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与佛教

合集下载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国,一直在不断吸收儒学灵魂,并且融合中国本土化的道教精髓,慢慢发展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然而,佛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发展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积极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提倡佛教,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

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他的带动下,梁代王公贵族纷纷仿效,捐资建寺,一时寺院剧增,仅健康(南京)一处就有五百余座,全国则有二千八百余座,较大的寺院往往周宇环绕,延袤数里,有若天宫。

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京城建康佛教盛况的形象描写。

高宗李治为太子时,即优礼玄奘,为之作《述圣记》,下令建大慈恩寺,在寺内另造翻经院,继续赞助玄奘译经。

但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则是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自称“朕幼崇释教,夙慕皈依”。

可见,佛教的盛行与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但是在历史上却出现了多次佛教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以三五一宗四次法难为代表。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1,以玄释佛佛教般若学讲:人无我、法无我、万法皆空。

由此,通过玄学中国哲学找到了一种可以沟通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方法;通过玄学中国哲学与佛教哲学之间也找到了一种可以转译、理解的共同语言。

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合流,以玄释佛,大乘班若学各宗大多采用何王之说诠释佛经。

于是佛学渐盛,玄学渐衰。

2,深入民间佛教中的很多思想在中国日益被接受,特别是今生来世,积德行善的思想得到人们的认可。

下层民众在极度困难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寄希望于来世,而统治者正好利用佛教的转世轮回说,使得百姓臣服于他,这使得佛教在这时广泛发展。

3,宗教政策是尊重认可北魏太祖道武帝在转战河北时期,就对佛教给予了特别的尊重。

批准在京城中建立佛寺。

道武帝好老黄,览佛经,见了沙门都加敬礼。

礼遇佛教僧人。

由国家任命僧人中的领袖人物,管理僧人。

导游考试宗教知识:佛教与道教

导游考试宗教知识: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以⽼庄思想为中⼼,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间信仰,复受儒家与佛教影响⽽形成的宗教。

道教的⼀⼤特征就是重“术”,⽽《道德经》所谓“反璞归真”,则是道教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道教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等观念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神仙信仰的前提下,对民间各种神灵精怪信仰也收罗⽽后改造之,所以古⼈说道教“杂⽽多端”。

兹就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佛道之争、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佛教与道教的⽐较,概述于下: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始⾃东汉的张陵,⾄其⼦张衡、其孙张鲁乃集⼤成。

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以宗教表现其志向。

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彩,除各种⾏事外,⼜在各地建⽴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

然不可否认者,其对儒家、佛教的义理⼜多所吸收。

⾄北魏寇谦之,完成道教丰富⽽组织化的教理体系,信徒也扩展到上阶层。

经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间互有离合;其间,道教在理论、实际两⽅⾯皆得均衡发展。

有宋⼀代,道教与佛教给予儒家哲学有极⼤的影响。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是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及秦汉时的神仙⽅术,复融合阴阳五⾏、谶纬、咒术等,成⽴道教思想系统,并导⼊佛教思想⽽发展之。

东汉顺帝(西元⼀⼆五——⼀四四年在位)时,张陵倡导五⽃⽶道,尊奉⽼⼦为教主,以《⽼⼦五千⽂》为主要经典,⾄此,道教已经逐渐形成。

汉灵帝(西元⼀六七——⼀⼋九年在位)时,张⾓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徒众,并以符⽔为⼈治病,徒众数⼗万,遍布青、徐等⼋州,与张衡、张鲁的五⽃⽶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基础。

其后有《⽼⼦化胡经》出现,⿎吹⽼⼦西游化胡成佛、佛为道教弟⼦的“⽼⼦化胡说”。

到了东晋建武元年(西元三⼀七年),葛洪撰《抱朴⼦》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的神仙⽅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

南北朝时期三教融合

南北朝时期三教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及其历史意义汉魏时期,道教处于酝酿和初创时期,还远未成熟; 原本占优势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也因时衰世乱而渐趋崩坏。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一般认为是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学术界说法不一。

据三国魏人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 2 年) ,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

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是被视同神仙方术之流,徒众不多,传播不广。

外来佛教在传入时难免会与本土儒道文化有所冲突和斗争,同时也要融合吸纳本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并做出适当的妥协。

此时三教之间的互动以佛教对道教的依附和对儒教的吸收为主要特征。

佛教徒在翻译佛经和传播教义时,也常常援引、借用道家和儒家的名词术语,以便于理解和沟通。

还有不少佛教徒乃是由儒、道入佛者,原本精通儒学,旁通老庄,后来接触佛教,自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遂出家为僧。

此时,道教的发展已经使它可以与佛、儒鼎足而立,佛教的发展壮大也使它有了足够的力量与儒、道抗衡,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会通成为主流趋势。

一、汉末魏晋时期“儒释道”在山东的融会与发展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儒学在中国经历了由汉代之“独尊儒术”到魏晋南北朝的“儒不独尊”等一系列演变。

山东地区的形势也大抵如此。

山东本是儒学传统源远流长、大师辈出的地区。

魏晋玄学的兴起对传统儒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八王之乱”以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各地的战乱对以儒家文化传统为主的汉族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山东地区许多世家大族被迫迁移至江南。

总之,在长期战乱的破坏、新兴学说的冲击和人口迁徙的影响下,山东地区深厚的儒学传统已经式微,山东儒学在全国的领军地位也已逐渐丧失。

东汉末,山东道教发展较慢。

东汉光武建武中,有山西道人纪冉,寓东镇太山祠,数年后徙仰天。

纪冉所宣讲的教义是以《道德经》为主,极少涉及服食炼丹之术,深受当地士民欢迎。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原因一.政治方面1.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佛教虽两汉时传入,但因当时社会安定,并没发展余地。

至东汉末三国时代始开始兴盛,至魏晋南北朝更普遍为人民所接受。

此现象之产生,是由于汉末黄巾之乱,州牧割据,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加上战争频仍,使他们对现实感到失望。

而此时完成之道教,仅以方术之运用作为吸引手段,但方术有时会用尽,加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久己变成没有灵魂之空架,故闻有如来的救苦救难,谁不愿托身自庇?2.君主杀戮太多,借信佛以赎罪当时军阀互并,一旦得帝位,便屠杀前朝子孙。

许多时君主都因疑而惧,因惧而思悔,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他们怕自己入地狱,也怕子孙受祸,遂向佛求怜愍。

但他们更有一种心理:只要他日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故现今就算如何作恶,只要在最后能向善,便可到西方极乐世界。

有些君主有竟出现先忏悔,后杀人的情况。

南齐书临贺王子岳传:“延兴、建武中,凡三诛诸王。

每一行事,高宗辄先烧香火,鸣咽涕泣,众以此辄知其夜当相杀戮也。

”而人民见佛家思想使执政者较为宽仁,认为佛教即使未验于来生,但已见效于当时,乃纷纷信佛以求庇护。

3.君主弘法,上行下效三国时吴国孙权因康僧会之灵异,在建业设建初寺,是为佛教传入江南之始。

东晋元帝时曾诏佛僧入内殿讲经,后世君主多仿效之。

南北朝时,君主多信佛,如宋文帝用慧琳,武帝用法显参与朝政,时人称之为“黑衣宰相”,以其时之僧穿黑衣也。

又如梁武帝皈依佛法,迎达摩于广州,大弘佛法,且三次舍身同泰寺,陈文帝亦因常幸佛寺而不理朝政。

南朝的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北朝的魏孝文帝、齐文帝、宣帝、周文帝、均曾舍其宫苑,以造佛寺。

甚者,北朝的胡太后恣行淫秽,鸩杀孝明帝,而为了赎罪,大力建设佛寺,不惜减少百官俸禄十分之一。

北方之后赵石勒信佛图澄,以之为国师,后秦姚苌奉鸠摩罗什,北魏诸帝(道武、明元、文成)均崇佛,以僧人为国师,大力建寺造塔。

文成帝更凿山西云冈石窟,孝文帝开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石窟同列世界三大佛教艺术,可见北朝佛教之盛。

激荡四百年:崔浩当权力主全面禁佛,拓跋焘开杀戒佛门遭劫

激荡四百年:崔浩当权力主全面禁佛,拓跋焘开杀戒佛门遭劫

激荡四百年:崔浩当权力主全面禁佛,拓跋焘开杀戒佛门遭劫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40篇前面说到拓跋焘在崔浩和寇谦之的影响下,大力推行道教,让道教成为北魏的国教。

随着道教的复兴,佛教开始没落,还遭遇了一场浩劫。

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十二月,寇谦之对拓跋焘道:“陛下以真君的名义统治天下,建立静轮天宫大法,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未有之事,应该登台接受符书彰显圣德。

”拓跋焘同意了。

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正月初七,拓跋焘备好车驾,打着全青色的旗帜来到道教神坛前接受符箓。

从此以后,北魏每位皇帝即位时都要接受符箓,成为惯例。

寇谦之又奏请建造静轮宫,并一定要建得高到人在上面听不到鸡鸣犬吠之声,目的是想伸向天上与天神相接。

崔浩也力劝拓跋焘兴建,为此花费了数以万计的财力物力,几年尚未完工。

太子拓跋晃劝谏道:“上天与世人的道不同,谁高谁低已有定分,二者不能相接,乃理所当然之事。

现在我们白白地浪费财力物力,百姓也疲惫不堪,做这种无益之事,有什么用呢?如果一定要照寇谦之所说的去做,儿臣请求将静轮宫建在万仞高的东山上,可以事半功倍。

”拓跋焘不听,继续施工。

这一年,凉州人徐桀告发李顺在评定文武百官的等级时收受贿赂,致使所定等级极不公平。

拓跋焘勃然大怒,又想起李顺包庇沮渠氏的事,以欺君误国之罪命令他自杀。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李顺接连在两件大事上受贿,将自己送进了深渊。

而随着李顺和刘絜的先后倒台,崔浩在北魏朝廷更加如鱼得水。

之后,崔浩经常向拓跋焘进言,认为佛法虚幻荒诞,浪费财物,损害百姓,应该全部灭掉,拓跋焘逐渐萌生了禁佛的想法。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正月十二,拓跋焘下诏曰:“王公以下至平民,私自在家供养僧侣、巫觋的,一律送到官府。

超过二月十五而不交出者,处死僧侣和巫师,私藏者满门抄斩。

”二月十四,拓跋焘又下诏曰:“王、公、卿、大夫的儿子都要送到太学读书,而百工、商人之子,都要学习并继承父兄的职业,不能私设学校。

寇谦之 成公兴:胶东人,十六国时算学家。学通儒道,尤

寇谦之 成公兴:胶东人,十六国时算学家。学通儒道,尤

寇谦之成公兴:胶东人,十六国时算学家。

学通儒道,尤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成公兴。

成公兴:胶东人。

十六国时算学家。

学通儒道。

尤精算学。

遍游名山。

采药修仙。

死后被道教奉为仙人。

曾给嵩山道士寇谦之当佣工。

一次曾指点寇谦之用《周髀算经》演算七曜。

谦之欲拜其为师。

坚决不允。

后携谦之同上华山采药。

谦之服他所采之药。

从此不饥。

《魏书·释老志》载其灵迹。

称为谪仙。

后功德圆满而归仙位。

本名,成公兴。

所处时代,十六国。

出生地,山东省平度。

职业,算学家。

特长,儒道。

尤精算学。

殷绍传。

成公兴的历史资料。

见于《魏书·艺术传·殷绍传》和《魏书·释老志》。

《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

北齐初年魏收撰。

《殷绍传》称:殷绍。

长乐人也。

好阴阳术数。

达九章。

七曜。

世祖时为算生博士。

给事东宫西曹。

以艺术为恭宗所知。

太安四年夏。

上《四序堪舆》。

表曰:“臣以姚氏之世。

行学伊川。

时遇游遁大儒成公兴。

从求《九章要术》。

兴字广明。

自云胶东人也。

兴将臣南到阳翟九崖岩沙门释昙影间。

兴即北还。

臣独留住。

依止影所。

求请《九章》。

影复将臣向长广东山见道人法穆。

法穆时共影为臣开述《九章》数家杂要。

披释章次意况大旨……。

练精锐思。

蕴习四年。

从穆所闻。

粗皆仿佛。

……以甲寅之年。

奉辞影等。

自尔至今。

四十五载。

历观时俗堪舆八会。

经世已久。

传写谬误。

……今依先撰录奏。

谨以上闻。

”其《四序堪舆》。

遂大行于世①。

按:此《艺术传》的“艺术”。

泛指术数。

方伎和各种技艺。

如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所说:“艺谓书。

数。

射。

御。

术谓医。

法。

卜。

筮。

”殷绍是北魏初年的方术大家。

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其太子拓跋晃的重用。

文成帝拓跋浚太安四年。

他在进呈《四序堪舆》的表章中。

郑重地述说其师承关系。

第一位恩师就是胶东人“游遁大儒”成公兴。

此“胶东”。

指自东汉章帝建初元年改郁秩县为胶东侯国。

历魏晋十六国。

直到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

三武一宗法难

三武一宗法难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最初崇信佛法,后在司徒崔浩和道士寇谦之的影响下转奉道教,崔浩迎合北魏太武帝以轩辕黄帝后裔自居的心理,宣扬寇谦之的教义。

在寇谦之的说服下,太武帝竟自称太平真君,把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开始独尊道教。

七年,崔浩上疏以佛寺内藏有兵器、妇女(实为某富户寄宿的家眷)为由,下令诛杀长安僧尼,废除佛教,焚毁经像。

由于太子故意延迟宣布诏令,远近僧尼得以逃匿,经像多被秘藏。

寇谦之并不赞成崔浩怂恿太武帝灭佛,并警告崔浩必将因此受戮。

后崔浩果于太平真君十一年因事触怒太武帝,被处极刑,亲友百余人被诛。

后二年,武帝驾崩,其孙文成帝即位,重兴佛教。

(二)北周武帝灭佛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教,因僧尼日增,影响国库收入,对佛教渐生反感。

受还俗沙门卫元嵩、道士张宾的影响,拟议排佛,于建德六年(577年)召集僧人赴殿,称:“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应退还家。

”随即下令废除佛教,寺院财产充公,尤其是三百万僧众勒令还俗后,多数充军,可看出武帝禁佛的真正用意。

后来,武帝攻打北齐,在北齐境内也推行灭佛,一时北方寺像毁废殆尽,僧徒流离颠沛,“北地佛教,一时绝其声迹”。

但这次毁佛并未奏效。

次年,武帝全身糜烂而死,宣帝即位,复兴佛教。

(三)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因前朝大力提倡佛教,佛教进入全盛时期,寺院四万余所,僧尼三十余万,田产数千万亩;在朝廷参政的僧人有三十多人,且地位很高,这引起唐武宗的注意;又因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逃避于寺院,寺院经济扩张,与政府经济矛盾日益尖锐。

唐武宗本好道教,在信奉道教的宰臣李德裕和道士赵归真的鼓动下灭佛兴道。

会昌二年(842年),勒令销毁道场经像。

会昌五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寺产,僧尼还俗。

次年,赵归真被诛,德裕窜死,武宗服道士金丹,“疽ju1发背死”。

宣宗即位,恢复佛教。

这次灭佛事件是打击最沉重的一次,经过这次打击,寺院经济受到摧毁,许多佛典消散,佛教元气大伤,盛极一时的天台宗、华严宗由此衰微。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文革破坏最严重佛教法难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文革破坏最严重佛教法难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文革破坏最严重佛教法难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文革破坏最严重2013年12月27日08:0579评论详解佛教史上五次法难破坏力度文革为最(凤凰网华人佛教制图:晓愚)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重的浩劫。

不但令佛教文化遭遇空前劫难,更对我国众多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害。

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

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起因于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及宰相崔浩的谗言所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兴建不少寺院。

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

北魏灭北凉后,还带回许多沙门到京师,当时对北魏佛教产生重大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等人都是来自凉州。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霄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借 鉴佛教 的内容 和形 式 。


寇谦 之与新天师道
皆断禁 , 一从吾《 乐音诵诫》 新法 ” [ 1 ] 3 0 5 o 。寇谦之
的新 道 法 “ 专 以礼 度 为 首 , 而 加 之 以 服 食 闭 炼” [ 1 ] 3 0 5 1 。经 寇谦 之改 造 后 的新 天 师 道 , 符 合 当
斗米道 旧道 法 , 认 为 五 斗 米 道 在 三 张 之 后 组 织 混
乱, 祭酒道官私传教职 , 招收不 良弟子 , 任意榨取
道 民的钱 财 , 又妄 传 张 陵 房 中 术 , 有损 道教形象 。 尤其令 寇 谦 之不满 的是 某 些 下层 道 民利 用 道 教 起 义 。针对 这 些弊病 , 寇 谦 之 宣 布将 三 张 旧 道 法 , 特 别是 祭酒 世袭 制 、 租米 钱税 制 及男 女 合 气 之术 “ 尽
都是 佛教 兴盛 之地 , 僧 侣 地 主交 通 官府 豪 门 , 妨 碍
国家政令 的执行 , 影响兵饷赋役 的征收, 还存在着 参与叛乱 的嫌疑。这些都是促成太武帝“ 灭佛” 的
重要 原 因 。
发信仰 。公元 4 4 0年 , 寇谦 之为太 武帝祈福 于中
岳, 托称“ 太 上 冥授帝 以太 平真 君 之号 ” , 是 岁 北 魏 改 元太 平 真 君 2。公 元 4 4 2年 , 太 武 帝 又 受 寇 谦
中原 。寇谦 之 又 于 当 年 的 十 月 , 再 次 托 称 老 君 玄
孙李谱文降临, 授予他《 录图真经》 六十卷 , 命他奉 持《 真经》 , “ 辅佐 北方泰平真君 ” 。次年 , 寇携带
《 录 图真经 》 前 往魏都 平城 进献 。经 司徒 崔 浩 上 书
共入华 山, 后 又至嵩 山, 隐居石室 , 采药 服食。七
年之后 , 成 公兴 得道 尸解 , 寇 谦 之继续 修炼 。
力荐 , 得到太武帝宠信。《 魏书 ・ 释老 志》 称: “ 世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1—1 9
祖( 太武帝 ) 欣然, 乃使 谒 者奉 玉 帛牲 牢 , 祭嵩岳 , 法, 宣布 天下 , 道业 大行 。 ” 新 天 师 道在 北 魏 得 到 官
寇 谦 之 与 佛 教
谢 路 军
( 中央 民族大学 哲学 与宗教学 系, 北京 1 0 0 8 7 1 )
摘要 : 北魏道士寇谦之不但没有参与北魏太武帝灭佛 活动 , 而且他所开创的新天师道在很 大程
度上是 受到佛教 影 响 的 。这 些 影响 来 自以下方 面 : 一是吸 取 了佛教 轮 回报应 思想 ; 二 是模 仿佛 教 戒 律和教 仪 ; 三是 借 鉴佛教 神 灵观 念 ; 四是 受佛教 医药天 算之 学的 影响 。 关键 词 : 寇谦 之 ; 佛教 ; 援佛 入道
中图分 类号 : B 9 4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8 5 2 0 ( 2 0 1 4) 0 2— 0 0 1 6—0 5
北 魏 太 武帝 ( 公元 4 2 4 - _ 4 5 2年 ) 时 期 发 生 了
寇 谦之 是南 北朝 最早 对 五 斗 米道 进行 改造 的
太延 四年( 4 3 8 年) , 北魏准备进攻凉州 , 便下
2 0 1 4年 3月
哈 尔滨市委 党校 学报
THE J OURNAL 0F HARBI N C OMMI 1 T r EE S CHOOL OF THE CCP
Ma r . 2 01 4
第2 期 总第 9 2 期
No . 2 S e i r a 1 . 9 2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 的灭佛事件。有人 将之归结 为佛道之争 的必然结 果 , 认为寇谦 之在太武帝灭
佛 中起 了推 波 助 澜 的作 用 。从 历 史 实 际 情 况 看 , 并非如 此 。澄清 寇谦 之 与 佛 教 的关 系 , 其一 , 有 助 于厘 清儒 、 释、 道 三 教 之 间复 杂 的互 动关 系 ; 其二 , 可 以还寇 谦 之 以 真 实 的历 史 面 目 , 从 而 正 确 评 价 寇谦 之在 中 国文化 中的历 史 地 位 ; 其三 , 重 新评 估 佛教 在寇 谦之 道教 改 革 中 的历 史 影 响 。寇 谦 之对
北方 天师 道 的改造 , 除 了大 量 吸 收儒 学 外 , 还 注 意
土族道教徒 。据《 魏书 ・ 释老 志》 载: 北魏神瑞二 年( 后秦弘始十七 年 , 4 1 5年) , 他托称太上老君降 l 临 嵩山, 授 以天师之位及《 云 中音诵新科之诫》 二
十卷 , 命他“ 宣吾 新 科 , 清 整道 教 , 除 去三张伪法 , 租米钱 税 , 及男 女合气 之 术 ” 。经 文 中猛 烈 抨击 五
权 者 的利 益 。北 魏 泰 常八 年 ( 4 2 3年 ) , 北 魏 太 武 帝 即位 于平 城 ( 今 山西大 同 ) , 欲 图扫 灭群 雄 , 入 主
寇谦之 ( 3 6 5 - _ 4 4 8年 ) , 字辅真 , 祖 籍 上 谷 昌 平( 今属 北 京 ) 人, 后徙居冯 翊万年 ( 今 陕 西 临 潼 北) , 自云东 汉著 姓寇 恂 十 三世 孙 。其 父 寇修 之 在 前秦苻 坚 时 为东 莱 太 守 , 兄寇 北 魏 初 曾任 南 雍 州刺史 。寇 氏世 奉 五 斗 米 道 , 谦 之 十 八 岁 即好 仙 道, 有 绝俗 之 心 。后 遇仙 人 成 公 兴 , 师 事之 。二人
显 扬 新 作者 简 介 : 谢 路军 ( 1 9 6 5一) , 男, 山东 济南 人 , 教 迎致 其余 弟 子 在 山 中 者 。于 是 崇 奉 天 师 , 授, 博士研 究 生导 师 。
l 6・

方认 可 , 寇 谦之本 人也 实现 了“ 为帝 王 师 ” 的 宿愿 。 公元 4 3 9年 , 北魏 完成 统 一 大业 , 太 武 帝对 道 教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