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分类
元曲

• 白朴: •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 号兰谷。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 作家、杂剧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 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 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 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
四大悲剧
•
四大爱情剧• 《天净沙· 秋》 • 白朴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 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山坡羊· 潼关怀古》 • 张养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 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卖花声· 怀古》 • 张可久 •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 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双调夜行船· 秋思》 • 马致远 •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jiē )。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 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它是从宋、金时 期的唱赚、诸宫调等发展而来的。 •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 元杂剧剧本体制。元杂剧剧本一般都安排唱北曲四大套,每套 各有若干支曲子,少则 3支,多则20余支,同属一个宫调,一韵到 底;每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个脚色主唱。四套曲子大抵与 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段落相适应。此外, 为了交代或衔接剧情,有时加“过场戏”。这种“过场戏”,或 一或二,前后位置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定。在“过场戏”里除 宾白外,只唱〔仙吕· 赏花时〕或〔正宫· 端正好〕等一、二支 曲子,后来明刊本的元杂剧,标为“楔子”。“楔子”是取木工加 楔入榫,使之密合牢固的意思。元杂剧的这种剧本结构形式, 从现存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可以概见。后人常用“四折一 楔子”来概括元杂剧的剧本体制。
元曲简介

“曲状元”:马致远
字千里,号东篱,(一 说名不详,字致远,晚 号“东篱”)。
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 远,形象鲜明,语言优 美,音韵和谐。
代表作:《汉宫秋》、 《黄粱梦》。
《天净沙·秋思》(散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前三句挫有致, 马致远因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 秋》,马致远。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 雨》,白朴。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 或《赵氏孤儿大报仇》,纪君祥。
“曲圣”关汉卿
元代杂剧奠基人,元 代戏剧作家,“元曲 四大家”之首。晚号 已斋(一说名一斋)、 已斋叟。
代表作:《单刀会》、 《窦娥冤》
关汉卿的艺术创造风格
题材大多反映现实,揭示了社会各方 面的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 着昂扬的斗争精神;
情节安排紧凑,布局引人入胜,不全 采用大团圆结局的惯例;
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风格与题材互相配合,既借鉴古 典诗词,也吸收民间文学的土语方言。
《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恁(nèn)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 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 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 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 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 会吟诗、会双陆(liù)。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 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 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 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 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nn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散曲写作 第二课 元曲分类

第二课元曲分类一、根据作用,分为剧曲和散曲(一)散曲是只用作清唱的歌词。
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1、小令元代民间称为“叶儿”,篇制字少调短,一般不超过五十字。
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单曲小令)、重头、幺篇、集曲、带过曲等形式。
(1)单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的小令谓之单曲小令。
在元代自诩为为“乐府”。
到了明代,小令才成为与套数相区别的单片只曲。
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它的特点是,选择一个宫调,选择一个曲牌,选择一个韵部,一韵到底的单支曲子。
我们在刊物上所看到的散曲绝大部份都是这种单曲小令。
(2)重头小令重头小令即我们之前写过的“联章”,当作者写一支小令难以全部抒发情感时,可以写重头小令。
它指同一曲谱重复若干遍的组曲。
它少则两三首,多则十几首,甚至上百首。
一般围绕同一个主题或同一类主题或题材来写。
重头小令各支曲子可以用采用不同的韵部。
重头小令虽以组曲的形式出现,但组曲中的每支曲子仍然是完整独立的。
曲坛上曾有用一百首《小桃红》来咏颂《西厢》故事的作品。
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的重头小令:【越调】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扬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窗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冬一声画角谯门,半亭新月黄昏,雪丽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这一组重头小令咏唱的是同一类题材,用的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
但分别押了不同的韵部。
(3)幺篇小令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时,第二支曲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只在第一支曲后加【幺】或【幺篇】字样。
一般情况下,第二支曲子和第一支曲子格律完全相同,有少数的幺篇曲辞的句式稍有变化。
如何变化,在曲牌中均会注明。
如下面的〔仙吕•赏花时〕即幺篇和前面完全相同。
元曲的种类介绍

元曲的种类介绍元曲的种类介绍元曲,可以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小编整理了元曲的种类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源于词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义有了变化。
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成文章者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令小令唤叶儿...,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
”这里的“小令”,指民间市井俚歌。
直到元末,“小令”不再专指俚歌,而明确成为与套数相区别的散曲体裁。
“小令”有“只曲体”,指一支曲子一韵到底;有“重头连章体”,指同一曲调重复若干首;有“带过曲体”,是一个曲调兼带另一或两个音律相互衔接的曲调,最多能用三支曲调相连接的一种体式;有“异调间列问答体”,即用几支不同曲调交错表现某一事件,并用代言体一问一答的体式。
套数,是将同属一个宫调的若干支零散曲子连接成为一套曲。
它是以“套”计数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计数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称为“套数”。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
套数特点有三大特点:1、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各曲同押一韵,但是必须一韵到底,是曲中衬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语充之。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间有若干曲子作为“过曲”,结尾有“尾声”。
2,杂剧,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产生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新生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后转移到杭州并流传到各地。
从金末元初的元杂剧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等。
拓展阅读: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格律检测

元曲格律检测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元曲在唐宋词和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元曲包括了散曲、杂剧、南戏等多种形式。
其中,散曲是最为典型的元曲形式之一,它不仅在音乐上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而且在词章结构、意境表达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一、元曲格律概述1.1 元曲格律定义元曲格律指的是元代散曲中所使用的韵脚和字数规则。
它是散曲创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2 元曲格律分类根据韵脚不同,元曲可以分为平水韵、仄令韵、平仄平韵等多种类型。
其中平水韵和仄令韵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1.3 元曲格律特点(1)字数规则:每首散曲分为前后两段,每段各用七个字或十四个字构成。
(2)韵脚规则:平水韵和仄令韵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与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而平仄平韵则是要求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与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并且每两句中的第一、四、七个字必须平声,第二、五、八个字必须仄声,第三、六、九个字必须平声。
(3)音律特点:元曲散曲在音律上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散曲通常采用“四起三落”的节奏,即每四个字为一个小节,前三个字为升调,第四个字为降调。
二、元曲格律检测方法2.1 元曲格律检测工具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元曲格律检测工具可供使用。
比如“元曲格律检测器”、“元曲词章分析器”等。
2.2 元曲格律检测步骤(1)将要检测的散曲文本复制到工具中。
(2)选择相应的元曲类型和音调类型,并点击“开始检测”。
(3)检测结果将会显示在屏幕上。
检测结果包括韵脚、字数和音律等方面的信息。
(4)根据检测结果,对散曲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三、元曲格律的意义3.1 维护元曲文化传承元曲格律是元代散曲创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对元曲格律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元曲艺术,从而维护和传承元曲文化。
3.2 提高散曲创作水平元曲格律是散曲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散曲创作者来说,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元曲格律,才能更好地运用它们来创作出高水平的散曲作品。
中国元曲的分类

中国元曲的分类中国元曲的分类导语: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下面是YJBYS店铺整理的中国元曲的分类,欢迎参考!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
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
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
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剧曲(包括元杂剧与南戏)。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杂剧杂剧的戏剧形式是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
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
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
楔子当于序幕,但也像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
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散曲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统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
其形式是“一宫调一曲子”,如我们熟悉的XXX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若干支曲牌联合成套,称为套数。
其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
这些连缀的曲子可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其形式是“一宫调数曲子”。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融歌唱、说白、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今天我们读到的元杂剧其实就是供元倡优舞台演出的剧本。
在结构上,杂剧剧本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折,首先是剧本剧情的一个自然段落,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人物、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加强前后剧情的联系,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一楔子的形式。
有的将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长的戏,可写多本。
如XXX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XXX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XXX”。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统一宫调的多少曲牌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克不及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
曲牌,是曲调的称号,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称号,如[正宫·端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称号,“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
元散曲 元曲

元散曲元曲
元散曲和元曲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形式,与元朝(1271年-1368年)文化相联系。
1.元散曲:元散曲又称为“元曲散曲”,是元代以散文形式写
成的诗歌作品。
它以语言讲究、意境独特、表达感情深沉而著称。
元散曲广泛流传于元代及后世,一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2.元曲:元曲是元代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结合了戏剧和音
乐的特点。
元曲包括四种主要形式:杂剧、历史剧、花间词和散曲。
元曲以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音乐与演唱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题材的关注而闻名。
其中,散曲是元曲的一部分,也指元代散曲。
元散曲和元曲在元代的文化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他们的出现与当时的宫廷文化、民间艺术和文人雅士的交流相关。
元散曲和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代文学和戏曲的珍贵遗产之一,并对后世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的分类
导读: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
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
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
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剧曲(包括元杂剧与南戏)。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杂剧
杂剧的戏剧形式是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
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
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
楔子当于序幕,但也像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
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散曲
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
根据《青楼集》的记载,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
在宴会上,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
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两种形式。
小令原是民间的小调,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
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