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政策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是国际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其演变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追溯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可以从18世纪至今的历史进程中看到。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各国工业高度发达,生产技术日趋成熟,而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种植业、矿业等原材料生产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情况导致了欧洲国家成为制造业中心,而其他地区则成为原材料供应地区的国际分工格局。

欧洲国家通过侵略和殖民扩张,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使得国际贸易秩序呈现出了极不平等的状态。

这种不平等受到了当时很多国家的抵制和反抗,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主要是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为主要特征的。

20世纪初,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殖民主义开始受到挑战。

战后,一系列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秩序的变革开始出现。

美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导致了全球经济秩序的变革。

世界上出现了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这些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和调节了国际贸易秩序。

各国通过协商和谈判,建立了一系列多边贸易体系,目的是为了促进全球贸易,增加国际合作,平衡各国利益。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多边主义的兴起,国际分工逐渐呈现多元化和多方参与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冷战的爆发使得全球分工和贸易秩序再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得全球的分工和贸易秩序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手段,构建了以自由贸易和民主制度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建立了以计划经济和自主闭关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秩序。

这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的两极化,使得世界经济面临了严重的分歧和矛盾,全球贸易和分工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再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The World Market)是指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发展的趋势。

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作用形成:(一)分类世界市场的形成分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

(二)条件条件分为地理条件、物质基础。

地理条件是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相互联系,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提供地理条件。

物质基础来源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形成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组织方面,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跨国公司。

作用: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

首先,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其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

再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贸易的形成及其作用形成: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二)(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夸大也就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其意同是产生剩余产品。

文件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ppt

文件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ppt
这种转型并不是指要离开制造业,甚至并不是离开劳动 密集型产业,张燕生强调,关键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品牌 和营销渠道。
张燕生提醒说,由低价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 争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当前大部门加工贸易企业 完全依赖贴牌和国外的贸易销售渠道,自己本身没有任 何转型准备。“如果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大转型遇到障 碍,中国可能要面临像日本一样较长时间的经济低速期 甚至停滞期。”
素)
二、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基础)
三、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四、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五、资本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兴起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六、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七、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演示课件
一、社会生产力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 工体系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贸易商品 结构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 式、广度和深度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P28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国际分工是国 际贸易和世界
市场的基础
演示课件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P28
(一)国际分工萌芽阶段(16-18世界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第 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 较齐全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宗主国与殖民地、工 业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而宗主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工 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二次国际分工(18世纪 世纪70 2. 第二次国际分工(18世纪70 年代—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年代 年代 19世纪60年代)
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工业国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品与 农业国仍用封建时代工具生产粮 食和工业原料之间的国际分工
第三次国际分工( 19世纪 世纪70 3. 第三次国际分工( 19世纪70 年代—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年代 20世纪40年代)
2. 社会经济条件
(1)科技水平 (2)生产力发展水平 (3)国内市场规模与经济结构 (4)人口数量与质量
3. 文化与宗教影响
4. 上层建筑的影响
(1)国家政府利用上层建筑的作用,通过 国家政府利用上层建筑的作用, 经济力量、暴力手段、 经济力量、暴力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 等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等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2)国家政府采取封锁、禁运、断绝经济 国家政府采取封锁、禁运、 贸易关系等手段,人为地割断一国与其 贸易关系等手段, 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其在国际分 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 (1)第二次科技革命 (2)资本输出占据统治地位 (3)世界多边贸易的发展 (4)世界货币的形成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 之间、 之间、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 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不断加深
第四次国际分工(20世纪50年 世纪50 4. 第四次国际分工(20世纪50年 代至今) 代至今)
第一章 国际分工与 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的关系
1.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开展的基础 2. 国际分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贸易形 态和方向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际分工指的是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在特定领域内进行专业化和专长化的生产活动。

而国际贸易则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买卖货物和服务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贸易理论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应该专注于生产自身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国家的优势产品。

比如,一国在生产汽车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技术水平,而另一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更有竞争力,两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相互交换,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不仅有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量和效益。

消费者也能够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来自其他国家的优质产品。

此外,国际贸易还能够促进技术和知识的跨国传播,推动全球创新与发展。

然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优势地位,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面临竞争压力甚至贸易逆差的困境。

这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的出现。

其次是资源过度依赖的问题。

国际分工的加深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对特定资源或产业过度依赖,一旦该资源或产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冲击,国家的经济将遭受重大损失。

为应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

首先,各国应加强经济政策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出现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行为。

其次,各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升竞争力和资源优势,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加强贸易规则和机构的建设,提高贸易体制的公正和透明,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环境。

课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课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置、排气装置油泵;荷兰生产涂料、机件;德国生产活塞、筋
轮盘、速度计、燃料箱、后轮轴;比利时生产坐垫;奥地利生
产水箱、加热器软管。
8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四,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进一步发展到产品内分工,这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所谓产品内分工 ,就是指产品生产过程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 成了以生产工序、生产区段、生产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 这种国际分工是比较典型的价值链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处于不断演化的发 展过程之中。
第一阶段——16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
殖民地开拓,大大扩大了销售市场,并促进了手工业生
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使工业和产量迅速增长。
那时,西欧殖民者因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
者控制,后者被控制;前者剥削,后者被剥削。这种不
国家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
1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五,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 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指的是一国对外 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贸易依 存度又称世界贸易系数,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 占的比重。一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 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 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都有 了很大的提高。
的工业部门的生产,并把落后的农业部门的生产转移到海 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落后国家的农民被迫为世界市 场生产原料和粮食,并变为先进国家工业品的消费者。这 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 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渐演变成世界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与对 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 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可以称为垂直 一体化模式的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它对参加国际分工的各国经济以及整个国际经济关系与世界经济格局都有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外销员考试: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也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比例,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通常以其在世界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转自:/bjyk/73.html它可以反映有关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着国际商品结构的变化。

首先,随着战前垂直型分工为主到战后水平型分工的发展,国际贸易总量中也由以初级产品的比重为最大转变为战后的工业制成品超过初级产品。

其次,战前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战后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长,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

再次,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额大幅度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最后,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分工使各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在互利贸易中增进各国的福利。

(五)国际分工的发展使世界经济生活不断国际化。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六)国际分工的发展使贸易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

主要观点: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 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 是因为两国的要素禀赋不一样,生 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它 是以比较优势原则为依据,在理论 和政策上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里昂惕夫之迷”

(ti)惕



里昂惕夫利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进出 口商品进行了验证,结论是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要 大于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而按赫克歇尔——俄林理 论,美国应该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 品。对于这个谜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里昂惕夫的解释: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美国利用对外贸易 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所致。 人力技能理论:认为熟练劳动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出口 以熟练劳动密集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工业品为主;熟练劳动程度相对稀缺的国家,出口以非熟 练劳动密集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熟练劳动密集型工业品 为主。美国的对外贸易就属于前者。 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熟练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 称之为人力资本,它和实物资本一样可以重复取得收益。

3、产业内贸易理论:他解释了同一产业部门产品之间 相互进行贸易的原因和规模。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新情况:战后半数以上的国际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只占世界贸易的1/5。 这种情况赫——俄理论无法解释。 新理论: 1、需求相似理论:从需求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战后发达 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了国际贸易的最大比重。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 作用,这一理论可用于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
西方经济学家 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论(亚当· 斯密) 比较成本理论(大卫· 李嘉图)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 “里昂惕夫之迷”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1.需求相似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产业内贸易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形成基本是: 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由于英国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生产力和经 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 英国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大 机器工业,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那 些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开始崩溃,机器大工 业让社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各国开始纳入到 国际分工的轨道。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 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向工 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得以工场手工业为基 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 出现,使得国际分工进入到萌芽阶段。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航海 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天文学、数学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 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中世纪商业繁荣和 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 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如法国、荷兰 和英国南部。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大发现”是以当时欧洲人 的眼光,而非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发现。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新大陆的发现,都宣布自己 的探险队最先到达的地方为本国领土,两国因此争 执不断。之后,荷兰、英国、法国接踵而至,几乎 将欧洲以外的土地瓜分殆尽。 对于新大陆的瓜分,导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 杀,非洲黑人大批贩卖,黄金、白银、香料等不断 运回欧洲。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 部分工超过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各国的生产者 通过世界市场在生产上的联系,是国际贸易和经济 联系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主 要表现,全称国际劳动分工。
第一次分工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原始社会末 期人类历史 的三次社会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的经济特 征之一,世界生产力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 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各种交通工具有了空前飞跃的发展,为国际分 工的扩大提高了条件;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各种交通工具有了空前飞跃的发展,为国际分 工的扩大提高了条件;
另外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将资本主义生产日 益扩大地转移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去,从而 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之 间的分工日益加深。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 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 关系,并加强了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促进了 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大机器工业巨大的生产能力产生了两方面的要 求:
(1)是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很快使国内市场饱 和,因此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需要不断扩大的销售 市场与之相匹配。
(2)大机器工业又引起了对生产原料的大量需 要,要求开辟新的廉价的原料来源。
在11世纪的欧洲已经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市 在欧洲进一步兴起,使得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 离,货物经济有了比较快的增长。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 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是指欧洲一些国家的航海家和探险 家在15世纪-17世纪直达东方的新航路,探察当时 欧洲人不曾到过的海域和陆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动。 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在这些航海家和 探险家中,最著名的当属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瓦 斯科·达伽马,发现美洲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进 行首次环球旅行的费迪南德·麦哲伦。
大分工
第二次分工 第三次分工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商业与农业的分工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二、国际分 Nhomakorabea的类型按参与国 际分工方 式来划分
混合型 国际分工
混合型分工是指一个 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 即包括垂直型分工也包 括水平型分工。
垂直型 国 际分工
水平型 国际分工
垂直型的国际分工是指 生产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 与生产、供应工业制成品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节 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请阅读课本的“案例导入”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四、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国家之间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有关
国家在相近的生产技术水平 上,对某些产品(一般是工业 制成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工 艺过程进行专业化协作。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中,由于社 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 产不发达,各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差较小, 仅存在这局部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还有其他因素促进国际分工: 大机器工业还带来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另外电报海底电缆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 使得信息的传播日益广泛和迅速。 这些都便利了国际贸易的扩展,促进了国际分 工的发展。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