之后,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尽管做出了更富变革意义的举措,却最终证明挽救的速度已经追不上衰败的速度,也正是这种速度而进一步加快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及结果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急需市场、原料产地及商品输出市场,又由于军国主义传统及武士道精神与天皇制残余的影响等,日本把目光放远,制定了争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而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同时日本政府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

晚清新政的影响

晚清新政的影响

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童年12月成立学部,主管教育。

之后清政府要求各省选派优秀分子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委以重用。

影响综述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却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同时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政治影响一、政治机构的改革,客观上使封建国家机构设置逐渐趋于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政治机构趋于专门化,是封建国家体制迈向近代化的开始清政府针对当时官制“职任之不明”,“权限之不分”,“名实之不符”的弊端,决定“分职之专任”大力推进官制改革,:首先是裁汰部分冗衙,增改一批新衙,并对一些部院进行调整。

清末新政——精选推荐

清末新政——精选推荐

清末新政背景:1\⼋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独⽴,⽽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具,中国社会危机进⼀步加深,2\⽴宪派⾏动的努⼒使民智已开⽴宪运动⼤⼤解放了⼈民的思想, 提⾼了⼈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主义觉悟。

⽴宪还创办了许多新的期刊,以这些报刊为阵地, 本着⿎吹⽴宪, 普及宪政知识的宗旨, ⼤张旗⿎地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政治制度, 民主、⾃由、平等思想,⽴宪的⽬的、意义和进⾏⽅法, 国民的权利和义务, 等等。

在⽴宪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制定宪法,否定了封建的⽆限君权制,推翻了封建的集权制, 确⽴了资产阶级的分权制。

⼈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争得了⼀定的民主⾃由权利。

种种努⼒都提⾼了民主主义觉悟。

宣传了爱国主义, 激发了⼈民的爱国热情。

⽴宪运动它的最⼤动因就是起于图救危亡之问题救国为前提, ⽴宪为⽬的。

⼤⼤解放了被禁锢的思想。

民族⽭盾、阶级⽭盾被进⼀步激化,为了满⾜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盾,笼络⼈⼼,1901年清政府推⾏“新政”。

新政内容:1\改⾰官制1901年7⽉,清朝政府落实了《⾟丑条约》的⼀个规定,撤销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称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直到这时候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部。

1903年设⽴商部,后来商部和⼯部合并,改叫做⼯商部,表⽰了要发展⼯商业;练兵处和兵部合并,改称为陆军部。

1905年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同年,⼜增设学部。

2\改⾰兵制改⾰兵制主要是效仿西⽅改⾰军制,编制了新式陆军。

3\修改刑律,修订原来的《⼤清律例》,按照西⽅法律内容进⾏修订,《⼤清律例》有很多很残酷的刑罚,这⼀次修订刑律并没有对这部法例作根本性的变⾰,只是对⼀些最残酷的部分作了⼀些删除。

4\奖励⼯商当时陆续颁布了《商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1905年⼜在北京成⽴了劝⼯陈列所、⾼等实业学堂,⽽且还兴办了户部银⾏,最早的国家银⾏。

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中国以及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争时中国自强运动失败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意识到了自身弱点的一个时刻。

本文将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

一、社会影响1. 铭刻国耻: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失败之痛,因为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下了许多不公平的条款,包括赔款、割让领土等让国人痛恨的内容。

这样的屈辱让中国向外开放,吸收西方文化成为一种求生存的正确方向。

甲午战争意味着教育民众反侵略,提高民族团结性。

2. 维新思潮: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意识到了自身的腐败和废弛,加快了改革的进程。

各种维新思潮迅速传播开来,如戊戌变法、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都是甲午战争后的产物。

这些变革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是他们一时之间让国人看到了自己民族复兴之路。

3. 见证武器技术水平的差距: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武器技术始终未能跟上全球的步伐。

在当时,中国的海军建设和武器制造技术相对于日本来说是落后的。

战后,中国深切认识到,尤其是在和平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来崛起,我们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经济影响1.开放海岸线: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对外交的压力,开始向外界开放海岸线。

如今的大连、上海等地便是在那个时候成为了港口城市。

海上贸易的顺利开展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激活经济: 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力衰弱,而外国的势力却在东亚逐渐扩大。

此时,中国加快了政治、经济改革的步伐,比如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开发矿产、建立工厂等等,积极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这一切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3. 经济结构性转型和发展经济特区: 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都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

而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发现这一产业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于是开始转型发展工业,加强城市建设。

并且为了吸引更多资本和技术,不断开放经济特区,如今的深圳便是在那个时候开发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
财政收入
中国1893年为8867万(关平)两。(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超过日本决算数1000余万两)
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
进出口贸易
中国1893年进口13506.5万(关平)两,出口12740.6万两
日本1893年进口8943.1万日元,出口9043.4万日元
【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参考文献
朱英:《清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影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版
杨念群:《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甲午中日战争》知识出版社1995版
徐卫国:《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版
《张文襄公全集》卷43
2、外商在华设厂,利权大量外溢。“洋人每争一利,必合上下财力惨淡经营,而华商势涣情睽,力分才绌,自非官力为护持,壹志齐心,痛除向来官商隔膜固习,断难与彼族争权。”
3、官员、社会民众有关“设厂自救”的言论高涨。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庭颁布上谕:“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实力研求,亟筹兴革,毋稍懈志,毋务虚名”。最高统治者眼中的自强之道,主要还是练兵筹饷。但是随后,各级官吏纷纷呼吁发展工商实业,加上民间社会舆论的高涨,清庭迫于压力,其经济政策不得不改变。
②新的设想-招商承办
招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投资方面的严重困难。御史陈璧建议"为船政开自然之利",开煤铁矿、铸造洋钱、设招商局、兼造民用品,商品化经营。
③向银行金融领域的扩张
例:1897年10月,盛宣怀以"今因铁厂不能不办铁路,又因铁路不能不办银行"为由奏请仿办银行。清廷于11月责成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半年之后,中国通商银行总行在上海开业。基本上是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得到清政府不少的"护持"。
1897年初,褚成博奏请筹画抵制洋商改造土货,主张官府对华商"力为护持","痛除向来官商隔膜锢习",总署议复,表示应官商合力、官助商办,推广制造。
1895年7月,清廷还电令张之洞"筹款购备小轮船十余只,专在内河运货以收利权"。
②扶持工商
1896年初,张之洞奏准动用息借商款60 万两,另加息借官款,作为设立苏州商务局的股本。山西商务局也有招商集股的职责。
2、民间资本的倡导、宽允与扶持
①倡导
1895年7月,清廷令张之洞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1895年底,就芦汉铁路兴建一事颁谕,允许能集资千万两以上的富商设立公司筑路,赢绌自负。
1896年,总理衙门又根据王鹏运准民招商集股开矿、官吏认真保护不得阻挠的奏折,咨令有关省份厘定章程,地方官不得勒索。
1898年,在康有为的呈请下,清廷谕令刘坤一、张之洞试办商务局事宜。两个月后,张之洞奏准设汉口商务局,并拟定了8条"应办之事"。
③激励机制
1898年8月,清廷在北京设农工商总局,任命端方等人为督理,"随时考查"、具奏农工商事务。虽然农工商总局不具备统一管理全国农工商事务的权力,它却是清政府第一次设立的新型经济部门。此外,清廷还谕令沿海各省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C、制度制定机构与其他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商部与工部]
②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A、有些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切实的贯彻执行,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实际作用。[地方官员玩忽职守,敷衍塞责,敲砸勒索]
B、新设立的保商护商机构以及执掌实业的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功能,有的甚至起了反作用。[厦门保商局有名无实]
C、限制外国侵略者在经济上进一步扩张渗透的许多政策及其法规的条款,在实施过程中也未能得到充分执行。[商标注册章程]
③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
清政府封建专制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日本明治政府那样,尽全力在资金及其他方面,对商办民营企业予以实质性的扶助。虽较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已从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转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保护,但是在这方面仍以口头宣传和政策性鼓励居多,实质性的奖励扶植措施十分有限。
③采矿业:湖南矿务总局和矿务总公司。
五、成果及局限性
1、成果
①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中国近代各时期兴办工业数量(家)
1872~1894
1895~1911
工矿企业
官办
商办
官办
商办
19
53
47
366
纺织业
52
141
食品工业
0
100
其他工业
6
147
②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官与商之间的关系较洋务运动时期有所改善。
棉纺业
1894年,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
1893年,纱厂40家,纱锭38万多枚
生丝
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5403吨
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
煤矿
1894年,426.1万吨
1896年,54.4万吨
军工企业
中国除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四大骨干企业外,规模较大的湖北枪炮厂在甲午战争中部分投产,另外还有山东机器局等16个军工企业
四、主要措施——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1、国家资本的维持、改造与扩张:维持和改造原有的企业,同时向新领域扩张国家资本。
①维持与扩充官办军用工业。
例:张之洞对他"竭力经营"若干年的湖北枪炮厂,制订了一个扩充计划。核心是增加常年经费,引进德国技术设备。他上书要求朝廷允许他"由江南筹款,再加开拓"。经他争取,湖北枪炮厂的常年经费便增加到75-76万两之多,由此湖北枪炮厂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军工厂。
1898年,清政府还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是封建政府首次制定专门奖励发明和经济活动的法规。
3、路矿要政的提出及特点:将铁路、矿务视为富强要政,以支撑衰弱的经济,并在集资、经营和宏观管理上尝试新形式。
①铁路:一是允许民间集股开采;二是要求有关省份制订章程加强管理。
②经营管理:一是经营方式上采用公司组织,向市场化靠拢;二是宏观管理上尝试运用法规,并试图集权于中央。
第六款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
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19世纪末,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000万两左右,而清政府所借的3.5亿两库平银外债,是清政府年财政收的四、五倍左右。因此,清政府无力偿还外债,被迫以年总收4000-5000万两的关税、盐税、厘金担保。户部上奏:“方今国用匮绌,既异寻常,……罗掘已空,供应何恃?”
2、《马关条约》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③首开近代中国国家政权扶持民间工商业发展的先例,其先驱示范效应不应抹煞。
2、局限性——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以及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
①决策。[载振与唐文治、王清穆]
B、商部的权力在多方面受到掣肘,这一缺陷使商部在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颇受影响。[西方侵略者、清政府、外务部]
煤矿

19
16208000

53
4704000
纺纱

9
6143960

6
3023400
机器工业

1
100000

0
食品工业

1
97900

0
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
中国
日本
人口
4亿
4千万
国土面积
1千万平方公里
37万平方公里
航运业
1894年,轮船26只,共22900吨
1893年,商轮680只,共110205吨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
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
兴办企业数量
资本总额(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