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笔记 名词解释

财政学笔记 名词解释
财政学笔记 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包括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政府干预:虽然市场机制和一体化方式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外部性,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问题,还需要政府更多的积极干预。

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非排他性: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人以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为零。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公式:Eg=△G(﹪)/△GDP(﹪)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效益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分,或财政支出增长额的比例。公式为:MGP=△G/△GDP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

BOT 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模式):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财政投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机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财政贴息:执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是质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税收豁免:在一定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来源不给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纳税扣除: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税收抵免: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

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优惠税率: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比一般较低的税率。

延期纳税:也称“税负延迟缴纳”,是指允许纳税人对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

盈亏相抵: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缴纳税款;或是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以纳的部分税款。加速折旧: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

税收的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固定性:征税前就已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是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基础:建立某一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课税:以纳税额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财产课税: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从量税与从价税:采用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体积计算计税方法的税种称为从量税;采用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计税方法的税种成为从价税。

混转:前转与后转并行,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

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后转: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是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拉弗曲线”: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可转让国债:指持券人随时可以在债券市场上转让,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变现性,

但持券人在债券到期之前不能兑回本金。

凭证式国债: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

记账式国债:国库券的发行不采用实物券面,而是通过记账的方式进行交割结算,兑付时凭能证明持有国库券的凭证办理还本付息。

国债期限结构:不同期限的国债占国债总量的比例,是政府债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增量预算:只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算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

政府采购: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

转移支付制度:调节中央对地方之间和各地方之间财力余缺的规则和方法。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解制度。

纵向财政缺口: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靠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横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这种财政缺口也要靠中央财政(或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共享税种:即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和使用的税种。

标准收入:所谓“标准财政收入”是指在全国平均收入努力程度下,按照各项地方税收所对应的经济税基估算出的收入能力,它反映的是各地方政府应有而非实有的收入规模。

标准支出:所谓“标准财政支出”,是指在全国同等的支出效率前提下,地方政府达到均衡范围内公共支出项目均等化所需的支出,它要求考虑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存在的客观成本差异。

财政赤字:支大于收有逆差。

预算赤字:只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

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赤字政策: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意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

周期性赤字:赤字变化(增或减)的一部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反映,是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自动地产生和增减的,这部分赤字成为周期性赤字。

铸币税:也成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黄金

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

挤出效应:指由于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而挤出了民间支出(投资或消费)的现象。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财政学名词解释

1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收益。 2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而第二个特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3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5什么是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目标啊。 6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7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8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9负荷定价: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10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11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2公共选择: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3直接民主决策: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就是直接民主决策。 14间接民主决策: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票进行公共决策,而是选民通过选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做出公共决策。 15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它是财政机关在系统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6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17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 18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适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财政学重点,名词解释加简答论述

财政学重点 1:财政的基本特征 答:(1)公共性和阶级性。政府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财政是国家或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财政的公共性不是冠以公共财政而存在的,因为材质本身的属性天然具有公共性。 (2)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财政强制性是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令来实现;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与强制性是相一致的,例如我国的税收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为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收入是否平衡是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因而收支平衡成为财政政策制定的轴心。 2公共物品的概念 答:是有国家机关或是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或是服务。 3区分和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答: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混合物品的概念 答:有些物品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为准公共物品。 5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的概念 答: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市场提供的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是私人需要。 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公共需要。 6市场失灵的概念 答:是市场机制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状态下成为市场失灵。 7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答:(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的,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当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效益和成本递减,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垄断时,就会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对称或是不充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对称或是不充分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要素。 (3)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益时,生产者的成不大于收益,出现负的外部效益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外部效益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市场对于提供纯公共物品是无效率的。(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解决收入问题。 (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和供的均衡,而过度的竞争会导致供大于求或是供小于求的不断反复。 8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招生人数为多少人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招生人数为多少 人 北京大学2015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7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考研难度不大,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 本文系统介绍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就业,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辅导,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 一、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汉语言文字学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汉语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三、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介绍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3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专业方向如下: 01.现代汉语 02.汉语方言 03.汉语史 04.古文字学 05.中文信息处理 06.对外汉语教学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18汉语言文字学 839语言学基础 关于考试科目③包括“现代汉语”和"汉语史及古文字学"“两个部分,考生根据报考方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或政治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重在回答问题,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 规范分析:在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帕累托效率:不断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某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 产品组合效率:在一定社会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 交换效率:在一定社会产出水平的条件,如何将产品配置给个人,最理想 生产契约曲线:生产满足帕累托效率的标准的资源配置有无数种,如果将这些等产量线上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届形成了生产契约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转化曲线:把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表示的产量在图中标出形成的曲线救市生产可能性曲线 交换契约曲线:将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结而成的曲线 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公共选择:投票人(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投票悖论:简单投票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他的效用就会下降,则成为*** 中间投票人: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 竞争性: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种产品的权利,从而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一现象称为** 科斯定理: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使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这一定律被称为**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对财政支出和政府部门扩张趋势的预言和其成因被后来的经济学者称为** 社会保险:由中国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点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现收现付制:以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为指导的筹资方式 部分积累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原则相结合的收付方式 国有财产收入: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卖价款等收入,历史上把它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实现规定的标准,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得的收入 边际税率:应缴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的比 累进税率:将税基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将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加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总额税:指纳税义务不因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的税收 逆弹性法则:比例税率应该与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 税收转嫁: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其他人的过程 前转:也称为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要素的购买者,即卖方向买方转嫁 后转:后传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分享 首次分享者:☆劈雳king★已被分享26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1、公共物品 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这种物品有两大特征:第一,非排他性;第二,非竞争性。前者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后者是指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2、“成本—效益”分析 是指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3、转移性支出 是指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财政补贴 : 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5、财政贴息 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6、税收支出 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依据作用的不同,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大类。 7、纳税扣除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即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扣除的实际价值通常越多。 8、税收抵免 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主要有两种:即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和国外税收抵免。根据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是否允许超过应纳税额,税收抵免划分为“有剩余的抵免”,即扣除数额不超过应纳税额和“没有剩余的抵免”,即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两类。 9、预算外资金 【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财政学名词解释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和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的政府收入。政府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 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是按照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价内税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混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隐性支出: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不表现为收入或支出,或者有些政府收支并不反映在收支账户上。 2.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3.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 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 4.生产效率: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 5.交换效率:让给定数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要。 6.产品组合效率:是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7.公平: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 8.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9.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0.公共产品:公众共同受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但不具备或者内部效益不显著的产品)。 11.现收现付制:用本期的缴款来支付本期的支出,具有后代人的利益向前代人转移的收入再分配影响。 12.完全基金制: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缴款来承担自己的福利支出,这种制度被称为完全基金制。 13.纳税人: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14负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 15.卖方税: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对销售方的征的税。 16.买方税:指在交易过程中对购买者的征税。 17.流转税:以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与劳务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18.所得税: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9.财产税:以财产为课税对象。 20.定额税率:用绝对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 20.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 21.累进税率:税率随着征税对象量的增加而上升的税率形式。 22.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3.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4.财产税:以纳税人拥有或取得的财产作为其征税对象并据以征税的一类税收。 25.收入效应:税收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纳税人的个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纳税人的税后福利水平。 26.总额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27.中性税收:只产生收入效应的税。 28.替代效应:指税收影响相对价格,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 29.扭曲性税收: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30.超额负担:由税收的替代效应引起的纳税人福利的减少。 31.矫正税:用于矫正市场缺陷的税收。 32.税收负担: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纳税就是一种纯粹的损失,这种损失被称为税收负担。 33.直接负担是纳税人所纳税款不能转嫁与他人,而由自己承受的税收负担; 34.间接负担是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对非纳税人形成的税收负担。 35.前转嫁又称顺转嫁,是卖方通过提高所出售的产品、服务或要素的价格,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买方的活动。

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期末考试)陈共-第六版

财政学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2.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利益 3.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4.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一些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5.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6.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活动,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 陷、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7.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及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分配过程。 8.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9.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 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10.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故名赤字。 11.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12.公共生产: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13.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 14.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15.公共选择:指人民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 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6.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 服务支出。 17.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的转移。 18.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19.BOT投资方式:它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 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 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20.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21.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 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2.税收: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及其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分配过程,是一种 特殊的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23.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纳税人通过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 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4.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或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5.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是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 26.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反映国家和政府的收支范围、方向和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 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27.国债负担率:只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它着眼于国债的存量,反映国债累积量相对于周年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关系。 28.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 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29.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 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30.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也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31.赤字政策:指国家有意识的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需求的增长。 32.结构性赤字:只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成为充分就业赤字。 33.周期性赤字: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产生和增减的赤字。 34..政府干预失效(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和客克服市场缺陷,而是干预了正常的市场规则,降低了市场效率。 35..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负率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36.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37.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为纳税主体。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线一览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 线一览 本文系统介绍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就业,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辅导,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六、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是33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专业复试均采用面试方式进行。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各专业将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五、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 《汉语语音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史论集》,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 《简明汉语史》,向熹著,商务印书馆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耿振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基本特征。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或者说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物品。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并且存在搭便车行为。 2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3最低费用选择法: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成为最低成本法。此方法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步骤为:(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3)按照费用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是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在转移性支出中,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从经济影响看,也是补助支出最为重要。 5财政补贴:也称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及税收支出等。 6财政贴息: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7税前还贷: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相应减小企业纳税基数,其实质便是免去了企业的一部分税款,相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 8税收支出:税收支出无非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支出包括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形式。 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0税收抵免: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对于这种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税务当局可能允许也可能也可能不允许超过应纳税额,若在后一

人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研复习必备资料-育明考研考博一、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招生报考统计(点击咨询张老师)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 汉语言文字学 年份录取人数复试人数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38汉语言基础 ④849汉语言文字学 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 外语 面试 2016年5人7人 2017年5人6人 人大考研辅导点击咨询张老师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9:1左右(竞争较激烈) 2、复试中:专业课笔试100分,外语笔试50分。外语口语和听力测试50分。面试150分。 3、专业综合课(笔试):按照文学院二级学科,由院复试领导小组统一命题,给考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主要考察考生关于学院以及学院下属各个学科的一般性的基础知识。 4、外语口语、听力测试由本院各专业外语口语测试小组制订方案统一命题,主要测试考生基本的口语对话能力。 5、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的主要内容为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6、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针对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二、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分数线(点击咨询张老师) 年份政治英语368849总分 2016年58分58分90分90分365分 2017年58分58分90分90分360分 人大考研辅导点击咨询张老师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复试比例为1:1.4 2、初试成绩权重60%,复试成绩权重40%。 3、外语口语和听力测试:考试分组进行,每个口试小组主考教师2名,事先命题,抽签进行,满分50分。

财政学名词解释

无政府市场经济:主要用于描述一个没有政府参与的纯市场经济,在这个经济中,只有个人、家庭和企业,个人、家庭和企业为了效用或利润最大化参与交易过程。在这样的经济中,价格成为唯一引导资源有序流动的信号。 混合经济:用于描述一个既有市场配置资源又有政府和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经济,在这个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题,政府和公共部门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对市场误配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混合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既强调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又强调政府资源配置的补充地位。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对应,向公众无偿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并凭借公众赋予的行政权从公众那里无偿获取收入以弥补公共品成本的部门。 机械论政府观:对于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应当承担何种角色,机械论者认为,政府的角色就是确保个人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便利。在机械论者看来,政府并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公众为了更好地实现各自价值目标共同创立的一个部门或组织,公众通过授权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私人权利委托给政府,而作为受托人的政府的行为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中,处于中心角色的是个人,而非政府。有机论政府观:在有机论者看来,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一个自然的统一体,每个人、家庭和企业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则是这个有机体的心脏。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家庭和企业只有作为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才有意义,所以在这个有机体中,社会实际上是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实证分析:超越一切价值判断,只描述解释实证研究对象各种现象,研究其内在规律或检验有关理论,并用理论构造模型,分析、预测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趋势或概率。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作为分析的起点,首先提出标准,在论证研究对象是否符合标准,变化趋势是否接近或远离所设定的标准,以及如何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功利主义:认为整个社会福利函数就是每个人的效用之和。 罗尔斯主义: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并不是每个成员效用的简单加总,在社会分配存在差距时,社会福利应当直接由社会中境况最坏得那个人的福利水平决定 折中主义:富人增加一单位的效应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要小于穷人增加一单位的效用,但富人的效用的增量只要大到一定程度,会和穷人的相同,贫富差距越大,富人效用越小,趋向于零。 平均主义:只有平均分配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任何偏离都会减少社会福利,偏离越大,减少越多。 帕累托效率:如果存在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任何调整都不能使其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其它人的状态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 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状态下,比如A状态,存在某种调整,如调整到状态B,会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得好一些,而其它人的状态都至少不变坏,就称A到B的调整为帕累托改进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人和初始资源配置,市场运行的结果必然导致有效率的结果。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只要进行初始禀赋的适当的配置,再让人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自由交易,社会可以得到任何有效率的分配结果。 公共决策:涉及两个会两个以上的决策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利用研究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分析和研究公共决策制定过程的理论。 多数票原则:在公共决策中,多数人赞同就为有效。 投票悖论:在投票过程中,由于投票人的偏好结构问题导致投票结果不稳定,不同的投票顺序会产生不同的投票结果。 寻租:在公共决策中,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使政治家政策制定对自己有利,通过这些活动让利益集团获得了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经济租金。 公共产品:一种共同消费的商品,即没多一个人对这种商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它人对这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减少。 混合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商品类型。 非竞争性: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多一个人来消费她的额外资源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指该公共产品一旦被提出,在技术上就不可能排除其它人对他的消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