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 舞蹈鉴赏论文资料

合集下载

舞蹈鉴赏优秀论文

舞蹈鉴赏优秀论文

舞蹈鉴赏优秀论文舞蹈鉴赏优秀论文——徜徉于舞蹈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第18周,最后一节舞蹈鉴赏就这么上完了——本学期的舞蹈之旅到站了——引言身为女生的我天生男相性格,总觉得各种肢体表演(尤其是舞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忸怩,然而在学期文化素质选修课中,我却凭着一股自己也说不清的冲动选择了——舞蹈鉴赏,并且很幸运的中选了。

第一节课上,路老师就以独特的活泼风格为我们介绍了本课程的大纲,带我们踏入鉴赏舞蹈的艺术之门。

许是路老师轻松幽默的教学与我观念中严肃刻板的舞蹈课堂大为不同,我渐渐地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渴望进一步了解对我来说还颇为陌生的舞蹈世界。

我甚至想:既然我不会跳舞,那么就让我在这课堂里尽情徜徉吧。

身虽不动,心有所动,dance in mind也是极好的。

在之后的课堂里,我便在老师的引领下领略了东西方舞蹈的不同魅力。

从《吉赛尔》、《天鹅湖》、《天鹅之死》、《堂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年轻人与死亡》,从《霓裳羽衣舞》、《踏歌》、《谢公屐》、《千手观音》到《小城雨巷》,从西方到东方,从独舞到群舞,从古典到现代,我彻底被舞蹈艺术所折服。

这翩翩起舞中,表现的不仅仅是人体的柔韧与美丽,另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有的更是引发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与质疑。

词典解释有云:“舞蹈是一种动态的人体形象流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舞台艺术。

”舞蹈之美无处不在,蕴藏于那一系列的动作、韵律、表情、构图、音乐、构图、舞美、服装之中。

舞蹈鉴赏包括三个要素,鉴赏主体、鉴赏客体以及鉴赏中介。

对于深谙舞蹈鉴赏之道的人来说,鉴赏舞蹈表演是一种视听觉的高级艺术享受。

实在不敢说自己是个合格的舞蹈鉴赏者,但是我的确乐于欣赏舞蹈,感受曼妙舞姿,进而感知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本课程中,我领略过梦幻的欧洲芭蕾,欣赏过典雅的中国古典舞和多样的民族民间舞,也观看过印度舞蹈,对于西方舞蹈,我想,还是芭蕾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舞蹈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和芭蕾舞。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舞蹈是一种能够传递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通过身体的动作、姿态和表情,准确地传达出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而舞蹈鉴赏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于深入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探讨舞蹈鉴赏的一些关键要素。

首先,舞蹈鉴赏中最核心也最基本的要素是舞蹈的元素。

舞蹈元素包括音乐、节奏、动态、速度、空间位置、动作形态和节奏变异等多个方面。

每一个元素都是舞蹈创作和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元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并从中领悟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舞蹈鉴赏还需要重视舞蹈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这些背景因素会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并对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产生影响。

例如以古代故事为主题的舞蹈作品,便会在作品的动态和表情中展现出对古代文化的爱慕和敬重。

因此了解舞蹈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我们更好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舞蹈鉴赏需要对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舞蹈是一种表现形式相对自由的艺术形式,舞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因此,舞蹈作品有着很强的个性和独特性,鉴赏者在观看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包容和理解。

同时,在鉴赏之前对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髓。

最后,舞蹈鉴赏还需要我们对舞蹈教育和舞蹈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舞蹈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舞者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而且还能够增强鉴赏者对舞蹈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同时,学习相关的舞蹈理论和批评,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舞蹈。

总之,舞蹈鉴赏需要我们对舞蹈元素、社会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相关的教育和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通过全面的掌握,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舞蹈作品,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舞蹈鉴赏 选修课论文

舞蹈鉴赏  选修课论文

以肢体为语言的王国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舞蹈完全是个门外汉,从来没有关注过舞台上舞者用四肢表达的哀怨,喜悦,欣慰,或者无奈。

第一堂课我百无聊赖地趴在桌子上,茫然地看着当时对我毫无吸引力的屏幕。

可随着一节节课的深入,我渐渐被这个王国的美所深深吸引了。

没有接触,没有文字,也不需要你大声说出你的感受,你只要在台下欣赏着,感受着,无需言语,故事中的深情已经默默地渗入你的心灵,一个轻盈的跳跃,一次浅浅的回眸,一场精彩的炫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全然忘我地听着着舞者们所讲述的故事,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世界中的一员,叹惋着吉赛尔的用情之深,担心着被黑天鹅诱惑的王子,感慨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知却以悲剧收场的故事……如果说语言需要后天的学习,书写也是在群体中得到的技能,那么舞蹈,她是与生俱来的。

婴儿出生会无意识的挥舞四肢,小孩子在高兴时会自然地蹦蹦跳跳,转身,挥手,跳跃,奔跑,这些都是舞蹈的雏形。

当然,真正的舞蹈还需要进一步的提炼,组织和美化,从而成为舞蹈化的人体动作。

因为“动”是人类的天性,所以舞蹈几乎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艺术,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的灵魂,表现了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法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

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无一例外地充实着舞者们的眼神,表情,动作。

也是因为这丰富的内涵,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那来自血液深处的共鸣,体验舞者举手投足间的魅力。

但是,舞蹈并不仅仅只是欣赏完一个感人的故事后产生的感想而已。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除了对一些著名舞剧背景上,情节上的认识,我也获取了不少技术上的鉴赏能力。

如吉赛尔中阿拉贝斯的基本形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托举旋转等等。

这些不仅培养了自己对于舞蹈的兴趣,也是知识面上的一个拓宽。

本学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有两个,首先是早就声名在外的《天鹅湖》,其次是最后欣赏的现代舞《爱?无奈》。

对于《天鹅湖》,可能是在印象中早就听说了这个凄美的故事,虽然没有接触过,但也因为外界对其的盛誉而对它尤其关注。

五邑大学 舞蹈鉴赏论文资料

五邑大学 舞蹈鉴赏论文资料

春秋战国纵观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思想的这场论争,儒家学派对音乐的见解最为积极。

它否定了商周以来把音乐从属于“神”的传统观念和种种否定音乐存在的见解,肯定了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

但过分强调音乐的实用功利,往往会束缚艺术和审美的发展,使音乐失去美感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方面,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则成为它的对立和补充。

它以超脱一切的力量(想象、情感、美,还有较晚出现的传神、意境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延伸与发展),给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之,春秋战国儒、道两家已经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

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战国时代宫廷乐舞活动的规模是很大的,从曾侯乙墓出土数十件成套的编钟、编磬来看,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功能也相当先进,解决了音乐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时除用于祭祀的乐舞外,用于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发达,如蜡祭、傩仪,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流行。

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

秦汉秦汉乐舞《傩舞》和《角抵舞》汉舞蹈《巴渝舞》和《盘鼓舞》秦汉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渐增,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

汉初的统治者对内削弱旧贵族的割据势力,对外和亲安抚,汉族的封建经济和文化影响了周边地区,而边境各族文化也丰富了中原文化,构成当时的文化景观。

俗乐舞的兴盛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

一、角抵戏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

汉代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

角抵不断发展变化,内容日趋丰富,后来称为百戏。

秦代讲武为角抵戏,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引入宫廷。

大学舞蹈鉴赏论文

大学舞蹈鉴赏论文

大学舞蹈鉴赏论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天鹅湖我看的享受内容概要: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源自德国古老的童话,而无论是在德国还是俄罗斯文化传统那管理,人们都把天鹅等同于纯洁的少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这个舞剧的阴柔基调。

古典芭蕾的规范跟这种基调不谋而合。

舞剧中男女演员的舞蹈动作和组合,以及女演员的服饰等,均表现一种典雅、柔美的女性气质,为舞剧渲染了阴柔的色彩。

关键词:柔美芭蕾艺术典雅正文:我在大学,有幸选了舞蹈鉴赏,有幸在老师的有声音引领下,静静的观看了,天鹅湖,看的我是一种享受啊。

之后我好好的去,了解了下天鹅湖的历史背景及柴可夫斯基的创意发展,现在跟大家分享下一下。

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

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里,为庆祝米兰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伊达贝尔的婚礼,演出了《奥菲士》。

当时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比如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以后就吃野猪肉;海洋、河流神灵出场开始吃鱼。

然后,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

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

芭蕾继续发展,经历了宫廷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俄罗斯芭蕾、当代芭蕾几个主要阶段。

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

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

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舞蹈是一种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艺术,为八大艺术之一。

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道具,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舞蹈鉴赏论文【四篇】,欢迎品鉴!第1篇: 舞蹈鉴赏论文一、心理发展特点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人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既独立又依赖、既自觉又叛逆,各种矛盾在他们身上交错。

特别是步入高校,学生身心各方面才开始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社会性:心理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环境。

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接收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广泛,反映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对父母、老师不再是迷信、依赖甚至是依恋,他们开始独立思索,用自己独特的的见解和行为方式传达自己的独立意向。

闭锁性:不再像高中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动荡性:青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时而热情似火,时而冷若冰霜,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

敏感性:处在身体、视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

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智力发展高峰:与生理发展,特别是与神经系统发展的成熟相适应,逐渐达到智力发展的高峰。

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初中的知觉能力即可达到100;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初中时为80左右,到高中时达100;动作及反应速度也从初中时的90左右发展到高中的100。

社会需求高峰:青年处于富于理想、充满追求的时期。

对知识的求索、对人的思索、对理想的追求、对各种情感的向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及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急剧上升。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1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1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 舞蹈从人类发源起,伴随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它就担负起了传意、说明、抒发还有表达自我等功能,以期达到和神明交流,和自然沟通,和他人互动的目的。

下面是舞蹈鉴赏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舞蹈鉴赏论文第一篇:中国古典舞来源和流派探析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凝聚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 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文明之花, 始终在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浪潮中迎风绽放。

不同的学术思想, 不同的训练体系以及不同的代表作品, 不仅形成了重彩纷呈的诸多流派, 也为当下中国古典舞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 审美追求; 肢体语言; 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作为基础传播媒介, 凭借视听融合的表现方式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毛诗序》中, 曾对舞蹈进行了如下描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这充分说明了在语言和歌唱艺术之外, 手舞足蹈是人类抒情达意的高级形式。

为此, 人们常说舞蹈是肢体的语言艺术, 也是具有特殊美学属性的语言, 即“body language”, 身体的语言。

一、且看中国古典舞之源 中国古典舞,顾名思义, 它既是古代之经典, 又是长期流传至今且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舞种, 更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

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 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与锤炼, 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艺术之花, 始终绽放在这块优秀文化的沃土上。

在原始部落族群中,那些非理性的顺拐动作, 肢体链接中的歇斯底里形成了狰狞而神秘的艺术基调;姬姓族人的崛起谱写出了八佾典仪之华章, 治礼作乐、乐舞治世的初衷客观助推了华夏民族乐舞时代的发轫;汉大帝国的兴盛, 在“翘袖折腰”“踏盘踏鼓”“鱼龙百戏”中镌刻着速度与力量, 奔放与豪迈的美学烙印;在西域文化的交融与渗透中, 唐人们争先恐后的佩月刀、着胡服、舞胡旋, 掀起了“胡风”之热潮, 皇族玄宗更是将《霓裳羽衣曲》《秋风高》《小破阵乐》等大批艺术作品推向文化风尚的高潮。

舞蹈赏析—期末论文

舞蹈赏析—期末论文

考试序列号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舞蹈赏析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任课教师:2009年4月23日题目:现实主义如何应用在当代舞的创编中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欣赏了好几部当代舞舞蹈作品,当代舞给我的感觉,是独特的,因为无论怎样,我似乎都能从舞蹈的某一句或者是某一段中生成一丝只属于自己的一种感受。

可能是让我联想到了某个生活场景,可能是让我重温了过去的某次感触。

为什么总是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如果放飞思绪,我还是能从记忆中找到同样的根?因为那是现代舞吧。

它们是羞涩地躲藏在民间,被聪慧的舞蹈家们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形成了这种代表“美”的舞蹈语言,它反映出民众关切的社会以及历史。

它来源于我们周围这个现实的世界,那么它所蕴含的品质应当是现实的。

说到一个理论的层面,现实主义与当代舞具有密切的联系,现实主义创造手法在当代舞的创编中的运用也是很普遍的。

当代舞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情感,理所当然地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喜爱。

细细分析一下,当代舞具体具备了哪些要素,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欣赏者呢?在当代舞的成千上万的作品当中,有哪些因素是所有作品都囊括的呢?总地来说,应该主要有灯光、音乐效果,舞者形象的设计,舞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舞者动作技巧等几个方面。

而现实主义也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很好地融合进整个儿舞蹈作品中。

下面我由在春晚上的一部优秀的当代舞舞蹈作品《进城》来浅做分析。

首先,《进城》是一部反映了当代农民工怀着美好愿景来到城市,开始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一个不同人生的,反映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中生存着的社会现实的当代舞。

而当代舞是一种非常强调营造情境氛围的舞种,无论是表现现实的、还是表现出一种梦幻感觉的,灯光在舞台上都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因为有了灯光得映衬,才创造出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美妙意境。

《进城》在一开场的时候,舞蹈以急促的曲子《野蜂飞舞》为背景音乐,节奏鲜明急促,再加上一束圆形的蓝光,舞台显得很冷峻、昏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纵观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思想的这场论争,儒家学派对音乐的见解最为积极。

它否定了商周以来把音乐从属于“神”的传统观念和种种否定音乐存在的见解,肯定了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

但过分强调音乐的实用功利,往往会束缚艺术和审美的发展,使音乐失去美感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方面,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则成为它的对立和补充。

它以超脱一切的力量(想象、情感、美,还有较晚出现的传神、意境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延伸与发展),给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之,春秋战国儒、道两家已经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

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战国时代宫廷乐舞活动的规模是很大的,从曾侯乙墓出土数十件成套的编钟、编磬来看,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功能也相当先进,解决了音乐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时除用于祭祀的乐舞外,用于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发达,如蜡祭、傩仪,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流行。

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

秦汉秦汉乐舞《傩舞》和《角抵舞》汉舞蹈《巴渝舞》和《盘鼓舞》秦汉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渐增,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

汉初的统治者对内削弱旧贵族的割据势力,对外和亲安抚,汉族的封建经济和文化影响了周边地区,而边境各族文化也丰富了中原文化,构成当时的文化景观。

俗乐舞的兴盛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

一、角抵戏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

汉代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

角抵不断发展变化,内容日趋丰富,后来称为百戏。

秦代讲武为角抵戏,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引入宫廷。

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

这样就促使角抵向戏剧转化,成为角抵戏。

角抵戏《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

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已有人物、情节、冲突、结局,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角抵戏到汉代就成为乐舞杂技节目中的一部分,也就是百戏中的一员。

百戏中,杂技类的有:找鼎、寻橦、跳丸、走索、倒立、冲狭、车上缘杆、顶竿等;幻术类的有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武打类的有弄剑、刀舞、对打等;假形舞蹈有鱼龙漫延、戏狮、舞巨兽、耍大雀等;舞蹈类的有巾舞、长袖舞、盘鼓舞、建鼓舞;歌舞戏类的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

南北朝后称百戏为“散乐”。

唐代和北宋时百戏也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

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只是后来百戏这个词逐渐少用。

汉代的“百戏”又称散乐,与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

汉武帝时,设置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融合。

汉武帝为了展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

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百戏乐舞节目,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这些活动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以达到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

这种年年增添内容的杂技汇演大会,持续演出达64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

三国时代,曹操统治的北方,杂技百戏仍盛行不衰,“鱼龙曼衍,弄马倒骑”,曹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三国志·魏志》)。

他还要求去铜雀台为他演出的歌舞伎人,在他死后向陵墓表演歌舞。

这些歌舞者称“铜雀伎”。

铜雀台的歌舞即是《清商乐》的开端,是来自民间经宫廷加工整理的乐舞。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0年)后设立了“清商署”。

此后魏晋、南朝的俗乐总称之为《清商乐》。

吴国的乐舞也相当繁盛,西晋武帝平吴之后,收纳乐伎3000人,足见吴国歌舞伎人为数之多歌舞之盛。

特别是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所作的《白纻舞》一直盛行不衰,很多诗歌都曾赞美过这个舞蹈。

舞伎着江南白纻制成的舞衣,质轻如云,色洁如银,广袖长裙。

晋《白纻舞歌》:“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

”《白纻舞》后收入清商乐一直留传到隋唐。

蜀国流行着前代的《巾舞》,只是巾和东汉的巾一样,非常窄小,约有33厘米长,舞者手握中间飘然起舞。

四川忠县三国崖墓出土的舞人陶俑,着宽袖斜裙,头戴冠簪花,或戴花冠,右手执短巾而舞。

持棍对舞的小儿盘也堪称三国舞蹈文物中的珍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舞蹈,不仅继承了先秦和汉代留下来的宫廷舞蹈,同时又融合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从而彻底改变了舞蹈发展的总体风貌,为后来隋唐乐舞的空前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朝皇帝对于能够娱情的事物大多感兴趣,在歌舞上的用心自然不少。

被追认为魏武帝的曹操和魏文帝还对诗歌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所作的诗大多是乐府诗,用以配唱。

曹魏宫庭将汉代流传的相和歌改编增删为十三曲,大部分用曹氏父子创作的乐府诗歌唱。

采中原旧曲和吴、荆楚民歌作为宫庭音乐的清商三调中,曹氏父子和魏明帝的歌词占了绝大部分。

曹丕用诗表现乐人演唱乐府新诗的情景:弦歌奏新诗,游响拂丹梁。

繁音赴促节,慷慨时激扬。

2、旧曲换新名每一个王朝在继承前一个王朝的乐曲时,往往改换曲目名称和曲辞,以适应于本朝并标明新的朝代有新的一套。

例如南梁将汉曲《朱鹭》改名为《本纪谢》,《思悲翁》改为《贤首山》,《艾如张》改为《桐柏山》……《上陵》改为《昏主恣淫慝》,《上邪》改为《惟大梁》,用以歌颂梁师的战功,渲染齐东昏侯的丧道以衬托大梁的德业。

3、南朝艳歌梁武帝是南朝皇帝中最懂音律的,他曾按十二律制十二笛以写通声,较古钟玉律并周代古钟皆不差。

他主持制定了梁王朝的礼乐,由于笃敬佛法,又制成述佛法的十篇乐章,为《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

在欲断尘念的同时,梁武帝又创作了许多以闺情为主题的艳歌,这是南朝宫廷诗歌的一种风尚,梁武帝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在《春歌》中咏道:阶上歌入怀,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

4、轻浮绮靡之歌他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都是艳歌的热心创作者,轻浮绮靡的阴软之歌中了"亡国之音"的圣贤判断。

继之的短命王朝南陈,又被陈后主的软歌送掉。

陈后主也擅长诗歌、音乐,创作了《玉树后庭花》、《堂堂黄鹂》、《留金钗》、《两臂垂》,《玉树后庭花》的曲子似应是陈后主亲自谱写,也可能是采自江南歌调,极其哀婉,其辞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大臣何胥也奉命从事艳曲的创作和配制,教习宫女们歌唱。

南齐的东昏侯整日溺于欢歌之中而不知祸将临头,当萧衍(梁武帝)起兵进攻建康,宫廷侍卫叛变,欲捕捉东昏侯时,东昏侯却在含德殿吹笙歌作《女儿子》。

5、饮宴歌舞南北朝皇帝在饮宴上自娱性的歌舞属于常事。

宋武帝曾在宴席上酒酣意适,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来弹奏。

宋武帝乃引喉高歌,范晔弹琵琶伴奏。

宋武帝很想单独听范晔弹琵琶,然而范晔不肯献艺,范晔此时不得已奉旨伴奏,武帝的歌声一止,他的弹琵琶的手指也停住了,未免显得不够尊重。

宴乐时起舞是允许也是应该的,但在一次宴席上不宜屡次起舞,起舞时一般属(邀请)他人一起跳舞。

孙权曾设宴款待顾雍父子及孙顾谭,顾谭当时很受孙权重用,任选曹尚书。

君臣欢宴,顾谭酒醉,三次起舞并且舞的时间很长。

顾雍在席上一团恼怒,回去后斥责孙子:君王以忍让为美德,臣子以恭敬为礼节,你怎么舞了三次还不停止?虽然是有些酒醉,也还是有些恃宠。

将来祸害我家的肯定是你。

6、北魏高歌北魏孝文帝在大飨群臣的宴席上,为表示对冯太后的尊敬,离席起舞于太后前,群臣全部离席,随皇帝一起欢舞。

孝文帝且舞且歌,向冯太后拜寿。

孝文帝是位贤明、崇尚风雅的君主,他在酒宴上与群臣高歌,文辞雄浑、雅致。

孝文帝唱道:日月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兮独未照。

彭城王元勰接唱:愿从圣主兮登衡,会万国兮驰诚。

郑懿接唱:云电大振兮天地辟,率土来宾兮一正历。

邢峦接唱:舜舞隋唐在乐舞方面,唐朝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胸怀博大,兼蓄并收,形成了继西周、西汉之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

唐代宫廷乐舞(唐宫乐舞)分为五大类,一是享宴乐舞,二是清商乐舞,三是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四是散乐百戏,五是祭祀所用的雅乐。

享宴乐舞中,一部分是前代所留,一部分是唐代所作。

清商乐舞是南朝旧乐,隋平天下,集其大成,遗留于唐。

周边少数民族乐舞,隋时已很完备,至唐时只加一部乐。

散乐百戏为历代散乐之集合。

祭祀乐舞,亦称雅乐,只在祭祀时用,歌词固定,曲高和寡。

兹约略介绍享宴乐舞,清商乐舞和周边少数民族乐舞三类按舞蹈风格特点可分为“软舞”、“健舞”两类。

软舞优美婉柔,节奏舒缓;健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

两种舞蹈的规模不大,多是独舞或双人舞,但是动作技巧水平较高。

如:唐明皇创作、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属于“软舞”,该舞的内容和美丽绰约的月宫仙子有关,充满了道教请调;西域舞蹈《胡旋舞》则属于“健舞”,该舞蹈以快速轻捷的旋转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弹拨乐器和鼓笛伴奏。

这两类舞蹈广泛流传于宫廷,为贵族与士大夫所喜爱。

唐代乐舞娱乐性很强的是坐、立部伎。

“坐部伎”在堂上演奏,规模较小,但是艺人水平最高。

唐代乐舞的发达繁荣不仅体现在小型乐舞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大型舞蹈的编排整理方面。

“立部伎”舞蹈人数众多,上百人表演.唐代《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歌舞。

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秦王李世民统一中国、以武功定天下的英勇战绩。

李世民当皇帝后,亲自绘制了《破阵乐舞》,由宫廷乐官吕才照图编舞,排练成盛大的舞蹈节目。

舞者达120人,披甲执戟而舞。

队形左圆右方,交错屈伸,有种种变化。

舞分三段,每段四变其阵。

演出时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

这个歌舞有强烈的战斗气息和粗犷的阳刚之气。

当时,百官看了都激动不已,兴奋异常;就是现在,歌舞团表演这个舞蹈的时候,外国的宾客也禁不住纷纷跟着手舞足蹈。

宋代北宋后期和南宋时,国势衰弱,宫廷无力维持庞大的乐舞机构。

每逢朝贺大典,就临时到民间去雇请艺人来参加演出,称为“和顾”。

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年),教坊乐部所列各种艺人名单,临时雇佣的人数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