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五首_模板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

“愁云惨淡”是为饯别场面酝酿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
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
矛盾
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
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 动他的乡土之思
豪放的情怀和惆 怅的思绪是兼而 有之
冰天雪地惨淡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2
咏雪
送别
请有感情朗读第二部分——风雪送归图,并 尝试归纳作者写了哪些送别图景,表达了什么感 情?
《逢入京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碛中作》
故园东望路漫漫,
强欲登高去, 走马西来欲到天,
双袖龙钟泪不干。
无人送就来。 辞家见月两回圆。
马上相逢无纸笔, 遥怜故园菊, 今夜不知何处宿,
凭君传语报平安。
应傍战场开。 平沙万里绝人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再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可安史之 乱中,上司封常清因为不敌安禄山的骄兵悍将,被皇帝 下令诛杀,蛰伏西域的岑参闻此噩耗,再次感到前途茫 茫。这时,同任判官的武就被召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 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诗歌。
2 通过品读词句和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美、 画面美,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感悟诗人 乐观的态度和豪迈的气概。
3 了解边塞诗特点,积累边塞诗诗句。
导入
岑参 ? 边塞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 卷地 白草折,胡天 八月 即飞雪。 忽如 一夜 春风来,千树 万树 梨花开。 散入 珠帘 湿罗幕,狐裘 不暖 锦衾薄。 将军 角弓 不得控,都护 铁衣 冷难着。 瀚海 阑干 百丈冰,愁云 惨淡 万里凝。 中军 置酒 饮归客,胡琴 琵琶 与羌笛。 纷纷 暮雪 下辕门,风掣 红旗 冻不翻。 轮台 东门 送军去,去时 雪满 天山路。 山回 路转 不见君,雪上 空留 马行处。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译文及鉴赏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译文及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所创作,此诗是作者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佳作之一,作于唐天宝十四载(755),时作者任职于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
诗描写塞外雪天冰地壮丽景象。
全篇充满奇情妙思,给人以瑰异壮美的感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岑参,唐代诗人,生平见前辽宁《营州歌》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①白草:西北地区所特产的一种草名,即芨芨草。
②胡天:指西北地区的天气。
③忽如:一作“忽然”。
④梨花:喻雪。
⑤珠帘:装饰着珠子的门帘。
罗幕:丝织的帐幕。
⑥狐裘:狐皮衣服。
锦衾:织绵被。
⑦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控:引、拉。
⑧都护:唐朝于西北边疆设都护使。
此处都护和将军均为泛指。
⑨瀚海:中国北方东起兴安岭西麓,西至天山东麓的大沙漠,东北至西南绵延2000多公里,浩瀚如海,故名,也以之代指西域广漠的地区。
阑干:纵横。
⑩愁云:指阴云。
惨淡:凄凉暗淡。
⑾中军:原是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
⑿此句谓用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劝酒。
⒀辕门:军营门。
⒁掣:扯动。
翻:飘动。
⒂轮台:唐时轮台县旧址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⒃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中部,西端伸入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译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
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
好似突然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
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被褥也觉单薄。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1)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 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 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 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 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 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 诗体名称。
诗歌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 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 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 二句写雪:“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 飘舞的形象。“即”说明雪来得早,下得大, 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 风狂雪早。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了对 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痛恨之情。
(1)作者介绍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 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 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 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 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 刺史,故世称“岑嘉州”。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连 举三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乐器,渲染悲凉的气氛, 委婉地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1)白 雪与红旗相映,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既写出了边 地的奇寒,又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坚贞不屈的 英雄气概。 (2)一个“掣”字,运用拟人,描绘了红旗被冻 住,被风吹着也不翻动的情景,写出了边地的奇寒, 又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岑参《白雪歌送判官归京》全文

岑参《白雪歌送判官归京》全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下面是岑参《白雪歌送判官归京》全文,和小编有一起来看看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韵译】: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评析】: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拓展阅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鉴赏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边塞诗《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

b
【导读】 导读】 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某些少 数民族统治集团常常侵扰内地,所以当时常常引 起激烈的战争。李贺是站在进步的政治思想的立 场上,维护唐王朝的完整统一,反对割据和侵扰 的。这首诗既描写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 归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爱 国思想。诗写得悲壮苍凉,但也流露出作者忠君 思想的阶级局限。
边塞诗介绍 《使至塞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
边塞诗在六朝及唐初就已出现,至唐玄宗开元、 天宝间,由于对外战争频繁,征戍为世人普遍关心, 以描写边塞生活为内容的边塞诗派即随之形成。其 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诗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 绝形式描写将士们从戎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艰苦 的乐观精神,揭露了军中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 并描绘了奇特壮丽、寥廓广漠的边地景色。笔势豪 健,色彩浓烈,风格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到 了盛唐,出现了一个边塞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首, 故又称"高岑诗派"。 back
back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 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 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 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 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 的壮阔意境。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____纷__纷__暮__雪__下__辕__门____,_风__掣__红__旗__冻__不__翻_______。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2.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岑__参____(人名)。
★3. 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chè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 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 丽。旗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 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 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 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 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卢纶《李端公》 五月天山雪,无花仅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七首·其四》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班婕妤jié yú《怨歌行》 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 遇雪应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抒发了诗 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 的无限惆怅之情。
4.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题目的理解。 示例:①交代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是送别 诗;②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 官回京;③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的题目的理解。题目中的“白雪”, 交代了送别时的环境;“歌”表明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送武判官归京”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整体来看,诗题还 隐含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作答即可。
语文版七下30《诗词五首》ppt2

!
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 写雪中送别。试将此诗分成 两部分, 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 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 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 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 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 极言天之寒。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 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 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 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 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课文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惊飞 了另一枝头的喜鹊,微风吹来, 惹得蝉儿在半夜里嘶鸣。
课文赏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漫村遍野的香气, 一片蛙声欢唱丰收前景, 喜悦之情萦绕心头。
课文赏析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 小雨。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 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 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送别地点,目的地, 送别环境,送别心情,诗歌风格。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二部分
走近作者
【岑参】
岑文本
【代表作】
背景资料
第三部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参军行其四》
咏雪(天气情况) 人物(诗人、武判官) 事件(送人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根据诗歌题目,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一(1-10)咏雪。
二(11-18)送别
(11-14)饯行 (15-18)惜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边塞诗
1、守边
关
键 词
2、壮
3、高适
战斗 悲
岑参
文体知识
边塞诗:
边塞军旅生
活
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 反映
戍边的艰辛 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高Leabharlann 情操字词积累zhé
百 草折
qīn
锦衾薄
jí
即 飞雪
dū
都护
sàn
散入
zhuó
冷难着
●慢慢品味——赏景、品情
●学有所得
第四部分
●诵 读
。
●提示:注意根据画面的转换把握语速、语调、重音、 停顿的变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
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五首_模板诗歌五首教学设计示例素质教育目标知识训练点1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情怀,获得艺术享受。
2积累诗词名句,体会其含义,汲取语言营养,学些词曲知识。
3背诵这五首诗。
能力训练点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
美育训练点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学法引导1熟读成诵。
2仔细品味,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结合背景及诗人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深入理解。
3对名句进行鉴赏分析。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诗歌特点,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教师点播,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二课时学习《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师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和体味作者写景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交流欣赏体会。
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想象,将诗文在头脑中转化成画面。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
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
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
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
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
(2)了解如何去欣赏诗歌的特点。
①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②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人、景、物。
④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
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
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
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
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
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
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
(略)《雁门太守行》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李贺(790 -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
他只做过三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
26岁就去世了。
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当时年仅17岁。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诗。
3.结合课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让学生译字面意思。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
号角震天凉秋更肃杀,鲜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
半卷着红旗易水河边又起厮杀,浓霜凝住战鼓声闷也乏。
君王招纳贤才的深思要报答,高举宝剑奋战疆场献年华。
4.分析全诗内容。
(1)同学们讨论思考: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
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
这样构思较新颖,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答:“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什么?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
(4)诗中的名句是什么?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本诗,要读出一定的语气,深入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扩展.总结:这两首诗同属于边塞诗歌,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充满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雪,为送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诗中有细节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现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
两首诗均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扩展:课下再找一些边塞诗来读。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让学生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两首诗,学得了一些诗歌知识及诗的意境,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三首,那就是《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渲关怀古》。
二、整体感知1.朗读《无题》,体会诗人抒写的男女双方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
背诵全诗。
理解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到深处,情丝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就好比那作茧自缚的春蚕,不吐尽最后一根丝是不会死的。
思念的泪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蜡烛的烛泪,点点滴滴不断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
这两句诗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教学目标(1)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本文从反而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世界;从正面论证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论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来展开论述并归结出论点:在研究学术中、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建议“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https:///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https:///论文的特色。
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
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
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说理方法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
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
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