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2)分享讨论成果,整体感知课文。

4.4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5 品读课文(1)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推荐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

6.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6.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语法、表达清晰度等。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讲读二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第一课时导入课文: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后我们还将学习他的杂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背景介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走第一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问: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

(见教材)问: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悲哀--悲愤--出离愤怒)第二步: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问: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

(见教材)如:“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

问: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问:请学生们概括思路。

(见前面)关于惨案的意义:问: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

(见教材)问: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

小结:全文的思路是: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布置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二、四部分。

第二课时检查作业:请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理清局部思路:第一步:把握句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3)学会倾听、表达、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2)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3. 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深入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记念刘和珍君》;2. 参考资料:关于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你们对刘和珍有什么了解?她在我国现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2)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阐述她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阐述刘和珍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这是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教学课时 3课时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2、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一、远去的鲁迅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

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

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1、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1、简问简答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根据大家的归纳总结,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着重写到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其它章节有没有写到刘和珍?——明确:有,如第一节2、勾画出文中描写刘和珍的内容,说一说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明确(ppt4):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渴求真理,追求进步)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本性善良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使命感和责任感强,有情有义)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嫉恶如仇,勇于反抗)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热爱祖国,热心政治,⑻中弹牺牲。

(勇敢坚强,不惧牺牲)小结: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3、展示刘和珍的图像,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由摘录的句子连缀成的诗)第二课时——分析一二部分教师语:刘和珍,年仅22岁,如此年轻,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一朵盛放的花就这样被无情的践踏和毁灭。

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亮出他的匕首——拿起他的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但我们看看他是什么时间完成这篇文章的呢?提示:看三处时间牺牲时间3月18日;追悼会时间3月25日;写作时间4月1日;这意味着惨案发生后已过两周的时间鲁迅先生才写了这篇文章。

一自由诵读一二节,思考以下问题:(分组讨论)1、鲁迅先生为什么迟迟没有动笔写,在文中寻找依据?1)“可是我无话可说……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2)“长歌当哭……”3)“出离愤怒……菲薄祭品”2、写作此文的原因又是什么?1)生前爱看先生的文章2)在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3)“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有两处,可理解为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4)“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唤醒庸人)3 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P29-12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二针对一二部分难点提问1、可能疑点如下: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关于“庸人”的一句如何理解2、在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后顺便梳理第二节的思路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

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第三课时——分析六七段一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歌可泣。

(1)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2)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

板书:刘和珍——微笑温和(沉痛、惋惜)二问题设计: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

(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智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

)2.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

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

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

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

三【巩固练习】(第七节)19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20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2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2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③指写这篇文章2.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4.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D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5.“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C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6.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B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第四课时——总结课一、导入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

”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二、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

──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1.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