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论述题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

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

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一、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及其特点是什么?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其主要特点包括:首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关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次,人文地理学注重研究的是人类的意义建构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

它探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观念和意义,以及不同社会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再次,人文地理学采用综合、系统的研究方法。

它结合了自然地理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利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和问题。

最后,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它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资源利用和城市发展等问题的回应和管理。

2. 解释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空间分异。

空间分异是指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不同特征的分布现象。

它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首先,空间分异强调了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

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其次,空间分异强调了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不同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

最后,空间分异强调了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

地理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空间分布也会发生演变。

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都会导致空间分异的变化。

3.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综合、系统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获取有关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数据和信息。

统计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索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1. 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考虑到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2) 请简要介绍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可以改变城市的人口结构和规模,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多样性,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人口迁移还促进了城市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了城市的多元文化。

此外,人口迁移还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升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3) 解释城市化过程中的“空心化”现象。

城市化过程中的“空心化”现象指的是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渐减少,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空心”状态。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均衡和功能结构的调整所致。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渐向城市郊区或新兴城市转移,城市中心地区的经济功能和地位减弱。

此外,城市中心地区的老旧城区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也导致了人口和经济的外流。

(4) 简要介绍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扩张对环境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城市扩张导致了大量土地的消耗和破坏,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其次,城市扩张带来了大量交通需求和能源消耗,加剧了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

此外,城市扩张还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影响了城市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因此,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如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推行可持续发展等,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分析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5) 请分析全球化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全球化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全球互动。

这使得人文地理学需要更多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全球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第一章1、论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意义学科性质: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不仅是地理学最可信的科学成分,而且还是可以为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作出重要贡献的基础学科之一。

其研究主题是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地理学者提供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意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文地理学应用领域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①经济区划及其规划,其中分为经济区划(如经济带划分等)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计划等”)。

②城市与区域规划,其中分为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与管理。

③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其中包含城市化问题(如城市化越来越集中、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贫困问题和区域不平衡问题。

④行政区划与地名学,分为行政区划和地名学两类。

2、概述人文地理学思想形成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阶段:相关古籍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礼记·王制》篇,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论述;《孟子·公孙丑下》,人定胜天思想论述;中国东汉的王充的《论衡·明雩》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古罗马,古希腊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载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近代阶段:新航路的开辟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①德国李特尔研究创立了早期的理论,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②德国拉采尔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了环境的严格限制。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各章复习重点笔记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各章复习重点笔记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笔记赵荣、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一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题1.分析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
We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company'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steady improvement in ability to manage and control, optimize business processes, to ensure smooth processes, responsibilities in place; to further 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s, play a control post independent oversight role of evaluation complying with third-party responsibility; to actively make use of internal audit tools detect potential management, streamline, standardize related transactions, strengthening oper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law. Deepening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ensure full commu. To constantly perfect ERP, and BFS++, and PI, and MIS, and SCM,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construction, full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chiev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ed; to expand Portal system application of breadth and depth, play information system on enterprise of Assistant role; to perfect daily run maintenance operation of records, promote problem reasons analysis and system handover; to strengthening BFS++, and ERP, and SCM,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training, improve employees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of capacity and level. Humanistic care to ensure "zero." To strengthening Humanities care, continues to foster company wind clear, and gas are, and heart Shun of culture atmosphere; strengthening love helped trapped, care difficult employees; carried out style activities, rich employees life; strengthening health and labour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career health medical, control career against; continues to implementation psychological warning prevention system, training employees health of character, and stable of mood and enterprising of attitude, created friendly fraternity of Humanities environment. To 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 ensure that the business of "zero risk". To strengthened business plans management, will business business plans cover to all level, ensure the business can control in control; to close concern financial, and coal electric linkage, and energy-saving scheduling, national policy trends, strengthening track, active should; to implementation State-owned assets method, further specification business financial management; to perfect risk tube control system, achieved risk recognition, and measure, and assessment, and report, and control feedback of closed ring management, improve risk prevention capacity.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rading, and strive to achieve "according to law, standardize and fair." Innovati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 ensure that potential employees "zero fly". To strengthe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control, enhance employee evaluation and levels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 further quantify and refine employee standards ... Work, full play party, and branch, and members in "five type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in the of core role, and fighting fortress role and pioneer model role; to continues to strengthening "four good" leadership construction, full play levels cadres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the

人文地理考研简答论述整理

人文地理考研简答论述整理

人文地理考研简答论述整理一、论述:分析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学科特性、研究任务、发展趋势2014二、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新特点2010 K12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二战后,地理学吸收了近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作为理论研究的指导,推动了人文地理学的革新。

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者研究的主题。

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观等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当代人文地理学在哲学方法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一方面,科学哲学引入人文地理学,大大增强了学科的自然科学基础。

另一方面受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从其他社会学科引入新观念、方法和技术,大大的丰富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①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他学科的定律、规律也用来3、三、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阶段2012 K141、古代:产生了人地关系的思想萌芽,对人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积累了大龄的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人文地理学开始在我国发展。

此时期代表人物有:张相文、竺可桢等。

3、现代:1949-1978年:受前苏联影响,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

(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1980-1990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阶段。

1990年以来:人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上,还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些分支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

一些薄弱的分支学科如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也出版了一些论著。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了更多的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使中国特色人文地理学更具有国际性。

(任务趋势:中国人文地理学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研究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相互此案的一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问题,把解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既是社会对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持续动力。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三章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一、单选:1、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常取决于人口自然变动,即取决于( )。

A、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之差B、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之差C、出生人数D、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比值2、( )因素通常是人口增长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A、国家政策B、自然环境C、社会经济D、公民道德3、人口分布的( )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

A、不平衡B、均一性C、地带性D、连续性4、在各种自然因素中,( )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自然力。

A、水B、气候C、地形D、土壤5、( )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

A、城乡迁移B、人口流动C、国际迁移D、人口迁移二、多选题: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 。

A、政治状况和经济因素B、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C、婚姻宗教风俗D、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2、人口分布通常用( )等形式表示。

A、人口密度B、比较密度C、人口移动密度D、人口经济密度3、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空间上体现为( )。

A、人口纬向分布B、沿海分布C、人口垂直分布D、人口城乡分布4、人口自然结构包括( )。

A、民族结构B、年龄结构C、性别结构D、种族结构5、人口年龄金字塔可分为( )。

A、扩张型B、稳定型C、不规则型D、收缩型6、按不同人口年龄构成比例,可将人口划分为( )。

A、幼年型B、年轻型C、成年型D、老年型7、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有( )。

A、社会生产方式B、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变动C、交通运输业发展D、新地区开发和社会政治三、名词解释:1、人口分布: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2、人口结构: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3、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4、人口性别结构: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5、人口产业结构:按产业部门划分的在业人口所形成的比例关系6、性别比:反映两性人口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7、就业人口:劳动适龄人口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人口。

人文地理学试题

人文地理学试题

人文地理学试题(正文)一、简答题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探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适应,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城市化、产业布局、农业发展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资源分布等;- 地理空间中的人类行为: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发展、交通网络等;- 城市规划与管理:包括城市设计、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3.请简要解释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区别。

人文地理学关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和自然过程。

两者相互关联,但侧重点不同,人文地理学更强调人类的角色与影响。

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人文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 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资料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文献,探讨人类活动的模式和变化;-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人类行为和态度,揭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研究地理现象的规律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

5.请简述人文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人文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人口和社会结构:通过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城市人口和社会结构的特点,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研究土地利用的空间模式和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指导;- 城市设计与环境保护:考虑地理环境对城市设计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措施;- 交通规划与城市交通:研究人类行为与交通网络之间的联系,为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人文地理学》论述题四、论述题(2×10分,共20分)1.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答:1)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气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①气候因素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地球上气温和降水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更适于人们的居住、生存。

世界人口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如今没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温带气候区,近几年有缓慢向亚热带气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大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大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几十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②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高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生产。

所以人们的聚集首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大,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米~200米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高原地区或山间盆地区,由于气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高,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人们生活居住。

③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面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所以世界大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高的城市,其一般都受大洋暖流的恩惠。

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高纬度但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城市。

2)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揭示某一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社会生产方式、区域地理条件外,城市地理位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城市地理位置是指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空间上的组合。

城市地理位置不仅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如大同、金川等矿业城市要邻接矿床、矿体地;上海、连云港等港口城市要邻接江河湖海。

而且城市地理位置还具有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上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

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城市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存在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

所以,有利的地理位置必定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利的地理位置则要抑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试述旅游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答: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前提。

旅游业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其他经济行业一样创造经济收入。

旅游不仅创造直接收入,而且还其间接影响更加广泛。

(1)积极影响①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扩大国家外汇收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外贸途径赚取外汇;如出口创汇;另一条是通过非外贸途径创汇,如发展旅游业和劳务输出创汇。

②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

商品和服务回笼,财政回笼,信用回笼是国家回笼货币的三大渠道。

③扩大劳动就业。

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者的专门技术较易掌握,有利于吸收剩余劳动力。

④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非生产性行业,具有文化产业的特性,关联性强,对相邻产业有很强的劳动功能。

为了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相适应,必须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直接提供旅游消费资料的各部门,如交通、通讯、轻工、农业及建筑等,随着这些部门的发展,又要求各重工业部门相应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

旅游业可为当地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增加地方税收和地区商品经济的扩大,整体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指明了道路。

在此基础上,旅游扶贫应运而生。

所谓旅游扶贫就是种用发展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服务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旅游综合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从而尽快摆脱贫困。

(2)消极影响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供给能力,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片面地强调积极作用,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表现为:①旅游是一个创汇行业,也是一个用汇行业。

②经济欠发达而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业配套设施投资巨大,旅游门槛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③旅游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经济危机、战争、自然灾害、社会时尚等因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旅游业需求大幅度下降,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将遭受致使打击。

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④旅游发展会使旅游目地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损害当地居民文化传统和利益;旅游的季节性也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和劳动力和季节性失业。

总之,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扬长避短,使其发挥应用的作用。

3.请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农业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于农业的形成,农业所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用,还有剩余的可供储存,是人们可以过着食物供应稳定的生活。

另外,农业生产的粮食都需要加工、煮熟才能食用。

这对于人的肠胃来说,既便于食物的消化,也便于营养的吸收。

这对于成人的身体健康,寿命延长大有好处,同时,对婴儿的成长与发育也有利。

因此,农业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

随着农业在世界范围的扩散,人口的普遍增长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能。

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特异:1、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地迁移,而农业生活则需要定居;2、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在一起。

因此,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进了村落的出现。

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了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农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产品出现了一定的剩余(超过生存的必须量),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而从事其他工作,社会化分工逐渐发展,劳动成果的交换就产生了,从而为维持秩序的一切——法律、宗教、国家等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就很自然地成为现实,人类文化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文明阶段。

4.你如何理解“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

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批判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但不能把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但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发现,"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的更替,相对不变的地理环境不能说明显著变动的社会生活。

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5.分析旅游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要点:(1)积极影响:○1.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如意识、科学技术等)。

○2.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3.发展旅游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

(2)消极影响:○1.不良的“示范效应”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失去纯朴的美德。

○2.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旅游开发、服务中,使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退化。

6.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欧洲传统农业和美国殖民农业的特点及原因。

要点:(1)中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

原因:在劳动力多、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走上了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

(2)欧洲中世纪农业:在早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

敞田制,即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废除沟渠和篱栅,敞开庄园,共同放牧牲畜,并且份地每年都要重新划分,防止好地被人独占。

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土地肥力,而不是作物轮种,以维持地力。

后来16、17世纪,由于人口压力及市场对农业提供的机会,发展了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

多养牲畜可以为土地提供需要的肥力,而苜蓿和根茎作物的种植、榨油后的菜籽增加了牲畜饲养的饲料来源。

农业开始轮种,取消了休闲制。

(3)美国殖民农业发展的特点:1. 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作物与技术的融合;2.殖民农业反映了农业技术、劳动投入和可利用土地的利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方式。

开始带去了欧洲的较为集约的生产技术,但由于耕地面积过大,地块过于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无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不能实行集约生产。

而且产量还很低。

反之,印第安人的粗放生产方式,投入少获得的产量要高一些。

因此,殖民者又否定敞田制,开始占有更多的土地,实行粗放耕作,一家占有大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

形成了粗放的耕作方式——灌木—休闲制。

原因:土地资源广阔,劳动力稀缺,通过轮种休闲,可以自然恢复地力,解决劳动力稀缺的问题,比在小块土地上实行投入大量劳动力的集约经营要经济的多。

总之,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特点: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消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合农业;美洲:农民来自发达的地方-----土地多而劳力少-----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