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流行语“杠精”浅析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在现如今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时代中,“杠精”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词汇。

杠精是指在互联网上经常批评他人观点、引发争议并与他人进行争论的人。

不同于一般的讨论者,杠精的存在往往引发负面情绪和争端,并对网络传播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和压力。

本文将探讨杠精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和成因。

杠精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他们往往以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度出现,通过质疑他人观点或提出自己的异议来引发争议。

他们善于利用争论的技巧和辩论的逻辑,不断推翻对方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立场。

杠精还常常在互联网上发泄情绪,使用挑衅、侮辱他人等不当言论,给网络传播带来负面影响。

杠精在网络传播中的成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杠精往往是一些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人群。

他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不满情绪无法得到宣泄,而将其转移到网络上。

杠精往往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正义”而争论,却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杠精也可能是一些心理上有缺陷或不成熟的人群。

他们通过与他人争论和挑衅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往往对网络争论过程产生过度依赖和满足感。

对于网络传播中的“杠精”现象,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要保持良好的网络素养和文明传播习惯,避免沦为“杠精”或受其影响。

要积极引导和倡导理性、友善、和平的网络交流风气,减少争吵和争议的发生。

对于那些常常引发争议和争论的话题,我们可以加强对其的信息把控和融入更多的正能量,以降低争论的发生频率和恶化程度。

“杠精”的存在与网络传播紧密相关,在网络争论中不断涌现。

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以建立友善和包容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知识分享和社会互动的目标。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在网络传播中,我们常常能够遇到一类特殊的角色,就是被称为“杠精”的人。

他们以对他人言辞的指责、抨击为乐,常常表现出极其激烈的情绪和言辞,给网络传播中的氛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那么,“杠精”为何会出现在网络传播中,他们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我们需要理解“杠精”的成因。

网络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的交流平台,使得个体可以更加放纵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甚至可以无约束地对他人进行批判和攻击。

而一些人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感,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挑剔和指责来凸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网络传播的信息泛滥、不加甄别也是“杠精”出现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信息传播得极快,许多未经证实的谣言和假新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这给“杠精”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可以轻易拿出这些信息来“针砭时弊”,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赞同。

让我们来看看“杠精”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

他们往往对他人的言论抱有极强的否定态度,会挑剔对方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并试图通过言辞的攻击将对方置于下风。

虽然有时“杠精”的观点可能会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通常会将质疑和批评加诸到极端,甚至会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给网络传播带来了很多负面情绪和氛围。

“杠精”往往对待事实缺乏耐心和深思熟虑,他们更关注争议的一面,而不是寻求真理。

他们往往不顾自己的言辞是否合理和真实,只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抨击他人。

“杠精”也常常表现出一定的被动依赖心态,他们在网络上发出各种指责和攻击,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回应,以此满足自己对认同和认可的需求。

“杠精”之所以会在网络传播中出现,一方面源于网络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的交流平台,使得个体可以更加放纵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另一方面是网络传播中信息泛滥、不加甄别,许多未经证实的谣言和假新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给“杠精”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在网络传播中,“杠精”表现出对他人言辞的指责、抨击,以及对事实的缺乏耐心和深思熟虑。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其中“杠精”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杠精”,指的是在网络上对他人言论进行过度挑剔、挑衅和争执的人。

他们以言语武器攻击他人,追求所谓的“逻辑上的胜利”,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那么,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1.过度挑剔“杠精”在网络上对他人的言论进行过度挑剔,常常以一些微小的错误或不同意见为由,来攻击对方,质疑其言论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他们通过挑剔来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挑衅和争执在网络上,一些“杠精”借由挑衅和争执来表现自己的强势和优越感。

他们喜欢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进行无休止的辩论和争执,以求得一场虚拟的“胜利”,以显示自己的优越。

3.攻击性言语在网络上,“杠精”常常采取攻击性言语,对他人进行辱骂和嘲讽。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威严,以期获得他人的恐惧和顺从。

4.自我表扬在网络上,一些“杠精”借由挑剔、挑衅、争执和攻击性言语来表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优越感,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他们常常把自己包装成为一个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存在,以引起他人的钦佩和赞美。

1. 自卑心理“杠精”往往表现出一种自卑心理,他们试图通过在网络上对他人言论的挑剔和攻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优越感。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2. 掌控欲望在网络传播中,“杠精”常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掌控欲望。

他们试图通过争吵和挑剔来控制他人的言论和行为,以满足自己的权威和威严。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争执和挑剔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3. 自我实现需要在网络传播中,“杠精”也可能是出于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们试图通过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知识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

从三个平面分析“杠精”一词

从三个平面分析“杠精”一词

从三个平面分析“杠精”一词“杠精”是一种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流行的网络用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些热衷于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发表强烈不同的意见,以达到娱乐自己,获取注意力和争取话语权的人群。

这种行为通常是基于争吵、挑衅和辩论的形式,有时甚至涉及恶意攻击和人身攻击。

下面从三个平面进行分析“杠精”一词:社会心理学视角、连带责任伦理视角和网络文化价值观视角。

社会心理学视角: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杠精”现象源于个人对自我认同的不稳定和弱化,并试图通过在网络上寻求他人的认可来弥补这种不稳定感。

实际上,这种行为通常反映了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并通过网络喊出来引起注意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和自尊心。

此外,心理学家还指出,这种行为往往与个人的社交能力低下,缺乏有效的交际方式以及沟通技巧有关。

连带责任伦理视角:从连带责任伦理视角来看,“杠精”行为不仅会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网络社会和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这种行为会加剧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污染,增加精神负荷,影响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其次,“杠精”行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网络平台,还可能波及到现实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全社会的连带责任伦理,共同维护好良好的网络社会和社会道德。

网络文化价值观视角:从网络文化价值观视角来看,“杠精”行为与网络价值观念的矛盾有关。

现在的网络文化重视的是和谐、开放、包容、平等和多元化等价值观,行为规范也倡导理性、公正、友爱和积极的互动方式。

而“杠精”行为则与这些价值观相悖,容易引起人们的负面情绪,破坏网络文化的和谐氛围。

因此,在构建网络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社交互动的健康态度和自律自觉的良好道德标准。

总之,“杠精”是一种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现象,既涉及到个人心理和形象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网络和社会稳定等公共利益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心理学、连带责任伦理和网络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认识和面对这种行为,以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和公共道德环境。

从三个平面分析“杠精”一词

从三个平面分析“杠精”一词

从三个平面分析“杠精”一词“杠精”一词是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词汇,形容那些喜欢在互联网上指责、攻击、挑战别人的人。

这个词汇的出现,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一些不良网络行为的普遍现象。

从三个平面来分析这个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及相关社会问题。

一、语言学角度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杠精”一词的组成部分是“杠”和“精”。

其中,“杠”的本义是一种长条形的东西,如横杠、竖杠等,这与词汇含义并不相关。

而“精”的本义为精秀、精通等含义,加上“杠”这个词,二者构成了一个贬义词。

从语义来看,“杠精”主要描述那些喜欢在网络上与人争论、挑衅、指责的人,他们往往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以此作为攻击别人的武器。

他们的“精通”并非为了学术或职业需要,而是用来满足虚荣心或进行恶意攻击。

二、社会心理角度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杠精”一词反映了人们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一些人倾向于表现出自己的强势、攻击性和支配欲望。

这种心理状态往往源于一些负面因素,包括:社会压力、自卑、羡慕心等。

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在网络上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以期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此外,“杠精”也反映了一些人对“正确性”的过度追求。

当某个问题在网络上受到争议时,这些人会用他们认为的“正确回答”去批判其他人。

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其他任何意见都是荒谬和错误的。

这种行为体现了对多元思维的拒绝和缺乏开放性。

三、教育文化角度从教育文化角度来看,“杠精”一词反映了当今一些青少年和年轻人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人在学校中只注重成绩和知识的应试性学习,却缺少课外活动、社交和思考的机会。

这种教育模式的局限性造成了一些年轻人的自闭和情感闭塞。

另一方面,在文化方面,一些年轻人长期接受单一文化的熏陶,容易形成偏见和刻板印象,缺乏多元性的思考和文化包容。

这种单一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反映在网络上也同样明显。

当他们与其他人意见不同时,就会采取攻击和贬低态度,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优越感。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想法的主要方式。

然而在网络传播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杠精”,这些人会在网络上无理取闹、大放厥词,给他人带来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探讨网络传播中“杠精”的问题。

一、表现:1、无理取闹网络中的“杠精”经常在话题讨论中进行无意义的争辩,甚至会占据大量的评论、讨论区,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困扰。

2、大言不惭“杠精”经常在网络上放言世界惊人大事,却难以提供实际证据,撕碎谈论中的逻辑关系,甚至句句都是错的。

3、执固不化“杠精”常常沉迷于自己的一面之词,不顾他人的反驳和事实,保持着自己的一贯的立场。

4、揪住小节“杠精”在网络上会揪着细节不放,扩大某个语言意义上的飞蝇,认为自己定的“事实”很“深”,过于严肃。

二、成因:1、自我满足感一部分“杠精”由于缺乏成就和自我认可感,为寻求刺激和成就感而在网络中表现过度。

2、与他人交流障碍一些“杠精”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和能力,所以在网络上表现出来,他们以此为信仰提高自己的社交地位和认同感。

3、社会压力释放网络上的匿名性使得“杠精”得以释放内心压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缓解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4、有害交往行为在网络水平区域,网络游戏、 APP 等虚拟社区在物质、心理等层面上满足了一部分“网民企图心”的需求,但是这些都是通过虚构的“角色”、积分等环境交往和战斗来实现。

而“杠精”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有害交往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中“杠精”表现突出,且成因复杂,需要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尝试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的网络文化修养,不能随意挑战他人,进行无意义的争辩,共同提高网络文化的质量水平,让网络环境变得更健康、积极和充满创造力。

从三个平面分析“杠精”一词

从三个平面分析“杠精”一词“杠精”一词近年来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喜欢挑刺、挑毛病、挑事儿,总是向别人找茬、与人唱对台戏的人。

这种行为常常让人感到烦躁和无奈,因此“杠精”一词也逐渐成为网络用语中的热门词汇。

那么,究竟什么是“杠精”?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我们可以从三个平面来分析。

一、行为特征平面“杠精”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挑剔、计较、苛求。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大,或者故意寻找别人的错处,然后像发现了什么大秘密一样指责别人。

不管别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挑开对方的瑕疵,甚至夸张其错误。

一旦被指出错误,杠精们往往不会罢休,而是盯着这个问题不放,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别人就是错的。

他们不懂得宽容和体谅,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去和别人计较,不断地挑刺。

二、心理动机平面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做“杠精”呢?究其心理动机,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过于焦虑、失落、自卑,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

通过挑剔别人的问题,他们试图掩饰自己的不足,想通过指责别人来抬高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喜欢与人争吵、制造事端,从而获得一种虚荣感和满足感。

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围着自己打转,所以会故意发难、找茬。

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因为无聊、寂寞,找不到乐趣和意义,通过与人争吵来找寻一种刺激感和存在感。

三、社会交往平面“杠精”这种行为其实对社会交往是不利的。

无论在线下还是在线上,我们都希望和谐相处,愉快交往。

“杠精”往往给人带来负面情绪和困扰,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导致矛盾激化。

而社会上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在论坛上看到某些人喜欢“针对性批评”别人,甚至上纲上线,引发激烈的口水战;在现实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喜欢“挑刺”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可以看到“杠精”这种行为,并不是什么好事。

无论从行为特征平面、心理动机平面还是社会交往平面来看,都无法让人赞同这种行为。

网络词流行语“杠精”浅析

114现代交际·2019年17期网络词流行语“杠精”浅析靳孟摇(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得以出现并迅猛发展,“杠精”便是其中之一。

2017年11月走红网络。

该词被解读为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同时被大家频频引用。

从其来源、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来源 语义形成 语义发展 特征及应用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14—02流行语既是词汇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网络流行语是通过网络创造、传播的语言,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

2017年11月“杠精”一词开始走红,2018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在网络媒体中,有关“杠精”一词的记录及文章非常之多。

下面从词的来源与语义形成、语义发展、形式特色及语用等角度对“杠精”一词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杠精”的来源和语义形成1.从日本同类词到中国原创与“杠精”一词含义比较接近的网络流行语“ky”,撷取自日语。

“ky”的意思是“没眼色”,在日本的二次元游戏中,多指发表相反言论来攻击其他游戏玩家的群体。

如果你被别人形容是一个“ky的人”,那么含义基本等同于“你是让我感到很不爽的人”。

中国的“杠精”一词来源于一个漫画,2018年4月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一幅调侃“杠精”的漫画:一女生向一“杠精”表白,并要求去见他的母亲。

“杠精”说:“唯独这件事不可以,因为‘杠精’不配拥有母亲。

”这致使“杠精”一词迅速走红。

“杠精”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抬杠成瘾的人。

从发表相反言论角度看,和日语的“ky”有相同之处,但在此基础上并非单指“没眼色”,而是更侧重“怼人”这个含义,因此比日语的同类流行语语义加重且语义更加的丰富。

2.“杠精”语义的形成从形式上来看,“杠精”是由语素“杠”和类词缀“精”结合而成。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传播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人们称之为“杠精”的存在。

这类人在网络上喜欢对别人的言论进行无端挑衅和辩驳,一味地与他人作对,并且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别人。

那么,“杠精”到底是如何表现的?其成因又是什么呢?本文将通过讨论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来探讨这一现象。

1. 过度辩论“杠精”在网络传播中常常表现为过度辩论。

无论别人的言论是否正确,他们都会对之进行挑战和质疑,一味地争辩不休。

他们似乎乐此不疲,对别人的观点和意见看似“不买账”,却又百般“管闲事”。

在交流中,他们不顾自己的言论是否合适和正确,只是纯粹地为了挑战和争论而争辩不休。

2. 强加立场“杠精”在网络传播中还喜欢对别人的立场进行强加。

无论别人的观点如何,他们总是想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他们似乎不愿意接受别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也不愿意尊重别人的观点,而是一味地强加自己的意见。

3. 挑衅和辱骂在网络传播中,“杠精”还常常表现为挑衅和辱骂。

他们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会以侮辱性的言辞对待对方,试图通过挑衅和辱骂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同意见。

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网络传播的和谐氛围,也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交流和沟通。

二、“杠精”的成因1. 缺乏自信心“杠精”的成因之一是缺乏自信心。

他们在网络上对人进行挑衅和辩驳的背后,往往是因为自己缺乏自信,需要通过充斥争执的言论来获取表现自己的机会。

通过与他人的辩论,他们试图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2. 渴望被认可“杠精”在网络传播中的行为也可能源自他们渴望被认可。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因此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别人的关注和注意。

通过与他人的辩论和挑衅,他们试图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 社交焦虑“杠精”在网络传播中的行为也与他们的社交焦虑相关。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杠精”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汇,用于形容那些喜欢和他人争论、挑衅、挑剔、钻牛角尖的人。

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论常常充满攻击性和挑衅性,经常以挑起争端和对抗为乐,注重抓住别人的错误或瑕疵来指责他们,以此来凸显自己的“智慧”和“道义”。

1. 激进和攻击性的言辞。

“杠精”倾向于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无理取闹和挑战,他们用激进和攻击性的言辞来让别人感到愤怒和不快,以此来展示自己的“过人之处”。

2. 网络暴力倾向。

“杠精”常常通过言辞上的辱骂和恶意攻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使用恐吓或人肉搜索等手段来对待对方。

他们以此来制造恐惧和威慑,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3. 单一视角和缺乏共识。

“杠精”通常只看重自己的观点,视对方的意见为无足轻重。

他们不愿接受不同的观点,也不愿为沟通和共识付出努力,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胜利”。

那么,“杠精”在网络传播中出现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匿名性和互联网的便利。

“杠精”之所以存在和繁荣,是因为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隐蔽的身份,让他们可以隐藏在网络上,不用面对面和他人沟通,从而免受批评和责备。

互联网的适用性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社交平台,为“杠精”提供了充足的“猎物”。

2. 获取自我满足感。

“杠精”在网络争论中寻找自我满足感,通过挑战别人、战胜别人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他人的错误和瑕疵上钻牛角尖,展现自己的过人之处,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3. 缺乏真实的社交互动。

“杠精”往往是孤独、自卑或不受重视的人群中的一员,他们通过网络争论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缺乏真实社交互动的他们,在网络争论中找到了一种替代的交流方式。

4. 自我价值感的不稳定。

“杠精”存在于一个充满竞争和功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为了验证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常常通过争论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以获得自己价值感的稳定。

而对于如何应对“杠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思考解决办法:1. 加强网络教育和法制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词流行语“杠精”浅析
作者:靳孟摇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7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得以出现并迅猛发展,“杠精”便是其中之一。

2017年11月走红网络。

该词被解读为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同时被大家频频引用。

从其来源、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来源语义形成语义发展特征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14—02
流行语既是词汇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网络流行语是通过网络创造、传播的语言,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

2017年11月“杠精”一词开始走红,2018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在网络媒体中,有关“杠精”一词的记录及文章非常之多。

下面从词的来源与语义形成、语义发展、形式特色及语用等角度对“杠精”一词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杠精”的来源和语义形成
1.从日本同类词到中国原创
与“杠精”一词含义比较接近的网络流行语“ky”,撷取自日语。

“ky”的意思是“没眼色”,在日本的二次元游戏中,多指发表相反言论来攻击其他游戏玩家的群体。

如果你被别人形容是一个“ky的人”,那么含义基本等同于“你是让我感到很不爽的人”。

中国的“杠精”一词来源于一个漫画,2018年4月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一幅调侃“杠精”的漫画:一女生向一“杠精”表白,并要求去见他的母亲。

“杠精”说:“唯独这件事不可以,因为‘杠精’不配拥有母亲。

”这致使“杠精”一词迅速走红。

“杠精”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抬杠成瘾的人。

从发表相反言论角度看,和日语的“ky”有相同之处,但在此基础上并非单指“没眼色”,而是更侧重“怼人”这个含义,因此比日语的同类流行语语义加重且语义更加的丰富。

2.“杠精”语义的形成
从形式上来看,“杠精”是由语素“杠”和类词缀“精”结合而成。

“杠”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杠,床前横木也”,即承重的粗大木棍,是名词。

后来词义及词性有了引申,引申为动词“抬杠”的含义,至此形成“杠精”中“杠”的语义,在“杠精”一词中“杠”可以理解为“抬杠”。

“精”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精,择也”,即优选品。

之后词义扩大引申出“超肉体、超物质的存在”含义。

“杠精”中的“精”和其引申义的语义有些相似,但也有区别。

早前活跃在网络上的流行语“戏精、猪精”等加之人们常说的“调皮精”等,慢慢地“X精”的词汇越来越多,也致使“精”这个类词缀得以形成。

在类词缀中的语义不再指“超肉体、超物质”,而是更多地融入一种夸张的隐含语义,如:“调皮精”并不是说“调皮”的品级高入仙班,而是指调皮的程度无以复加、无以形容。

同样的,“戏精”也是说某个人很爱演,戏很多,多到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因此冠以“精”的后缀。

“杠精”一词实际上是由“抬杠”和“戏精”组合而成,是“喜欢抬杠的戏精”的简称。

抬杠加戏多是其的典型特点,虽有些夸张,但“精”这个词缀将其语义和特点表达得尤为形象。

二、“杠精”语义发展
“杠精”最初是为反对而反对,想方设法在鸡蛋里挑骨头,多是贬义。

发展到现在,“杠精”的属性有了变化。

现在一般将“杠精”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挑刺的人,明显保留了贬义的色彩,如:老师的经典名句之一,学生说:“老师,我作业忘带了。

”老师回答:“你怎么不忘了吃饭?”另一类是单纯喜欢在一些事情上发表自己观点的人,虽观点相悖,但言辞并无攻击性,无所谓好坏倾向,因此偏向中性的语体色彩,这类人中还有一些人,敢于为社会发声,有点像传统意义上的打抱不平的人群,此含义偏向褒义的语体色彩。

此外,“杠精”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喜欢寻根溯源及用质疑的口吻去提问,类似于“好奇心重”“童言无忌式提问”,此时的语义也带有褒义的语体倾向。

如:明朝宰辅张居正听到蝉鸣,问爷爷:“蝉为什么叫?”爷爷说:“因为蝉有口啊。

”他又问:“那家里的簸箕那么大的口,怎么不叫呢?”
从以上整个发展演进来看,“杠精”一词由最初的单纯的贬义色彩逐渐有了不同的分化,衍生出中性乃至褒义的语体色彩。

三、“杠精”的特征及应用
1.“杠精”语录的句式特点
“杠精”和其他网络流行词有很大不同,几乎没有组合的功能,它的含义是通过具体的某个或某些句子体现出来的,即利用具有特色的众多的句子诠释或体现该词的内涵。

本文挑选出现频次较高的句子进行分析梳理。

第一,从答语来看,多是采用反问句的句式形式。

最经典的句式如:“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吗?”由于此句式在微博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因此人们评为“杠精”语录的榜首。

如:某人在微博中发了海外旅游的照片,并附文“生活真美好”,“杠精”便会评论:“只有我一个人
觉得普通吗?在国内旅游生活就不美好吗?”在辩论中常用反问的句式形式,会有铿锵有力之效,这一特点也被“杠精”们借用,并运用得炉火纯青。

第二,从分句间的意义关系来看,多采用递进关系的句式形式。

此形式使表达的语义及语气增强,加强了反驳的意味。

在“杠精”的语录中就比较多地采用了此句式形式。

如:有人吐槽说某某饭难吃,“杠精”便会回复:“很多人都吃不上饭,你还在这儿说难吃!”此外,假设关系的句式形式在“杠精”语录中的使用频次基本仅次于递进关系的句式。

如:有人发图说“这只狗太萌太搞笑了”,“杠精”便会回复:“如果你是那只狗,你还笑得出来吗?”虽然回复的内容给人天马行空之感,但不得不承认,其反驳的杀伤力较大。

2.“杠精”语义特征在相声中的应用
在各色语言中,“相声体”是独特的存在。

我们不难发现,相声和“杠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就是通過相互抬杠来产生娱乐效果的。

下面我们就从“杠精”的语义特征出发来分析其在相声中的应用。

第一,偷换概念。

“杠精”的言辞在语义上常常是偷换概念,如:有人说“这药真苦啊”,“杠精”却会说“这点苦都受不了,没有毅力”,虽是同一个“苦”字,但却偷换了味觉上的“苦”和生活中“困难”的概念。

这种语义特征在相声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比如甲说“相声是论段儿”,乙说“那好你给我来个中段”。

在这段相声台词中便是将相声的计量单位“段儿”偷换成了形容鱼尾部的“段儿”,通过偷换概念来实现抬杠,达到捧哏和逗哏的效果。

第二,以偏概全。

“杠精”们总是喜欢寻找个例来反驳整体,从而在语义上以偏概全。

如:公认某国的国民素质比较高,有些“杠精”会反对“某国人素质不行,我就遇到过一个”,这是典型的以个案判断整体。

相声中对此语义便进行了应用,如,甲说:“他整天坐屋里,风不吹、日不晒,能不白吗?”乙说:“那煤炭不知在地底下埋了多少朝代了,挖出来还是乌黑的。

”一般情况下符合甲说的条件应该是白的,这是整体,煤炭是个例,用煤炭的个例去反驳整体,运用了“杠精”语义上以偏概全的特征。

四、结语
从以上对“杠精”一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杠精”的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发展各具特色。

虽从日语的同类词中发展而来,但已有了独立的词义和多重语义色彩。

此外,没有任何组合形式的特点,使其经典语录的句式层出不穷,加之某些语义方面的偏差,在相声体中广泛应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杠精”实不应为杠而杠。

参考文献:
[1]安静.略说“妖精”隐喻义[N].语言文字周报,2018-12-05(02).
[2]高君.网络新词“控”[J].语文学刊,2010(5).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4]高爽.热词“尬聊”尬从何来[N].辽宁日报,2017-12-26(11).
[5]梅强.小议网络词“怼”的本字[N].语言文字周报,2017-07-19(04).
责任编辑:刘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