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技巧(2)冗余成分的处理

合集下载

释义理论下汉英口译中名词性冗余的处理

释义理论下汉英口译中名词性冗余的处理

科技资讯2016 NO.30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15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1 释义理论释义理论于1968年由法国著名口译专家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率先提出,并于1984年与勒代雷教授合著了《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标志着释义理论的正式诞生。

此理论一经提出,在口译界产生极大影响,并且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追捧。

根据释义理论,口译才是翻译的基本形式,这一观点的提出也是有据可依,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口语交流在先,文字交流在后,时至今日, 口语交际的比重依旧要远远超过书面交际。

这使得更多的学者将目光聚焦在口译研究之上。

释义学派将翻译划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

前两个层次都是关注于机械的脱离语境的语言翻译,而只有篇章翻译是将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建立了意义上的对等,实现了翻译的最终目的——交际。

释义学派进而提出了释义理论的核心理念:释义理论的三角模型。

(如图1)根据此模型,要实现从语言一到语言二的转换必需通过此模型的最高点:意义,即脱离原语外壳。

也就是说,译者首先要理解语言一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原语含义释义成另外某种语言形式即语言二。

其中理解原语含义是进行释译的关键,没有此环节,直接从原语(语言1)向目的语(语言2)转换只是机械的代码转换,并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2 名词性冗余冗余一词最早出现于通信领域,后被广泛应用到翻译领域,多指语言的重复和赘余。

值得一提的是冗余本就是语言自身的属性之一,并且在译员口译过程中起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重要作用。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名词性冗余是指超过语言自身的冗余度的在口译员进行口译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多余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做如下分类。

(1)范畴词,范畴词是汉语表达中所独有的,自身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但却被人们经常使用来表示某种范畴,这样的词语有很多,例如:事业、状况、问题、局面、现象、情况、方式、方面、水平、关系、体制、制度、力度。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策略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策略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策略作者:王俊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H134029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冗余成分是保障语际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调整和改变冗余成分,保持冗余平衡。

本文在分析汉英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汉英翻译中如何保持适度的冗余成分,实现等值翻译。

关键词:汉英翻译;冗余信息;处理策略作者简介:王俊英(1982.12-),女,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唐山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1一、引言翻译的产生源于不同语言的国家,民族,地区之间交流的需要。

它是一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为方便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而进行的一种语言活。

翻译学是一门开放灵活,复杂多样,动态发展的学科,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其他学科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世界第二大语言,因此英汉翻译的发展空间是极为广阔的。

然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语言逻辑、表达方式等的不同,常常会给翻译带来阻碍。

致使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和多余。

二、翻译中冗余成分存在的客观性翻译具有双重語言交际特点,是两级信息传输系统。

要求译者必须对原语和译语都充分理解,掌握其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是直观简单的逐个编码,而是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减的复杂过程,使信息的接受者不仅仅理解文字表层意思,更让其明白和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内涵意义,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信息论告诉我们,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干扰的无法避免,信息发送者为了保证信息的顺利准确传递,总是在编码时对信息进行重复和叠加,超过接受者的实际需要,这些多出来的信息被称之为冗余信息。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译法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中心和主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发送者,更是检验者。

语言的交际功能能够得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冗余信息的存在。

冗余信息是语言的客观属性,翻译时有时需要适当地添加相关的冗余信息,有时则要适时地减少一些冗余信息,以求得冗余信息的动态平衡,保证源语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章以常非先生的译本《为奴十二载》为对象来讨论汉英翻译时冗余信息的译法。

标签:冗余信息;英汉翻译;语际交流一、引言美国著名数学家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奈达(Eugene A. Nida)创造性地将信息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提出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形成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冗余信息的翻译是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冗余信息并不是无用信息,原文与译文之间冗余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多研究冗余信息的翻译方法,对翻译活动的有效进行以及实现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动态对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为奴十二载》中冗余信息的译法以下根据《为奴十二载》中的实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冗余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以保证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具体实例围绕加注、重复、增加隐含语义、语义丰富化四个具体方面展开。

1.加注例1:In her pilgrimage through the wilderness of bondage,with eyes fixed upon that hope-inspiring beacon,she had at length ascended to“the top of Pisgah①”,and beheld “the land of promise.”译文:她在蛮荒奴役之地一路跋涉,双眼紧盯着希望的灯塔,最终登上了毗斯迦山的山顶,看见了应许之地。

译文注释:①毗斯迦山(Pisgah),位于约旦河东,《圣经》记载摩西从此眺望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迦南地方。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一直是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存在固有的差异,译者在传达原文信息时,常常会遇到信息冗余或信息缺失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翻译中的冗余现象,分析其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处理策略。

本文将简要介绍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揭示汉英翻译中冗余现象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冗余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提出处理汉英翻译中冗余现象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二、信息论视角下的翻译冗余现象在信息论中,冗余等值被视为一种确保信息完整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冗余等值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确保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准确的。

同时,冗余等值在翻译中有助于弥补因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信息的重复和强调:为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使用重复或强调的手段来增加冗余。

对于某些文化或语言中可能存在的特殊表达方式或含义,在目标语言中寻找等效的表述可能会有困难。

通过增加冗余信息,可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语境的考虑: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译者需要考虑原文的语境,并适当地增加冗余信息。

文化差异的弥补:由于每种语言都承载了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增加冗余信息来弥补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冗余等值确保了原文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完整的传递。

通过重复或强调某些信息,可以降低因语言或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损失。

增强可读性:适当的冗余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和易懂。

对于目标语言的读者来说,额外的冗余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陌生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释义理论下汉英口译中名词性冗余的处理

释义理论下汉英口译中名词性冗余的处理

科技资讯2016 NO.30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15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1 释义理论释义理论于1968年由法国著名口译专家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率先提出,并于1984年与勒代雷教授合著了《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标志着释义理论的正式诞生。

此理论一经提出,在口译界产生极大影响,并且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追捧。

根据释义理论,口译才是翻译的基本形式,这一观点的提出也是有据可依,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口语交流在先,文字交流在后,时至今日, 口语交际的比重依旧要远远超过书面交际。

这使得更多的学者将目光聚焦在口译研究之上。

释义学派将翻译划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

前两个层次都是关注于机械的脱离语境的语言翻译,而只有篇章翻译是将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建立了意义上的对等,实现了翻译的最终目的——交际。

释义学派进而提出了释义理论的核心理念:释义理论的三角模型。

(如图1)根据此模型,要实现从语言一到语言二的转换必需通过此模型的最高点:意义,即脱离原语外壳。

也就是说,译者首先要理解语言一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原语含义释义成另外某种语言形式即语言二。

其中理解原语含义是进行释译的关键,没有此环节,直接从原语(语言1)向目的语(语言2)转换只是机械的代码转换,并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2 名词性冗余冗余一词最早出现于通信领域,后被广泛应用到翻译领域,多指语言的重复和赘余。

值得一提的是冗余本就是语言自身的属性之一,并且在译员口译过程中起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重要作用。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名词性冗余是指超过语言自身的冗余度的在口译员进行口译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多余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做如下分类。

(1)范畴词,范畴词是汉语表达中所独有的,自身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但却被人们经常使用来表示某种范畴,这样的词语有很多,例如:事业、状况、问题、局面、现象、情况、方式、方面、水平、关系、体制、制度、力度。

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负迁移性冗余的特点与对策

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负迁移性冗余的特点与对策

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负迁移性冗余的特点与对策摘要: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心理学上称为负迁移性的冗余现象,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其性质和特点,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揭示汉英翻译的内在规律及外语教学都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克强在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的特别致辞英译本;冗余;负迁移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27—02汉语和英语属于截然不同的两套符号系统,两种语言在信息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翻译的重要标准是忠实原文,但这不等于要死译、硬译,对原文亦步亦趋;死译、硬译只是表面的忠实,而不是真正的忠实。

在现实的汉译英翻译实践过程中,往往有来自母语的迁移性冗余信息现象发生,使得许多汉译英的译文明显带有“中国式英语”的特点,这是典型的负迁移,这种负迁移影响了信息交流的效果,因此研究负迁移性冗余的性质和特点,不仅有利于揭示汉英翻译的内在规律,而且对外语教学也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本文所举例句均摘自李克强在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的特别致辞及其英译本。

一、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负迁移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学习过程看作行为的形成过程,学习第二语言就是去学习一套新的习惯。

根据行为主义迁移观,母语干扰是造成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所在,外语学习的关键就是克服来自母语的负迁移。

一方面,以母语为英语者觉得译文某些表达方式较别扭,难以接受其中的冗余信息,因为含有大量冗余的译文不仅给读者造成过重的心理负荷,且降低了信息的价值,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迁移机制的作用,译者可能完全觉察不到译文的过度冗余,对某些“中式表达”习以为常。

受母语表达方式的影响,负迁移性冗余在翻译实践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可以直接负迁移到译文中。

二、翻译过程中的冗余及对策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是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所致,即两种语言表意方式的差异所致。

试论汉英翻译中的赘词及其修改方法5篇

试论汉英翻译中的赘词及其修改方法5篇

试论汉英翻译中的赘词及其修改方法5篇第1篇示例:赘词在翻译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指的是在表达一个意思时使用了过多或不必要的词语,使句子显得冗长、啰嗦甚至晦涩难懂。

尤其是在汉英翻译中,由于汉语的表达方式与英语有所不同,很容易出现赘词的情况。

本文将试论汉英翻译中的赘词及其修改方法。

一、汉英翻译中常见的赘词1. 重复词语在汉英翻译中,有时候由于中文句子的表达习惯或者句子结构不同,会导致原文中出现重复词语的情况。

“他们两个人一起去了商场”的中文表达习惯中会重复使用“两个人一起”,而在英文中则可以简洁地表达为“They went to the mall together”。

2. 多余的形容词中文中常常使用形容词来修饰名词,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但是在翻译成英文时,多余的形容词往往会显得啰嗦。

“她那么美丽的蓝色连衣裙”可以简化为“She wore a beautiful blue dress”。

3. 过多的连词中文中喜欢使用“而且”、“但是”等连词来连接句子,以表达细微的语气变化。

在英文中,逻辑连词不需要使用太多,可以通过上下文去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他昨天去了超市,而且买了一些水果”可以简化为“He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and bought some fruits”。

二、赘词的修改方法1. 简洁明了在翻译中,要尽量保持简洁明了的原则,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多余的修饰语。

可以通过删减赘词、合并句子、调整语序等方式来简化句子结构,使翻译更加通顺和易懂。

2. 注意语言习惯在翻译时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尽量避免直译中文句子的习惯。

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文本,培养英文写作能力,逐渐形成适应英文语法的表达方式。

3. 注重上下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原文的上下文和语境,根据文章整体的逻辑关系来调整句子结构。

避免死译原文,要根据文章整体内容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三、结语赘词在汉英翻译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仔细斟酌,尽量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达。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作者:罗小华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冗余成分是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言外之意显性化、明确化,保证信息接受者的信息量,使译者顺利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翻译的任务。

但是,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就使英语读者的信息接受与所要传递的信息容量不符,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

全文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在汉英翻译中求得“冗余平衡”,实现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动态等值等问题。

关键词:汉英翻译;动态等值;信息冗余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words from the source languag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out altering their mean.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t makes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into the surface level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meanings which helps translators achieve the translation aim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f we put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in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out any shift, we will have extra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loss which will make a bad communication. In the article, we put some ways into discussion to achieve dynamic equivalenc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some examples.Keyword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dynamic equivalence, redundant information翻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充分注意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影响作用的其它诸多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的不同对象等,它可以更广泛地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或对其它学科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指导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有些修饰词表示强调、增强语气或保 持结构工整,本身无实际意义。例如,“胜利召 开”、“彻底粉碎”、“毫无根据的诽谤”、“不 切 实际的幻想”中的修饰词在汉语里都说得通,意 义重复却不显得累赘,属于适度的冗余成分,符 合汉语行文习惯,读起来颇有气势。但是在直译 成英语,就显得不合逻辑。这是需要仔细斟酌 反复推敲,略去不译或改变译法。
• 我们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就此事件向中国郑 重道歉。
• We demand that US government apologize to China for this incident.
• 如果在译文中加入strongly和solemnly反 而会弱化语气,略去不译,语气不卑不亢, 恰到好处。
3、显性重复(explicit repetition)
•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 政管理体系。
• To set up a high efficient, well-coordinated and standardized administrative system.
• 原文中的“办事”、“运转”和“行为” 都被省略了)
4、隐性重复(implicit repetition)
• 汉语表达讲究平衡对称,用词倾向于 重复这样汉语中有相当多的用同义词 或近义词从结构上是有冗余成分,形 成明显重复。这种重复从汉语角度来 看自然得体,读起来和谐上口,富有 感染力。可是照搬到英语中会显得冗 余过度,妨碍英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 义。故汉译英时取意忘形合译或只需 要译出其中一对。
• 贪官污吏 • Corrupt officials • 土崩瓦解 • Fall apart • 半生不熟 • Half-cooked • 赤手空拳 • Bare handed
.
• 1、范畴词 (category word)
• 汉语里有些“范畴词”,其本身没有什么具体 含义,只是重复地概括已表达的意思,但它们 在语法上却是不可缺少的词,如“环境”、 “工作”、“状态”、“时期”、“历史”、 “情况”、“因素”等。这类词语表明事物的 范畴或属性,大多没有实质内容。若把他们搬 到英语中势必冗余过多,因此应该把他们省略 不译。
•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
赌毒等社会丑陋现象。
• We mus(t severel)y crack down on all criminal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law and( resolutely) eradicate such social evil ps(henomen)a as pornography, gamblingaannddtradfrfuicgking. abuse.
✓干热环境 ✓dry heat ✓计划生育工作 ✓Family planning ✓落后状态 ✓Backwardness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China’s modernization ✓促进和平统一事业 ✓Promot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2、华而不实的修饰词(pompous word)
汉英翻译技巧 (第二讲)
————冗余成分的处理
Contents
• 1、范畴词 (category word) • 2、华而不实的修饰词(pompous word) • 3、显性重复(explicit repetition) • 4、隐性重复(implicit repetition) • 5、名词冗余 • 6、动词冗余 • 7、形容词和副词冗余
冗余信息原本是信息科学中的术语,泛指信息 传递中超出最小需要量的信息量。美国著名翻 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 Nida)首次将冗余 信息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的翻译中的冗余信 息理论将信息论与翻译理论结合起来,为翻译 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语言交际之所以 能够顺利进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语言含 有冗余成分,而且这种冗余成分在语内交际 (intralingual communication)中总是适度 的。
• A: reforms in the sphere of the economy
• B: reforms in the economy
• (2)我们必须反对铺张浪费的做法。
• A: We must oppose the practice of extravagance.
• B: We must oppose extravagance.
5、名词冗余
• 汉语中存在很多习惯性搭配 ,如果照字 面意思译成英语 ,就会造成冗余过度 , 不符合英语简约的风格。以名词为例 ,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范畴词 ,用来表明事 物的属性或范畴,它虽然意义空泛 ,没有 实质内容 ,但在汉语中通常不可或缺。 英译时一般需将其省略 ,如:
• (1)经济领域的改革
• 在语内交际中,冗余成分可帮助信息接受者在 受到噪音干扰时保持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理解接受能力)不变,准确理解信 息发送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而,在语际交际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中,如果把 一种语言中本属适度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动地搬 到另一种语言中,这种冗余成分往往不是过度 便是不足,与另一种语言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 量难以吻合,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 与显性重复结构不同,有时两个汉语词的 词性、词形明显不同,但在语义上有所重 复或重叠,而且这种意义反复是隐性的, 只有译成英语才能表现出来。
• 提交y re(port for)
the project
• 英语中study一词本身就有“研究行为”与 “研究的书面成果”两层意思,故“报告 呈隐性重复,忽略不译。这也叫作“零翻 译”。
• 以上两例中的范畴词 ,如将其直接译成英语 (如译 文 A) ,不仅行文啰嗦 ,也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汉语中其它的范畴词还有:任务、现象、情况、因 素、局面、状况、态度等 ,在英译时可适当省译 , 再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