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微课案例-最新教学文档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2)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
(3)学会表达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2)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3)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语句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革命先烈的事迹,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
(2)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难点。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学生表达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四、作业布置2. 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敬仰的革命先烈,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态度变化,持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语文教案范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2)掌握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英勇烈士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2)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青山处处埋忠骨》。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学案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主题思想。
(2)如何评价课文中所描绘的革命先烈的品质和精神。
三、教学准备:(1)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本。
(2)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青山处处埋忠骨”?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内涵和主题思想。
(2)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和敬意。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写一篇读后感。
(2)调查身边的长辈或亲人,了解他们对于革命先烈的认识和敬意。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
2. 情感教学: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学案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通过讲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壮烈牺牲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
2.2 生词短语牺牲、革命、先烈、英勇、壮烈、独立、幸福等。
三、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生词短语。
3.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3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4 生词短语学习(1)教师提问生词短语,学生回答。
(2)教师解释生词短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课堂练习4.1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
4.2 选择题根据课文内容,完成选择题。
五、课后作业5.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短语。
5.2 拓展作业调查身边的长辈,了解他们对于革命先烈的认识和感慨,并结合自身谈谈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6.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七、教学拓展7.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革命先烈的了解和敬仰之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7.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安排学生在课后观看与革命先烈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革命先烈事迹的认识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需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篇1)执教时间:20__年12月21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启动一、谈话引入新课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领导人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领导人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
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领导人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师生互动三、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__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
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领导人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生生互动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
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在这以前,领导人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本文所选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其中深层含义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战争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毛泽东作为常人的情感与作为伟人的胸怀,体验课文的情感内涵。同时,我还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领悟课文的深刻哲理,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3.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战争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述的战争氛围。
2.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3.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毛泽东作为常人和伟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使学生领悟到爱国情怀.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课文情感体验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感体验为主线:本案例以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毛泽东作为常人和伟人的情感变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领悟课文的深刻哲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三篇】

【导语】青⼭处处埋忠⾻,何须马⾰裹⼫还。
整理了⼈教版⼩学五年级上册语⽂《青⼭处处埋忠⾻》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青⼭处处埋忠⾻》教案⼀ 学习⽬标: ★认识8个⽣字。
★初步领悟⼀些描写⼈物的基本⽅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泽东⼀家为了中国⾰命胜利⽽牺牲的六位烈⼠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资料,导⼊新课。
◆师⽣⼀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奋战⽽牺牲了的⼏⼗万中华⼉⼥?这些中华⼉⼥中有普通劳动⼈民的⼦⼥,也有⽑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岸英。
⼆、⾃主阅读,读通全⽂。
◆各⾃轻声读课⽂,遇到⽣字拼读⼀下括号⾥的拼⾳,遇到⽣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处处埋忠⾻,何须马⾰裹⼫还。
◆在四⼈⼩组内分段把课⽂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主感知。
◆默读课⽂,把⾃⼰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遍,可以把⾃⼰的感受批注在⽂中。
◆学⽣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重点感知⽑主席内⼼的情感波澜。
a.⽑主席在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情?从哪⾥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泽东整整⼀天没说⼀句话,只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
” (2)“‘岸英!岸英!’主席⽤⾷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禁地喃喃着。
” (体会要点:岸英从⼩就颠沛流离,在⽗亲⾝边并没有多少时间。
慈⽗⽑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了,⽼来痛失爱⼦,使他悲痛欲绝。
) b.当“彭⽼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主席是什么⼼情?从哪⾥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中的悲痛,⽬光中流露出⽆限的眷恋。
”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献出了⽣命,他们的⽗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见⼉⼦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切从⼤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的情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精神。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激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3.在下一节课中,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导入、讲授、讨论、总结等环节,深入理解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元素,进行创意写作,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深入剖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本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深入剖析课文,领略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育道德品质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材】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微课形式】视频(暂定)
【微课目标】品读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些重点词句来体会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微课内容】
一、导入
第一张ppt解说词:《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略读课文。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作者抓住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第一张ppt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新授
第二张ppt内容:
(一)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体会毛泽东惊悉岸英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三张pp内容: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第三张ppt解说词:通过抓住毛主席的“没说、只是、吸着”,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悲伤得借烟消愁,老来丧子,人生一大痛,已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
痛,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六个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
第四张ppt内容: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第四张ppt解说词:写主席的心理活动,表现主席不相信眼前的事实,不相信岸英真的离他而去。
第五张ppt内容:
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第五张ppt解说词:抓住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主席悲痛欲绝的心情。
第六张ppt内容:
(二)从“痛苦抉择”的感人形象中,感悟主席宽广的胸襟。
第七张ppt内容: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点文稿放在上面。
”
第七张ppt解说词:通过写主席的“仰起、望着、流露、转向、指指、示意”动作,“眷恋、黯然”的神态,写出主席犹豫不决、痛苦不堪的矛盾心理。
第八张ppt内容:
(三)练习补白
请你展开想像写一个片断,抓住主席的动作、神态等,把那一个难眠之夜的情景,具体描写出来。
三、总结
第九张ppt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描写人物先明确所描写的人物特点,了解所处的环境,与当时发生的事件结合,通过描写人物的外在语言、动作、神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自己笔下的人物逼真,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