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佛教(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佛教两千年汉:佛教初传中国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
《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
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这时汉明帝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供印度来的僧人竺法兰与摄摩腾居住,并且译出了第一本佛经——《四十二章经》。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魏晋:走出依附的道路魏晋时期,所译佛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大小乘经典相对完备;佛教的义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佛学正在开始从依附老庄玄学独立出来,佛道儒三家相互影响和竞争;僧团的戒律学也有了进展,律藏被首次译出,汉地佛教汉人授戒已经形成制度;汉人对于佛教义理已经有了自觉的需要,开始走出汉地到西方去求得佛经。
佛教已经开始从贵族府第走向了社会,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时盛行玄学和佛教般若学说,佛教界因对《般若经》中的“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产生不同的见解,出现了“六家七宗”的学派。
道安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著名人物,朱士行是第一个到西方求取佛经的人,鸠摩罗什是中国第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南北朝:登上历史的舞台南北朝的统治者把佛教看作有助统治和维持社会太平的工具,除了扶持佛教外,还对其加紧控制管理,建立了佛教的僧官制度。
北朝佛教重视戒律与禅定,推动了起塔造像的活动。
在民间下层,观音信仰、弥勒信仰以及净土信仰弥漫各地。
北朝佛教的禅学发达,对后出的禅宗产生影响。
南朝的禅学对后出的天台宗有重要影响,南方的佛教义学讲求佛教精神实质,在理论上多有发挥,讨论佛性思想众说纷纭,据说达11家之多。
南北朝译经事业非常繁荣和发达,国家组织译场,很多重要的印度佛教经典都被陆续翻译出来,中国僧人自己撰写佛书,甚至编纂伪经。
佛教界内部还产生许多专门研习某一经典或以印度佛教的某一派经典为主的学派。
中国近现代人物(素材)

中国近现代人物(素材)中国近现代人物1.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
推荐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梁实秋的演讲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
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
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
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
”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人生”3.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
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
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
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
试论近现代中国佛教禅净合流三种传统模式的重建

禅、 念佛 等 等 法 门 , 本来 都 是 释迦 牟 尼 亲 口所 说 , 道 本无 二 , 不过 以众 生 的夙 因和根器 各各 不 同 , 为 应 病 与 药计 , 方 便 说 了许 多 法 门 , 便 来摄 化 群机 ,
禅宗 与净土 宗 是 流 传 最广 、 响 最大 的两 个 影
中国化佛 教 的代 表 , 净 合 流 ( 作 禅 净 合 一 、 禅 亦 禅 净 双修等 ) 宋 明 以来 中国佛 教 发 展 的大 势 。 中 是 国佛教 之禅 净双 修 传 统 在 明末 清 初 之 际 , 由三 经 大 高僧 的倡导 , 定 了三种 有代 表性 的修行 模 式 , 奠 即以憨 山德 清为 代 表 的 以禅 摄 净 , 云栖 袜 宏 为 以 代 表 的导 禅 归净 , 以蒲 益 智旭 为代 表 的 以净 统 和 禅 。禅净 合 流三种 模式 的形 成对 之后 佛教 的发 展 产生 了重 大影 响 。在近 现代 中国这样 一个 特殊 的
“ 参禅 与念 佛 。在 初 发 心 的人 看 来 是 两 件事 。在
久 修 的人 看来 是 一 件 事 ” 。念佛 与参 禅 的 内在 机
理 也有着 相 同之 处 , 念 佛念 到 一 心 不 乱 , 尝不 “ 何
宗都 分别 迎来 了各 自发 展 的一个 高潮 。历 史上 佛
教禅 净双 修三 种 传 统模 式 在 近 现 代 均 得 以重 建 , 与其 在 禅 净 二 门之 间徘
徊 不定 , 以拣择 , 难 也不妨禅 净 双修 。但要 注意 禅 净 合理 搭 配 的方 式 , 于动散 之时 , 即“ 则持 名念 佛 ;
静坐之 际 , 则一 心参 究念佛 是谁 。如 斯二 者 , 岂不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了众多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的宗教体系中,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
这些宗教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信仰方式,也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五大宗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佛教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入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佛教强调解脱生死轮回、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与社会。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信仰。
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精神的超脱。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运行规律和生命的智慧。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达到过巅峰,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也发展出了丰富的修行方式和仪式,如炼丹、养生和神仙信仰等。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教主张以仁爱、礼治和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儒教的经典是《论语》和《大学》,这两部经典都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类完善自身的目标。
儒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伦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起传入中国,主要通过中国的西北边境传播。
伊斯兰教强调信仰独一主义,即“只有真主可崇拜”。
在中国,伊斯兰教的信徒主要分布在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中。
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法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斯兰教教派也在中国形成了多样化,如逊尼派和什叶派等。
基督教基督教是近现代传入中国的宗教之一,起源于1世纪的古代以色列地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但是它却对印度以外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极大。
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纵观中国历史,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有着一定的脉络。
首先,佛教的传入历史十分久远,它早在汉代便已传入中国。
其次,佛教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从汉末到三国,从魏晋到隋唐,佛教一直是呈阶段性发展的。
再次,佛教的流传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尤其是明清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的影响开始减弱。
【关键词】佛教传播发展盛衰佛教源于古印度,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两汉及三国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二是魏晋阶段,佛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三是隋唐阶段,佛教在中国走向繁盛;四是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五是近现代,佛教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漫长的时期,佛教不断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淫融合,宋代是佛教被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时期,印度的佛教最终变成独具特质的新体系即中国佛教,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
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
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一、汉末到三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一般情况下,宗教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某个宗教的原生地与被传播地区不同文化的撞击,往往是影响宗教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自成体系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西汉末,除作为统治阶级核心的儒家学说以外,黄老和道家的思想也很活跃。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中国立足,必须同中国传统的信仰协调,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附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佛教的传播还得益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不已,老百姓背井离乡困苦不堪,出现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
《杨仁山居士文集》中国近现代佛学大师著述系列[PDF]
![《杨仁山居士文集》中国近现代佛学大师著述系列[PDF]](https://img.taocdn.com/s3/m/8d94a62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75.png)
《杨仁⼭居⼠⽂集》中国近现代佛学⼤师著述系列[PDF]中⽂名: 杨仁⼭居⼠⽂集发⾏时间: 2006年03⽉02⽇资源格式: PDF版本: 中国近现代佛学⼤师著述系列图书分类: ⽂化语⾔: 简体中⽂地区: ⼤陆内容介绍: 《杨仁⼭全集》最早版本刊⾏于1919年,1981年重印,此次为修订本,是⾸次出版的简体字⽂本,对内容进⾏了校订,保持了原有的体例。
杨仁⼭终⽣致⼒于佛学教育,其学说融贯儒释道,其思想对佛学界及教育界影响深远。
作者介绍: 杨仁⼭(1837—1911)名⽂会,仁⼭其字,安徽池州⽯埭⼈,⽣于清道光⼗七年(⼀⼋三七)。
他的⽗亲朴庵公,道光⼗⼋年进⼠,与曾国藩同年,故仁⼭及长,⼊曾国藩幕督办军粮。
后因读《⼤乘起信论》⽽学佛,时当洪杨乱后,江南⽂物荡然⽆存,欲求⼀本佛经⽽不可得,仁⼭发愿流通佛经,集友好共同创设“⾦陵刻经处”,刻印佛经。
杨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居⼠佛学家,清季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
有《杨仁⼭居⼠遗著》⼗⼆卷留世。
内容截图:⽬录:序⾔佛教初学课本⾃叙佛教初学课本《佛教初学课本》注⼗宗略说律宗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天台宗贤⾸宗慈恩宗禅宗密宗净⼟宗《佛说观⽆量寿佛经》略论附⼀《⽆量寿经优波提舍愿⽣偈》略释附⼆《坛经》略释⼤宗地⽞⽂本论略注⼤宗地⽞⽂本论⽬录叙序说卷第⼀归依德处⽆边⼤抉择分第⼀归依德处因缘⼤抉择分第⼆⼀种⾦刚道路⼤抉择分第三⾦刚宝轮⼭王⼤抉择分第四⾦轮⼭王道路⼤抉择分第五独⼀⼭王摩诃⼭王⼤抉择分第六卷第⼆⼤海部藏道路⼤抉择分第七深⾥出兴地藏⼤龙王⼤抉择分第⼋深⾥出兴地藏⼤龙王道路⼤抉择分第九……卷第三卷第四经典发隐等不等观杂录阐教编补遗附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情况佛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播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力地推动着世界宗教的发展。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它既是佛教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流行并最终中国化,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对佛教的义理和组织形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这一历史过程,有学者称之为“佛教征服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佛教征服中国”还有一个佛教的中国化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阐述佛教东传中国及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
(一)汉晋:佛教的输入及其广泛传播1、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与汉代佛教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内地的?这一度成为佛教学术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有关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纪年,主要有两种论点:第一,“伊存授经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即西元前2年),第二,“永平求法说”(汉明帝永平十年,即西元67年),二说相距69年,大约有三代人的时间。
1998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宗教学会共同确认1998年为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年。
近年来的一些考古研究表明,中国佛教还应有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另一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被视为道术之一种(方术),它与汉代流传的黄老道家学说搅合在一起的。
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楚王刘英,就是“学为浮屠”,且“更喜黄老”。
另外,汉代佛教僧人,皆为西土人士,他们食酒肉,蓄妻子,无统一制度。
由佚文谈章太炎与近现代佛教

S p. 2 0 e ,02 NO. 3
第3 期
题 案 堍捧 E
由佚 文谈 章太 炎与近现代 佛教
武 延 康
( 陵刻经处 金 佛 学研究室 江苏 南京 2 00 ) 102
摘
要 : 太 炎 寄 给 金 陵 刻 经 处 的 三 封 信 作 于 10 章 9 9年 4、 月 间 。 他 对 于 杨 仁 山 是 以 佛 学 5
杨 文会 (87 9 1 , 仁 山 , 徽 石埭 人 。他 创 办 了 中国历 史 上 第 一 个 私人 性 质 的佛 经 出版 印刷 13 —11)字 安 机 构— — 金 陵刻 经 处 , 生从 事刻 经 、 学 和培 育佛 学 人 才 , 现 代 中 国佛 教 的复 兴 有 很 大 的影 响 。太 一 讲 对 虚 法 师 (89—14 。现代 高 僧 。法 名 唯 心 , 号 悲 华 。俗 姓 吕, 江崇 德 人 。 10 18 97 别 浙 99年 曾 入 杨 仁 山创 办
及 门弟子。由于其门下弟子在民国佛教界具有影响力者为数甚 多 , 因此美国学者唯慈乃称杨仁山为“ 现 代 中 国佛 教 之父 ”2。杨 仁 山与章 太 炎关 系 密切 ,杨仁 山居 士遗 著 ・ _ J 《 等不 等 观 杂 录》 八 收有 杨 氏《 余 卷 代 同伯答 日本末底书一( 附来书 ) 、代余同伯复 日本末底 书二》 》《 。此两封信 皆作于 1 9年夏季 , 9 0 当时杨仁
而摩 诃衍 那之 书 , 土 亦半被 回教 摧 残 , 恳 恳 以 交输 智识 为念 。某 等 详 婆 罗 门正 宗之 教 , 彼 故 本 为 大乘 先 声 , 中间或相 攻 伐 , 则 佛 教 与 婆 罗 门教 渐 已合 为 一 家。得 此扶 掖 , 近 圣教 当 为 一 振 。 又令 大乘 经论 得返 梵方 , 万世 之 幸也 。 先 生有 意护持 , 以善 来之 音 相接 , 为洒 扫精 庐 , 诚 望 并 作 东道 主 , 甚 幸甚 !末底 近 已请 得一 梵文 师 , 密 尸 逻 。 印度 人 非 人 人 皆知 梵文 , 此 者 三十 幸 名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佛教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简释:
金陵刻经处支那内学院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契理契机人生佛教人圆佛即成《藏要》
二、简答题
①简述太虚大师佛教“三大革命”的主要内容
②简述欧阳竟无的法相、唯识分宗说
③简述印顺法师的“真常唯心论”
④简述吕澂的“性寂”、“性觉”说
三、论述题
①试分析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间的异同
②试述你对《大乘起信论》争议的看法
③试述你对近代以来僧教育的看法
④试述你对“人间佛教”未来走向的看法
⑤试述你对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应当如何发挥作用的看法
⑥试述你对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佛教自身建设的看法
参考书目:
太虚大师年谱(印顺著)
平凡的一生(增订本,印顺著)
中国近代佛教史稿(郭鹏、张新鹰,1989)
佛教与中国近代文化(高振农,1992)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麻天祥,1992)
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李向平著,1993)
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邓子美著,1994)
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何建明,1998)
麾下一代新僧:太虚大师传(邓子美,1999)
抉择于真伪之间:欧阳竟无佛学思想探微(程恭让,2000)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陈兵、邓子美著,2000)
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日本佛教界的交往录(肖平著,2003)
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陈永革,2003)
中国佛教近代史(上下,释东初,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