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解析

合集下载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中银大厦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中银大厦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简称国金或IFC(英文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的缩写),它位于香港岛中环金融街,面向维多利亚港,是香港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的新地标、新象征性建筑。

其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二期工程被称为香港的“惊世之作”,它的外形设计概念是一个向外地朋友“招手”的手势,是向海外的朋友表示“欢迎您”的意思,自建成后吸引了不少国际的金融机构进驻。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由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工程、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工程、金融中心商场和四季酒店组成。

国金一期和国金二期,两者由天桥相连接。

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工程,楼高210米,完工于1998年,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首个完成部分。

它属于办公室大厦,地上38层,地下4层,由大型的金融机构租用,主要包括香港交易所、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和富昌金融集团等,每天在此工作的人约有5000人。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工程(简称国金二期)是由著名的美籍建筑师西萨·佩里和香港建筑师严迅奇合作设计而成的。

国际金融中心占地5.71公顷,大楼有88层,并设有6层地下室,高420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安装双层轿厢高速电梯的建筑之一,共有电梯62部,乘电梯由地面到大楼的顶层只需2分钟。

国金二期工程是一个商业建设工程项目,它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计划的重要工程项目之一。

项目的原计划是建设两座46层的建筑物,但经过后来的设计优化,国金二期成了香港最高的建筑物。

当施工进行到第30层时,9·11惨剧发生了,这对项目小组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因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几乎一样高,后来由风险、安全、消防和结构工程组成的专家小组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研究与分析,并就9·11事件给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的暗示做出了回复。

在国金二期的兴建高峰期,每天有35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人同时进行施工,每建筑一层所用的平均时间仅为3日,因此国金二期的施工期仅为三年半。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分析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分析

▪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
上是玻璃帷计的高楼,由
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
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
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
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
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相同
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
石柱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
▪ 中银大厦的平面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 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 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象征著力 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 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 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 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 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贝氏正 是用简洁的图创造出了变换无穷的空间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分析
▪ 1设计者介绍 ▪ 2.建筑概况 ▪ 3平面分析 ▪ 4空间功能分析 ▪ 5立面分析 ▪ 6大厦周边景观分析 ▪ 7结构分析 ▪ 8总结
1设计者介绍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童年时随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的父
亲来往于香港及上海。1935年,贝聿铭到美国求学,入读麻省理工学院及
哈佛大学,获建筑硕士。毕业后,他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达60年。他的设
计风格优美与气魄兼具,科技、人性与文化融汇,注重自然采光,被誉为
现代建筑设计大师。
▪ 贝聿铭于1982年获邀设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他表示接受这份委托,是因 为他父亲曾是这家银行分行的负责人。中银大厦于1990年落成后,成为他 作品中最高的建筑物,也象征着他事业的巅峰,他同时宣布退休。
▪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 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 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 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 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 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 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 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 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 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同样的道理,香港中银大厦的金字塔 中庭采光功能是非常明显的.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概论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概论

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一、建筑环境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二、空间功能分布A、内部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
• 在接受委托于复杂的内陆 场地上设计中银大厦的时 候,贝聿铭不可避免被要 求在台风多发地带设计一 座独特的高耸的总部大楼, 这样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民 的壮志,同时表达出对当 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 的美好祝愿。设计方案同 时考虑建筑和结构,包括 一座作为城市天际线和街 景标志的非对称性塔楼。
பைடு நூலகம்
• 建筑的四个立柱构成 了现代感十足的复合 结构系统,不仅可以 抵挡高流速的风,也 避免了在室内使用竖 向支撑。因此,与同 等尺度的典型建筑相 比,中银大厦的钢材 用量更少。
• 中银香港与其母公司中国银行在法律 上为两个独立个体,但在行政管理及 保险证券等业务上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于中银国 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银国际”) 是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 国银行”)旗下的全资附属投资银行 机构,是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的主力平台。

商务版地理八年级下册_地理词典:香港中银大厦

商务版地理八年级下册_地理词典: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概况香港中银大厦位于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香港最现代化的建筑之一。

它还曾是香港最高和世界第5高的建筑。

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中国银行大厦全景历史沿革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破土动工。

大厦在建造之初备受挫折。

大厦尖削的外形像个三棱刀,有些香港人认为它是不吉之物,会切去阴阳之间微妙的平衡,殃及尖角对应的邻居。

贝聿铭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花了大把时间与港英当局及有关部门交涉,才使施工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周围有多条高架道路穿过。

香港中环区高楼林立,想要在这里“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大厦高达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厦及其周边建筑建筑介绍中国银行大厦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的产物。

大厦呈多面棱形,由四个高度不同、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

在阳光照射下,大厦呈现出不同色彩,好像璀璨生辉的水晶体。

大厦的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

在平面上,大楼呈正方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

这样的设计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取锐意进取之意。

这些对于银行而言,都是很好的希望。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则是玻璃帷幕墙楼层。

墩座顺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借着厚重的石材,增强建筑物稳定的感觉。

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石柱顶端有着四方菱形白色石饰。

中银大厦中的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最受瞩目。

三楼营业厅空间恢宏,以石材为主要建材更显气派。

位于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板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卢浮宫。

不同的是卢浮宫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则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激发出无尽的想象。

17楼是一个有20多米高的斜面屋顶的楼屋。

在北侧的休闲厅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汇总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汇总
高层建筑案例分析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的标 志性建筑
简介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 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 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 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 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 林立的香港中环地区“出人头地”, 唯有向高空发展地点。
创意来源于竹子,中国古人有这么一句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 居无竹。” 贝聿铭正是从中 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 ,汲取到这么一个 美好的创 意 。 这与贝聿铭一贯强调的建筑艺型“X”深表关注。 在 中国“X”意味着遭殃, 部分 的原因是已判罪犯人脖子上 带着牌子上面写有已经打过 叉名字。 经过大量的研究, 贝聿铭把分隔每13层都要应 用的 预制件的横向桁架隐藏 起来 起来,并十分精明地把 遗露 在外面的部分描述成一 系列互相交叉的宝石 种吉利 的形象使银行家们大为高兴。 同时,他把塔 楼比作雨后春 笋——中国传统中再生和希 望的象征。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 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 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 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 式,于是贝律铭采用合 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 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 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 力暨称重的主干。这样 就大大增强了大厦的稳 固性。
立面
香港的中银大厦看似一柄青凛凛的、 “刺破青天锷 未残”的利剑
整座大厦的立面,整座大 厦的立面 ,匀以蓝 灰色 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 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 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 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向上的动感 , 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
周围环境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 个庭园,园中有流水、 瀑布、奇石与树木、流 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09物业管理1班吴菁芸090141397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当时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自于1990年完工,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众所周知,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既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又要在高楼林立的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从平面来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于是乎结构工程师罗伯森(ENR杂志1989年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因此,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一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处:1、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来抵抗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体系,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还承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3、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件,布置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个角,从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时,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解析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解析

风水之说


贝聿铭承认吸收了风水先生的一些说法, 在高楼两旁都有水下来,高 楼两旁都有水下来 , 贝聿铭说这个水是源 ,是财源,所以水到下面 变成一个池子,池子养鱼,中国人认为就把财给蓄住了。贝聿铭可以 充满诗意地把大楼比喻成充满希望的春笋,但在一些建筑师和客户眼 里 ,大楼是一柄带有三角形尖刃的寒光四射的尖刀。 据说,大楼有些尖角是直指总督府邸的,总督卫奕 信说 “ 由于在许 多人眼里,总督府代表香港政府,由于在许多人眼里 ,总督府代表香 港政府 , 我们在那个尖角和总督府中心位臵之间的直线上种 了两棵 柳树,算是采取了保护性措施 。柳树的形状 了两棵柳树,算是采取 了保护性措施。 柔和、圆润, 柔和、圆润,对大楼刀一般的尖利角 度起了缓冲作 用。就这样,问题解决,皆大欢喜。”就这样,问题解 决,皆大欢喜。 用柳树来以柔克刚,最后柳树也死了,“用柳树来以 柔克刚,最后柳树也死了,所以这个 都是迷信。
交通
38~44层平面图
51~66层平面图
交通
剖面分析
立面分析
香港的中银大厦看似一柄青凛凛的、 “刺破青天锷 未残”的利剑
整座大厦的立面,整座大 厦的立面 ,匀以蓝 灰色 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 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 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 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向上的动感 , 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
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
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 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
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
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 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 尽致。
2014-5-8
外部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 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 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 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 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 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 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 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 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 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 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 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 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 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 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 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 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 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 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 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 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 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 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 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氏的模数体系还是非常精彩的,用寿震 华总建筑师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计算机辅助的应用
在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中, AutoCADR12的使用并算
有一半以上的职员对电脑
不上世界领先 , 但他们充
十 分精通,这就使真正意
分 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图
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成
纸大、小样合一, 不存在
为了 计算机辅助设计 可能。 节点 大样与图纸对不上的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 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 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 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 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香港中银大厦 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 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 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 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 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 四边形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 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 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 表中国。
不象香港一般的 惯常方式将 建筑盖 满整个基地, 而用 心 地在东西两侧规 划了庭园 庭 园, 园中有 流水 、 瀑布 、 奇石 与树木 、 流水顺着 地势 潺潺而下。 为人挤楼拥的香 港 创造了精致的室外 空间, 诚乃可贵之 举。
大厦东西侧庭院
轴测图
结构模型
结构分析
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 混凝土 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 钢 结构立体支撑体系 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处: ➢ 1. 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 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 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 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 来抵抗 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 来抵抗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 ➢ 2. 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体 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 合 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 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 系,使 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 还承 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 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 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 能力。 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 抗压和抗拉竖杆件 。
38~44层平面图
交通
51~66层平面图
剖面分析
立面分析
香港的中银大厦看似一柄青凛凛的、 “刺破青天锷 未残”的利剑
整座大厦的立面,整座大
厦的立面 ,匀以蓝 灰色 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 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 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 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向上的动感 , 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
1
筑香 分港 析中
银 大 厦 建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的标 志性建筑
贝聿铭简介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
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
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
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
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
➢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 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 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 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 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 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 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 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 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 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 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 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 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 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
➢ 4. 利用 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钢柱和斜杆 , 将各楼层重力荷载 传递至角柱, 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传递至角柱,加大了楼层重力荷 载 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从而提高了 载作为抵抗倾覆力矩 平衡重的力偶臂, 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 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
建筑与结构
在贝氏的设计中 , 结构技术 的含量一贯极高 。 以中银大 厦为例, 无论是面阔54米的入口 十一层的空中接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收 分的银行营业大厅, 都是借助结构的非 凡表现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 果。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严格的模数制 严格的模数制, 所有 的模数都基于装修, 所以在设计中采用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 结 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线对 齐,而与结构没 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这样一来, 建筑的图纸可以画得十分漂亮, 但 结构的图 纸看起来却十分别扭 ,与结构总是差着 一个很小的距离。 为此 ,结构工程师不知要付出多几倍的工 作量。
模数的应用
采用了非常精彩的 模数制,并用它贯 彻设计的始终 , 从而取 模数制 得了近 乎完美的效果。 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 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 的尺寸 。 这个尺寸为 1150×575,是2 /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 6900, 层高为3450 ,它们分别为石材 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 是 3450的2 / 3 , 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 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 3450 的 为四块砖 的高度 , 门高。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 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 他根据不同 的 功能需要, 灵活变换模数。 6900×6900的基本柱网 , 是考虑 了办 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 系——无梁楼盖 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 隔 , 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 置方式 , 采用 7800×7800的柱网 车库 正好位于中庭及54 米的大跨之下 7800×7800 的柱网 。 车库正好位于中 庭及 54 米的大跨之下 , 避免了两套柱 网的矛盾。
把模数制贯彻到节点大样中去。在设计节 点之前, 用统一的模 的方格, 先打好 575×575的方格 即所谓的“模数线” 数以不 变应万变。 数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这 种2/ 1模数体系也给贝氏在中银大厦的 设计中带来 了麻烦。方案中东南角的玻璃 尖塔不是很好看, 显得不够挺 拔。 总之, 贝氏的模数体系还是非常精彩的, 总之,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 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 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 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 式,于是贝律铭采用合 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 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 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 力暨称重的主干。这样 就大大增强了大厦的稳 固性。平面分析4层平面图
交通
6~16层平面图
25层平面图
交通
26~31层平面图
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
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
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
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
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
功能。
3/7/2020
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 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 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 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 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第七 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 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 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 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 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 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 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 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 光,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 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 的气魄,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 结合阳光与空间。
创意来源于竹子,中国古人有这么一句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贝聿铭正是从中 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 ,汲取到这么一个美好的创 意 。 这 与贝聿铭一贯强调的建筑艺术观相吻合的 。
主入口 立面细部
中银大厦强调结构胜于形状。中银大厦成了东西方有所回应的建筑, 也 成为象征香港回归后的前景。它必须是光明的, 成为象征香港回归后的 前景。一定要矮化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象征。
土、玻璃与石材。
3/7/2020
建筑概况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 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 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 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 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 林立的香港中环地区“出人头地”, 唯有向高空发展地点。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 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 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 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 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 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 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 尽致。
3/7/2020
外部
➢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 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 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 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 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 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 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 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 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 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 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
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
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
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
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贝氏华盛顿艺廊东厢,
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