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生殖毒物的危害类别

合集下载

生殖毒性化学物汇总(权威馆藏资料)

生殖毒性化学物汇总(权威馆藏资料)

生殖毒性化学物汇总(权威馆藏资料)类别1A:已知的人类生殖毒物。

主要依据人类证据。

类别1B:推测可能的人类生殖毒物。

主要依据动物的数据。

类别2:可疑的人类生殖毒物。

依据一些人类或动物的证据。

附加类别:影响哺乳或通过哺乳产生影响。

下面数据来自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

品名危险性类别备注1高氯酸铅生殖毒性,类别1A2二氧化铅生殖毒性,类别1A3氟化铅生殖毒性,类别1A4氟硼酸铅生殖毒性,类别1A5氟硼酸铅溶液[含量>28%]生殖毒性,类别1A6铬酸铅生殖毒性,类别1A7硅酸铅生殖毒性,类别1A8硫酸铅[含游离酸>3%]生殖毒性,类别1A9氢化锂生殖毒性,类别1A10氢氧化锂生殖毒性,类别1A11氢氧化锂溶液生殖毒性,类别1A12氰化铅生殖毒性,类别1A 132,4,6-三硝基间苯二酚铅[湿的,按质量含水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不低于20%]生殖毒性,类别1A14砷酸铅生殖毒性,类别1A15四氟化铅生殖毒性,类别1A16四氯化铅生殖毒性,类别1A17四氧化三铅生殖毒性,类别1A18硒化铅生殖毒性,类别1A19硝酸锂生殖毒性,类别1A202-溴丙烷生殖毒性,类别1A21溴酸铅生殖毒性,类别1A22亚磷酸二氢铅生殖毒性,类别1A23一氧化二氮[压缩的或液化的]生殖毒性,类别1A24一氧化铅生殖毒性,类别1A25一氧化碳生殖毒性,类别1A26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物生殖毒性,类别1A27乙二醇二乙醚生殖毒性,类别1A28乙酸铅生殖毒性,类别1A293-(α-乙酰甲基苄基)-4-羟基香豆素生殖毒性,类别1A30碘酸铅生殖毒性,类别1A31叠氮化铅[含水或水加乙醇≥20%]生殖毒性,类别1A32二丁基二氯化锡生殖毒性,类别1B333-氯-1,2-丙二醇生殖毒性,类别1B34金属锰粉[含水≥25%]生殖毒性,类别1B 35六溴二苯醚生殖毒性,类别1B36氯二氟甲烷和氯五氟乙烷共沸物生殖毒性,类别1B37氰化汞生殖毒性,类别1B38一氯二氟甲烷生殖毒性,类别1B393-丁烯腈生殖毒性,类别1B40对壬基酚生殖毒性,类别1B41多氯二苯并对二噁英生殖毒性,类别1B42多氯二苯并呋喃生殖毒性,类别1B43多溴二苯醚混合物生殖毒性,类别1B44二丁基二(十二酸)锡生殖毒性,类别1B453-[2-(3,5-二甲基-2-氧代环己基)-2-羟基乙基]戊二酰胺生殖毒性,类别1B46N,N-二甲基甲酰胺生殖毒性,类别1B471,2-二甲氧基乙烷生殖毒性,类别1B48氟化镉生殖毒性,类别1B49铬酸钠生殖毒性,类别1B50汞生殖毒性,类别1B51过硼酸钠生殖毒性,类别1B522-甲氧基乙酸乙酯生殖毒性,类别1B53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生殖毒性,类别1B54磷酸三甲苯酯生殖毒性,类别1B55硫酸镉生殖毒性,类别1B56硫酸钴生殖毒性,类别1B57硫酸镍生殖毒性,类别1B582,2’,4,4’,5,5’-六溴二苯醚生殖毒性,类别1B 592,2’,4,4’,5,6’-六溴二苯醚生殖毒性,类别1B601-氯-2,2,2-三氟乙烷生殖毒性,类别1B61氯化镉生殖毒性,类别1B62氯化钴生殖毒性,类别1B63氯化镍生殖毒性,类别1B64煤焦沥青生殖毒性,类别1B65硼酸生殖毒性,类别1B66七溴二苯醚生殖毒性,类别1B672,2’,3,3’,4,5’,6’-七溴二苯醚生殖毒性,类别1B 682,2’,3,4,4’,5’,6-七溴二苯醚生殖毒性,类别1B69(RS)-2-[4-(5-三氟甲基-2-吡啶氧基)苯氧基]丙酸丁酯生殖毒性,类别1B702,2,2-三氟乙醇生殖毒性,类别1B711,2,3-三氯丙烷生殖毒性,类别1B721,2,3,4-四氯代苯生殖毒性,类别1B73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生殖毒性,类别1B剧毒74四溴二苯醚生殖毒性,类别1B75羰基镍生殖毒性,类别1B剧毒762-特丁基-4,6-二硝基酚生殖毒性,类别1B772,3,4,7,8-五氯二苯并呋喃生殖毒性,类别1B剧毒78硝基苯生殖毒性,类别1B79硝酸钴生殖毒性,类别1B80硝酸镍生殖毒性,类别1B811-溴丙烷生殖毒性,类别1B82氧化汞生殖毒性,类别1B剧毒83乙二醇单甲醚生殖毒性,类别1B84乙二醇乙醚生殖毒性,类别1B85乙酸乙二醇乙醚生殖毒性,类别1B86N-(1-正丁氨基甲酰基-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生殖毒性,类别1B872-仲丁基-4,6-二硝基苯基-3-甲基丁-2-烯酸酯生殖毒性,类别1B882-仲丁基-4,6-二硝基酚生殖毒性,类别1B89重铬酸铵生殖毒性,类别1B90重铬酸钾生殖毒性,类别1B91重铬酸钠生殖毒性,类别1B92N-甲基全氟辛基磺酰胺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93N-(2-羟乙基)-N-甲基全氟辛基磺酰胺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94全氟辛基磺酸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95全氟辛基磺酸铵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96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97全氟辛基磺酸二乙醇铵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98全氟辛基磺酸钾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99全氟辛基磺酸锂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100全氟辛基磺酸四乙基铵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101全氟辛基磺酰氟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1021,1,2,2,3,3,4,4,5,5,6,6,7,7,8,8,8-十七氟-1-辛烷磺酸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103N-乙基-N-(2-羟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104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生殖毒性,类别1B;附加类别1053,5-二溴-4-羟基苄腈生殖毒性,类别2106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生殖毒性,类别2107三氯化砷生殖毒性,类别2108三氧化铬[无水]生殖毒性,类别2109硫氰酸汞生殖毒性,类别2 1102-氯苯胺生殖毒性,类别2111三氯乙醛[稳定的]生殖毒性,类别2112四丁基锡生殖毒性,类别21133-硝基甲苯生殖毒性,类别2114亚磷酸三乙酯生殖毒性,类别2115氧化亚汞生殖毒性,类别2116N-乙基吗啉生殖毒性,类别2117正丁硫醇生殖毒性,类别2118八溴联苯生殖毒性,类别2119苯基硫醇生殖毒性,类别2剧毒120苯乙烯[稳定的]生殖毒性,类别2121丙烯酰胺生殖毒性,类别2122次氯酸锂生殖毒性,类别2123醋酸三丁基锡生殖毒性,类别2124代森锰生殖毒性,类别21252,6-二氨基甲苯生殖毒性,类别2126二丁基氧化锡生殖毒性,类别2127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生殖毒性,类别2128二硫化二甲基生殖毒性,类别2129二硫化碳生殖毒性,类别21302,6-二氯甲苯生殖毒性,类别21312,4-二氯硝基苯生殖毒性,类别21322,5-二氯硝基苯生殖毒性,类别21333,4-二氯硝基苯生殖毒性,类别2134二氯一氟甲烷生殖毒性,类别21352,4-二硝基甲苯生殖毒性,类别21362,6-二硝基甲苯生殖毒性,类别21371,2-二乙基肼生殖毒性,类别2138氟化钡生殖毒性,类别2139镉[非发火的]生殖毒性,类别2140环己胺生殖毒性,类别21412-己酮生殖毒性,类别2142甲苯生殖毒性,类别21436-甲基-1,4-二氮萘基-2,3-二硫代碳酸酯生殖毒性,类别21443-(1-甲基-2-四氢吡咯基)吡啶硫酸盐生殖毒性,类别2剧毒145甲基肼生殖毒性,类别2剧毒146硫化镉生殖毒性,类别2147硫脲生殖毒性,类别2148硫酸铍生殖毒性,类别2149六氟丙酮生殖毒性,类别2150六氟丙酮水合物生殖毒性,类别2151六氯-1,3-丁二烯生殖毒性,类别2 152α-六氯环己烷生殖毒性,类别2153β-六氯环己烷生殖毒性,类别21541,2,3,4,5,6-六氯环己烷生殖毒性,类别2 155六溴联苯生殖毒性,类别2156N,N-六亚甲基硫代氨基甲酸-S-乙酯生殖毒性,类别2157氯化汞生殖毒性,类别2剧毒158氯化铜生殖毒性,类别2159哌嗪生殖毒性,类别2160氰化钠生殖毒性,类别2剧毒161壬基酚生殖毒性,类别2162三(2,3-二溴丙磷酸酯)磷酸盐生殖毒性,类别2163三苯基氢氧化锡生殖毒性,类别2164三苯基乙酸锡生殖毒性,类别2165三氟化砷生殖毒性,类别2166三聚甲醛生殖毒性,类别2167三氯甲烷生殖毒性,类别2 168三氯一氟甲烷生殖毒性,类别2169砷酸二氢钾生殖毒性,类别2170砷酸二氢钠生殖毒性,类别2171砷酸钙生殖毒性,类别2172砷酸钾生殖毒性,类别2173砷酸钠生殖毒性,类别2174砷酸氢二钠生殖毒性,类别2175砷酸铁生殖毒性,类别2176砷酸铜生殖毒性,类别2177砷酸锌生殖毒性,类别21784-叔丁基苯酚生殖毒性,类别2179水杨醛生殖毒性,类别2180四乙基铅生殖毒性,类别2剧毒181五氧化二钒生殖毒性,类别2182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生殖毒性,类别2183硝化甘油[按质量含有不低于40%不挥发、不溶于水的减敏剂]生殖毒性,类别2184硝化甘油乙醇溶液[含硝化甘油≤10%]生殖毒性,类别21852-硝基甲苯生殖毒性,类别2186硝酸镉生殖毒性,类别2187硝酸汞生殖毒性,类别2188硝酸钾生殖毒性,类别2189辛酸亚锡生殖毒性,类别21904-溴苯酚生殖毒性,类别2191亚砷酸钙生殖毒性,类别2剧毒192亚砷酸钾生殖毒性,类别2193亚砷酸钠生殖毒性,类别2 194亚砷酸钠水溶液生殖毒性,类别2195亚砷酸铅生殖毒性,类别2196氧化镉[非发火的]生殖毒性,类别2197乙基己醛生殖毒性,类别2198乙酸汞生殖毒性,类别2剧毒199乙酸亚汞生殖毒性,类别2200乙酸亚铊生殖毒性,类别22014-乙烯-1-环己烯生殖毒性,类别2202乙酰亚砷酸铜生殖毒性,类别2203异硫氰酸烯丙酯生殖毒性,类别2204异氰酸甲酯生殖毒性,类别2剧毒205正己烷生殖毒性,类别2206支链-4-壬基酚生殖毒性,类别2 2072,4-二氨基甲苯生殖毒性,类别2208六溴环十二烷生殖毒性,类别2;附加类别209全氯五环癸烷生殖毒性,类别2;附加类别2101,2,4,5-四氯代苯生殖毒性,类别2;附加类别211γ-(1,2,4,5/3,6)-六氯环己烷生殖毒性,附加类别212五溴二苯醚生殖毒性,附加类别。

表1 生殖毒物的危害类别

表1 生殖毒物的危害类别

表1 生殖毒物的危害类别类别1:已知或足以确定的人类的生殖或发育毒物此类别包括对人类的生殖能力或者发育已产生有害效应的物质,或有动物研究的证据,及可能用其他信息补充提供其具有妨碍人生殖能力的物质。

根据其分类的证据来源进一步区分,主要来自人的数据(类别1 A)或者来自动物的数据(类别1 B).类别1 A:已知对人类的生殖能力、生育或者发育造成危害效应的该物质分类在这一类别主要依据人的数据。

类别1 B:推定对人的生殖能力或者对发育的有害影响该物质分类在这一类别主要依据动物实验的数据。

动物研究数据应提供清楚的、没有其他毒性作用的特异性生殖毒性的证据,或者有害生殖效应与其他毒性效应一起发生时,这种有害生殖效应不被认为是继发的、非特异性的其他毒性效应。

然而。

当存在有机制方面的信息怀疑这种效应对人类的相关性时,将其分类至类别2也许更合适。

类别2:可疑人类的生殖毒(性)物或发育毒(性)物此类别的物质应有人或动物试验研究的某些证据(可能还有其他补充材料)表明对生殖能力、发育的有害效应而不伴发其他毒性效应;但如果生殖毒性效应伴发其他毒性效应时,这种生殖毒性效应不被认为是其他毒性效应的继发的非特异性结果。

同时,没有充分证据支持分为类别1。

例如.研究中的欠缺可以使证据的说服力较差,基于此原因,分类于类别2可能更合适。

表 2 哺乳效应的危害类别哺乳效应对哺乳的影响是被单独划分在单一类别。

已知许多物质不存在经哺乳能对子代引有害影响的信息。

然而,己知一些物质被妇女吸收后显示干扰哺乳,或该物质(包括代谢物)可能存在于乳汁中,而且其含量足以影响哺乳婴儿的健康,那么应标示出该物质分类对哺乳婴儿造成危害的性质。

这一分类可根据如下情况确定a) 对该物质的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的研究应指出该物质在乳汁中存在,且其含量达到可能产生毒性的水平;和/或b) 在动物实验中一代或二代的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转移至乳汁中对子代的有害影响或对乳汁质t的有害影响的清楚证据;和/或c) 对人的实验证据包括对哺乳期婴儿的危害.表 1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的类别类别1: 一次接触对人体造成明显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的物质,或根据实验动物研究的证据推定可能对人体造成明显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的物质。

生殖毒性的名词解释

生殖毒性的名词解释

生殖毒性的名词解释生殖毒性是指一种物质或环境因素对生殖系统功能的干扰或损害,其中包括对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生殖器官(如睾丸和卵巢)、生殖激素(如雌激素和雄激素)以及生殖能力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可能会导致生殖功能障碍、性腺疾病、性激素不平衡、性腺肿瘤等。

1. 生殖毒性对种群和个体生存的重要性生殖是维持物种繁衍和进化的基本生物过程。

生殖毒性不仅对个体自身的生殖能力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种群的生存和繁衍能力造成威胁。

当环境中存在生殖毒性物质时,通过破坏或干扰生殖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个体的繁殖能力下降,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面临灭绝的风险。

2. 生殖毒性物质的来源和类型生殖毒性物质可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质,也可以是人为引入的化学物质、药物、农药、化妆品以及放射性物质等。

这些物质的生殖毒性可分为直接性和间接性。

直接性毒性指的是毒物直接对生殖系统产生损害的现象,如对性细胞的破坏、对性激素合成和分泌的抑制、对性腺的损伤等。

间接性毒性则指的是毒物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间接干扰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是一类被广泛研究的间接性生殖毒性物质,它们能干扰内分泌激素的合成、分泌、传递和作用,可能导致生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3. 生殖毒性物质的评价和监测评价和监测生殖毒性物质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确定生殖毒性物质的存在和其潜在危害,科学家常常进行动物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和生态监测等手段来获取相关数据。

动物试验是评价化学物质生殖毒性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兔子和猴子等,通过观察毒物对动物繁殖功能的影响,来推测相应的人类风险。

流行病学调查则通过调查人口群体中的某一特定区域或者暴露物与生殖问题的关联,来了解生殖毒性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生态监测则是通过采样环境中的物质,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以及动植物组织,通过分析所含物质的成分和浓度,来评估生殖毒性物质对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生殖过程一般是指从配子形成直到胎儿娩出的整个过程。

生殖过程是很广泛的,它包括精子的发生、卵的形成和发育、配子的释放、受精、卵裂和胚泡发育、着床、胚胎发生、胎儿发育、分娩。

而胎儿的娩出也并不意味着胎儿发育成熟的终止。

从广义上讲还应包括胎儿娩出后的新生儿期、哺乳期、直到性成熟的整个过程。

生殖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生殖毒性既可发生于生殖细胞、受精卵、胚胎形成期,也可发生于妊娠、分娩和哺乳期。

表现为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

例如,生殖器官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性周期和性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生育力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等。

影响人类生殖功能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化学物、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物理因素、感染因素洼活方式以及药物的应用等。

第一节雄性生殖毒性一、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睾丸由一系列高度卷曲的输精管和具有支持功能的结缔组织、淋巴细胞、脉管、吞噬细胞及间质细胞等组成。

输精管系统由两类不同的细胞,即精子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

随着睾丸的发育成熟,精原细胞不断增多,并由输精管的基底膜向管腔迁移,经减数分裂分化成精子。

精子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它不仅把父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卵细胞,而且又可决定新生后代的性别。

精子的发生过程是指精原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精子的过程。

精子发生过程始于胎儿期的原始生殖细胞。

出生后,原始生殖细胞分化成精原细胞,后者直至青春期以前在曲细精管中处于休止状态。

在青春期,在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开始增值,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单倍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再经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再经过一系列形态学变化成为具有特殊形态的成熟精子。

随后由间质细胞包裹释放人输精管内,移人附睾后进一步成熟,成为具有受精能力和活动力的精子,进入精囊并在此贮存。

精子生成是一连续发生过程,从一个精原细胞分化成为成熟的精子,在不同的物种和品系中所需要的时间并不相同,如人类需要64d、小鼠35d、兔43d、wistar 大鼠53.2d、公牛54d。

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三、雄性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
• (五)雄性激素检测
• 指标:FSG、LH、雄激素的含量。
• (六)显性致死试验
• 方法:给予雄性动物某种受试物,然后将其与未 经染毒的雌性动物交配,观察胚胎早期死亡情况, 以评价受试物是否对雄性动物的生殖功能有损伤 的试验。
三、雄性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
• (七)雄性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试验
一代或多代繁殖试验和致畸试验
妊娠前期及初期
三段生殖试验
器官形成期
围产期及授乳期
➢其他辅助试验
第三节 致畸试验
• 胚胎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母体子宫内发育的胚胎或胎儿产生的毒性作 用。
• 胚胎毒性的表现:
① 胚胎死亡; ② 生长发育迟缓; ③ 胎儿先天缺陷和畸形; ④ 功能发育不全。
致畸作用:
• 致畸物:能引起妊娠的人或实验动物产生畸胎的外源化学物。 • 试验原理:一般通过观察妊娠母体在胎儿器官形成期接触受试物后胚胎及胎
7. 结果判定
(5) 活胎仔平均畸形出现率(%)=
畸形总数 活胎的总数
×100%
(6) 母体畸胎出现率(%)=
出现畸胎的母鼠数 妊娠母体总数
×100%
判定标准:试验组结果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而 且畸形的出现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可判定外源化学物对 受试动物有致畸作用。
感谢下 载
A :正常雄性仔鼠的睾丸和附睾; B :尿道下裂仔鼠的睾丸和附睾。 (HE ×200)
维持雄性正常 生殖功能的 条件
正常的雄性 生殖器官
正常的神经、 内分泌系统
正常的精神、 心理状态
外源化学物
第二节 雌性生殖毒性
• 一、 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

表1 生殖毒物的危害类别

表1 生殖毒物的危害类别

表1 生殖毒物的危害类别类别1:已知或足以确定的人类的生殖或发育毒物此类别包括对人类的生殖能力或者发育已产生有害效应的物质,或有动物研究的证据,及可能用其他信息补充提供其具有妨碍人生殖能力的物质。

根据其分类的证据来源进一步区分,主要来自人的数据(类别1 A)或者来自动物的数据(类别1 B).类别1 A:已知对人类的生殖能力、生育或者发育造成危害效应的该物质分类在这一类别主要依据人的数据。

类别1 B:推定对人的生殖能力或者对发育的有害影响该物质分类在这一类别主要依据动物实验的数据。

动物研究数据应提供清楚的、没有其他毒性作用的特异性生殖毒性的证据,或者有害生殖效应与其他毒性效应一起发生时,这种有害生殖效应不被认为是继发的、非特异性的其他毒性效应。

然而。

当存在有机制方面的信息怀疑这种效应对人类的相关性时,将其分类至类别2也许更合适。

类别2:可疑人类的生殖毒(性)物或发育毒(性)物此类别的物质应有人或动物试验研究的某些证据(可能还有其他补充材料)表明对生殖能力、发育的有害效应而不伴发其他毒性效应;但如果生殖毒性效应伴发其他毒性效应时,这种生殖毒性效应不被认为是其他毒性效应的继发的非特异性结果。

同时,没有充分证据支持分为类别1。

例如.研究中的欠缺可以使证据的说服力较差,基于此原因,分类于类别2可能更合适。

表 2 哺乳效应的危害类别哺乳效应对哺乳的影响是被单独划分在单一类别。

已知许多物质不存在经哺乳能对子代引有害影响的信息。

然而,己知一些物质被妇女吸收后显示干扰哺乳,或该物质(包括代谢物)可能存在于乳汁中,而且其含量足以影响哺乳婴儿的健康,那么应标示出该物质分类对哺乳婴儿造成危害的性质。

这一分类可根据如下情况确定a) 对该物质的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的研究应指出该物质在乳汁中存在,且其含量达到可能产生毒性的水平;和/或b) 在动物实验中一代或二代的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转移至乳汁中对子代的有害影响或对乳汁质t的有害影响的清楚证据;和/或c) 对人的实验证据包括对哺乳期婴儿的危害.表 1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的类别类别1: 一次接触对人体造成明显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的物质,或根据实验动物研究的证据推定可能对人体造成明显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的物质。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表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表

附件3: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表
一类毒物:苯、氰化物、羰基镍、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非致癌的无机砷化物除外)、锰及其化合物、铬酸盐、重铬酸盐、沥青烟类、
二类毒物:氯、丙烯腈、硫化氢、苯乙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甲醛、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苯胺、金属镍、砷化氢、丙烯酰胺、糠醛、氯仿、2-羟基乙腈、氰化氢、对苯二酚、丙烯醛、五氧化二钒、水合肼
三类毒物:甲苯、二甲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二甲基甲酰胺、苯酚、甲酚、氮氧化物、三氯乙烯、二氧化硫、吡啶、单乙醇胺、硫氰酸钠、乙腈、硝铵、二乙醇胺、亚硝酸钠、高氯酸、甲胺、巴豆醛(2-丁烯醛)、甲酸、异丁醇、三苯基膦、氢氟酸、乙二胺、尾气
四类毒物: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氨、聚丙烯、醋酸乙烯酯、2-丁酮、硫磺、环已烷、丁烯、丁二烯、丙醛、乙酸、乙醛、二氧化碳、丁醇、乙二醇、石脑油、丁醛、异丁醛、甲基叔丁基醚、液化石油气(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乙酸乙酯、异丙醇、已烷、异戊烷、四氢呋喃、正庚烷、四氯化钛、乙苯。

完整word版主要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完整word版主要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3
5
.
.
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扩散性(常温或工业使用时状态)
气态
4
3
蓄积性(或生物半减期)
-
-
1
毒物危害指数
n
)=63
F∑(k·THI=iii=1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高度危害(Ⅱ级)
2、氢氧化钠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有毒物质名称
氢氧化钠
积分指数
文献资料数据
危险分值
权重系数k()
.
附件8本项目主要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1、盐酸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有毒物质名称
盐酸
积分指数
文献资料数据
危险分值
权重系数(k)
急性吸入LC50
33气体(cm)/m
-
-
5
3)蒸汽(mg/m
)
5084mg/m3,1小时(大鼠吸入
2
粉尘和烟雾3)(mg/m
-
-
(LDmg/kg)急性经口50
900
1
1
mg/kg)(LD急性经皮50
无资料
-
刺激与腐蚀性
硝酸液及硝酸蒸气对皮肤和粘膜有强刺激和腐蚀作用
3
2
致敏性
左右时人在低于12 ppm(30 mg/m^3)未见明显的损害。吸入可引起肺炎
4
2
生殖毒性

-
3
致癌性

2
4
实际危害后果与预后
硝酸烟雾后短时间内无呼吸道症状。
3
5
.
.
4-6h后进行性呼吸困难。入院后均有发绀及口、鼻流出泡沫液体。给机械通气及100%氧气吸入。在24h内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 生殖毒物的危害类别
类别1:已知或足以确定的人类的生殖或发育毒物
此类别包括对人类的生殖能力或者发育已产生有害效应的物质,或有动物研究的证据,及可能用其他信息补充提供其具有妨碍人生殖能力的物质。

根据其分类的证据来源进一步区分,主要来自人的数据(类别1 A)或者来自动物的数据(类别1 B).
类别1 A:已知对人类的生殖能力、生育或者发育造成危害效应的
该物质分类在这一类别主要依据人的数据。

类别1 B:推定对人的生殖能力或者对发育的有害影响
该物质分类在这一类别主要依据动物实验的数据。

动物研究数据应提供清楚的、没有其他毒性作用的特异性生殖毒性的证据,或者有害生殖效应与其他毒性效应一起发生时,这种有害生殖效应不被认为是继发的、非特异性的其他毒性效应。

然而。

当存在有机制方面的信息怀疑这种效应对人类的相关性时,将其分类至类别2也许更合适。

类别2:可疑人类的生殖毒(性)物或发育毒(性)物
此类别的物质应有人或动物试验研究的某些证据(可能还有其他补充材料)表明对生殖能力、发育的有害效应而不伴发其他毒性效应;但如果生殖毒性效应伴发其他毒性效应时,这种生殖毒性效应不被认为是其他毒性效应的继发的非特异性结果。

同时,没有充分证据支持分为类别1。

例如.研究中的欠缺可以使证据的说服力较差,基于此原因,分类于类别2可能更合适。

表 2 哺乳效应的危害类别
哺乳效应
对哺乳的影响是被单独划分在单一类别。

已知许多物质不存在经哺乳能对子代引有害影响的信息。

然而,己知一些物质被妇女吸收后显示干扰哺乳,或该物质(包括代谢物)可能存在于乳汁中,而且其含量足以影响哺乳婴儿的健康,那么应标示出该物质分类对哺乳婴儿造成危害的性质。

这一分类可根据如下情况确定
a) 对该物质的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的研究应指出该物质在乳汁中存在,且其含量达到可能产生毒性的水平;和/或
b) 在动物实验中一代或二代的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转移至乳汁中对子代的有害影响或对乳汁质t的有害影响的清楚证据;和/或
c) 对人的实验证据包括对哺乳期婴儿的危害.
表 1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的类别
类别1: 一次接触对人体造成明显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的物质,或根据实验动物研究的证据推定可能对人体造成明显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的物质。

将物质分人类别1的根据是:
人类的病例报告或流行病学研究的可靠和高质量的证据;或
实验动物研究的观察资料,其中在一般低浓度接触时产生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明显
和/或严重的特异性
靶器官系统毒性效应。

下面提供的指导剂量/浓度值(见 4.1.9)可用于证据权
衡评价。

类别2: 根据实验动物研究的证据,可以推定一次接触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根据实验动物研究的观察资料将物质分类于类别2,其中在一般中等接触浓度时即会产生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明显的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

为了有助于分类,下面提供了指导剂量/浓度值(见4.1.9)。

在特别情况下,人类的证据也能用于将物质分为类别2(见4.1.6)
注:对于特异性靶器官系统的两个类别的鉴定易受已被分类物质的影响,或可将物质确定为一般的系统毒物。

应设法确定毒性的主要靶器官并为此分类,例如肝脏毒物和神经毒物。

应认真评估数据,在可能容许的场合下不考虑次要效应,例如肝脏毒物能够产生神经系统或胃肠系统的次要效应。

表2 一次接触剂t的指导值范围
接触途径单位指导值范围
类别1 类别2 经口(大鼠)Mg/kg C≤ 300 C>300
经皮肤(大鼠或兔)Mg/kg C≤1000 2000≥C>1000
吸入(大鼠),气体Ml/L C ≤2.5 5≥C>2.5
吸入(大鼠),蒸气Ml/L C≤10 20>C> 10
Mg/(L·4h) C≤1.0 5.0>C>1.0
吸入(大鼠),粉尘/
烟/雾
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