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文化

合集下载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山水文化是指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合了哲学、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

它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崇拜,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

山水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山水之美山水文化首先展现的是中国山水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可见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和景观的壮美。

中国地域广阔,山脉连绵起伏,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风貌。

山岳巍峨,云雾缭绕,水波荡漾,风景绮丽,这些壮美景色成为文人墨客倾诉情怀、表达自然之美的载体。

二、山水与哲学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

山水自然景观作为人们与自然对话的载体,成为道家、儒家等诸多哲学流派的寄托与表达。

在山水文化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变幻莫测,与之亲近融合,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三、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山水文化不仅表现在自然风景本身,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绘画中的山水意象强调以虚境取胜,通过墨色勾勒出山水的灵动之美。

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以意境营造为重,借景抒情、借景婉约,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中的山水元素则以旋律来表现,以乐曲的音韵之美传达出山水的壮丽之感。

四、山水文化的历史传承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与文化价值的传递。

众多的艺术家、文人墨客承袭了山水文化的传统,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历代的山水画家、诗人、音乐家,不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山水文化传世至今。

五、现代山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山水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存在。

山水文化不仅被保留并发扬光大,也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泰山的民俗文化 山中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

 泰山的民俗文化  山中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

泰山的民俗文化山中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以其雄伟壮丽的山势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泰山的民俗文化是这座山区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的集合体,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一、山中的传统习俗泰山的山区民俗习惯深受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

在泰山上,每逢重大节日或庙会,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首先,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泰山上会举行“上泰山”活动。

人们以登山为主题,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景,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和好运。

登山过程中,人们会沿途拜庙、点香,向神明祈福。

此外,还有许多人穿着民族服饰,进行传统的舞蹈表演,增添了节日气氛。

其次,每当夏至时节,泰山会举办“泰山纵火”仪式。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在这一天,身着红色衣物的人们将点燃柴草和香火,等待夕阳下山。

等到太阳完全下山后,他们会用火把将点燃的柴草扔进山下的河水中,象征着祈求神明的保佑和消灾免难。

此外,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泰山上也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

龙舟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划船比赛,具有悠久的历史。

泰山上的龙舟赛是一个重要的年度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看。

在比赛过程中,人们载着装饰华丽的龙舟,穿着传统服装,共同划船,欢呼雀跃,为龙舟队加油助威。

二、山中的民间艺术除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泰山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

其中,有一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泰山歌舞剧。

泰山歌舞剧是泰山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等元素,以泰山的山水、历史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为题材。

演出过程中,演员们身着传统戏装,优美地舞动身姿,配合着悠扬的音乐,向观众展示了泰山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泰山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传统,如泰山绣球和泰山剪纸。

泰山绣球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细致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而泰山剪纸则是泰山地区独特的剪纸艺术,精湛的剪纸技艺展示了民间艺术家的智慧和创作精神。

泰山拜山文化之旅攻略

泰山拜山文化之旅攻略

泰山拜山文化之旅攻略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涌来泰山,不仅是为了登山观赏山景,更是为了感受泰山的拜山文化。

以下是一份泰山拜山文化之旅攻略,希望能为您的泰山之行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 泰山简介泰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境内,海拔1545米,自古以来被誉为“五岳之首”。

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之称,不仅因为其雄伟壮观的山势,更因其独特的拜山文化而闻名于世。

2. 泰山拜山文化泰山拜山文化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习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体系。

拜山文化强调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将山神尊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并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敬仰之情。

3. 拜山仪式登泰山拜山的仪式有一定的规矩和流程,通常分为五个步骤:入山礼、报国亭、仰拜石、升封坛、还愿典礼。

在整个仪式中,游客需要穿上正式的仪式服装,跟随导游或山神庙的工作人员一同进行。

4. 祭祀活动泰山作为中国古代的祭祀中心,每年都会有许多重要的祭祀活动举行。

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山庙会,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祭祀活动之一。

庙会期间,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特色的美食,还可以观看到传统的表演和民俗活动,感受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5. 神话传说泰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场景之一。

传说中,泰山是众神的聚集之地,常常有神仙出现在泰山上上下下。

游客可以在泰山上看到许多与神话传说相关的景点,例如玉皇顶、小天孙等,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起源和发展。

6. 饮食文化到泰山一定不能错过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泰山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许多独具一格的美食。

例如,烧饼是泰山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其酥脆的外皮和鲜美的内馅赢得了游客的喜爱。

7. 周边景点除了泰山本身,周边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

例如,游客可以前往泰山附近的泰安市古城区,体验传统的古建筑和市井生活;还可以前往孔庙和孔林,感受古代儒家文化的魅力。

8. 注意事项在游览泰山时,游客需要注意自身安全。

山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山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山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山水文化以自然山水为载体,融合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怀。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保护山水文化遗产,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山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保护自然山水和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参与进来。

我们应该加强山水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山水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重视。

只有当大家都意识到山水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做到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其次,要加强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要推动山水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山水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参观。

通过将山水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促进山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在山水文化遗产的周边地区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和景点,并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和体验山水文化的魅力。

另外,要注重山水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

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应该加强对山水文化遗产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持原始自然风貌和生态平衡。

只有保护好山水文化遗产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才能保证其长久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

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投入,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峨眉山的历史文化介绍

峨眉山的历史文化介绍

峨眉山的历史文化介绍
峨眉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先秦时期,峨眉山就已经成为道家修行之地,被誉为“大道真一之地”。

隋唐时期,峨眉山先后出现了集教、集市、集官、集军等人文景观,成为“巴山第一胜景”。

宋代时期,峨眉山正式成为佛教圣地,开山祖师智顗被封为“峨眉祖师”,佛教文化因此得以传承和发展。

明代时期,峨眉山被明朝官方列为“四大名山”之一,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时期,峨眉山成为了恢复峨眉山寺规矩的中心,从而使峨眉山寺在佛教界地位更加崇高。

峨眉山还因为桃花源的故事而被传为世间奇观。

近年来,峨眉山的文化旅游事业不断发展,成为了四川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峨眉山的文化景观包括了峨眉山寺、九龙池、洗象池塔林、普贤塔、普贤庙、悬棺、万年寺等名胜古迹,这些古迹见证了峨眉山悠久的历史文化。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资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山水审美的概念进行探索,并对山水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山水文化;山水审美中国山多水众,山高水长,山水资源丰富多奇,并形成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回归、绿色享受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审美体验的发展,山水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重。

一、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一)山水文化的概念所谓山水文化,即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山水的深层次含义不仅仅只是指自然界的“山”和“水”,那些与“山”和“水”相关的花草虫鱼、雨露烟霞,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物都包括在其中,“山”、“水”而为一个“以偏概全”的复合词,几乎涵盖了以山水为主体的整个自然界[1]。

郑国铨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来理解山水文化,认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同时,山水文化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晶[2],应该说这都是山水文化的本质问题。

(二)山水文化精神的本源所谓山水文化精神,就是指我国山水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寄情于自然山水,并寻求其生命意义的依托与艺术感的本原理念,体现了人依托自然、热爱自然及歌颂自然的情愫与情怀,充分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原理论。

我国山水文化蕴涵着极为深邃的思想精神,其集中表现于神仙精神,崇拜自然精神,君子比德精神三种意识形态。

由于人类文明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几乎没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一切依赖于自然的恩赐,人们既感谢自然山水的养育之恩而有敬的一面;同时由于人类又受制于自然山水而有“畏”的一面。

由于其敬畏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敬,相信山水为神灵所主宰而祭祀天地,以祈求或感激有灵的自然山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摆脱了对自然山水的部分畏惧心理,转而亲近自然、热爱山水,并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进入所谓“以山比德”和“以水比智”的阶段,故而有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__ 朱小芳班级:英语1003学号:1010311127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1.基本概念与其阐述何为山水文化?首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

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看,“山水”是一个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即“文治教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以外的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的精神财富(如:哲学、XX、文艺、教育和社会制度等)因此概括而来,狭义的山水文化是指:人们以自然山水为关照对象和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如:佛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等)而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活动空间或观照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和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既对自然资源充满感激,又对自然现象心存恐惧,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因此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

庄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古代登山文化的探讨

古代登山文化的探讨

古代登山文化的探讨介绍登山是一种古老的运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进行登山运动,并将其视作一种锻炼身体和精神的方式。

在中国,登山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山岳文明独具魅力,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类先了解、探索、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与精髓。

起源和发展最早登山可能是由人们在移居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培养起来的。

古代人类对山的认识带有一定的神秘和崇拜色彩,在祭祀之时,通常会选取高山之巅进行。

由于寻找水源、观测天象、传递消息等不同目的的需要,登山逐渐成为一种日益普及的户外运动。

在古代,很多山峰和山脉被视为神圣之地,人们往往会在其中建立庙宇、修建佛寺、定立坛位等。

在山顶处,往往会设置告示牌、碑文等,用以纪念登山者、记述历史、标示海拔等。

《武功山记》、《三峰秀色赋》等古代文化遗产的出现,也标志着古代登山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文化内涵古代登山文化具有很多的内涵,如体育、信仰、艺术、知识等。

古人在拼搏身体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自我,增长知识。

登山的历程蕴含着人们对于自然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有时也给人们一种追寻自我的感觉。

登山同时也是一种修炼身心的一种文化习惯,可以将身心修炼融为一体,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

登山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勇气、宽容、坚韧、智慧、自由的品质。

登山文化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和思想。

登山已经成为一道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和启示登山文化的传承,不但有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同时也有着积极的现代意义。

登山运动已经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户外运动,在追求体育健身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登山在许多方面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登山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锻炼、心理得到调节、人际关系得到增进、自信得到提升。

登山文化还教会我们一些人生哲理,从登山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人生就像登山一样,有起有伏,有顺有波折。

在登山中,我们可能要面对狭窄陡峭、天气恶劣、急流翻涌等等难以预料的情况,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文化山水有清音“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一直将自然山水视为其家园。

人们行其所行,得其所得,乐其所乐,或登山临水以游览,以观卉木鱼鸟;或结庐而居,隐递终卷,以畅超然之情;或行吟于山水,评棋品画,谈玄斗举,以清茗对山月。

时俗世伪,皆她之于后,真可谓;得意丘壑,养真葆华。

山水之胜,在乎山也在乎水。

山水车来一体,殊难分离。

画家黄虹集曾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国山形地势、江河湖泊之景。

在此重在论山,单就山而论,我国的名山之多,风景之胜,便不知吸引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

这不仅仅是因为名山大山中蕴含着钟灵之气,而且还因为中国文化具体就表现为对天与人或者无、地、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持天、地、人三者同一的观点尤占上风、在今天,也有所谓的“人杰地灵”之说、而“山为地之胜”,在人们心中,山岳高耸,直入云霄,凌空出世,得天独厚。

据《所志》上载;“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玩小巧示人。

”汉武帝登泰山后的感觉是“高矣,极矣,大矣,符其,壮美,特矣,驻矣,惑矣……”。

由此之故,古人对山的信赖、崇拜、乃至神话就随之产生。

这逐渐给山添加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色彩,“名山”缘由此而形成。

这里,形成名山大川的自然背景—一加剧烈的地壳运动,自然界沧海桑田的逐渐变化,倒是被忽赂不计了。

人们对名山的景仰,虽仍是因为其雄伟高峻,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从孔子的以山比德、以水比智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到庄子的“山林与!暴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亲和山水的审美感受,无不含有一种精神的交流,即精神的输出与赋予。

以后的传统文人或隐远山水,或寄怀山水,或放志山水,都在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的交流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名山文化。

中国的山水审美始于先秦、成于汉,风行于魏晋、盛唐,此后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春秋时代,孔子提出“仁者乐山”之说,据《韩待外传》解释:“天山者,万物之所据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

出云导民异乎天地之间。

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也,”这种比德伦的山水现已具有人性的内容,它开始摆脱对山水直接的物质性功利,而代之以超然的精神性功利了。

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实际上是希望达到“物与神游”、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这种“乘物以游心”的心态,启发了后人对山水的纯粹审美态度和古代的隐逸文化。

在汉代,山水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当时,文人“仕不得志”便纵情山水。

庄子逍遥游的基本态度重新得到重视,放志于自然山水成为一种生活情趣,一种人生态度,即忘批劳,外荣辱,清静闭处,养志存神,尽事闹情逸致。

这时期的代表之作有司马相加的《上林赋》、扬雄的《蜀部赋》和《羽猎赋》、班团的《两都赋》以及张衡的《两京赋》》和《南都赋》等汉代大赋。

我国的山水诗歌始于东晋。

在先秦诗歌中,山水景物往往只有“比”、“兴”作用,或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其自然之美并未受人注意。

在汉大赋中,山水开始作为其它事物的背景或陪衬。

从晋代谢灵运开始,则开启了一代山水传派。

因为自那时起,自然山水才开始作为真正的、纯粹的审美对象而出现。

继后的山水诗人有陶渊明、谢眺、鲍照等人,后至唐宋又有王维、李白、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诸家。

山水传文趋于成熟,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成为山水诗文的美学特征。

在此重在谈山,说山是一种文化,乃是因为十大夫文人已将山岳掺进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调,所以山也与他们的生活处处结缘。

求仙、采药、隐逸、游览园林、宦游、游冥,均是与山结缘的具体表现。

是故古人不仅以山入诗,以山入文,而目工以山入画。

我国的山文化也由形成、发展而至昌盛、光大。

有关山岳的记载始于战国时期成书而流传至今的《山海经》中的《山经》。

全书记载了451座山,26个山区。

这些早期的记述大多与山岳家把有关。

我国最早的山志专书是晋代释慧远的《庐山记略》,它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中的《山川典》汇聚的山川胜迹文章就有煌煌三巨性、东汉应动《风俗通义》已载有五岳四读。

至于有关名山的游记,那更是不胜枚举。

这一切都印证了中国人不仅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累了有关山岳的丰富知识,而且还在自已的山岳观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

无论是寄情于山水的魏晋名上,还是宋代文人画之代表米家父子的米点山水,和倪云林在简淡的一山一水之笔中表现出来的“平”、“漠”、“淡”、“远”之境;无论是杜甫在咏泰山时所展现的“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荡情怀,还是“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游客豪兴,都与这种山岳文化并生并存,共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1、魏晋的山水文化先秦以前的文学作品,并不乏对自然的描写,但目的却不是为了认识自然美。

可以说,真正以审美之情感去盛赞自然山水的,当首推曹操。

其《观沦海》一诗,交流了上者之气。

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酒植,山岛统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对确石山和沧海的赞美,实际上表达了胜者在借景抒情,自我赞美。

自曹操以后,魏晋的山水文化在我国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然,也有人认为山水文比始兴于汉代。

但汉代人们对山水之审美仍属。

不得已立慰藉”,到了魏晋;山水的自然之美才真正成为人的自觉审美对象。

这一时代风尚的最明显表现,便是文人士流的生活行为。

如孙绰“居于会稽,游山放水,十有余年”(《晋书·孙绰传》)。

其兄孙统“家于会稽,性好山水……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同上)。

阮籍“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曾游东平,乐其风土”(《晋书·阮籍传》)。

他们希望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陶冶。

竹林七贤之所以隐居竹林,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亦缘于此。

仕途失意,穷上失职,自然要倡幽寻胜,企求隐退了。

他们审视山水,欣赏山水,自然要求自身溶于山水。

他们在山水中流连往返,在游山玩水中抒发自己的感受,竞相吟咏山川之美。

可以说,如果没有魄告文人的山水文化意识,则很难有以后的山水诗画、山水散文的发展。

对此宗白华先生有一段话总结得非常精辟;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超入玄境。

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而有灵趣”;诗人陶渊明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谢灵运回河“摸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以及表老伯的“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王右军与谢太博共登冶决,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句子那合北固海云;“是来睹三山,便回然使人有凌云意。

”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超然玄远的意趣。

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

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空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郭景纯有诗句曰:“泓静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则觉神超形越。

”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渗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

(《美学散步·论和晋人的美》)2、名山与古刹中国的佛教寺庙大多建在名山之中,故有俗语道:“天下名山僧占多’。

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描述的道教的所谓仙境.大多是我国一些著名的风景胜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蒿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经山、天台山、罗浮山、阴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云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此皆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道教理想的仙境虽是幻想的产物但在当时的确不失为人间的问天福地、道现如此、寺庙已是这样。

因为名利古寺一般都坐落在景色秀丽、古木苍郁的名山胜景之中。

自古以来,寻景探幽,其文是与访道拜佛有关系的。

中国名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而往往山以寺灵,寺以山名,佛寺、道观、神庙乃是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原意是官署。

《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西汉以后,寺指寺院,即僧众做奉佛像和居住馆行的居所。

自南北朝至唐代,佛寺已遍及全国,布局也渐趋定型。

当时曾把官赐者称为“寺”,私造的叫“招提”。

后来通称佛寺为“刹”,故寺院也有梵刹、禅刹、古刹之称。

刹是梵文音译,意为土田、国。

为什么名刹一般都要建在名山,这首先得从名山名川为什么和宗教结下最初的渊源说起。

在远古,人门都认为高山峻岭是通天之处,是仙居神府地。

《礼记·祭法》中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又《山海经》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

”为求风调雨顺,免受灾祸袭扰,古人很早就开始了祭祀山神的活动,并遍及神州诸国。

据史籍记载,当时,有451座山被奉为山神祭祀,贫民和统治者都不例外。

据《史记·封禅书》载:“天子祭天下名川大山,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兴盛,大兴寺庙成为一种时尚。

在南北朝,仅建康一带就有寺庙500余所。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江南春绝句》云:“千里莺啼映绿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记,便是当时时尚的真实写照。

当然,佛寺道观建在山中,还与佛教道教的本身特质有关。

作为僧人,在山光水色中高谈洗理可以散虑澄怀,获得样机亏便。

而道则以山为神仙之居所,只有居山时叫中吸天气,俯饮地泉”,方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东晋以后,般若学僧人逐渐发震成了一种“山林禅”,此“禅”把佛教的“内心浪静”的境界与老庄玄学的“自然造意”的处世之道揉合起来,以山林为佛教馆一清修之处。

持教者“入深山,注兰普(寺院),二岭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门寂安居实潇洒。

”(玄觉《永嘉证道歌》)在合山胜地,右金碧辉煌的专场建筑有千姿百态的佛塔、毛描金在彩的后拿,右珍藏即转世文物有奇丽在严的装饰。

正如有人形容五台山时所说的那样,是“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

到过庐山的人,决不会忘记东林寺。

这不仅是因为古代名僧慧远曾居住过此专,还因为此令的位置绝佳。

陆游曾描述它“正对香炉峰。

峰分一技东行自北而西,环会四抱,有如城廓,东林在其中,扫地者请之倒挂龙格”。

据说,慧远只是路过、歇息于庐山,然而这种幽雅清静的环境吸引了他。

他“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于是就在西林寺筑龙泉精舍,后又迁东林寺,在长达36年时间里。

“迹不太低,影不出山”,阐扬佛理。

遂成返尔闻名的南方佛教中一则“重要派别的代表人物。

慧远在庐山时,曾撰写有《佛为铭》和《庐山记》篇章,这些篇章把整个山河和佛的神明、得道成佛联系起来,使人感到幽静的自然景观与清远的心理情否融汇共生的境界。

自古以来,古刹依附于名山,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历史格局。

反过来,名山之所以有名,则大多因为其有众筹的占利名寺。

自古民众游览名山大多是因为他们要朝山进香.现在情况如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