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常识全总结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别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办法论】要求我们看咨询题办情况要一切从实际动身,反对从主观动身,反对“上帝创世讲”。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以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办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动身。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别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能够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别开辟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办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以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妨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具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全然没有别依靠于身边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办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咨询题,对事物的联系举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咨询题。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I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L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即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I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比如,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五行学说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官方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L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如,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物是观念的集合;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
3.客观唯心主义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如,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理在事先;老子的"道' 绝对观念论等。
(≡)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2.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I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辩证唯物论I 一、物质和意识工.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哲学常识知识点总结

高中哲学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种思考和探究人生、世界和存在意义的学科,它涉及到对宇宙、人类、知识、价值和道德等方面的探讨和思考。
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的本质、人类的本质、存在的意义等,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哲学试图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哲学的基本特点1. 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点,它不仅追求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的本质的认识,还关注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2. 综合性和积极性:哲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它试图综合各种学科的知识,探讨宇宙、人类和存在的本质。
同时,哲学具有积极的意义,试图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 抽象性和理论性:哲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抽象和理论性的,它试图超越日常经验,寻找更深层次的存在和真理。
三、知识论1.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涉及到认识的本质、来源、限度和价值等问题。
2. 经验和理性:认识论主要探讨两种认识方式,一种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取知识,另一种是通过理性和思维获取知识。
3. 真理和误区:认识论还涉及到真理和误区的问题,哲学家们探讨什么是真理,以及人类如何判断真理和误区。
四、形而上学1.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宇宙和存在的本质,探讨宇宙之外的领域,包括宇宙的始源、本质、目的和规律等问题。
2. 实体和属性:形而上学关注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探讨各种事物的存在和本质。
3. 时间和空间:形而上学也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哲学家们探讨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以及它们对宇宙和存在的影响。
五、伦理学1.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人类行为的价值和道德意义,涉及到人类行为的规范和价值的问题。
2. 人类行为的规范:伦理学试图探讨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坏的,以及人类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3. 伦理原则:伦理学家们提出各种伦理原则,例如功利主义、道德规范、人权理论等,试图指导人类如何进行道德选择和决策。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利川二中牟方利唯物论一、基本原理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哲学常识要点(全)

哲学常识要点(全)一)1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3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6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7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8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9 理在事先是--客观唯心主义1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6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统一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17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二)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 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的哲学派别是--朴素唯物主义3 将运动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5 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7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8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是--无始无终的9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不可逆性10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限的11 在对空间的认识上,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ba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b空间是规律性与能动性的统一c 空间具有三维性d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12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力量是--劳动13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说明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是特殊的物质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5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1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17 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付诸实践1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遵循客观规律19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属于--二元论20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1 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下列选项正确的是--统一于物质(三)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2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联系具有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 d联系具有能动性3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4 在唯物辩证法中,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5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6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度是质与量的统一b度是质与量的结合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d度即关节点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量变的是 ca统一 b静止 c飞跃 d平衡8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a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质变基础上又会开始新的量变9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10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头”或“欠火候”,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11 在生活与工作中,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这符合哲学中--量变与质变辨证关系原理12 揭示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的辨证法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蕴涵的哲理是--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14 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承认--否定中包含着肯定1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b扬弃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c扬弃是辨证否定d扬弃是彻底抛弃16 在唯物辩证法中,扬弃是指--肯定与否定的统一17 下列选项中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无关的是 ca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b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c十个指头弹钢琴d成绩与问题的统一18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19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符合矛盾规律的正确观点20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a内因是变化的内在根据b外因是变化的外部条件c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1 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讲的是要懂得--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2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24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5 不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da量变引起质变b风吹草低,水滴石穿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夜以继日,冬去春来26 关于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a同因异果,异因同果b一因多果,多因一果c有果无因,有因无果d多因多果,复合因果27 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加速或延缓作用28 数学中对概率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可能性的定量研究29 制定政策应该--从现实出发30 在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中--内容活泼易变,形式相对稳定31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表面的,本质是共性的,内部的b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c现象是表现于外的,可以为感性认识所把握,本质是隐藏于内的,只能为理性认识所把握d现象是本质的根据,本质是现象的表现 1 实践是人们的--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物质活动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践特点与性质的是 d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本能性3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5 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6 认识的客体是指--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做指向的对象7 认识在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9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10 不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d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11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12 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13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是因为--理性认识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现象14 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15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反映论16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17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18 真理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同一,这是--辩证法的观点19 在真理与谬误关系上的正确观点是--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0 真理有相对性说明--真理也是要发展的21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五)1 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从事生产劳动2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类能劳动,动物不能3 生产力范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4 不属于生产力中实体性要素的是 aa科学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5 不属于生产力中“物”的要素的是 aa 劳动者 b生产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6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7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8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生产方式中包含生产力b生产力中包含生产资料c生产资料中包含劳动资料d劳动资料中包含劳动者9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ba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历史主体是历史规律的制定者c历史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d历史主体是社会的改造者10 历史的客体特指--历史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一切事物11 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12 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13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不同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14 历史上最早的被剥削阶级是--奴隶阶级15 走向自行消亡的国家是指--无产阶级国家16 国家本质上是--阶级压迫的工具17 国家政权属于--上层建筑18 有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在社会意识的某些领域却超过了先进国家,这说明--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9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2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a哲学 b法学 c伦理学 d语言学2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c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㈠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的。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和作⽤。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论想问题、办事情、做⼯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做到使⾃⼰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强调意识的能动作⽤,则⽅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能动的改造世界)2、意识的能动作⽤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和作⽤。
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
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的前提,⽽要把意识的能动作⽤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的时间活动。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上学静⽌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主义。
4、运动和静⽌的辩证关系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的辩证统⼀。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规律的必要条件。
(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前言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及要处理的基本关系?①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要处理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③人们在从事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中形成了两大类具体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哲学知识。
2、对世界观的理解?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②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或思维)。
③世界观人人都有。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人,世界观也存在差别。
④一般人的世界观是朴素的、自发的、零碎的,把人们的世界观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理论体系,就成为哲学。
3、对方法论的理解?①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的应用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也影响世界观。
4、对哲学的理解?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哲学不是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
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
③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由辩证唯物论(第一课)、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和第八课第一节)三部分组成。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第六、七课和第八课第二节。
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揭示该领域中事物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高中必知古代哲学常识

高中必知古代哲学常识
哲学定义
哲学是探索人类存在、知识、价值观和现实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古代哲学流派
1. 中国古代哲学
- 儒学: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重视孝道、仁爱和忠诚。
- :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体追求超脱世俗
和心灵净化。
- 墨家:守亲爱、发扬爱的实用主义哲学,主张普世和平。
- 法家:强调法治、官制和社会秩序,推崇集权统治和重视规则。
2. 印度古代哲学
- 婆罗门教:强调封建家族和种姓制度,崇拜多神。
- :追求人类解脱的宗教哲学,通过修行达到解脱和慈悲心。
3. 古希腊哲学
- 柏拉图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追求知识的哲学。
- 亚里士多德派:注重实证观察和逻辑分析,重视经验和实践。
- 斯多葛学派:强调冷静和克制的生活态度,主张命运的决定论。
4. 古罗马哲学
- 赫拉克利特:强调永恒运动、无常和流动的哲学。
- 古罗马斯多葛学派:承继希腊斯多葛派哲学,提倡明智和勇气。
哲学的影响
古代哲学对于后世思想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道德、伦理、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总结
了解古代哲学常识有助于拓宽视野,加深对人类思维和价值观
的理解,对于培养思辨能力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请注意:本文档简要介绍了古代哲学的一些常识,内容可能并
非详尽无遗,建议进一步研究相关资料以深入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基本常识全总结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
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3、【辨析】
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金木水火土。
机械唯物主义: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创造、决定。
王阳明,陆象山,贝克莱。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
上帝,神创造。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
1、联系的普遍性
哲学基本常识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一是含义不同。
二是两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处于统率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功能有三种情形,一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二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三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一是两者不可分割;二是两者相互影响。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规律
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客观性集中表现为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哲学基本常识
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成质的飞跃。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1、认识的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3、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