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弄堂游戏(课堂PPT)
上海弄堂游戏

上海弄堂游戏
上海的弄堂游戏男孩有:滚铁环,打弹子,斗鸡,打弹弓,刮香烟牌纸,女孩有:跳橡皮筋,掼米结子,造房子等等。
掼米结子:骨牌6只,结子1只。
持6只骨牌掷向台面,随后将结子甩手抛向空中,接在手心,抛接之间将桌上6只骨牌相继翻成白色(正面)、横式、竖式、最后翻成黑色(反面)为比赛胜利。
米结子、骨牌每落地一次(出台面)算输。
滚轮子:把废旧钢丝绕个圆,从起点用铁钩钩住轮子向前滚动,不得用手接触滚圈,如果轮子倒地算输。
打弹子:靠墙扔,以谁远为先击打。
远者击打进的一方,击中者赢对方一枚,未击中,对方击发。
造房子:在平坦长方形地面上画上四层楼房,依次将小方砖踢入每层楼房,按照楼房格子的安排进行单脚或双脚跳跃,回到起点为完成。
砖必须踢入指定楼层方才作数,跳跃时单双脚不得踩线,跳错楼层算输。
跳橡皮筋:“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哼着童谣,和着节奏,这应该是流传最长久的项目了。
人多的时候总会由两个高手分别率领两队比赛;人少的时候一跟橡皮筋加两个小板凳,一个人也可以玩得热火朝天。
依从膝盖、垂手、腰部、肩胛、头顶再依次往还的次序分9级进行比赛。
每队三人,将橡皮筋拉开成等边三角形,对手三人须在标志物处按同一节奏、统一规定动作进行比赛。
在任一高度未按同一节奏、统一动作和换位即为失败。
上海弄堂9个幼儿游戏

上海弄堂9个幼儿游戏传统民间游戏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儿时的回忆,“打弹子、滚圈子、踢毽子、盯核子、造房子、拉铃子、刮片子、掼结子、抽陀子”称为上海弄堂九子游戏。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上海弄堂游戏,欢迎阅读。
1、掼结子规则玩法:台子1张,麻将牌4只,米结子1只。
持4只麻将牌掷向台面,随后将结子抛向空中,接在手心,抛接之间将桌上4只骨牌相继翻成白色(正面)、横式、竖式、黑色(反面)等多种方式。
结子、骨牌落地为失败。
按抛结子次数多少分输赢。
2、扯铃子规则玩法:1只铃子,1付连绳的扯柃棒。
玩时两手各握一根扯柃棒,设法将场内的铃子在扯柃棒绳子上转动起来,并变换各种动作,时间为3分钟。
铃子转动为比赛开始,记1分;3分钟内铃子连续转动,不出现落地记5分;铃子在绳上、棒上、空中、地上每变换一种动作加1分,每落地一次扣1分。
得分多者获胜。
3、抽陀子一般老上海人管它叫抽“贱骨头”。
规则玩法:一根棍子上绑一条牛皮筋,抽在地上转的陀螺。
陀螺有大有小,有木的有铁的,比赛时2个陀螺对撞,谁的被撞停就输了。
4、套圈子规则玩法:在6米×2米的长方形场地内,从起套线1.8米处起放20个瓶子,间隔距离为纵向0.4米、横向0.3米。
准备直径为11厘米的套圈10个。
比赛时每人持10个圈,投10次。
从起套线直线向前的瓶子分值依次为1、2、3、4、5分。
未投中计0分。
玩时脚踏或超过起套线为犯规,投中无效。
根据套中分值的总和计算,分数高者名次列前,如总成绩相等,按单次分值最高者列前。
5、顶核子规则玩法:在场地内画直径10厘米、20厘米、40厘米三个同心圆圈,每圈线宽3厘米。
核子(橄榄核)2个,一个放在圆心,一个由幼儿手持。
身体须直立,用两手指持核子,顶中圈心核子。
每名运动员可进行5次顶核子,如未顶中圈心核子为0分,如顶中,以核子最后所落的位置计算得分。
10厘米圈为1分、20厘米圈为3分、40厘米圈为5分、40厘米圈外为10分。
顶核子时,手持核子不得低于颈部。
上海弄堂游戏

玩法是弹子拿在手上的位置基 本上都是相同姿势,就是将食指和 中指弯曲,中指朝里,食指向外, 然后用食指、中指第一节指弯和拇 指中间的指节骨夹住弹珠,然后用 拇指中间的指节骨用力向外拨,弹 珠就会直射而出了!
掼结子
玩法是:几个麻将牌, 一个小沙包,利用沙包掷 高的瞬间,翻、立、摆麻 将牌,玩出多种花样,难 度逐级升高。
上海传统游戏
滚铁环 打弹珠 掼结子
扯铃子 造房子
滚铁环
滚铁环,一种中国 传统民间儿童游戏,流 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 代。 玩法是用铁勾推动 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 控制其方向,可直走、 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 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 技巧。
打弹珠
打弹珠的游戏历史悠久,据说 起源于16世纪,当时两名年轻人, 同时喜欢上一名女孩子,便决定用 弹珠比赛分胜负,打弹珠的游戏便 因此产生。
扯铃子
玩法是:铃子雅称空 竹,样式很多,玩出的花 样也很多。两根木棒做把 手,中间系根细绳,人扯 住把手,让铃子在细绳上 飞速旋转起来,有时还会 发出嗡嗡的响声。公园内 有几位老年人,非常娴熟 地玩起扯铃子。
造房子
玩法是:找块空 地,用粉笔在地上画 好格子,提起一只脚。 落地的脚踢着格子中 有一定重量的物体 (如:螺栓等),一 级一级的玩起造房子 的游戏……
还有很多弄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戏:男孩 有 打陀螺 手枪 斗鸡 打 弹弓 拍香烟纸 拍画片 等等 。 女孩有 跳皮筋 丢豆包 跳绳 等等 。
上海弄堂小游戏

上海的弄堂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
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弄堂游戏弄堂更是上海的小孩子们嬉戏玩耍,从事各种游戏活动的主要场所。
生活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后期的上海人在童年时代几乎都有与弄堂中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经历。
男孩子们玩的大多是一些较为粗犷的游戏,如打弹子、钉橄榄核、刮香烟牌子、滚铁环、扯响铃等等;而女孩子们玩的则大多是一些较为细腻文雅的游戏,如跳橡皮筋、造房子、踢毽子、挑绷绷等等。
在5平方米的场地内放1只铃子,一般老上海人管它叫抽“贱骨头”“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 1副连绳的扯柃棒。
运动员两手各一根棍子上绑一条牛皮筋,抽在地风吹雨打都不怕……”哼着握一根扯柃棒,设法将场内的铃子上转的陀螺。
陀螺有大有小,有木童谣,和着节奏,这应该是在扯柃棒绳子上转动起来,并变换的有铁的,还可以比赛,2个陀螺“弄堂九子”中流传最长久各种动作,时间为3分钟。
对撞,谁的被撞停就输了。
的项目了。
我的弄堂小游戏我们在长4米宽2米的平坦长方形地面上画上四层楼房,大多数时候还会在最顶端写上“大前门”三个字,那可是决定胜负的最高目标。
然后我们按照楼房格子的安排进行单脚或双脚跳跃,完成后回到起点。
有些同学会把砖踢到房子外去了;还有些同学会在跳跃时单、双脚踩线;有时还跳错楼层,所以只得重跳,当然也有个别跳的好的同学会顺利完成达到目标。
《游戏童谣》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本来要打万万记,现在辰光来勿急,马马虎虎打十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上海的弄堂PPT教学课件

• 一、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中的词句及富有情 趣的生活情景描写,理解作者所叙述的上 海弄堂生活的特点;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 行间的情感,深入了解上海,并激发学生 对上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 所叙述的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
的形象,突出他们“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的崇尚新
派”的生活观念。
• 5.第7段最后的“底色”,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本色,本来面貌。
• 6.《北京的胡同》与《上海的弄堂》在选材、立意、构思 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什么不同?
• 两篇文章,揭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化的特点,但《北京的胡 同》则进一步指出这种文化的永恒性;《北京的胡同》留有 作者更多的主观感受,融进作者的留恋之情,而《上海的弄 堂》主要是作者的客观叙述,夹带着对弄堂生活情趣的赞赏。
• 1. 再读课文,继续圈划出你感兴趣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中 合作完成:上海的弄堂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中你 感受到了上海人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找出相关语句,用 你们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的看法)
• 明确:弄堂里的生活安详实用、不卑不亢、实实在在等, 上海人的精明能干、追求精致的生活态度等。
• 本文写上海弄堂里的生活,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情趣的细节。如:
•
上海女人“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
踩蹋了跟的红拖鞋”;
•
“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
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
•
修鞋师傅“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
• 顾客和店主,老太太和老先生,做钟点工的保姆和女主人, 他们的神情举止各各不同。〈详见课文〉
10、上海弄堂1

1、画大体轮廓
2、添加细部
3、完成作品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建筑物的墙壁(包括门、窗的直线)一般与 地面垂直。在作画时, 其线条应始终与画纸的底边垂直。 表示纵深感的线条都消失到一个消失点上。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线描淡彩作品
作业内容:
根据教材中的弄堂图片作画。
作业要求:
正确表现弄堂的平行透视; 景物的细节遵循平行透视原则; 线条有疏密变化。
教学拓展
上教版
第九册
第四单元
都市景观
第十课
执教:冯思成
石库门住宅是上海旧式里弄住 宅的典型样式,“弄堂”构成了近 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
观察讨论: ① 近处房子与远处房子有什么不同? ② 地面有什么变化? ③ 能找出近大远小的规律吗?
平 行 透 视
各种透视建筑图片
轻轻把门推开,
你会发现
平行透视现象
上海传统弄堂游戏抖空竹

❖ 第二种:
❖ 2.将空竹放在地上,双方各握一根抖杆。右手持杆 ,将杆线以逆时针方向在空竹凹沟处绕两圈。然后 右手轻提,使空竹离地产生旋转,转一圈后,凹沟 处仍有一圈线,便可以双手上下不停地抖动了。空 竹会越转越快,转到一定程度,鸣响装置就会发生 嗡嗡的声响。
❖ 空竹的基本玩法简单易学,但要玩好却不容易。
❖1.空竹的玩法 ❖2.空根短竹棍的竿头,就成 了抖空竹的工具。抖时,把线绳置于空竹轴 中凹处,再绕上几圈,提起空竹,靠两臂交 替协调抖动,空竹逐渐加速地旋转起来,抖 转之后,可以倒放在地上,即旋转不停,更 嗡嗡作响,如钟声余韵,也可以变换成其他 多种花样。天晴时来公园,雨雪天在家里, 不用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弄堂文化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引入、小组讨论。
1.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2)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弄堂生活的好奇心。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文化在上海历史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弄堂的建筑特点2.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建筑的外部特征、内部布局以及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比较分析、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
(2) 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弄堂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弄堂建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建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第三章: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3.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及其文化内涵。
3.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如茶馆、麻将、家长里短等。
3.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生活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民俗风情。
(2)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弄堂生活中的各种民俗风情。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民俗风情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民俗风情在上海弄堂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弄堂里的邻里关系4.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如互助、共享、关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球为赢。
8
这应该是女孩子们的最 爱了,拾块红砖,画上房子, 就可以拿“画笔”当道具开 始游戏了。大多数时候还会 在最顶端写上“大前门”三 个字,那可是决定胜负的最 高目标。
规则玩法:在长4米宽2米的平坦长方形地面上 画上四层楼房,依次将小方砖踢入每层楼房,按 照楼房格子的安排进行单脚或双脚跳跃,回到起 点为完成。砖必须踢入指定楼层方才作数,跳跃 时单双脚不得踩线,跳错楼层必须重跳。胜负依 据运动员完成建造各层楼的时间进行比较,用时 少者列前;用时相当以重跳、重踢次数少者为胜。
子弹出,另一人用弹子击发,击中者赢对方一枚,未击
中,对方击发。另一种玩法是在地上挖六个拳头大小的
坑,前五个坑间隔一米,最后一个坑间隔两米,为“主
坑”。从第一个坑外一米处开始弹球,球不入坑则轮换。
同一球连进五坑再进“主坑”后成为“主球”,“主球”
可射杀任意其他弹球,被弹中的球算作失败。其他球可
通过连续击中“主球”3次成为“新主球”。最后剩下的
6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 打都不怕……”哼着童谣,和着 节奏,这应该是“弄堂九子” 中流传最长久的项目了。人多 的时候总会由两个高手分别率 领两队比赛;人少的时候一跟 橡皮筋加两个小板凳,一个人 也可以玩得热火朝天。
规则玩法:依从膝盖、垂手、
腰部、肩胛、头顶再依次往还
的次序分9级进行比赛。每队三
花个几分钱买包橄榄,吃完之 后再小心翼翼地把核洗得干干净 净就是现成的道具。1.5的视力 就是这么操练的吧。
12
13
个放在圆心,一个由运动员手持。运
动员身体须直立,用两手指持核子, 顶中圈心核子。每名运动员可进行5次 顶核子,如未顶中圈心核子为0分,如
顶中,以核子最后所落的位置计算得 分。10厘米圈为1分、20厘米圈为3分、 40厘米圈为5分、40厘米圈外为10分。
顶核子时,颈部倾斜角度不得超过 8.5度,手持核子不得低于颈部。根 据运动员5轮得分总和计算成绩,分数 高者名次列前。
简易的木板房在1870年以后完全被一种新形的住宅─石库门里弄
所代替。从此,弄堂住宅开始正式走上上海城市建设活动的舞台,
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海比较著名的弄堂有梅兰坊,乌
鲁木齐里,恒茂里等。而它所孕育的“弄堂游戏“也成了六七十
年代所有上海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当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当幼儿园的小朋友捧着i pad专注的
规则玩法:在一个20米×4
米的长方形场地内,放置3根圆
柱。准备滚圈和铁钩各一个。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到出发信号后,从起点用铁钩钩
住轮子向前滚动,在滚动中绕每
根圆柱一圈后返回。不得用手接
触滚圈,如果轮子倒地,可在倒
地处扶起重来,但需加时5秒。
最终所用时间少者为胜,若成绩
相等,则按轮子倒地次数少者列
前。
11
规则玩法:在场地内画直径10厘米、 20厘米、40厘米三个同心圆圈,每圈 线宽3厘米。核子(橄榄核)2个,一
玩着电脑游戏时,回味起老上海的“弄堂游戏”,便让人体验到
一种温暖熟悉的情愫。
2
3
•扯铃子 •套圈子 •跳筋子 •打弹子
•造房子 •抽陀子 •滚轮子 •顶核子
4
扯铃子这是个需要苦 练和技巧性的项目,常常 是一群小鬼傻愣愣地看着 大人们把个茶壶盖子耍得 呼呼生风。
规则玩法:在5平方米的场地内放1 只铃子,1付连绳的扯柃棒。运动员两手 各握一根扯柃棒,设法将场内的铃子在 扯柃棒绳子上转动起来,并变换各种动 作,时间为3分钟。铃子转动为比赛开始, 记1分;3分钟内铃子连续转动,不出现 落地记5分;铃子在绳上、棒上、空中、 地上每变换一种动作加1分,每落地一次 扣1分。得分多者获胜。
5
套圈子,游乐园里的保留节 目,一角钱换上十个圈圈,可 每次总是眼看着要套中就被弹 开。爸爸们往往是个中高手, 一边教育孩子不要上当受骗, 一边大显身手。
规则玩法:在6米×2米的长方形场地内,从起套线 1.8米处起放20个瓶子,间隔距离为纵向0.4米、横 向0.3米。准备直径为11厘米的套圈10个。比赛时每 人持 10个圈,投10次。从起套线直线向前的瓶子分值 依次为1、2、3、4、5分。未投中计0分。运动员脚踏 或超过起套线为犯规,投中无效。根据运动员套中分值 的总和计算,分数高者名次列前,如总成绩相等,按单 次分值最高者列前。
上海体育职业学院附属小学 五(2)中队 夏荷
1
弄堂曾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
生机,它们记记载了上海的故事。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
式与心态,弄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但
“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改变了
这一局面。租界内,外商从事房地产经营“合法”。与此同时,
太平天国起义迫使江浙一带大量地主、乡绅、富商、官僚纷纷携
眷涌入上海租界寻求庇护。大量华人进入租界后,极大地刺激了
租界内房地产经营活动。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
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这种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
布局,并起某某“里”为其名称,是后来上海弄堂的雏形。早期
人,将橡皮筋拉开成等边三角
形,对手三人须在标志物处按
同一节奏、统一规定动作进行
比赛。在任一高度未按同一节
奏、统一动作和换位即为失败,
停止比赛。最终按完成规定动
作级数高者为胜。
7
几乎每个孩子兜里都 少不了几颗花花绿绿的玻 璃弹珠,除了从小伙伴那 赢的,最直接的来源,就 是家里的水仙花盆。
规则玩法:最简单的玩法是“互弹法”。一人将弹
9
这大概是弄堂游 戏里最宣泄情绪的一 项了,不少大人在教 育小孩时也会搬出 “贱骨头”作范本。
规则玩法:一般老上海人管它叫抽“贱骨头”。一 根棍子上绑一条牛皮筋,抽在地上转的陀螺。陀螺有大 有小,有木的有铁的,还可以比赛,2个陀螺对撞,谁的 被撞停就输了。
10
把废旧钢丝绕个圆, 在天井里一个人也可以玩 上半天。用一些玩家高手 的话说,这可是既有助于 开发动手能力,又能提高 平衡能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