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人选)汇总表

过程工程研究所
36
技术发明奖
稀硝酸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及其在煤制乙二醇 中的应用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7
技术发明奖
粘性粉体流态化过程强化与放大技术
过程工程研究所
/qtgn/tzgg/201901/t20190103_5224374.html /xwdt/tzggs/201901/t20190103_5224477.html
/tzgg/201901/t20190103_5224377.html /tzgg_2015/201901/t20190103_5224410.html
35
技术发明奖
秸秆原料全组分清洁炼制与转化发酵关键技 术与产业化应用
32
技术发明奖
新一代导航卫星关键技术及应用
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http://ww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ews.aspx?class=6&id=171
33
技术发明奖
34
技术发明奖
大面积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技术 基于过程调控的泥石流防治关键技术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 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地表要素的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xwzx/tzgg_1/201901/t20190102_5224062.html
海底热液地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海洋研究所
/xwzx/tzgg/201901/t20190103_5224369.html
“海翼”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与应用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xwzx/tzgg/201901/t20190102_5223497.html
40
技术发明奖
41
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000年度至2010年度,共有18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获奖人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黄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2005年度获奖人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光荣榜
(2009年度)
个人奖:
★ 黄荣辉,季仲贞获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创新项目奖(教学成就奖 ★ 陈文、陈洪滨、王普才、徐永福、张仁健、雷恒池、俞永强、 高守亭、马柱国、 胡非、高志球、魏科、王林、刘荣华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创新项目奖(教学贡 献奖) ★ 陈文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 徐永福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2009学年优秀课程奖 ★ 吴波,曹洁,李红梅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 ★ 张丽,常蕊获中科院朱李月华奖 ★ 贺圣平、苗红妍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励志奖 ★ 曹洁、张洁、刘传熙、林美静、侯团结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优秀 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 胡亮、戴铁、满文敏、陈卫、姜超、王璐、潘伦湘、刘磊、刘冬霞、徐娜获中国科 学院“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 ★ 钱诚、王林获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优秀论文奖 ★ 陈立芳第七届“学笃风正”大气物理研究所优秀科技管理与科技服务奖 ★ 李凤英获朝阳区先进治保积极分子 ★ 何文华获中科院2009年度ARP系统明星用户二等奖 ★ 董荣春被评为朝阳区交通安全先进个人 ★ 所老科协周家斌获中国科学院老科协2009年度先进个人奖 ★ 所老科协任丽新被北京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评为优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 ★ 贾蕊、张静、张应斌获院工会财务一等奖 ★ 赵光宇被评为院体协先进个人 ★ 任丽新被评为2009年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 赵光宇、胡春红、张应斌、刘荣华、张静、张卫获北京分院文艺汇演二等奖和中国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光荣榜
(2009年度)
集体奖:
★ “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研究”课题组因 在保障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空气质量方面做出的重要贡 献,被国家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 并获得“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荣誉称 号,同时被北京分院评为“2007-2008年度创新文化建设先 进团队” ★ 福建省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获2009年度福建 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为第三获 奖单位。获奖者:肖辉副研究员,排名第2) ★ 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及其在高污染日预 警联动中的应用”获200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 者:王自发研究员,排名第5)
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精细可控合成新方法新策略研究”项目组(袁乃厚);2. 清华大学物理系“异质结型半导体分子与光电子性质的精确计算研究”项目组(陈钟宇);3. 南京大学室内空间环境与健康教育学院“高水准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计算模型及可靠性评估研究”项目组(张玉梅);4. 复旦大学中国药物信息研究中心“中药现代药典体系研究”项目组(张虎);5. 天津大学生物大分子与结构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研究”项目组(刘祖南);6.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地壳流变过程及其对大地构造过程的影响”项目组(冯英杰);7.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精准信息编辑技术的研究”项目组(杨之军);8.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智能优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组(龙中求);9. 哈尔滨工业大学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网络结构及其动态行为研究”项目组(王鑫);10.华南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分子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项目组(刘义灿)。
二、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联网技术”项目组(王世勇);2.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强子碰撞动力学研究”项目组(吴正);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器复杂环境科学模拟技术”项目组(曹树新);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变化研究”项目组(姜子明);5. 天津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工程及资源再利用”项目组(杨维兵);6. 清华大学复杂系统研究院的“脉冲星系计算物理”项目组(林文孝);7.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转基因技术研究”项目组(王雪东);8.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深空探测”项目组(王东凯);9. 华中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电资源开发与调度优化”项目组(杨洪锋);10.中国科学院抗生素应用与营养保健研究所“抗菌肽药物研究”项目组(韩海洋)。
201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1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项目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项目:
1. "无损检测技术与装置",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该项目主要研究了利用电磁波、超声波等技术,在航空航天和工程中实现对材料和结构的无损检测,为飞机和航天器的维修和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 "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结构体系",由清华大学提出。
该项目致力于研发和应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通过优化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结构设计,减少了建筑物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推动了建筑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3. "大型气体涡轮发电机组综合优化与关键技术",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提出。
该项目主要针对大型气体涡轮发电机组的综合优化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发电机组的效率和可靠性,为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碳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人类遗传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由复旦大学提出。
该项目主要研究了人类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通过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为遗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这些项目在各自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意义,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个人奖:
王军 陈家田 任丽 吉东生 陈立芳 卫捷 文信被评为2007年度所优秀党 务工作者
洪延超同志获院职工之友奖 张应斌同志获院优秀工会干部 肖淑芬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政务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何爱萍获北京市公安局保卫工作个人嘉奖 何爱萍被评为朝阳区亚运村地区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梁涛、胡朝霞获院工会积极分子 胡朝霞获中国科学院“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朱瑛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王庚辰获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先进个人
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孙宝来、李立群的“基于GPS技术的高空气球实验舱回收系
统” 被授权发明专利 王跃思、温天雪的“大气粒子快速捕集设备”被授权实用新 型
光荣榜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集体奖:
(2007年度)
我所工会获2007年院工会工作三等奖 我所获基层工会先进集体 我所获中国科学院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我所获院资产清查工作先进单位 我所获院京区财务决算工作先进单位 我所获中科院京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我所获中科院京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我所获朝阳区亚运村地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我所工会财务在2007年竞赛活动评选中获一等奖 季风中心、LASG分工会获院先进分工会 我所获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先进集体
2007年度室主任管理行为考核优秀人员 王斌 郄秀书
2007年度先进党支部 LASG党支部、LACS党支部、机关党支部、2005博士生党支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其它
2007年度所政务信息与宣传工作评比结果 先进集体一等奖: 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RCE-TEA) 先进集体二等奖: LASG、办公室 先进集体三等奖: 研究生部、科技处、 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DCRP)、 优秀奖:组织人事处、LAPC、中层大气遥感与探测开放实验室LAGEO)、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6:51-17:03我国冬季季节性积雪中黑碳含量的观测研究
报告人:王鑫(博士),兰州大学
17:03-17:15全球多尺度嵌套大气汞输送模式GNAQPMS研制与评估
报告人:陈焕盛(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7:15-17:27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cross Australian Wheat Growing Areas
报告人:王国成(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7:27-17:39水稻覆膜旱作对CH4和N2O综合排放的影响
报告人:姚志生(副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7:39-17:51透明静态箱法和涡动相关法测定旱地农田N2O和NEE通量的对比研究
报告人:王凯(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报告人:常文渊(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4:33-14:45数据填补及能量闭合对半干旱区碳交换的影响
报告人:杜群(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4:45-14:57对流边界层中尺度垂直风速的本征正交分解
报告人:刘磊(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4:57-15:09华南蕉林下垫面大气湍流及地气能量交换特征
报告人:吴涧(教授),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12:10-13:15午餐
2013年8月10日(星期六)下午13:30-16:50
13:15-14:45大会报告 主持人:徐永福/李杰
13:15-13:30城市冠层模式在中尺度预报系统中的初步应用
报告人:苗世光(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介绍及目录)

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授奖情况是:
1、授予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2位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授予“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等38个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授予“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数字传输技术(TDS―OFDM)”等39个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二
等奖。
4、授予“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18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选育和面条品质遗传改良研究”等218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5、授予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德国)、艾菲特.雅可布森(荷兰)、蒲慕明(美国)、内维尔.阿格纽(美国)、戴伟(英国)等5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05年共推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名,国家自然科学奖135项,技术发明奖12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04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9人。
经过学科专业组初评、国家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最后经科学技术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做出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决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
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目录
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目录一等奖
二等奖
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目录一等奖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属于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模式研制涉及诸 多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重污染天气频发,来源复杂难辨,直接引 进国外模式难以准确表征。亟需自主研制模式,服务于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和量 化跨界传输等国家重大紧迫需求。
历经 20 余年持续攻关,本项目突破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预报模式研制瓶 颈,创新研制集多污染类型和多尺度为一体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实现了全球、
部分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三) 相关成果技术的比较评价
欧盟科技行动计划(Cost Action ES0602,包括 13 个国家和 22 个研究机构) 撰写《欧洲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业务模式研究进展》综述性论文(Atmos. Chem. Phys., 2012, 12:1-87)中将本项目发展的模式不确定性技术列为此领域代表性方 法。此文列举了未来 5 个优先发展领域,其中“双向嵌套技术”和“资料同化” 技术我们已发展成熟,“NAQPMS 模式在国际主流文献中于 2001 年最早报道双 向嵌套技术,美国哈佛大学于 2014 年报道 GEOS-Chem 采用该技术(” 查新报告)。
2、多元同化反演。提出模式不确定性分析新方法,率先提出动态优化浓度 场、跨物种同化、污染源反演以及多污染物协同约束同化方案,率先研制了国际 领先的大气化学资料同化系统,源清单不确定性下降 30-40%,重污染预报误差 下降 30%。
3、精细溯源追踪。率先提出二次污染物(PM2.5 和臭氧)模式溯源追踪新技术、 大气环境容量和承载力模式新算法,创新重污染应急调控模式计算方法,研制空 气污染多地区多行业溯源实时追踪和动态调控系统。解决了跨界输送量评估难题, 利用自主模式科学判定跨界输送量,指出我国对日本酸沉降输送不超过 15%、臭 氧不超过 5~10%、大气汞对美洲影响不超过 5%,远低于国外模式结果,为国家 平息国际环境争端提供了科学支撑。
发展的模式误差分析同化方法被“法国国家空气质量模式(CHIMERE)列为 下一步研发目标”(Geosci. Model Dev., 7: 283-302)。“沙尘暴资料集合同化”被日本 学术会议委员、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气候研究计划(WCRP)日 本工作组成员 Sekiyama 博士评价为“亚洲资料同化领域的前沿引领性研究工作” (Atmos. Chem. Phys., 2010,10:39-49),被国际同行视作最早利用“集合卡尔曼滤 波同化气溶胶源的工作之一”,“成为资料同化最有前途领域的代表性工作” (Atmos. Chem. Phys., 2013. 13: 3481–3500,这个技术和“考虑模式误差的污染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评价 NAQPMS“是我国空气质量数值预报预警的核 心支撑技术,也是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关键技术”,预报技 术已在“在我国国家环境预报预警中心”,“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预报预 警中心及全国 16 个省(直辖市)开展了业务化空气质量数值预报预警工作”,“占 已开展空气质量数值预报预警业务省份的 60%, 其中 14 省份是首次开展数值预 报预警业务”,“支撑全国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化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国家环境 空气质量预报业务水平,为国家地方空气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NAQPMS 是我国近 10 年来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的核心支撑技术,直接被 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南京青奥、北京 APEC、9.3 阅兵和 G20 峰会 等重大国际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中采用。
3
源反演”均在“相关国际主流模式的文献中最早报道”(查新报告)。 NAQPMS 模式的大气污染物数值溯源技术在相关国际主流模式的文献中最
早报道,被丹麦奥胡斯大学高级研究员 Hansen 评价为“能够比传统方法提供更准 确的源解析结果”(Atmos. Chem. Phys., 12: 2615-2629)。
组织国际模式比较计划是模式研制能力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主持亚洲空 气模式国际比较计划(MICS-Asia III),被全球大气化学研究计划(IGAC) 2014 年 8 月新闻简报重点报道。 (四) 业务应用部门评价
NAQPMS 模式是科技部和环保部联合推荐的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入选 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指南》、作为唯一的国产数值模式 入选《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系列《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2
4 客观评价
本项目发表 SCI 论文 103 篇,SCI 引用 2651 次,他引 1771 次;取得软件 著作权 14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项 (一) 项目验收意见
2009 年 1 月 19 日,以唐孝炎院士、徐祥德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对项目部分成 果进行验收,验收意见指出:NAQPMS 实现了“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数 值模拟与预报”,“成果为制定北京 2008 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提出了科学依 据,为北京 2008 奥运会成功实施空气质量保障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 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
NAQPMS 模式的沙尘模拟能力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和美国气象 学会(AMS)两会会士 Muhammad 教授在其综述性论文(Rev Environ Sci Biotechnol, 2012, 11: doi:10.1007/s11157-012-9282-y)中认为 “很好地适应区域沙 尘暴个例的模拟”。多相态污染物相互作用模拟能力被国际地貌地理协会前主席 Andrew Goudie 教授在其综述论文(Environ. Int., 2013, 63:101-113)中作为亚洲 矿物气溶胶与人为无机盐相互作用的代表性成果所引用,成为中国大陆唯一被引 用的数值模拟工作。J. Geophys. Res.-Atmos.前主编、世界科学院院士刘绍臣教授 课题组在 JGR 等杂志上评价该模式为“相比目前国际主流模拟,对东亚地区沙尘 表面非均相过程的刻画更接近观测”(J. Geophys. Res. Atmos., 119, 6803–6817)。
作为科技部和环保部联合推荐的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NAQPMS 被国家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源解析、源清单编制等系列技术指南选用,直接支撑了 国家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成为国家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中心、京津冀、 长三角和珠三角等 40 多个业务平台的核心预报工具,实现了我国空气质量预报 预警水平的跨越式MS 是科技部和环保部联合推荐的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是我国环 保系统四个层次(国家、区域、省、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建设采用的核 心支撑技术,已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中心、三大区域预报 预警中心(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全国 16 个省(直辖市)、7 个副省级城市 等投入业务运行,覆盖国土面积 300 多万平方公里,人口 5 亿,是 14 省份首次 开展该项业务使用的首选技术。特别是 2016 年 12 月提前 3 天预报出我国东部 16-21 日的大范围重污染过程,并预测了红、橙色预警应急措施对空气质量改善 的影响,成为我国首次大范围同时采取重污染控制应急措施(包括北京天津在内 的 23 个城市红色预警,9 个城市橙色预警,涉及 6 省市)的决策科学依据。
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认为 NAQPMS 模式“提前 3-7 天较好地预报出我 国重污染的影响范围、形成及持续时间”,在我国“组织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 措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我国统一发布包括红色预警在内的空气重污染预警、 开展联防联控、部署应急措施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显著减少了重污染的影响范 围、削减了污染物浓度峰值、缩短了污染时长”,是我国“推进以改善环境质量为 核心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技术”。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1 项目名称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自主研制与应用
2 推荐单位意见
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 我国重污染天气频发,面积大、类型多、时空变化迅速、来源复杂难辨。空 气质量预报模式是实现准确预报和精准调控的核心工具,直接引进国外模式不能 满足此重大国家需求。 历经 20 余年持之以恒的努力,该项目突破了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建模原 理和预报关键技术,攻克了重污染形成关键要素选取与动力学关联、双向嵌套、 资料同化、污染溯源与过程追踪和高效算法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各类复合污染从 全球、区域、城市群到城市的全尺度嵌套耦合建模,研制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嵌套 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经过前后 10 余年在北京、珠三角、长 三角、京津冀及全国业务化实践,建立了以 NAQPMS 为核心的国家空气质量模 式预报方法体系,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南京青奥、APEC 峰会、 9.3 阅兵、G20 等重大国际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关键支撑,形成了集预报、 溯源和调控评估为一体的国家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实现了国家-区域 -省-地市无缝隙业务预报,准确预报了 2013 年 5 月以来京津冀历次红色预警污 染过程,为我国环境管理由污染治理向精准调控转型提供了核心工具。 该项目发表 SCI 论文 103 篇,SCI 引用 2651 次,他引 1771 次,成果引领了 国际空气质量模式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推动了大气环境模式学科发 展,直接支撑了国家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获得广泛应用,对区域空气 重污染过程预报的准确率已接近 100%。部分研究成果获得 2011 年度中国科学院 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
区域、城市群与城市复合污染(沙尘、酸沉降、可吸入颗粒物 PM10、细颗粒物 PM2.5、 臭氧、核泄漏、大气汞等)全尺度嵌套耦合业务预报。创新成果如下:
1、全尺度嵌套模式。攻克重污染形成关键要素选取与动力学关联、污染生 消过程合理表征和高效算法等技术难题,研发了适合我国特点的起沙机制、边界 层高度反演新算法、污染与气象双向反馈等系列模型;率先发展双向嵌套技术, 创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尺度(全球-区域-城市群-城市)高时空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 3km,时间分辨率 1 小时,预报时效 7 天)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 模式系统(NAQP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