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新人教版语文八下《雷电颂》word学案(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 7《雷电颂》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雷电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4.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5.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6.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
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学易混点:象征、比喻手法的区别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展标(2分钟)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汩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 <<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文题,作者.展标)二、自学释疑(15分钟)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通字词.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bèng)射眩(xuàn)目稽(qí)首播弄:摆布.驰骋(chí chĕng):(骑马)奔驰.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结合提示内容,理解剧情,体会文章的气势.(1)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三、训练操作(15分钟)1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柢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2.学生配乐朗读,以精练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诗人的抒情独白,震天撼地的呼喊,达到了最强烈的抒情效果.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课文的语言铿锵有力,荡气回肠,撼人心魄.是诗人心灵之声的喷涌和迸发.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四、反馈矫正(3—5分钟)1.学生听写字词.,并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雷电颂》教案(2)

《雷电颂》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三、整体感知: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
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新人教版语文八下《雷电颂》word教案

7、雷电颂课型:讲读执笔:张华时间:2009/01/23班级_____姓名_____家长签字____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作者、人物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戏剧知识介绍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看课本65页参考资料(了解剧情和背景)吟咏“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这个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
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
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雷电颂》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雷电颂》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摘要:下面是编带人教版八年级语下册《雷电颂》教案设计欢迎,教师播放《橘颂》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悲凉气氛倾听屈原波涛汹涌沅水岸边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课题,(四)问题探究《雷电颂》是屈原心独白我们能够从出屈原心世界《雷电颂》教学目标是理作品思想容初步了戏剧学特——剧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下面是编带人教版八年级语下册《雷电颂》教案设计欢迎、教学目标、朗课体味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作品思想容初步了戏剧学特——剧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3、品味语言理语言所包孕深培养和欣赏戏剧学能力二、教学重、人物情感及人物性格、作品思想容3、作品人物情感表达方式三、教法设计听赏让学生回环往复体悟、理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形成朗、思维、说话多维交流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感受理课走进人物四、课前准备提供参考籍及相关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五、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交流有关感受教师播放《橘颂》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悲凉气氛倾听屈原波涛汹涌沅水岸边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课题屈原名平原灵我国位伟爱国诗人战国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野心力劝楚王齐抗秦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投汨罗江而死郭沫若现代著名作诗人剧作历史学他从抗战现实斗争深切感受到人民呼声和代责任又从往昔历史回顾汲取着斗争力量与澎湃诗情《屈原》写9年月这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黑暗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二)检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课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容(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语言体悟气势并谈整体感受、你觉得语言上有何特?激情澎湃气势雄浑、模仿朗根据刚刚所听到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由朗全3、与以往课相比这课形式上有什么特?是屈原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心深处强烈思想感情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心深刻而复杂矛盾充分展开艺术想达到物我化境界郭沫若十分戏剧冲突激化人物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以长抒情独白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限戏剧和抒情效、结合课背景根据你理谈谈课主要容和思想感情两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神力表达对黑暗愤激和对光明礼赞与向往借指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当权者(四)问题探究《雷电颂》是屈原心独白我们能够从出屈原心世界请出你感兴趣句子或段落朗给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心感情、学生诵以带品体会容和形式高统、组交流、讨论品感受3、学生就容和形式谈有所感句段并出其所包孕情感、你认屈原是怎样人?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斗争精神人5、朗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含义归纳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含义?这是种什么手法?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伟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长剑坚定信念“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官僚统治集团象征根据事物某种系借助某具体事物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体)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直接说出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且化“抽象”“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增强作品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6、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从句式、修辞等角运用拟人、呼告直接有力地表达爱憎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多用短句表达激烈情感急促语气7、全体学生配乐朗课从局部理回到整体感知理屈原“虽九死其犹悔”忧国忧民伟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 7《雷电颂》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雷电颂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民俗导入:(二)伟人掠影:(三)朗读感悟:2、播放《雷电颂》朗读: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四)语言品味: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6.全体学生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语文实践: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
(六)小结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
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教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雷电颂》课文原文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2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Ode to thunder and lightning" of PEP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2、篇章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篇章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预习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新人教版语文八下《雷电颂》word学案2篇

7、雷电颂(总第15——16课时)郭沫若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伫立()睥睨()咆哮()波澜()污秽()犀利()劈开()稽首()虐待()驰骋()雷霆()踌躇()鞭挞()忏悔()罪孽()2、解释下列词语:睥睨:污秽:犀利:播弄:虐待:雷霆:踌躇:鞭挞:祈祷:忏悔:罪孽:拖泥带水:3、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
(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最_______的大诗人,是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作者_______,是进步文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介绍。
《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
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____________一生的故事。
以____________为情节线索,构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戏剧冲____________这个悲剧典型。
1、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a.风雷电:b.洞庭湖、东海、长江: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e.“土偶木梗”的群像: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其二是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背投资料链接:一、作者、人物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二、戏剧知识介绍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雷电颂》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伫.立()睥睨.()咆哮.()污秽.()犀.利()稽.首()虐.待()驰骋.()踌.躇()鞭挞.()忏.悔()罪孽.()2、解释下列词语:睥睨:污秽:犀利:虐待:踌躇:鞭挞:忏悔:罪孽:拖泥带水:3、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
(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最_______的大诗人,是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作者_______,是进步文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介绍。
《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
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____________一生的故事。
以____________为情节线索,构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戏剧冲突,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____________这个悲剧典型。
二、“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
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
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三、关于《雷电颂》的舞台说明(正文前小字部分)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四、朗读课文(一)听读课文1、给每段标注序号,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总结出来吧。
第一部分(从1段—段):第二部分(从段—到文末):2、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运用批注式阅读法,将你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吧。
五、合作交流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六、课堂练习1、戏剧是的舞台艺术。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并列。
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和,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按反映的矛盾性质和表现手法,可分为、、等。
2、说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最犀利的剑呀!()(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4)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5)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一、齐读课文二、细读探究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3、联系写作背景谈谈《屈原》的创作主旨。
4、《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建议: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举例分析品味。
5、正文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1、在国家危难之时,《雷电颂》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你还知道那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出几句吧。
2、在我国历史上,像屈原这样视祖国安危、人民祸福高于自己生命的英雄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二例吧!四、课堂总结课文节选的是《屈原》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
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五、课堂练习请欣赏并解析下面这篇文章!暴风雨①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不眠。
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地轰鸣,使人惊恐。
②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③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⑤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⑦从窗外躲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
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________得更加明亮。
⑧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喷薄欲出的朝阳。
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⑨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⑩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本文所写的时间是从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实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________”处应填的动词是A 、点缀B 、擦洗C 、洗涤D 、擦拭4、本文题为“暴风雨”,却又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写“更加绚丽的早晨”,意在表现什么?5、请按你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用竖线在下面序号处标明)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6、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写了早晨的美景,其中写听觉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写嗅觉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荅案一课时1、一种综合性剧本诗歌、散文、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矛盾冲突悲剧、喜剧、正剧2、(1)拟人、呼告、排比(2)比喻(3)反复、排比(4)反问(5)排比、比拟二课时细读探究1、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3、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
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
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
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4、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
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