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推荐文档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的各家学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阳明学派:强调气血运行和消化系统的功能,认为疾病的根本在于土壤瘀阻、内热外寒等因素。
2.五行学派:将人体分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强调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将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归纳为五行的关系调和与失调。
3.望闻问切学派:强调观察症状、辨识证候对病之判断的重要性,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对人体气血阴阳、精神、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确定疾病的治疗方案。
4.通臂派:强调针灸技术和手法,将人体各部位视作一体,通过针刺不同的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中脏学派:强调人体脏腑器官与疾病的关系,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注重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性。
以上这些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医理理论和临床实践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各家学说(重点)

各家学说重点(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自行修改)1.归类编次方式:按方类证: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按法类证: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按症类证: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按因类证:钱璜《伤寒溯源集》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2.七大学派:⑴伤寒学派: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柯琴⑵河间学派:刘完素⑶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意⑷功邪学派:张从正⑸丹溪学派:朱震亨、王履、戴思恭⑹温补学派:薛已、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忠梓⑺温病学派: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世雄⑴伤寒学派:以研究和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⑵河间学派: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症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又称为寒凉派,有“热用河间”之说。
⑶易水学派:以脏腑证候的病机及其治疗作为研究课题,以脏腑寒热虚实的论点来反洗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⑷功邪学派:以攻击邪气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⑸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论治多以补阴为主。
⑹温补学派: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脾,或侧重肾,而善用甘温之味,突出了脾胃和肾命的肢体,是命门理论的研究趋向了深入。
⑺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一个学术流派。
4.刘完素:“诸涩枯竭,干劲皴揭,皆属于燥”5.“六郁”: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
6.李东垣:创建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吴鞠通:创建越鞠丸吴有性:创建达原饮7.叶天士:善发挥奇经八脉辩证8.朱丹溪创建的越鞠丸,是以治疗气郁和火郁位治疗重点。
9.张从正汗、吐、下三法包含什么?答:汗法: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皆属于汗法,除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还包括“灸、蒸、渫、洗涤、烫、烙、针刺、砭射、引导、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完整版各家学说

医家一:孙思邈1、生平:初唐。
2、著作:①《千金要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②《千金翼方》3、学术理论:大医精诚论。
强调医德。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4、学术理论之养生论述:养性和养老,即养生之道和老年保健。
养生之道:①抑情节欲②“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③依时摄养④内视和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⑤食宜、食养、食疗:为了避免酸咸过度,有伤于人,他还主张“学淡食”,朱丹溪“茹淡”。
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
“善养性者线饥而食,先渴而饮。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
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⑥服食、服水⑦养老:老年人的养性及老年人的防治。
5、学术理论之脏腑虚实寒热辨证:每一脏、每一腑都有“实热”和“虚寒”证,而相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实”“俱虚”“俱实热”“俱虚寒”肝湿热-目痛胸满,气急塞,用泻肝前胡汤;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用槟榔汤。
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温胆汤。
6、伤寒温病方论:①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
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②主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
处方用药重在化裁,汗吐下三法为祛邪大法,开表里双解之法。
为后世医家开启了扶正攻下和滋阴润下的法门。
③重视瘟疫,详论防治。
首先他把瘟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重视“辟温”,屠苏酒、太乙流金散、雄黄散、辟温病粉身散、治瘴气方。
详载了四时五脏阴阳毒的病名病机及证治:春三月“青筋牵病”,属肝腑藏温病阴阳毒,以发热、项直、背强为特点;夏三月“赤脉奋病”心腑藏温病阴阳毒,发热、战掉惊动、口开舌破;秋三月“白气狸病”肺腑,体热生斑,或暴嗽呕逆、气喘引饮。
冬三月“黑骨温病”肾腑,里热外寒,恶寒引饮,胸胁腰部疼痛。
四季“黄肉随病”,脾腑,隐隐发热、不相断离、头重颈直、皮肉强痹。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d42812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f.png)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一.学术流派1.学术流派与中医学体系1)传说的“三世医学”《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a.素女脉诀b.神农本草c.伏羲针灸2)早期的学术流派——春秋战国时期a.社会基础b.医学基础c.流派产生,例:秦派:长桑君-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d.学术争鸣3)四大经典问世编制中医学体系的确立(传统思维模式的确立)标志传统思维模式确立a.理论医学——《内经》《难经》(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b.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六经论伤寒、脏腑议杂病、三因类病因、倡辩证论治)c.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概药性、寒热补泻论药理、群臣佐使定方型、七情合和议配伍)2.医家争鸣与学术发展1)阴阳五行学说(关系:阴平阳秘)a.和谐,协调b.互补2)藏象学说3.学术流派划分标准1)学术研究中心2)师传承授体系3)可供研究的著作传世4.四大流派a.河间流派(刘完素)b.易水学派(张元素)c.伤寒学派d..温病学派二.养生学1.先秦两汉养生学“养生”最早见于《管子》而不是《庄子》具体操作a.普遍养生术——日常生活(钻木取火、作舞宣导)b.专门养生术——专题研究(养身、养形?五禽戏A道家养生观(老子)核心“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操作“对应自然,清心寡欲” ,儒学养生观(孔子)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悟者天成——和谐养生,《内经》养生观生长壮老已是客观规律a.先天:遗传因素b.后天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精神状态养生应顺从四时阴阳,四时起居作息和精神状态,生、长、收、藏四时养生规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养生学(1)特点a.受儒、道、佛影响b.理论和方法的集成c.和谐养生的发展——“形神协调”d..治未病“观”的发展e.专门养生术与日用养生的结合 (2)医家葛洪a.伤损必先“复故”b.延养自须“得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之道(宝精行气《抱朴子内篇》、守一存真、护身服食)c.养生“不绝人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a.“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凡事应适度、中和形神和调b.“人之寿天不在天,善养生者长寿”“养生之法,但莫伤之”c.十二少(少死少念少事少欲少笑少语少乐少愁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多的危害d.《导引经》以“食气,保精,存神”为上士e.吐纳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孕妇及小儿养生养生宣导术a.重视养生治未病的思想b.提出辨证施功的证治体系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三.先秦两汉病因病机理论先秦——经气郁滞的病机内经——重视正气,正邪相争决定人之安危1外感热病的传遍a.由表入里b.表里同病2五脏病的传变a.移皆有次(顺传传其所胜,逆传反之)b.或其传化不以次3阴阳虚实病机a.阴虚内热b.阴盛内寒c.阳虚内寒d.阳盛外热4其他病证的病机论述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肺咳——肺寒咳逆痿躄——五脏因肺热叶焦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衄血、后血、血积——络伤血溢伤肝——气血痰滞呕胆——胆液泄,胃气逆薄厥——大怒而血菀于上气虚证——上气、中气、下气不足癃闭、遗溺——膀胱不利、不约老年病——阳气衰乏,下虚上实5病机十九条魏晋南北朝病因病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脏腑病机学说脉经气动病机学说四.魏晋南北朝医经的整理和研究(一)全元起《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 (二)王冰与《素问注》“气动”脏器的变乱的病机学说1.整理编次2.补遗七篇(天元经大论、五行运大论、文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经大论、至真爱大论)3.注释阐发a.阐发运气b.亢害承制——过极反似胜亡之化c.阴阳互根d.升降出入e.郁证治疗f.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三)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之专题研究,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以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法,由《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整理成(四)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1.首创对《内经》全面分类,将《素问》《灵枢》结合起来2.保持原貌,未将其他资料充实进来3.阐发精当a.强调命门藏精,左肾右命门b.阐发“知五”养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知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珍)c.剖析热病机理(五)王叔和著《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1.《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确定了脉诊的寸关尺部位,并分列脉象24种,以脏腑为纲,以虚实为目,分析疾病发作轻重时间,传变专柜,症状变现,情志变化,经络病变,系统脏腑病机2.编次整理《伤寒论》a.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芳纶b.主用清解善于养阴生津,表里双解c.重视瘟疫(六)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1.收录《伤寒论》于《千金翼方》中2.用方正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创伤寒三纲之说“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五.本草学的成就(一)本草学的雏形a.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b.《山海经》大量药物记载(二)《神农本草经》成书核心:药性理论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吴普本草》载441种,《李当之本草经》(三)本草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自然属性《雷公炮制论》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0种,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介绍了诸病通用药(四)本草学的新进展对药性作用全新整理研究宋代官修本草金元医家的时间(五)本草学的总结本草学的成书,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六)本草学的气味学说(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气味学说是本草学的重要标志)1.传统思维模式是本源a.直观思辨b.取象比类c.整体观念2.内经奠定了理论基础3.药物气味是升降浮沉的集成4.气味合和是产生疗效的基础5.伤寒杂病论是气味运用典范6.复方产生新气味和作用7.气味治病之理——以偏纠偏8.药物气味认识尚不统一六.经方的演变和经验方的兴起1.经方a.泛指临床医著及方书的方剂b.经典中记载之方c.专指伤寒论之方经验方——时方,临床医生根据需要创制的方剂方证用方的指征和依据2.经方的应用和衍变,经方的特点:药味少药效好药精效宏,一药多用,方证相应(1)伤寒论方的应用,用法不用方,加减a.效不更方,不效也不更方b.效亦更方,不效即更方c.用药少而精 (2)难病详察病机,开拓思路(3)结合临床,善于总结(4)《论》《略》互参3.经验方的兴起(方术影响、临床需要、搜集民间方、本草学发展)4.经方与经验方的区别经方经验方药味少多药性峻猛缓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视辩证,推求病机以方测证,有是证用是药组方严谨松散主治明确不严格煎服方讲究不严格孙思邈生平著作:孙思邈,唐初医学家,著有《备急千斤要方》《千金翼方》为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学术思想大医精诚论对学习医学者提出要求a.熟书医籍,涉猎群书b.博学多闻,虚心求教精益求精c.反对肤浅之风(在医疗实践中提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提出医生职业道德标准a.首先必须有恻隐之心,对病人普同一等,把他们的痛苦当做自己的事来对待b.其次,救治必须一心一意,无欲无求;谦虚敬慎尊重通道(一) 集养生学说之精要孙思邈养生内容可归纳为养性和养老两方面,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各个方面,反映了他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医学思想,养性即养成良好的习性,以期却疾延年,包括啬神、养形、导引、言论、隐身、房事、反俗、医药、禁忌十要点,抑情节欲,尤其强调a.抑情养性——请与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不浮思妄想可避免许多情志疾患b.慎言语——可以养气c.节饮食——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适当运动队人体健康有益——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食经,行走踌躇,摩腹消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依时摄养——春(晏卧早起)夏秋(侵夜乃卧早起)冬(早卧晏起)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内视、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之法,食宜,食养,食疗食宜a.食不欲杂,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葅菜b.主张学淡食c.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d.夜勿过醉饱,食物精思,为劳苦事食治a.食养——用饮食以养脏腑之气,五行相克之理如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b.食疗——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用事平疴,释情遗病为良工,服食、服水——服饵方药,以期益寿济命 ,养老老年人的养生,也包括老年病预防治疗三、伤寒温病方论(论广义的伤寒论) 1、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三纲(桂枝、麻黄、小青龙);学宗仲景,博采众方三阴三阳编排论述2、全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开表里双解之先河;扶正攻下,滋阴润下3、重视瘟疫详论防治,辟温,增补儿妇伤寒论治四、对方剂学的贡献1、集唐以前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古方小建中内补当归建中汤3、创制新方千金苇茎汤。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必考

孙思邈养生十要:啬神,爱气,养形,导引,饮食,言论,房事,反俗,医药,禁忌饮食要适度,定时定量均衡,合理搭配。
孙氏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化裁古方:调胃承气汤+生地、大枣=生地黄汤小建中汤演变为:内补当归建中汤、前胡建中汤、内补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乐令黄芪汤等,治疗各种虚劳证。
著名方剂:小续命汤,苇茎汤,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温脾汤,温胆汤,神曲丸(磁朱丸),防风酒,独活酒。
钱乙肝实热:泻青丸肺气虚:阿胶散。
肾虚证:地黄丸。
钱乙制方用药特色:善用丸散,创制新方,顾护脾胃,喜用药引,用药柔润平和,力戒呆补峻攻,反对妄攻误下。
刘完素火热论核心论点:六气皆能化火。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六气皆能火化、五志化火的共同病理机制:阳气怫郁防风通圣散配伍特色:-[1]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伍,辛凉解表;-[2]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火热病,使“火郁发之”;-[3]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并举,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
刘完素治疗火热病的方法:以表里为纲辨治火热病,表证(辛凉或甘寒)用辛凉或甘寒解表,宣散郁结;表证兼里热,用防风通圣散或双解散解表清里;里证(下法,清法)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若热毒极深,波及血分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热邪在半表半里用柴胡汤和解。
加减小续命汤:(中腑证)疏风清热大秦艽汤:(中血分)血弱不能养筋所致的手足不能动,舌强不能言语的中风。
汪昂《医方集解》称之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地黄饮子:补肾张元素阐发中药理论:升降浮沉、气味补泻、归经学说、中药分类、制方大法升降浮沉:对中药气味升降理论进行发挥。
气薄者未必尽升,味薄者未必尽降。
泄火药物: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
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黄连佐之,胆经亦然。
黄柏泻膀胱火。
黄柏配知母,清下焦热。
张从正吐法含义:指催吐等具有上行作用的治疗方法,促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的排出。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总论: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尤怡,钱潢(以法类证)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荆山浮屠:罗知悌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八、丹溪学派养阴九、温补学派宋《局方》温燥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明温补清寒凉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华佗神方》孙思邈著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中医各家学说

学术上提出了〝阳非有余,阴本不足〞的观点,善
医
用温补,提出治疗阴阳精气虚损,应从阴引阳、从阳
引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养阴治形、善用温补
各
等诸多观点,但其温补而不偏执,在补法运用方面较
前人更完善。
家
至今,张氏的学说不论在理论上和临床上仍有很高
学
指导意义。同时,也应当看到,张氏崇尚温补,是为了
力挽时弊,时有过于偏激之词,故亦有后人对张氏观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类经》三十二卷,将《灵》《素》的精华合而为一,并
综述百家,剖析疑义。此书分为12类,即摄生、阴阳、藏象、
中
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 通,共390条。
医 《类经图翼》十五卷,包括运气、经络、针灸等内容。 各 论宗《内经》并附有图象。
《类经附翼》四卷,包括针灸赋、医易、律原、求正录
说
点持异议,后世姚球的《景岳全书发挥》、陈修园的
《景岳新方砭》、章楠的《论景岳全书》为其代表。
[复习思考题]
中
1.简述张介宾认为〝阳非有余,真阴 医 不足〞的基本原由。
各
2.思考张介宾与朱震亨学说的异同。
家
学 3.张介宾治疗阴阳虚损的特点及经 验。
说
现了一方的偏盛偏衰,破坏平衡而致 学 病,就是由常到变。
说
中
比如说:〝属阴属阳者,禀受之常 医 也;或寒或热者,病生之变也 〞,〝 水 各 火得其正则为精与气,水火失其和则 家 为热为寒。〞
学
说
与上述相反,由变至常则为机体的
中 康复过程,景岳所说的〝扶阳抑阴〞 和〝补阴抑阳〞就是促进阴阳由变
医 向常转化的措施。
则何尝不补气。〞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的七大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温热学派(一)、总论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1、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病机十九条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2、脏腑的本气: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
本气虚的表现: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3、对中风的认识:心火暴盛,肾气虚衰。
4、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
5、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6、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7、外感火热证,表证兼有内热可用表里双解法法,代表方为防风通圣散。
8、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遗症。
9、提出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卓见,创制芍药汤。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吐法。
3、大承气汤加姜枣煎服,名之曰___调中汤___,专治___中满痞气、大便不通__。
4、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四)、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1、论述脾胃的主要内容: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五)、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1、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
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
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脾、肾、肝的虚衰证侯。
三阴病变症状表现形式有二,“阳从内消”、“阳从外走”。
治疗强调以调中为主。
(六)、朱震亨(字彦修)1、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二、学术理论(一)大医精诚论强调医德是中医学的优良传统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在医疗实践中,孙氏提出了一句珍贵的名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二)养生论述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运动是摄生养性的重要方面,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孙氏还主张每于食讫,行步踌躇,并以手摩面及腹,使饮食易消,若“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适当的运动,不仅促进气血的运行生化,也有助于疏治病邪。
3.依时摄养3、“依时摄养”孙氏认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人居天地气交之中,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故顺应自然,依时摄养,对于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5.食宜、食养和食疗孙氏又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
孙氏还提出进食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进食时为七情所伤,或强力劳苦,不仅损伤脾胃,对全身气血也有影响。
积极提倡食疗。
他说:“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7.养老孙氏认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
体力上不宜“强用气力”、脑力方面不应“大用意”。
在饮食方面,切忌“贪味伤多”,“常宜清甜淡之物”。
又“常宜温食”,且当保持“常不饥不饱、不寒不热”。
两宋时期《小儿药证直诀》,由其学生阎季忠搜集钱乙生前论述、方剂编辑而成。
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二、学术理论(一)明析儿科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血气未实”是小儿的生理特点。
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
“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也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出现虚实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
“易寒易热”是说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血气未实”,既易阴伤阳亢而表现热的证候,又容易阳衰虚脱而出现阴寒之证。
(三)论治疳证的经验“疳”证是小儿慢性消化不良和营养失调所造成的证候群的总称。
钱氏认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
金元时期一、生平和著作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
《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
成书于1182年,是刘河间最主要的医学著作。
把《内经》有关病机理论与运气学说联系起来,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二、学术理论1.六气皆从火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皆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的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了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2.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志过度则劳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3.六经传受皆为热证“主火论”是刘河间学术理论的核心。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为其主要观点,说明了火热病证的多发性及普遍性。
(四)亢害承制在自然界和物类生存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生化和制约的现象,从而保证各个事物及相互之间的相对平衡。
如果某一方面发展过亢或不及,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变乱。
《内经》称这种现象为“亢害承制”,张元素一、生平和著作张元素,与刘完素同时代而年辈较晚。
张氏在脏腑辨证、遣药制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传张氏之学者,有李杲、王好古、罗谦甫和张氏之子张璧诸家,私淑者亦众,世称“易水学派”。
二、学术理论(1)气味厚薄:药物的升降浮沉等作用和其气味的厚薄有很大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2)与炮制的关系:“凡为熟升生降”根升梢降”。
4.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李杲一、生平和著作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
二、学术理论(一)论述脾胃李氏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颇为深刻的论述,由此而确立他的脾胃内伤学说。
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元气的盛衰。
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王好古(二)“内已伏阴”说王好古论内感阴证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
虽然王氏认为外感、内伤皆与阴证形成有关,但他强调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的“内已伏阴”才是阴证发病的基础与关键。
罗天益师事李杲,旁参诸家,博采众长,是一位既精理论,又善实践的医家。
张从正一、生平和著作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二、学术理论张氏潜心研究了《内经》《伤寒论》等经旨,深切地感到除病必须祛邪,祛邪必须依靠汗、吐、下三法,张子和三法的外延运用,大大高于我们对汗、吐、下的习惯认识,故其自述“三法可兼众法”,他的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的医学理论,充实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二)论天、地、人三邪发病张子和所称“三邪”,指“天地人邪三者”。
指出:“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三)贵于血气流通张氏运用汗、吐、下三法的主要目的,虽意在攻逐致病因素,但通过攻邪,可改善气血壅滞的病理现象,达到促使气血流通的治疗效果,确是张氏之卓见。
三、治疗经验(一)祛邪三法汗吐下三法是张氏祛邪治病的重要方法。
张从正认为,要真正起治病却疾作用,离不开此三法,所以他说:“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9])他平生对三法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论三法,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1])。
关于三法的适应范围和具体运用,是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颇具独特见解。
朱震亨一、生平和著作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
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丹溪的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脉因证治》,流传的《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系门人将其临床经验整理而成,其中,《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为其代表作。
《格致余论》提出保护阴精为摄生之本。
二、学术理论丹溪力砭习尚温燥之时弊,对人体生理病理颇多阐发,颇有创见。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由于情欲引动相火,致相火妄动,使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亢进的状态,并非指人体真阳之有余。
基于此,丹溪认为阴精之难成易亏,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体容易发病之关键。
(二)相火论朱氏对相火的论述,包括两方面:1.相火为生命之动力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引起相火之原因,主要是人之“情欲无涯”。
概之,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丹溪所言之相火,为人体功能活动的推动力,对人体十分重要。
故丹溪的相火论,也是其滋阴降火法及预防、摄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王履一、生平和著作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别号抱独老人,元末明初医家二、学术理论(一)对“亢害承制”的阐发王氏认为从生理言,人体存在一个“亢而自制”的机制;从病理言,若无亢,或“亢而不能自制”,均是发生疾病之机制。
若有这种情况发生,需用汤液、针石、导引之法助之,制其亢,除其害,以恢复脏腑之间的动态平衡,达到除疾之目的。
(三)对阴阳虚实补泻的发挥寒客于表,故汗之愈,下之则表邪入里而病重;里热内炽,当下其阳热,坚其阴津则愈,汗之则反助其热,重伤其阴故病重。
他指出:“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
”认为火乃木之子,子火能助母木而致肝气亢实,此即“子能令母实”之义。
如治以补水泻火,使水胜火,子火势退而不助母木,则木气自衰;而水为木之母,此为“母能令子虚”之义。
所谓虚,是指抑制其太过而使其衰也,运用补水泻火之法,使火退则金不受火克而制木,土又不受木克而能生金。
虽不补金,而金自受益,所谓“不治之治”。
(五)首创真中、类中说明代(一)重视温补,探索肾命。
薛己一、生平和著作薛己,字新甫,号立斋。
二、学术理论(一)治病求本薛己认为“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所谓治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辨证施治的原则,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无论内伤、外感之证,都必须掌握疾病发生之本源。
二是指调治脾肾为治病之关键,他说:“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
”李时珍一、生平和著作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
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
李时珍的著作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
1.方药基本理论(4)升降浮沉:总结为: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根升梢降”或“生升熟降”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