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说明】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种群和群落》重难点知识梳理和析疑

《种群和群落》重难点知识梳理和析疑胡淑虹(衢州龙游中学324400)一、重难点知识梳理1.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的关系个体是种群的基本单位。
个体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每个个体携带着本种群基因库的部分基因。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包括这个自然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
种群内的个体构成一个整体后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而且种群不会因为某个个体的死亡而消失。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种群在共同的无机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形成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种间关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稳定的有机整体。
总之,一定区域内由所有个体构成种群、由所有种群构成群落,这三个概念有层层包含关系。
2.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可以根据种群密度估算一定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种群密度越大,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因此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凡是能引起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都能影响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各种原因如人为因素调节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能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年轻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密度要增大,而年老个体较多时,密度将会减小。
出生率及死亡率则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直接因素,可以说,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出生率及死亡率上。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将增加,死亡率高于出生率时,种群密度将缩小。
气候、食物、传染病、天敌、人类活动等外界环境因素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种群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同一种类个体的集合。
这些个体在遗传上互相关联,并且能够相互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种群是生态学中研究的一个基本单位。
2. 特点:种群具有以下特点(1)个体间遗传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具有很强的遗传关联,它们共享相似的基因组成。
(2)繁殖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交配和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3)空间关联: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分布在同一地区内,占据特定的生境。
(4)种群大小:种群的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的集合。
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特点: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相互依赖: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食物链、共生关系等方式相互联系。
(3)稳定性:群落通常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同时也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种群的变化会影响到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种群对群落的影响种群对群落有以下影响(1)形成群落的基础:群落由多个不同种类的种群组成,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会影响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供给能量:种群通过生物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向周围环境输入能量和物质,成为群落能量的来源。
(3)形成食物链:种群间的掠食和食物链关系,形成了群落食物链的基础,维持了群落的生态平衡。
3. 群落对种群的影响群落对种群有以下影响(1)生境条件: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包括食物、栖息地、水源等。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一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一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形成的一组个体,而群落则是指各种不同物种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形成的生态系统。
在高一生物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点,本文将就此进行阐述和梳理。
一、种群种群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它由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组成。
种群的数量、结构和分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种群增长率来描述,包括指数增长、对数增长和稳定增长等。
2. 种群的结构:种群的结构可以分为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大小结构等。
年龄结构反映了不同年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性别结构反映了不同性别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而大小结构则反映了不同体型大小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
3. 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分布可以分为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相对均匀,聚集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呈团状分布,而随机分布则是指个体在空间上分布没有明显规律。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物种间通过相互作用和依赖形成生态链和食物网。
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1. 群落的组成:群落中的物种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植物;消费者是指依赖其他生物为食物来源的动物;分解者则是指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的细菌和真菌等。
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可以通过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相对丰度等来描述。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物种多样性则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种类和相对丰度,而物种相对丰度则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相对于总体的数量比例。
3. 群落的功能:群落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位分化。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路径,包括光合作用和食物链等;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群落中的循环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生态位分化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对资源的利用和生存方式的适应。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学中不同的层次和组织形式。
种群是一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的集合,它们占据了同一生境并且能够进行繁殖。
而群落则是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它们共同占据着某一个生态系统,并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生态网络。
本文将对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
一、种群1.1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生物学中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总和。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保持着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种群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群集,它们通常占据着相同的生境,并通过繁殖来维持自身数量和持续存在。
1.2 种群数量和密度在生态学研究中,种群数量和密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生态系统内的某一时刻内种群的总数,它可以通过样地调查、标记再捕捉法等方法来进行估算。
而种群密度则是指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分布和生态资料。
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分布。
1.3 种群结构与变动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性别、体型分布以及其相互关系等因素的总和。
种群结构是影响种群稳定和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人口金字塔、年龄结构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而种群的变动则是指种群数量和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它受到环境因素、繁殖率、捕食种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种群的变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4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生态因素,以及它们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和响应机制的学科。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样地调查、捕捉标记法、种群动态模型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群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和演化过程。
二、群落2.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同一生态系统内,由多个种群组成的各种生物体的集合。
这些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多种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共存等。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Nt=N0 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 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五)性别比例:含义: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等)及蜜蜂、海报等群体动物。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群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意义: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雌性个体,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种群数量特征的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大,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成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时种群数量增多,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的重要依据。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即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A.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种群通过种内斗争调节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和迁出率增加,种群数量随之减少;反之,种群数量增加。
2.种间关系:天敌数量增加、食物来源减少使种群数量减少。
3.人为因素:一方面,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破坏环境行为的人为因素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B.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风、雨、雪等天气/气候因素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例: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则草木繁茂,食草动物食物充足,种群数量增加。
【种群年龄结构相关图解】(一)个体数曲线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乙: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二)年龄比例柱形图1.A、B两国人口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均接近1:12.A国各个年龄段人口比例相当为稳定型;B国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3.B国若需要控制人口,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几十年后可能会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年龄分布图【预测种群密度的方法】年龄组成情况→性别比例(1)第一步:年龄组成情况预测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2)第二步:在年龄组成相同的情况下,性别比例预测雌>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雌≈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雌<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种群的空间特征:含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类型:1.随机分布:每个个体在种群领域中的位置不受其他个体分布的影响形成的分布格局。
(比较少见)例:杂草2.均匀分布:种群内个体间等距离比较一致的分布方式。
例:水稻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3.集群分布:在条件好的地段种群密度大,条件不好的地段种群密度小(最常见)例:瓢虫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含义:描述一个系统或其性质的数学形式。
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检验、修正表现形式:数学方程式:准确反映出相关量变化曲线图:直观反映相关量变化趋势种群增长曲线: (一)J 型曲线:含义:自然界中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在种群数量—时间图中表现为J 型曲线。
模型假设: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数学模型:t 年后种群的数量公式:t0t λN N =(1)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为该种群t 年后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λ>1:种群数量增大,为增长型;λ=1:种群数量不变,为稳定型;λ<1:种群数量减小,为衰退型;λ=0:雌性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绝。
(3)种群增长曲线如图,种群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 在图上表示为时间—数量曲线的斜率。
(4)J 型曲线种群增长率特点: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是一定的(二)S 型曲线: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产生原因:在自然条件下,受资源、空间和食物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时间的延续,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愈加明显,种群的增长逐渐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环境容纳量(K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 值)以后保持稳定。
【注意】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 值不同;当环境改变时,同一生物种群的K 值也发生改变。
建立数学模型:如图所示 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特点:1.种群数量∈[0,K/2)时,增长速率由0开始逐渐增大。
2.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3.种群数量∈(K/2,K]时,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直至为0. 相关曲线:(1)野生生物资源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环境阻力,提高野生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这是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根本措施)(2)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降低有害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根本。
K/2值的应用:(1)野生动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较强,因此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即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A.过度捕猎导致种群数量少于K/2→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影响生物的再生,导致生物灭绝B.种群数量大于K/2:种群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可以捕获一定数量该生物资源,使之维持在K/2处。
(2)有害生物的防治:及时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严防其达到K/2值,防止有害生物泛滥成灾。
【注意】1.如果种群数量N 趋近于0,表示几乎全部空间未被利用,种群接近于J 型增长,由于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影响,叫做非密度制约增长。
2.如果种群数量N 趋近于K 值,表示空间几乎全部被利用,种群增长曲线为S 型。
3.当种群数量N 由0逐渐增大到K 值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在逐渐缩小,种群增长潜能逐渐降低,这种已知种群增长的效应称为拥挤效应或环境阻力。
种群三种存活曲线:意义: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存活数量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参数。
I 型:曲线呈凸型。
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而一旦达到生理寿命,则其死亡率大大增加,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
II 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期死亡率相等,许多生物的存活曲线接近II 型,如鸟类的存活曲线。
III 型:曲线呈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此类动物繁殖率或产卵率较高),如青蛙的存活曲线。
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1.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只代表种群数量增长的典型情况。
2.自然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种群的数量处在变动(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中,不利条件会使种群数量下降/消亡。
变化类型:增长、稳定、波动、下降 应先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2)间接因素:影响到出生率、死亡率的因素1.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人为因素3.非生物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等 (3)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2.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使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注意】(1)具有时空属性同一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内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发生关系。
(2)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包括该区域内所有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三大功能类群不是任意拼凑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纽带:物质和能量特征: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森林、灌木层、草地、沼泽)和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优势种;相对丰富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一定的分布范围;种群的边界特征研究的问题:(1)种群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物种间的关系;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