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习俗作文
广东潮汕春节风俗作文

广东潮汕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把春节叫做过年。
在我的家乡潮州,过年就有一些特别的风俗。
在除夕之前,人们都要忙着四件事:谢神、备料做粿、扫舍和买年货。
潮俗,每年冬至过后,家里要谢神。
备料做“红桃发粿”。
是将大米和糯米分别浸于水中几小时,使米质松疏,捞于后于石臼中打成细粉,晒干。
这就是做“红桃法粿”的主料。
扫舍要选择吉日,是一件不寻常的事。
是日,各家主妇最忙,把屋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对一些长年少用之物都要清洗。
十二月二十四日,就是传说中的“神上天”之期。
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拜“糖桃”。
一方红纸,上面用软糖摆成一粒桃子的形态,成为“糖桃”。
此物沾住“杜王爷”的嘴,让其“上天说好话,落地保平安”。
过年还要拜“老爷”,也就是祭神。
祭神的祭品有三样:“红桃发粿”、“鼠壳粿”、“菜头粿”“红桃发粿”就是用绿豆去壳,然后把豆磨成粉,接着蒸熟,做馅料。
“菜头粿”就是萝卜糕。
过年祭祖,要到除夕日下午。
过年,家里已成年有收入的小辈,要给长辈送“压岁钱”,长辈也要对未成年的小辈给“压岁钱”,户户如此,体现了尊老惜幼的美德。
在正月里,潮汕地区都游神祈福的活动,就是把庙里面的神座抬到大街上游行,人们要放鞭炮、烧香、接福。
这就是潮州春节的习俗。
家乡风俗潮州作文

家乡风俗潮州作文
夫吾乡之风俗,乃潮州也。
潮州,古称潮阳,地处岭南,濒海而居,山川秀美,风物独特。
自唐宋以降,文风鼎盛,礼乐传承,民俗瑰丽,非他郡可比。
潮人重礼仪,尚儒雅,自古便有“海滨邹鲁”之誉。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齐鸣,以迎祥瑞,纳福气。
男女老少,皆着新衣,相互拜年,言笑晏晏,其乐融融。
饮食之道,尤为讲究。
潮菜以其酸、辣、鲜、香四绝,名扬四海。
潮州酒楼,琳琅满目,食客络绎不绝。
若论茶艺,更是精微入神,潮人嗜茶如命,日常三餐,必有茗饮相伴,茶香四溢,品之令人心旷神怡。
工艺之技,亦为潮州一绝。
潮绣、潮雕、潮剧,各具特色,匠心独运。
潮绣以针法细腻,色彩艳丽,为宫廷贡品;潮雕则以木、石、玉为材,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潮剧则以唱腔悠扬,表演生动,感人肺腑。
至于民间信仰,尤崇妈祖。
每逢妈祖诞辰,全城沸腾,巡游赛会,热闹非凡。
信众献香献果,祈求平安吉祥,海波不兴,渔获丰盈。
潮州之风,古朴而清新,典雅而庄重。
吾辈虽游学四方,然心系桑梓,每思及此,不禁心驰神往,愿将此风俗,传之子孙,永续千秋。
故作文以记之,庶几后人观之,亦能领略潮州之风俗人情,知我潮人之淳朴善良,礼仪之邦,文化之乡。
介绍潮州的作文汇总5篇

介绍潮州的作文汇总5篇潮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特色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那里的音乐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介绍潮州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介绍潮州的作文1十八梭船二十四洲。
何年孤月照庭楼。
黎明桥市人生沸,夜半冰壶灯火悠。
画栋雕梁成绝唱,墩浮拱孔尽风流。
笑询仙佛留连处,点滴全都百姓修。
这首诗描写的是广济桥,广济桥位于潮州城内。
春节,我们全家慕名来到潮州这座古城。
经过几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潮州那好玩的地方。
潮州的古城虽然比不过长城,但那有坚硬的城墙,维护着潮州这座古城。
城墙长得像一条长龙,有广济门、斗水门……进了门就有好多有名的小吃,应有尽有。
哈哈,最著名的就是那有名的鱼丸啦还有那水果拼盘。
还有那的肠粉,真有特色,围成一个圆形框,上面插根葱,真像一个圆圆的小肉包啊。
你们是不是口水都留出来了?最有特色的就是那广济桥了。
那里人山人海,大家都想来看看它,两岸是石桥,中间是用十八艘船连在一起的,上面插着许多小旗子,都是那描写广济桥的名句。
该桥特色是中间的浮桥,潮州人称梭船。
广济桥于南宋乾隆七年始建,初为八十六艘梭船及一个桥墩,以后逐步修筑,至明嘉靖九年形成了“十八梭船二十四州的格局”。
浮桥开启时,有通航及泄洪功能,闭合时,则连接东西两岸,便利通行。
故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称誉道,广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起闭式桥梁”。
这么一座具有特色的桥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对交通运输起到重要的作用。
该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并称为中国四大明桥。
此次潮州行受益匪浅,认识了古代城楼,领略了特色广济桥,品尝了潮州美食,真是不枉此行。
介绍潮州的作文2在我们潮州,一直都有一个传统的习俗。
就是在正月十五和正月十七的时候,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三山国王巡游”和“关爷巡游”。
“三山国王巡游”与“关爷巡游”有所不同。
“关爷巡游”是一整天都在举行的。
而“老爷巡游”是在晚上举行的,每家每户都要有人手提灯笼游迎老爷于寨龙(村子的边界),是以神明之神力佑四境平安;其二以警示后裔子孙,时刻记住村寨边界。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潮汕的功夫茶作文(精选12篇)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功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谓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乌龙入宫,淋盖刮沫、高冲低洒、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
同样喝茶的礼节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个茶杯放在一起,意为品茶,筛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别人喝完了才喝,这是对客人的尊重,还有喝茶的时候一定要拿离自己最近的那杯。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说是茶浓情更浓。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2潮汕功夫茶是我们家乡传良的传统文化之一。
潮汕人四海为家,遍布全球。
因此,潮汕功夫茶自然也驰名中外了。
在潮汕地区,喝功夫茶成了人们饮食生活的需要和习惯。
不管走到哪家,客厅里都有茶几,在大家闲的时候,一家人经常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或一边看电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尤其是来了客人,请你喝茶是最大的尊重。
说起潮汕功夫茶,它里面还蕴藏着不少学问呢!它对茶具、茶叶、泡茶的水和泡茶的方法都大有讲究。
茶具包括茶池、茶壶和茶杯。
茶池整个就像一个小圆鼓,是用陶瓷或木料做的。
分为一个圆盘和一个圆钵。
圆盘上面有几个小孔,这是便于泡茶和倒废水用的。
茶壶的好处是泡出来的茶不变味。
茶杯一般三个,放在一起像“品”字,意为“品茶”。
泡茶前先下茶叶,茶叶大约茶壶的三分之二。
方法是泡前要用开水将茶具消毒。
消毒后,把茶叶放入茶壶,然后往茶壶里倒开水,水面会起泡沫,不能喝,要拿壶盖将泡沫刮掉。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潮汕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主要有大年初四迎接灶神的过程以及传统美食“七菜羹”背后的寓意。
一起来看看关于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欢迎大家查阅!关于潮汕传统文化范文1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春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
到了那天,人们吃团圆饭,互相拜年,无不热闹!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家大年初四的“灶神落天”。
到了初四那天,人们把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灶神。
不一会儿,整条街变得干净了,并都挂满了彩旗。
到了正午,鞭炮响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就连枝头上的鸟儿也飞走了,都准备迎接灶神。
这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锣鼓声,是锣鼓队!只见领头的是一个小伙子,他边走边敲,鼓声响亮又清脆,十分有气势。
随后是两队敲锣的小姑娘,她们穿着一致的服装,专心致志地敲着锣。
锣声与鼓声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十分欢快的乐曲,动听极了!几分钟后,伴着锣鼓声与鞭炮声,大家纷纷欢呼起来。
只见几个小伙子抬着轿子从街头走来,人们在旁边夹道欢迎,直到灶神归位。
之后,人们纷纷去拜灶神,供品有红桃粿、红糖、大米、橘子等。
整个村子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息。
不止是“灶神落天”,老家的“七菜羹”也颇有一番特色。
这七菜,大部分是芹菜、葱、蒜、春菜、芥菜、莞荽以及百合。
这七菜各有含义:芹菜谐音勤财,指勤能生财;葱谐音聪,指聪明;蒜谐音算,指计算;春菜,有万物回春之意;芥菜谐音大财,有发大财之意;莞荽,指有缘;百合,指百事合心。
这“七菜羹”不止是潮汕人对饮食文化的传承,还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就是潮汕人过年的习俗。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范文2你喝过潮州的功夫茶吗?看过潮洲人过年时忙碌的样子吗?非常喜欢喝功夫茶的要数我们潮州人了,喜爱到什么地步呢?饭前一泡茶,饭后一泡茶,招待客人也要冲茶,平时无聊时也要喝茶,有的老人甚至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空腹喝茶。
可想而知,我们潮洲人喜欢喝茶的程度是多么厉害。
而且功夫茶只有我们广东省才有的,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当然,一些外国人来广东也是为了喝上一杯茶。
潮州的作文600字八篇

潮州的作文600字潮州的作文600字八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潮州的作文600字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潮州的作文600字篇1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潮州。
气候温暖,风景怡人,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作为在潮州长大的我,倍感幸福。
提起潮州,很多人都会谈起潮州美食。
没错,潮州美食远近闻名。
潮州肠粉也是其中之一,这种用面浆做成的粉浇上花生酱,调料,味道十分美味。
也是我常年必吃的宵夜。
除此之外,还有无米果,鸭母捻,春饼,猪肠糯米,牛肉粿条·····,胡荣泉的饼也十分出名。
若来潮州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些美食哦。
走在潮州的大街小道,都可以吃到这些小吃。
除了诱人的小吃,潮州的旅游景点也是很多。
比如牌坊街,据历史记载入宋以后,人才辈出。
人文荟萃,因此在明清二代,在潮州建立众多牌坊。
09年重修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
牌坊街是集传统文化区,旅游精品区,民居客栈街区,小吃和娱乐休闲区五大功能区,是潮州旅游观光的重点景区。
在这里,能看到传统的手工艺品,如潮州刺绣,潮州陶瓷····。
周末时候,我会跟三两好友到这里购物和游览。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趟”这句话是说来到潮州不到广济桥走走可谓白来一趟潮州了。
广济桥也称湘子桥,是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也是四大古桥之一。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阁,两只牲牛一只溜···“这首耳熟能详的歌,道出潮州广济桥的独特之处,也唱出对广济桥的向往之情。
空闲时间,我便会买上门票踏上这座充满神奇传说色彩的湘子桥。
从滨江长廊望向湘子桥,特别是夏天的黄昏,天空下的湘子桥美丽而宏伟。
漫步在滨江长廊上,木棉花时不时落下,有时调皮的接下掉落的木棉花,把玩着,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人,有儿孙绕膝的老者,有在爸妈牵扶学走路的孩子,有甜蜜相依的恋人,有三两成群玩耍的好友,有挥汗跑步的年轻人,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有人在江边钓鱼····,除了广济桥外,还有韩文公祠,凤凰天池看日出,潮州西湖·····这就是我的家乡,潮州。
《家乡的民俗》一一潮汕英歌舞 作文

《家乡的民俗》一一潮汕英歌舞作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家乡的民俗》一一潮汕英歌舞作文篇1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的家乡在潮汕,那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
今天是除夕,穿上新衣,整个人精神了许多,大家容光焕发,屋子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春节还未正式来临,到处就已经洋溢着过年的喜庆。
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开着车说说笑笑来到饭馆吃团圆饭。
到了饭馆,亲戚全都到齐:爷爷奶奶、伯伯婶婶、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个个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开饭了,有趣的是,大家并不按一家子一家子地坐,爸爸和伯伯叔叔们坐一块,谈事业,说股市;妈妈与婶婶们坐一处,唠家常,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小孩们一并坐,则说说笑笑,讨论有趣的新鲜事儿。
吃饭时,小孩子们即使不跟大人们一样喝酒,也要以饮料代酒向长辈敬酒,尤其是爷爷奶奶,这便是拜年的必要礼节。
酒过三巡,大人们纷纷拿出红包派发给孩子们,这也是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刻!能拿到红包,孩子们个个嘴上像抹了蜜——一声比一声甜。
吃完饭回到家,一家人团团围坐,吃着糖果,品着功夫茶,全家人其乐融融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孩子们都可以破例12点过后才睡觉,这叫“守岁”,于是个个活蹦乱跳,欣喜若狂!零时降至,新年的钟声将被敲响,大人们都停下手中祭拜神佛的活,陪着孩子一起倒计时,大家既兴奋又激动。
新的一年就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诞生了!初一到初四,人们开始互相拜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声声祝福不绝于耳。
接下来有的全家外出旅游,有的一起聚餐,欢乐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十五。
《家乡的民俗》一一潮汕英歌舞作文篇2岁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认为是张灯结彩、欢庆大团圆的节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美好良宵。
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元夕,潮俗称“十五夜”。
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热闹最“放夜”的灯火通明时光。
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洁,而且千家万户灯火璀璨,闪闪烁烁,故又称“灯节”。
潮州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迎老爷

潮州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迎老爷“迎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
其历史悠久,祭祀对象庞杂,影响非常广泛。
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渲染、利用,祭迎老爷及其场所(老爷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说起这潮汕人“迎老爷”,学问实在太大了,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老爷”要拜,范围之广,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每月除了初一十五要拜家里的地主爷之外,一年里还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来佛祖)、观音娘娘、土地公公、财神、月娘(月神)、门神、祖宗……特别是正月里,迎老爷更是头等大事,事关家宅一年兴衰,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拜一次,场景堪称盛大。
相比于拜佛等宗教活动,“迎老爷”更具地方性和灵活性。
“迎老爷”的活动时间是以农历为标准。
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为固定的祭祀时间。
这两天一般在家里举行,形式较简单。
主要是祭祀地主爷和天公,摆上香炉,烛台,和供品,烧香祈祷后再烧冥纸。
除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神的诞生日,形式隆重且庄严。
例如天公诞日,土地公诞日,尤其是正月,“迎老爷”不仅活动多而且规模大。
家里要祭祀,还要到“老爷宫”去祭祀。
供品也要讲究,有三牲:猪,鸡,鱼;有特定做的潮汕粿食,如发粿,乒乓粿,桃粿等,有各种新鲜生果,还有必备的卤鹅。
每个村有各自规模盛大的“迎老爷”活动,寺庙要供奉超大型的香,请歌仔戏表演,有仪仗队游行,放鞭炮烟花等。
“迎老爷”除了烧香烧冥纸外,也有“问杯”形式。
拿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祈祷后摔到地上。
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稳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圣杯”,是吉兆,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
这种形式也用于跟神的对话,圣杯则表示神灵同意你的请求,反之,则不同意你的请求。
祭拜神明,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存在的现象,潮汕人也一样,如《东里志》(陈天资,明万历二年)所云:“粤俗尚贵,祠庙兴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的习俗作文【篇一:潮州风俗作文】潮州春节习俗春节前一两天,家家户户大宰鸡鹅鸭。
经过煮熟后,浸泡在“红槽”里。
两天后,经过酒渍腌制的食物,色泽鲜红、味道醇香,既美观又可口,谓之“甜槽肉”。
所谓“鸡碗”,就是取鸡头、鸡尾和两个鸡翅,在圆碗四边摆成“四点金”,鸡脚按首末平放于碗底。
“四点金”的中间则填上切块的鸡肉,鸡肉即要摆得匀称又要放得好看。
不管鸡肉多或少,都同样算是“鸡碗”。
请客的时候,八仙桌的四个角端放上装着豉油的四个碟子。
桌上的菜应该凑成双数,这叫“好事成双”。
这“鸡碗”的位置一定要摆在桌子上方的中间,鸡头朝向客人,以示礼重。
请客进席时,要按辈分从大到小、由高到低逐一安排入座。
有的时候来的客人亲眷有好几户,为求方便起见,在一户人家的桌上摆上好几个“鸡碗”,宾主同坐一席,主人家们争着给客人送鸡肉,你一块我一块,推推递递,欢声笑语,十分热闹。
倘若“鸡肉”吃完了,填在“四点金”中间的块肉就以其它肉类代替。
这“鸡碗”十分器重,有的人家还精心保留到春耕插秧时节请“师傅”,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篇二:潮州风俗】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过年”。
除夕之前,全城百姓都在忙着四件事,这是过年的前奏曲:谢神、备粿料、扫舍和买年货。
潮俗,年冬至过后,家里要谢神。
备粿料做粿,是将大米和糯米,分别浸于水中几小时,使米质松疏捞干后于石臼中舂成细粉,晒干。
这是做(米旁加果)的主料。
小户人家,家里没有石臼间,就要到邻居大户人家“借臼”。
那时,邻居之间的人情味很浓。
扫舍要选择吉日,是一件不寻常的事。
是日,各家的主妇最忙,把屋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对一些常年少用之物,都要清洗。
此种民俗,与现在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很一致。
买年货视家贫富而定。
一般的年货为京果海味,家禽蛋品和豆制品。
鲜活的年货,则留在过年时购买。
供送礼用的江浙食品,如南京的板鸭脯,金华的火腿,都很畅销。
在忙完这四件事之后,十二月二十四日,传说是“神上天”之期。
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拜“糖桃”。
一方红纸,上面用软糖摆成一粒桃子的形态,称为“糖桃”。
此物沾住“灶王爷”的嘴,让其“上天说好话,落地保平安”。
“神上天”之后,从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小月推前一天),这三天是各家制(米旁加果)馅和做(米旁加果)之期。
过年的粿品有三,鼠壳粿,又称乌粿,挲粿包和菜头粿。
粿的粿馅有绿豆、红豆、芋呢和花生糖四种。
有人说:“潮州妇女好做粿”,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风俗如此,你就是不吃粿也得学会做粿。
新媳妇若不会做粿,逢年过节时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过年祭祖,要到除夕日下午。
过年,家里已成年有收入的小辈,要给长辈送“压岁钱”,长辈也要对未成年的小辈给“压岁钱”,户户如此,体现了尊老惜幼的美德。
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团聚吃年饭。
若是开商店之家或受雇于人者,则在店里吃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蚶,意为“合赚”(盈利成倍)。
要吃猪血煮蒜,吃猪血意为“发财”,吃蒜,顺口溜说“食蒜有钱囤(潮音劝有钱可藏之意)。
”店里的年夜饭,在吃得觥筹交错,杯盘狼藉之后,店主就给员工发“压岁钱”。
(当年还没有发明“奖金”一词)按一般规矩,“压岁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额,也有发相当于二个月的工资额的,叫做“双压岁”。
酒足饭饱钱拿,店主就宣布店中员工或提职,或提薪,或辞退。
对被辞退的员工,说了“请另谋高就”和“店小水浅养不起大鱼”的门面话,被辞退的员工就陷于失业的群体之中。
商店对办事得力人员或掌握技术的师傅,年终还要再送一笔钱,叫做“食青”。
这是一笔白用免还之款,店主发“食青”钱,就是要留此人在店,不让其“跳槽”之意。
除夕之夜,全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贴春联。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这对春联最常见,但对其义能周知者却不多,主要是“桃符”二字。
古时,新年以二桃木板悬门旁,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藉以压邪,谓之桃符。
后来渐次演变为将此四字分左右写于大门之上,省去桃木板。
现在,潮州城里有些百年以上的老屋,大门上尚有此四字。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这对联语是明朝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在未及第之前,写给孙畔村的孙员外六十华诞之期的贺寿联,后来渐次演变为春联。
此联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现在街上的任何春联摊子,都可见到,但多数人却不知此联的来由。
这是联坛佳话,不可不记。
除夕贴春联,除旧布新,图个吉利。
市上的春联,都是吉祥如意的话。
此俗在建国后仍盛行不衰,但对联语的平仄已不大讲究,把春联的下联错贴为上联的随处可见,人们对联语的认识正在日渐淡化。
除夕之夜不睡觉,称为“守岁”。
是夜家人团聚,共话家常,其乐融融也。
若聚族而居者,大厅之上,叔伯兄弟,妯娌姑嫂,共叙亲情,亦一乐也。
现在此民俗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所取替。
新年正月初一日,亲戚朋友就要相互贺年,还要带小孩向亲朋家的长辈“拜年”。
受贺的长辈,要给小孩每人一个红包,用红头绳札住,挂在胸前,叫做“栽须”,祝小孩快长快大和长寿之意。
红包里的钱有多少?视亲疏而定厚薄,没有定规。
贺年之俗,从正月初一日可延续至初三日,视亲疏而定贺年先后。
新女婿给岳家贺年,都是初一日清晨就到,若生下一个胖娃娃,外祖父和外祖母会笑到合不拢嘴。
街上贺年的人流,络绎不绝。
有身份者穿上三尺六(长衫),着上一尺二(阔裤管),头戴瓜皮小帽,外加一个马甲,这是清代的服装。
到了民国年间,脱去马甲,换上一顶毡帽,长衫阔裤如前。
小孩随长辈去贺年,穿上新衣服好不高兴,边走边放小炮仗,雀跃非常,此太平年月之风光也。
潮州城里的开元镇国禅寺,在正月初一日,城里的青年,三五成群,纷纷到该寺去比赛手劲力。
比赛之法,在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大埕,画上一界线,比赛者站于线外,用右手把一粒柑子抛上大雄宝殿,能越过殿脊者胜,越不过者负。
此一群刚走,另一群又至,开元寺里欢呼高喊之声不绝,唯有寺僧苦笑。
此俗至民国初年消失。
正月初四日“神落天”,潮州城里辞旧岁迎新春的各种活动,至此日也就结束了。
正月初一,乡里有诸多禁忌,如忌扫地、倒脏水、倒垃圾、洗衣服、忌向人家讨债务、忌打骂小孩……最特别的是女性不能随便到新婚之家串门,就是做客也必须男在前女在后;还有初一崇尚食斋,祭拜祖先的供品也一律讲究清淡,这主要是考虑到过年夜的丰盛晚餐(潮谚:俭俭五月节,富富过年夜)。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戏台广场有文艺表演,以少儿节目为主。
说打念唱,应有尽有,尽展家乡少儿的灵气。
去年学前班小朋友更是表现不俗,一曲《长大了》博得观众阵阵喝采,引来无数闪光灯。
正月初二,戏台广场设有灯谜台,供乡人猜射。
灯谜,雅称文虎、灯虎,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潮州灯谜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在谜目与谜种)、独特的开猜方式(表现为“击鼓导猜”)著称中华谜坛,蜚声海内外。
可惜此种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身的文娱活动,历年来参与者就是不多。
这里必须指出,过年夜到初三这四天里,乡里赌风甚盛,公开摆赌参赌,“拍铁间”更是颇具规模,暗宝大细鱼虾蟹,各取所好。
近年来“牌九”后来居上,大有席卷之势。
俗话说“大赌伤身,小赌怡情”,乡里大部分人都是凭着“小耍”(小玩)的态度,跋(即博)顺,跋个好运,伤身的毕竟是极少数。
但赌博终归不是好事,期待着乡里有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大众的活动将其替代,活跃节日气氛,丰富群众生活。
初四是“神落天”(此神乃灶神,即司命公,农历十二月廿四神上天述职,乡人烧纸马、纸鹤给灶神当坐骑),乡里的妇女摆上供品再祭拜。
潮谚中的“无用姿娘看唔见初三月”从一个侧面也反映“神落天”准备工作之繁琐。
初四神落天,接下来“问平安”(乡里称“问岁君”的不多)的活动陆续进行,一直延续至二月初一。
“问平安”就是卦问年运,求个心安。
为什么要选择神落天后问平安呢,听老辈人说,神落天后,求问诸事才会灵验。
初五弦径开,就是说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可以返回娘家,带着手信(即礼品)与娘家的人话家常,叙天伦。
不过此俗已日渐消退,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继续践行。
另外此日也是乡里妇女忙于拜祭“众神公”的时刻,人来人往,施孤埕上香火旺盛。
初六大坑营竹槌,不知道谷饶大坑乡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活动?但把外乡的的民俗载入本乡的民谣,正好说明内輋与大坑两乡之间传统友谊,只是现在的大坑已蔚然成为工业乡,内輋的经济发展还任重道远。
至于“营竹槌”会不会就是英歌表演?如果是的话,家乡可以从毗邻的“英歌之乡”尖山请来英歌队,借他山之石,搞本乡特色的“营竹槌”活动。
初七七样羹,就是说“人日节”这一天要吃上七种蔬菜同煮的杂烩,潮州人有食七样羹的习俗,内輋人也不例外。
所谓七样羹一般是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莞荽、厚合(即百合)。
芹菜,谐音勤财,勤能生财;葱,谐音聪,聪明之义;蒜,谐音算,取能计算之意;莞荽,音缘随,取有缘之意;春菜谐音春财,即新春发财;芥菜潮州话叫大菜,谐音大财,发财是也;百合,就是百事合想。
如果换入韭菜,则义同“久久发财”。
内輋人食七样羹同所有潮州人一样,不仅出于对饮食文化的传承,也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初九天地生,“天地生”即“天公生”。
传说是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时,初九开地,初十辟地,所以正月九日便称“天公生”日。
另有一传说正月初九是明朝崇祯皇帝的诞生日,潮人眷念亡君,讳之天公生,遂成祭拜习俗,世代相沿。
内輋人拜天公恐怕其中的意义早已淡薄,无非求个平安吉利。
top 2#大中小发表于2009-2-4 08:35只看该作者初十老爷跋杯,“跋杯”即掷杯,就是乡里的老大(主持神事的长者)要到老爷宫(即三山国王庙)掷杯,请示老爷出游路线。
乡里的老爷宫很是特别,一共供奉着四位老爷,传说其中的四王爷是在某个清晨从“美女之乡”龙溪(龙溪俗称“马厝寮”,在以内輋为主体的内八乡有两句人所皆知的俗话:欲食好鱼马脚鲳,欲娶娇妻马厝寮乡;马厝寮是山仔地,雅雅姿娘出唔离。
“出唔离”,无穷尽之意)化身雏鸡跑到内輋。
内輋人诚心的供奉他,并恭称其为“四王爷”。
这事实与传说正好印证内輋与龙溪的亲密乡谊。
从龙溪到来的四王爷职责很特殊,一般都是呆在庙中,极少出游,所以乡里演化出“四王爷无理事”、“四王爷缀(跟)食、四王爷掌(看)宫”等俗语。
初十这一天,拉开了内輋游神赛会的序幕。
老爷出游时,马头锣开道,几个小孩扛着安路牌,然后就是小型的潮州小锣鼓相伴。
不过这小型的场面,却能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遥想儿时仅有的一次为争扛安路牌在老爷宫前等了好长时间,终于得以扛着“肃静”牌威风凛凛的走街串巷,虽然奖赏的只是两粒潮州柑,却是我在父母面卖乖的最大本钱。
近几年来,老爷出游增加了“扛标”一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果今年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去年训练出来的近200名7—15岁不等的少年儿童组成的“内輋大锣鼓队”拉出来展示一番,那就更锦上添花了。
到时女子标旗秀出内輋姿娘的清纯秀丽,潮州锣鼓打出内輋少儿的英姿飒爽,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