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执著人生: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申论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申论《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申论》嘿,“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这话说得可太有劲儿啦!就说我认识的老鞋匠张大爷吧。
他的修鞋摊在街角都摆了几十年了。
那小摊子不大,工具倒是齐全得很。
每次路过,都能看到他戴着个老花镜,在那专心致志地修鞋。
不管是夏天太阳晒得人发晕,还是冬天冷得人直跺脚,他都在那。
有一回,我拿着一双我特别喜欢的皮鞋去找他。
这皮鞋可遭了殃,鞋跟掉了一个,鞋面还有几道划痕。
我把鞋递给他,张大爷看了看,就开始动手。
他先用小锤子轻轻敲打着鞋跟,那动作就像在给鞋子做按摩一样,一下一下,特别有节奏。
然后拿出胶水,小心翼翼地涂在鞋跟上,再把鞋跟按上去,用力压了压。
这还没完,他又拿出一块小砂纸,把鞋面的划痕处轻轻打磨,那专注的眼神,就像在打磨一件稀世珍宝。
接着,用和皮鞋颜色相近的颜料仔细地涂抹,一点点把划痕盖住。
我在旁边看着,就和他聊起来。
我问他:“大爷,您这修鞋修了这么多年,没想过干点别的?现在这时代,干啥都比修鞋挣钱快啊。
”张大爷笑了笑,说:“我就喜欢修鞋,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干这行,别的我也不会,也不想去折腾。
这每一双鞋在我眼里啊,都像是有生命的,我得把它们修好,让它们重新精神起来。
”你看,张大爷就是那种“择一事终一生”的人。
他不被外面那些繁华诱惑,什么赚大钱啦,什么轻松又时髦的工作啦,他都没动心。
他的匠心就在这修鞋的一针一线、一锤一钉里。
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在这个小小的修鞋摊,能把一双双破鞋修好,让顾客满意,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像张大爷这样的人。
他们可能是街边的理发师,几十年都在同一个小店里给人理发;可能是传统手工艺人,守着老手艺,不被时代的浮躁影响。
他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虽然小,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这个大机器来说,至关重要。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匠心,告诉我们,只要专注于一件事,用心去做,不管外面怎么变化,都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发光发热,这就是“不为繁华易匠心”的魅力啊!咱得向这些人学习,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坚持下去,那肯定能成就一番别样的精彩。
择一事终一生,驱动型作文

择一事终一生
学校的楼道墙上有许多国家领军人物的简介,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英雄,有的是政治家,每一个都是我国赫赫有名的人物。
其中有一个简介下面写着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择一事终一生”,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后来我特意查了一下这句话,原来这句话是出自纪录片《匠心》,说:“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是说:工匠师傅们,不为繁华,追求完美,不断进取的工作态度。
自古就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说法。
所以我们就应该做到“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境界。
我理解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要选择一个行业就要钟爱这个行业一生,或者说是忠诚于这个行业一生,用我们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它,要把毕生的心思都放在这件事情或者行业上面。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是我们要随便选择一种职业,而是要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并且有益的事业,然后我们就要坚持干好这一职业,不可朝三暮四,不可因为其他的虚荣的东西而放弃这件事。
在这件事上,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不懈,终其一生去做好这件事。
因为只有坚持,我们才能做好一件事,才能做精一件事。
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一件事,做精一件事,就像上面说的“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择一事终一生高中作文800

择一事终一生高中作文800《择一事终一生》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选择了一件事情,然后一辈子都在坚持做它。
比如说,我们村子里有一位老爷爷,他是个木匠。
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他就喜欢摆弄木头,做各种各样的家具。
别人都觉得做木匠又辛苦又累,可他不在乎。
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在他的小作坊里敲敲打打,做出的椅子又结实又好看。
哪怕现在年纪大了,他的手艺也一点儿没退步。
他说,做木匠就是他这辈子最爱的事情,他会一直做下去。
这就是“择一事终一生”呀!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一直坚持,不放弃。
小朋友们,我们以后也要像这位老爷爷一样,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努力坚持下去,好不好?《择一事终一生》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的故事。
在我们隔壁的小镇上,有一位阿姨,她特别会做糖人。
她做的糖人呀,有孙悟空、猪八戒,还有小兔子、小猫咪,可好看啦!这位阿姨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她的爷爷学做糖人,那时候她每天都练啊练,手都磨破了,可是她从来没想过放弃。
现在,她的糖人在我们这一带可出名了。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去买她的糖人。
阿姨说,她这辈子就想把糖人做好,让更多的人喜欢。
小朋友们,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这位阿姨一样,选定一件事情,然后一直努力把它做好呢?《择一事终一生》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
有一个叔叔,他特别喜欢画画。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纸和笔,他就在地上用树枝画。
长大以后,他还是每天都画,不管别人说他画得好不好。
后来,他的画被很多人喜欢,还拿到大城市去展览了呢!叔叔说,他就喜欢画画,一辈子都喜欢。
小朋友们,我们做事情也要这样,选好一件事,然后一直做下去,说不定也能像这个叔叔一样成功哟!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坚持到底!。
答案作文600字3篇

答案作文600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案作文600字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答案作文600字篇1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题记社会上物欲飞横,有时我会想,现在真的有人能秉持一个工匠之心,坚守一件事十余年吗?在一次参观中,我找到了答案。
暑假,父亲带我去核雕博物馆参观,馆内一位匠人老者正在其中雕刻表演。
他用三只手指紧抓刻刀,在一枚果核上进行雕刻,凭借手感和经验把握力度,不是停下抖抖手上堆积的碎屑,眼睛靠近放大镜仔细端详着手上的核雕,匠人老者看上去已过花甲之年,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不见一丝老年人身上的暮气。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老者却恍若未闻,在手上的核雕雕刻出形体之后,他径直走入休息室内。
不多时,一位青年人走出,向还在周围围观的人笑笑,便做到了一张上面摆满工具的桌子旁。
右手捻起一只墨笔在一颗果核上勾画纹路,接着用刻刀依据纹路刻出大体形状,再拿起修光刀对果核表面进行刮削,果核逐渐变得光和平整。
然后他将宝剑刀头安装在牙机上,对伊始的纹路进行加深,最后他用布仔细的将碎屑擦去,这枚核雕即算大功告成。
完成的核雕在观众手里传阅,我仔细观察着,形体是一枚栀子花,花瓣向外欲张不开,显得娇嫩可爱,如果不是因为它深棕的颜色和坚硬的手感,我恐怕会以为这是一朵真正的栀子花苞。
有人问起刚刚的匠人老者,青年人笑着回答:“那是我师傅,回去是为了开脸,是我们这行的传统。
师傅入行十几年了,馆内好多核雕都是他亲手雕刻的。
”听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是有人可以坚守一件事十余年,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匠人老者和青年人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何为匠心?乃工匠之心,乃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传承之心!我愿传统手艺能被更多人熟知传承,愿更多人能体悟匠心,愿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更多人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保灵台之清明!答案作文600字篇2暴风雨过后的彩虹,也无法弥补我心灵的创伤,而往往出其不意的答案总是令人惊喜。
作文素材之执著人生: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作文素材之执著人生: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正文:以敬畏心做挚爱事(暖闻热评·择一事终一生①)人民日报李洪兴人的一生如何过得有意义?奋进还是怠惰,不同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价值。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在很多领域,有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奋斗的意义,他们择一事、终一生,取得非凡成就。
今天起,本栏目开设“择一事终一生”系列,聚焦那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人,从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编者【人物】情牵汉字的王宁【故事】1936年出生的王宁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创建了“汉字构形学”与“书写汉字学”;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贡献突出,领衔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年过八十,她依然奋斗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
【点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组成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文明的“根”。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汉字承载着历史、代表了文明,是华夏儿女宝贵的文化财富,格外需要一份敬畏心。
对汉字的热爱与敬畏,是王宁教授毕生的追求。
自从大学就读中文系,与汉字研究结缘,在六十载岁月里,她与汉语言文字学始终没有分开。
教学生、做研究、搞普及、参与农村扫盲……与汉字教学研究普及有关的工作中,总能看到王宁的身影。
正是因为热爱,每当有人提及对汉字的疑惑时,她解疑释惑就如同“沉浸在激情当中”;也是因为敬畏,她从当年识字班的老人们等待邮递员送《人民日报》来的场景中,看到了人们对文字的渴望。
的确,有了一份敬畏心,才能把挚爱的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
每当王宁教授遇到他人对汉字的误解或错用时,她都耐心讲解汉字的历史流变和审美特点,希望人们“重新拾回对汉字的热爱和敬畏”。
正因如此,在去国家图书馆主讲《汉字与中华文化》前,她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用两个多月时间录制了10讲内容。
这份“文化大餐”,让更多人在深入浅出中体悟到了汉字之美。
这份敬畏心还在于,王宁始终秉持跟上时代的理念。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申论作文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申论作文1.人生苦短,需选择一件事情,全心投入其中。
Life is short, and we need to choose one thing to devote ourselves to.2.不要被繁华所迷惑,要坚守初心。
Don't be swayed by luxury, stick to your original intention.3.只有用匠心打磨,才能成就非凡的作品。
Only with ingenuity can extraordinary works be achieved.4.繁华易得,匠心难求。
Luxury is easily obtained, but ingenuity is hard to come by.5.只有通过匠心营造,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
Only through ingenuity can long-lasting success be achieved.6.不为了外在的繁华,而是为了内心的满足。
Not for external luxury, but for inner satisfaction.7.生活需要一份匠心,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Life requires ingenuity to create real value.8.匠心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Ingenuity is a spirit of pursuing excellence.9.繁华可以短暂,匠心却能留下永久的价值。
Luxury may be fleeting, but ingenuity can leave lasting value.10.只有用匠心经营,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
Only by managing with ingenuity can we win the trust of customers.11.做事要有匠心,才能令人信服。
Have ingenuity in doing things to be convincing.12.繁华会褪去,唯有匠心永存。
择一事业尽终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作文

择一事业尽终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作文在这个快节奏、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逐着所谓的“更好”,频繁地更换着工作、兴趣,甚至是生活方式。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守着一份事业,不为外界的繁华所动,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份事业打磨得熠熠生辉。
我家附近有一位修鞋匠,姓李,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李师傅。
李师傅的修鞋摊摆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里,但每天来找他修鞋的人却络绎不绝。
他的摊位简单而陈旧,一张老旧的木桌,几个装满工具和配件的盒子,还有一台用了多年的缝纫机,这便是他工作的全部家当。
李师傅看起来六十多岁的样子,头发已经花白,但他的眼神却格外明亮,双手也十分灵巧。
我第一次去他那里修鞋,是因为新买的皮鞋鞋跟磨损了。
我原本以为这么小的问题,他随便处理一下就好,没想到他却像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样,仔细地检查着鞋子的每一个部位。
他先拿起鞋子,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嘴里还念叨着:“这鞋的质量不错,就是这鞋跟没经住你折腾。
”接着,他从盒子里拿出一块与鞋跟材质相近的皮子,用剪刀剪出合适的形状,然后熟练地涂上胶水,小心翼翼地贴在磨损的地方。
贴好后,他又拿起小锤子,轻轻地敲打,让皮子与鞋跟贴合得更加紧密。
这还没完,他又把鞋子放在缝纫机下,脚轻轻地踩动踏板,缝纫机的针头快速地上下移动,发出“哒哒哒”的声音。
不一会儿,一道细密整齐的线就缝在了鞋跟上,加固了修补的部位。
最后,他用一块干净的布,把鞋子擦拭得干干净净,递到我面前说:“姑娘,你瞅瞅,这跟新的一样!”我接过鞋子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磨损的鞋跟不仅修好了,而且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从那以后,我经常去李师傅那里修鞋,也渐渐了解了他的故事。
原来,李师傅从事修鞋这一行已经四十多年了。
年轻的时候,他跟着一位老师傅当学徒,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手艺。
那时候条件艰苦,修鞋的工具没有现在这么先进,但他凭借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和执着,硬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扔掉旧鞋买新鞋,修鞋的生意也越来越冷清。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申论作文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申论作文《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一我有个朋友叫老张,开了一家小小的修理铺,专门修那种老式的机械表。
老张这个人啊,脾气倔得很,但对修表这件事那是认真到了极点。
他这修理铺看着特别不起眼儿,就在街角一个小旮旯里。
外面的招牌旧旧的,店里面也不大,摆得满满当当的都是修表的工具和一些等着修理或者已经修好的表。
老张成天就坐在他那小桌子前,戴着个放大镜,眼睛几乎要贴到表上了。
我曾经好奇地去看他修表。
他先用一把特别小的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把表后盖打开,那动作轻得就像在揭开一件稀世珍宝。
把后盖放在一边后,他就开始摆弄那些细得像头发丝儿一样的零件。
他的手指头看着都有些笨拙,但是只要一碰到那些小零件,就变得特别灵巧。
他眼睛紧紧地盯着,嘴里还时不时嘟囔着什么,似乎是在跟这表对话。
我看到一个小齿轮有点变形了,老张皱了皱眉头,拿出一个小镊子,轻轻地把那个小齿轮夹起来,然后用一个特制的小锤子一点一点地修整,那专注的模样仿佛整个世界就剩下他和这块表了。
咱就说吧,现在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电子表、智能表到处都是,又方便又好看。
可老张就像被卡在旧时代了一样,死守着他的机械表修理。
他周围那些店面,今天改个奶茶铺,明天成了服装店,就他这儿雷打不动。
大家都劝他,跟着潮流走啊,修什么机械表啊。
老张就摆摆手说他就只会这个,并且这机械表有着电子表没有的韵味,靠的都是他的手艺和匠心。
他能从一块不走的表,经过自己的捣鼓,让它重新滴答滴答地走起来,那感觉就像是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一样,老张特别自豪。
他做的不就是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所动的事儿吗?二说起来,这和我爷爷也有点像。
我爷爷是个老篾匠。
你可能不知道篾匠是干啥的,就是专门用竹子编各种各样东西的手艺人。
爷爷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各种竹子,长的短的、粗的细的。
爷爷就坐在院子中间,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爷爷选竹子可有讲究了。
他拿着一根竹子,先仔细打量一番,看看粗细直不直。
看中了就拿起一把刀,把竹子从中间劈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之执著人生: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正文:以敬畏心做挚爱事(暖闻热评·择一事终一生①)人民日报李洪兴人的一生如何过得有意义?奋进还是怠惰,不同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价值。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在很多领域,有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奋斗的意义,他们择一事、终一生,取得非凡成就。
今天起,本栏目开设“择一事终一生”系列,聚焦那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人,从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编者【人物】情牵汉字的王宁【故事】1936年出生的王宁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创建了“汉字构形学”与“书写汉字学”;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贡献突出,领衔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年过八十,她依然奋斗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
【点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组成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文明的“根”。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汉字承载着历史、代表了文明,是华夏儿女宝贵的文化财富,格外需要一份敬畏心。
对汉字的热爱与敬畏,是王宁教授毕生的追求。
自从大学就读中文系,与汉字研究结缘,在六十载岁月里,她与汉语言文字学始终没有分开。
教学生、做研究、搞普及、参与农村扫盲……与汉字教学研究普及有关的工作中,总能看到王宁的身影。
正是因为热爱,每当有人提及对汉字的疑惑时,她解疑释惑就如同“沉浸在激情当中”;也是因为敬畏,她从当年识字班的老人们等待邮递员送《人民日报》来的场景中,看到了人们对文字的渴望。
的确,有了一份敬畏心,才能把挚爱的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
每当王宁教授遇到他人对汉字的误解或错用时,她都耐心讲解汉字的历史流变和审美特点,希望人们“重新拾回对汉字的热爱和敬畏”。
正因如此,在去国家图书馆主讲《汉字与中华文化》前,她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用两个多月时间录制了10讲内容。
这份“文化大餐”,让更多人在深入浅出中体悟到了汉字之美。
这份敬畏心还在于,王宁始终秉持跟上时代的理念。
正如她说,“我对汉字感情很深,特别关注汉字的命运。
”为此,她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借助计算机等手段,让传统语言文字学与现代接轨,让现代人都能领悟中国语言文字中真正的意蕴。
只有让更多人全面、准确地了解汉字,才能真心热爱并敬畏文字,传统文化也才更容易走向现代、葆有生机。
有人说,拥有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向人们呈现出它的无限可能。
对于汉字,王宁教授始终敬畏并热忱地从事了一辈子研究,本身就令人崇敬。
对于我们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保持一颗敬畏心,也一定能翻越一座座高山,看到最美的风景。
王宁:打开汉字之美| 我和我的祖国70年70人作者:驻京记者江胜信编辑:李伶责任编辑:陆正明叶志明训诂学家王宁先生今年八十有三,她是章黄学派的传人。
何为训诂学?何为章黄学派?中国古代教育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小学”学“书、数”;隋唐,“小学”分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支,分别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并把三者结合起来解读古书。
清末民初思想家、学问家、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把“小学”改造为“中国语言文字学”。
章与大弟子黄侃均致力于以语言文字和历史,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其学术派别被后人尊为章黄学派。
往上,章黄学派承继了清初顾炎武奠基的乾嘉学派,生发出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的现代国学;往下,黄侃的学生们在大学里传播和发展国学,嫡系学生陆宗达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第一个以“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为特色的学科点,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训诂学研究生,其中就有王宁。
训诂学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能顺利走进现代么?翻开三联书店出版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跟着王宁的娓娓道来,读者蓦然惊见,训诂学所映照的汉字之美犹如一幅徐徐打开的壮阔画卷。
比如,她谈到“尘”字的演化,小篆中,“尘”是三个“鹿”加一个“土”,意指鹿群奔跑,步伐轻快,扬起细尘;繁体字里,三个“鹿”减成了一个“鹿”;简化汉字里,“鹿”改为“小”,小土即尘。
王宁又由“鹿”谈到了“逐鹿”“伉俪”(“俪”的繁体字是“儷”)等词的由来,解析这些词所折射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录编于她讲的国图公开课,这本书日前在第24个世界图书日上,一举拿下“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两项荣誉。
几十年的学术跋涉让王宁即便在荣誉面前也能保持独有的清醒。
她深知,历史常常会因为受到时潮冲击而被现代所冷落,训诂学作为走进古籍、还原历史的工具型学科,或许注定是冷门。
这就更需要以热心肠坐冷板凳,“因为现代永远寓于历史的积淀之中。
扬弃一种糟粕和吸收一种精华,是必然在经过撷取和研究历史之后的。
总要有一些具有国学基础的人去从事历史的撷取和研究工作,然后才能把历史交给民众”。
回望来时路,涵养她这一腔衷肠的,有父亲为爱女写下的警语,有恩师赠予爱徒的“金针”,有农牧民为读书人点亮的油灯,有信息革命对新时代学者提出的挑战……【人物档案】王宁,浙江海宁人,1936年出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领域有多项创建:训诂学方面,创立了理论训诂学;文字学方面,创建了汉字构形学,提倡汉字字体学与书写汉字学。
著有《〈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汉字构形学导论》等。
21世纪以来,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和语文基础教育方面有突出贡献:是多项汉字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担任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同时又是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响应号召,学中文,赴边陲1954年至1958年,王宁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她曾将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特点概括为:“他们大多在中上等经济条件的家庭中长大,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期盼自己站在时代的前沿,把学习的优秀和政治的进步当成铸造自己的标准。
他们对祖国的强大有着一股痴情,希望达到忘我的境界而进入先进建设者的行列。
”风起云涌的年代把王宁如扁舟一般抛入大海,她颠沛沉浮,却沿着航标灯的指引坚定前行。
王宁祖籍浙江海宁,家世显赫:曾祖父是清末上海县的县长,在海宁盐官镇修建了“耐园”,是江南昆曲的领袖人物之一。
祖父是著名的佛学居士,心中心法的第二代传人。
父亲毕业于震旦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工程师被派往山东修复胶济铁路。
大哥是燕京大学中共地下党重要成员,生前曾担任中国新闻社社长兼总编辑。
12岁之前,王宁在父亲的教导下通读了《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完成了国学启蒙,又跟着家庭教师学习钢琴、芭蕾。
但无论是诗书还是艺术,在父母眼里只能算一个人的修养,他们认为唯有数理化才能救国。
父亲发现了女儿的数学天分,便刻意培养,不断“喂”难题,令小王宁渐渐上瘾。
用心良苦的父亲慈严并济,专门写了幅对联贴在爱女的书桌前:“戒骄戒躁戒任性,耐劳耐苦耐吃亏。
”王宁的数学成绩一路拔尖,北大数学系是她的高考志愿。
“不料学校动员我,要我同意保送北师大中文系。
”那会儿,全国有一大半人不识字,急需中文教师。
在国家需要和个人爱好的抉择面前,18岁的王宁忍痛割爱,选择了前者。
同样因为国家需要,4年之后大学毕业,王宁报名支援西部边疆教育,被分配到刚刚组建的青海师范学院。
年轻的她对缺氧高寒的自然环境尚能适应,“运动”迭起的社会环境却让她屡涉艰险。
1961年,国家教育部决定招收新中国第一批文科研究生。
王宁报考成功,回到母校。
陆宗达先生将王宁等8位弟子领进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殿堂。
3年之后,中文系领导找王宁谈话:“陆先生希望你留在北京……你属于‘在职研究生’,青海师范学院的校长希望你回去……是留是回,由你自己决定。
”王宁多么想留在北京追随恩师、照顾母亲。
那会儿,学雷锋运动如火如荼,一个普通战士崇高人格的感召使她回想初衷,一种使命感催促着她:“当初去‘建设青海’,并没有建设好,还是回去吧!”1964年,她与新婚的丈夫回到青海,不久被卷入“四清”“文革”的旋涡。
到1983年被调回北京,她在青海又度过了近20载光阴!尊崇师承,变“不意”为“自觉”1961年至1964年研究生学习的滋味,被王宁浓缩为4个字——苦尽甘来。
她虽有家学底子,但这对研究章黄之学是远远不够的。
“这3年的从师,是一场学术的脱胎换骨,死记硬背知其事,冥思苦想得其理,没有陆先生的引导,我是一步也走不出来的。
”先是点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同时用大徐本作《说文》系联。
王宁解释道:“这工作就是把《说文》甲条中与乙、丙、丁……诸条有关的各种形、音、义材料,全部抄到乙、丙、丁……诸条下,9000多条一一如此处理。
”后来又啃《毛诗》《马氏文通》《论语正义》《孟子正义》……出于对章黄之学民族大义的感佩及对陆宗达先生的信任,王宁每天十几个小时刻苦攻读。
但内心充满惶惑:一个现代人如何尽快接近古代?面对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古代文献,我们这一代人继承遗产的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如果我们过这一关还这么艰苦,还有可能再往下传吗?当把《说文》系联做到第八卷,王宁忽然进入了“莫之求而自至”的境界,“明白了汉字的形音义都是互相关联的,一个字被周边的许多字支撑着,成为不可更改的它自己,‘汉字科学’的概念油然而生,内心的疑惑变成快乐的自觉。
”形成语感与明了语理互相促进,王宁在看到古今差异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古今的沟通,这让她喜出望外。
然而,苦尽甘来未及细细品尝,学术道路便戛然而止。
再赴青海的王宁在政治运动中因受到迫害而离开讲台和书桌,七下农村牧区,在高原最贫瘠的山坳里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与农牧民相处。
那时,读古书是冒险的,但这些她吃了很多苦头才啃下来并初尝甜头的书,又如何舍得放弃?每次下乡,王宁总要在枕头里塞几册《说文》《十三经注疏》《史记》《诸子集成》,又把音韵字表抄成卡片,藏进笔记本的封皮。
为了独自温习,她主动要求睡柴房甚至马圈。
有一次,她偷偷读书时偶被房东和农村干部“抓了现行”,她本以为招来了祸事,但他们却投来了心照不宣的保护和尊重的目光。
有天晚上她突然发现,油碟里多了两根灯捻儿,窗户被挡上了破毡。
碰上烧灰肥等艰苦的农活,大队长就把王宁偷偷拉出队伍:“人手够了,你在家看书吧。
”有一次,一个大队把24个孩子交给王宁,“教教孩子们吧,哪怕会写自己的名字也好啊”。
没有纸笔,村民就把地铲平,把树枝子削尖。
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三位数加减法和两位数乘除法,认识了两三百个汉字。
王宁离开这个大队时,爹妈牵着孩子哭成一团,“啥时候才能再来一个教孩子们的老师啊!”在这之前,她在另一个山区还专为妇女、老人开了识字班。
汉字认到500个左右,他们就能简单阅读了,于是每天都蹲在村口,等邮递员送来《人民日报》。
几个脑袋凑一起看,不得劲儿,干脆把报纸一拆四份,看了再换。
他们一看到不认识的字,就喊:“王老师快来快来!”王宁就给他们讲:“这是协作的协啊。
看,它左边多像农具啊,协的繁体字右边是三个力,三个人出三份力,扶着农具一起犁地,就是协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