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公开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教学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科幻小说。

通过讲述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意外地带上了一个陌生女孩的眼睛,从而看到了女孩眼中充满孤独和渴望的世界,引发了他对生命、宇宙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篇课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科幻文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作品,对科幻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这篇课文中的陌生概念和深层次的哲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其中的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幻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幻概念,感悟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突破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分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理解课文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表演法:分组表演,增强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2.教学资源:收集与课文相关的科幻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的材料;3.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带上她的眼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听说过眼睛能带你走进一个未知的世界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一下这篇课文带来的震撼。

七年级《狼》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狼》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狼》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狼》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 能够分析狼的形象,理解作者对狼的描绘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狼》的基本内容,理解狼的形象和寓意。

2.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文学欣赏素养。

2.2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狼》的背景和作者蒲松龄。

2. 提问学生对狼的印象,引出本课主题。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狼的形象的认识。

3.3 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狼的形象的分析。

3.4 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

2. 讲解狼的形象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3.5 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进行课文内容练习。

2. 教师点评练习结果,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针对学生的作业问题,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课后阅读推荐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狼的文学作品,如《小红帽》、《东郭先生和狼》等。

2. 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提高文学欣赏素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公开课课件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公开课课件

整体感知
母亲太苦了,因为______________。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 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再次了解作者
史 铁 生 , 从 小 成 绩 优 异 , 13岁考上了清 华大学附属中学。 他是个体育健将,擅长80米跨栏,还获 得过市里的跳远冠军。 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双腿瘫 痪,开始轮椅生涯。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2、揣摩文本细节,感悟母爱。 3、感悟“好好儿活”的内涵,体会亲情与生命。
作者简介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72年即他21岁的时候,因“ 脉管炎”病导致双腿瘫痪。也就是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的母亲去 世了。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授奖词: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 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 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我们如何好好儿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课堂练笔
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细化瞬间的感动过程。 2、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母爱。
每次回家,都会有一锅奶白醇香的鲫鱼豆腐汤。我轻轻捧起碗, 香味儿缠绕鼻尖,喝一口,浓鲜绕于唇齿。我抬头望着母亲饱经风霜 的脸和有些浮肿的眼睛。“好喝吗?”母亲笑着问。“好喝,只是不 用这么麻烦,我吃什么都行!”“多喝点,长点肉!”“不要!”母 亲慈爱地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你呀,倔丫头!”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速读能力和从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及其对海伦的爱。

2.体会海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难点:品味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能欣赏到红花绿草,能够聆听鸟兽虫鸣。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去见证这个奇迹,去认识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海伦·凯勒,学习她写的文章《再塑生命的人》。

作者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5种语言。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3-4段,读后思考:在见到莎莉文老师以前的六年时间里,我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以前的生命状态:黑暗、迷茫、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渴望光明2、思考:写这些文字有何作用?层层铺垫,烘托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与后文我现在的生命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影响。

3、学生朗读11-13段,读后思考: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帮助下,我现在的生命状态又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现在的生命:拥有光明、希望、快乐、自由和幸福。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基本信息年级:七年级授课篇目:《春》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型:新授课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主题:“四季美景"2.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能力培养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汉语之美。

“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要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如下细化:(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部分由三篇现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构成。

《春》描绘了春季新、美、力的独特魅力;《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小山和小雪;《雨的四季》描绘了四季中雨的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态度。

四首古诗表达情感各不相同,但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自有特点。

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

学习这个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一课的课前预习要求有两个:一是回忆以往读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文;二是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景。

《春》是朱自清于1933年应中华书局之邀为中学语文教材所作的一篇文章。

1933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春》可以分为“盼春”(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春》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春》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如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等。

(2)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或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复述等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练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描绘的春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2.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2. 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看是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年级《狼》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狼》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狼》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狼》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狼》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作特色的把握。

3. 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狼》,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字障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朗读训练:(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6.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七年级《狼》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狼》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狼》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勇敢、坚毅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分析文章结构,领悟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从文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对文中主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突破重点难点。

(2)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写作手法。

4. 互动环节:(1)组内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文中人物性格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观摩课
课题;端午日
授课时间:2013年10月18日第二节
授课地点:七(2)班
授课人:季仲金
教学目标:
1:掌握“蘸酒”“伶俐”“泅水”等词语。
2: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简洁明快的语言进行精彩的场面描写。
3: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4:感受“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分几个学生朗读,请学生说说湘西一带的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这一天的?
(2)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
(3)这几件习俗中哪一件是详写?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赛龙舟的场面描写。
(1)赛龙舟一段文字作者描写了哪几种场景?
(2)你觉得当时的气氛怎样?
(3)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让当时的场面如此壮观热闹?
2:学习竞追鸭子的场景。
(1)竞追鸭子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表现喜庆气氛的?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想一想:普普通通的民俗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却显得那样浓厚、热烈、朴素呢?
2:运用多种方法写一喜庆场面。
五:作业布置:
探究练习四
六: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赛后领赏
同庆端午
竞追鸭子
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难点: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写精彩场面。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2:有关端午的诗歌。
3:本地的端午节有怎样的习俗?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沈从文。师生共同了解沈从文。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出示小黑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