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合集下载

关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的理论解析

关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的理论解析

关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的理论解析前天写了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点,很多朋友搞不懂与《内经》“阴平阳秘”的差异点,其实不管是张介宾的“阳常平阴不足”还是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都是常见的病理状态情况,而“阴平阳秘”是《内经》倡导的最佳动态平衡状态,“阴平阳秘”中的平、秘都是一个意思,平衡。

“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的相对平衡。

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阴平);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阳秘)。

再来看明末医家张介宾倡导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重点地论述了元阴与元阳(或称真阴与真阳)的实质关系,并进一步把真阴真阳归属于命门之水火,创制了左归和右归等方剂,运用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法,从而成为温补学派的中坚。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是以元阴元阳互根为基础,体现了《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思想。

他认为,阴不能没有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没有阴,无形便不能载气。

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故阴阳二气不能有所偏,不偏则气和而生,偏则气乘而死。

阳为阴的主导,阴为阳的基础,所以在生理上元阳、元阴两方而都是必要的,朱丹溪立“阳有余阴不足”及“阴虚火动”之说,后人拘守成法,不能分辨虚实,妄用寒凉攻伐,以致贻害无穷。

景岳欲敦其偏,一反丹溪“阳常有余”之说而谓“阳非有余”。

盖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惟阳,既失而难复者亦惟阳也,此为其温补立论的根基。

张氏进而把阴阳都归属于肾之命门,认为人一身阴阳之消长,皆由乎命门之水火。

他说:“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命门者水火之府,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

”这样把阴阳归一,较之把阴阳分属于左右两肾更符合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也使得命门学说更加完整具体,可以说张景岳在这方面的论述丰富,并发展了丹溪火论学说的理论。

浅析“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治未病思想

浅析“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治未病思想

李峰 ,通讯 作 者 ,教授 ,博 士生 导师 ,北 京中 医药 大学 中医诊 断系 。
基金项 目:
国家特 色专 业建 设项 目 ( S 0 7 T26)
编 号 :E 10 16 修 回 :2 1-72 ) A 15 3 1( 0 10 —1
浅 析
张 乐
“阳 有 余 阴 不 足 论 的 治 未 病 思 想
a p y n e t ie s , i i a e ic s e et e r f r ai g i u u efo d fee t n ls I i a e , e 馏 i i p l i g i t t a s a e wh l t s p rd s u s d t o y o e t f t r r m i r n g e . n t s p r Ov r to r d eh p h h t n n a h p s ma n
p i tt u r , i e s Yn i o n o k d e p r I n tt 4 n y n e r t we mu twi h i h a  ̄ a d Y n n o n o J n f e wh l L s i sp itt i n y s e m. fwe wa o In Pig a g s c e , s n t er e r i e n a g X/ , te s r n i o p l gDa x n t r v n o d J n fr , i h i e s n eo te t g i t r r v n emat r f o a p n d r a u eYi q , r p i o i op e e t we u e wh c s e c f r ai f u e t p e e t t n t p e e . a n l f i s n nu o h t eo h

浅析“阳常有余”与“阳非有余”之争对临床诊疗和养生的指导意义

浅析“阳常有余”与“阳非有余”之争对临床诊疗和养生的指导意义

天水谷 精气 的不 断濡 养 , 十 四 、 到 十六 岁 时 , 阴气 开
始逐渐 成熟 而可 与 阳气 相 配 , 四十岁 后 阴气 已亏虚 自半 , 五十 、 六十岁 后则 已亏耗矣 。
4 .人 常 阳 动 , 耗 阴精 。在 外 界 物 质 环 境 影 易 响下 , 心 易动而致 使 “ 人 人之 情欲 无涯 , 此难 成 易亏 之 阴气 , 之 何 而 可 以供 给 也 ” 若 。同 时 , 常 处 于 人 “ 阳动” 态 中 ,温 柔 之 盛 于 体 , , 是 铁 汉 , 不 为 动 謦 谁 心 也 ” “ 动 则 相 火 亦 动 , 则 精 自走 , 火 翕 然 而 ,心 动 相
寒 凉药 物攻 之 。故 在 治 法 上 强 调 “ 补 阳者 , 于 善 必 阴 中求 阳 , 阳得 阴助 化生无 穷 ; 则 善补 阴者 , 必于 阳 中求 阴 , 阴得 阳升 而泉源不 竭 ” 倡导 益火 涵 阴 。 则 ,
三 、 阳 常有余 ” “ “ 与 阳非 有余 ” 争对 临床 诊 疗 之 和养 生 的指导 意义
疗 和养生 具有 重要 的指 导意 义 。

观 点 , 出“ 提 先天 因气 以化 形 , 阳生 阴 也 , 天 因形 后
以化气 , 阴生 阳也 ” 。
2 .物生 于 阳, 非 有 余 。 张 介 宾 在 《 经 附 阳 类 翼 ・ 宝论 》 大 中从 形气 、 热 、 火三 方面 对 阳气 的 寒 水
( ) 火之 辨 : 水火 者 , 为 阴 , 为 阳也 。造 3水 “ 水 火 化 之权 , 在水 火 ” “ 之 所 以行 , 非 阳气 所 主 , 全 ,水 熟
此 水 中有 阳气耳 ” 即水 能 生 物 , 于 有 阳气 , 能 , 在 水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对现代糖尿病论治的启示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对现代糖尿病论治的启示
元 1 8 —1月为 例 说 明 之 。他 在 《 物 余 内 阴难 于形 成 而 易 于耗 损 。朱 丹 格
浙 江义 乌 县 ) , 金 元 四大 家 之 论 》 人 为 中指 出 “ 天大也 为 阳 , 而运 于地 溪说 :人 之生 , 子 十六 而 精 通 , “ 男
因素而发 病 。先天 禀 赋不 足 、 腑 阴不足 。 脏
者, 自瘦 自汗 , 便 硬 , 便 数 ; 大 小 火
柔 弱是其 内在 因素 。“ 阳有余 阴不
同 时 , 丹 溪 亦 将 这 一 理 论 甚 于下 则 为 肾 消 , 则 烦 躁 , 朱 病 小便
。 消 足” 是丹 溪 阐述 人体 阴阳的基 本 观 用 于对 消渴 病 的 辨 析 。朱 丹 溪 在 淋 浊如 膏 油 之 状 … … ” 因此 , 点 。丹溪 认 为 “ 阳有余 阴不 足 ” 是 《 即 丹溪心法 治要》 中指 出, 消渴 之 渴 病 为本 虚 标 实 , 阴虚 火 旺 。
日属 阳而常满 , 月属 阴而 常 亏 的 自 加重 不 足之 阴 , 此 , 尿 病 基 本 如 糖 然 现 象 , 系 到 正 常 人 的 生 理 变 病 机为 阳有 余 , 不 足 。 阳 常 有 联 阴
中医 一 般 认 为 糖 尿 病 隶 属 于 化 , 则认 为 “ 人受天 地之 气 以生 , 天 余 , 要 是 指 气 实 、 甚 为 主 , 主 火 朱 祖 国 医学 中 “ 渴 ” 畴 , 为 “ 消 范 认 消 之 阳气 为 气 , 之 阴气 为 血 , 气 丹溪 在 《 溪 心 法 》中 指 出 “ 、 地 故 丹 渴 渴” 的病 因多 为 先 天 禀 赋 不 足 、 脏 常有余 , 常 不 足 。 因 日明 于 月 , 热 中 , 在里 也 ”, 盖火 甚 于上 为膈 “ 血 ”

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2292 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 2023,Vol.16,No.11㊃争鸣㊃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级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0190529)作者单位:150006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梁萌(硕士研究生)㊁姚卓茜(硕士研究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姚美玉㊁曲秀芬)作者简介:梁萌(1995-),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妇科杂病研究㊂E⁃mail:1511490430@通信作者:曲秀芬(1960-),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妇科杂病研究㊂E⁃mail:quxiufen2006@从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梁萌 姚美玉 曲秀芬 姚卓茜【摘要】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是‘内经“ 阴液平顺,阳气固守”思想的发展和成熟㊂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处于经断之年,阴阳失稀致病之症㊂本文以张景岳 阳非有余㊁阴常不足”立论,溯源该理论内涵,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演变及诊治原则㊂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责于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发生于肾虚,与心㊁肝㊁脾等密切相关㊂ 阳非有余”,亏在脾㊁肾,包含了元阳乏源,五脏不安㊁脾肾阳虚,气血乏源致病; 阴常不足”,亏在心㊁肝㊁肾,囊括了肾阴不足,冲任失养㊁心肾不交,升降失和㊁肝肾同病,疏藏失职致病㊂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当以平和阴阳为核心,兼五脏辩证,可从温真阳,五脏皆安㊁补肾阳,同补后天㊁填真阴,通盛冲任㊁补肾阴,上济心火㊁益肾水,疏养肝木等角度进行调治㊂【关键词】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 围绝经期综合征; 肾阳; 脾肾; 肾阴; 肝肾; 心肾【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11.023 围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是妇人天癸衰竭之时,卵巢细胞衰退,卵泡缺如或发育不良,引起的躯体㊁精神㊁心理等综合症候群,西医多予激素疗法[1⁃2]㊂寻古书,合西医,MPS 多见于 脏躁㊁绝经前后诸症㊁不寐㊁骨枯”等病证,中医认为其与肾 天癸 冲任 胞宫相关,应用中医药疗法,疗效确切㊂郭志强教授[3]认为妇人经㊁带㊁胎㊁产㊁皆伤血㊁耗血㊁动血㊁散血,致阴虚血损,阳无生源㊂故妇人一生不离气血㊁不离冲任㊁不离阴阳㊂本文主要仰借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理论探析MPS 的中医病机及治法治则,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㊂1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之流变及深蕴1.1 阳常有余” 阳非有余”之流变朱丹溪认为 君火㊁相火㊁命火”为人身三火㊂君火为神明之火;命火是人身真阳;相火则源于命火,为日用之火㊂基于 道心人心㊁天理人欲”等话题,提出了人欲不节见 相火之妄㊁煎熬真阴㊁扰动精室”,故 阳常有余”,阳是相火㊂张介宾对朱丹溪的 阳常有余”持有批判态度㊂‘素问“中见: 气始而生化 气终而象变”,人体的生命运动由元气催动,元气自始被消耗,直至殆尽㊂而元气之根在命门,在水火之宅,在一身生化之源(肾精),‘真阴论“中述: 命门居于两肾之中 消长系焉㊂”故元气暗耗,命门亦虚,阴阳并损㊂人体生长壮老已,主责之于阳;从天癸至至形老体衰,真阴源于真阳,故阳难得易失,常显不足㊂张介宾认为命门属肾精㊁阴阳为一体, 阳非有余”阳是真阳㊂1.2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之深蕴张介宾曰: 命门为天之一所居”,中含水火,可分阴阳㊂阳,于人体而言,堪比 天之大宝㊁一丸红日”,万物生㊁发㊁盛,衰㊁竭尤乎于阳, 阳来则生,阳去则死”㊂从行气论 形本属阴,而凡通体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人身冷如冰乃阳气离决,人失阳气则折寿而不彰;从寒热论 春夏之暖为阳”,春生夏长,阳养万物;从水火论 水中生物者,赖此一也,水之化气者,亦赖此一也” 水由天之阳气所化生,生于阳,源于阳”;万物造化,皆源于水火, 水为阴,火为阳”,水源于火,阴求于阳,故彰显了阳气之要㊂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衍生㊁可润腑㊁可化神㊁可生髓化血㊁可生化元气㊂张氏认为 阴精可用,然常不足”㊂‘真阴论“言之:真阴之象,象为形体,基于阴为精㊁精化形;真阴之脏,脏兼六腑,五液皆归精,五精皆归肾;真阴之用,以养命门精气,人体阴阳;真阴之病,病在肾中之水, 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叠出”;真阴之治,治病必当求本,补脾不如治肾,取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意㊂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22932 从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理论解析MPS发病2.1 阳非有余”,亏在脾㊁肾2.1.1 元阳乏源,五脏不安 ‘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载: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阐述了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阳是命门之火,是立命之根㊂肾藏精,精化髓,髓于骨中,骨依髓养,见骨坚固有力;张介宾言 气为阳,阳主神也”故脏腑阳气盛则神安;肾阳充盈,可化阴,化水,化万物,见月水有源则来㊂现代研究发现,素体偏寒或者久居寒湿之地等因素致肾阳虚者,较其他证型少见,但仍不可忽视[4]㊂班秀文教授[5]认为本病关乎五脏,总责于肾,元阳乏源致月经通行固藏不济,肾阳不济致水饮凌心㊂故用药多依古籍予 肾气丸㊁鹿茸茴香丸类,以补阳之不足也”㊂2.1.2 脾肾阳虚,气血乏源 ‘傅青主女科“中记载: 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不能化,肾非后天不能生㊂”脾阳充盛,有权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肾阳有余,才能温煦推动脾阳运化,寒来暑往,温养不息㊂有学者提出肾阳虚者,容易水不暖土,脾土不暖,损及真阳,见浮肿㊁畏冷㊁苔白㊁脉沉等脾肾阳虚之症[4]㊂李光荣[6]认为MPS者多饮益阴药物㊁喜冷贪凉等,滋腻碍胃,郁遏阳气,致脾肾阳虚,见月水难下㊁经不受固㊁髓虚骨枯㊁神不舍脏等症㊂2.2 阴常不足,亏在心㊁肝㊁肾2.2.1 肾阴不足,冲任失养 李中梓在‘乙鬼同源论“中提出: 肾为北方壬癸 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故肾为天癸,潜藏于海底,海藏阴水,可滋养精血㊁濡养冲任㊂更年期患者诸症之因,如‘类经“所言: 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㊂”郝闻致等[4]对MPS的证候模型分析得知,MPS患者根据体质偏颇,可分为阴虚㊁阳虚,其中以肾阴虚为主㊂夏桂城[7]㊁周惠芳[8]认为妇人七七之年,天癸即竭肾中水亏,引起冲任㊁阴阳㊁脏腑失于维系,从而引发本病,其中肾阴不足,冲任失养为MPS发病的根本原因㊂2.2.2 心肾不交,升降失和 五行学说记载: 水为阴,在下,属肾;火为阳,在上,属心㊂”‘素问“的 气交”理论记载,水火相济,尽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待心阳以温暖,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得肾阴以滋养,心肾相交,阴阳才能平和㊂基于MPS常见证型证候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肾不交型涉13.7%,以盗汗㊁易怒㊁潮热面红等5项证素为主要特点[9]㊂现代医家高慧教授[10]提出,女性在五七至七七之间多真阴不足,天癸渐竭而经血停止;心肾二脏 水火㊁精神㊁升降”失和,见心阳不制不得眠;心神失养㊁神无所依见情志生变;或见一系列他症㊂2.2.3 肝肾同病,疏藏失职 叶天士言: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㊂”人静血归肝,肝藏血,且疏泄有时,则经调;魂潜藏于血,血盈魂归,则得眠;精藏于肾,可濡养肝木,肝气条达,情志得畅㊂而‘灵枢㊃天年“中记载 五十岁,肝气始衰”,‘素问“中亦见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㊂故围绝经期女性多因肝气衰㊁阴气半而发病㊂杨敏等[11]基于MPS肝郁㊁肾虚及性激素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肝郁与雌二醇升高呈负相关,与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呈正相关,肾虚与之则反㊂激素变化可能是MPS患者肝郁㊁肾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而肝郁㊁肾虚则是MPS中医病理的中心环节㊂梁晓春[12]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肾虚肝郁血瘀;班秀文教授[4]亦认为MPS病在五脏,以肾为主,阴精亏虚,相生不足,共致肝肾两虚,精血同病,疏泄固藏失职致病㊂3 基于”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治疗MPS3.1 温真阳,五脏皆安凡妇人于四旬外,多表现月经不调,或多或少,带下量多,腰膝酸软,腹冷阴坠等真阳亏虚之象㊂祝味菊‘伤寒质难“言: 阳不患多 则当首重阳用㊂”人身当以阳为要,治阳为首㊂‘景岳全书㊃新阵八方“中记载的右归丸为 温补阳气”的代表方剂,基于六味,摒弃了其渗利结构,取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㊂一者加枸杞子 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鹿角胶大补精血;菟丝子助阳固泄㊂再者,取八味丸之附桂与熟地同用,温补命门;杜仲㊁当归调补阴阳,全方多温补之药,使七七之年得阳而生,后世称之为 补肾回阳之剂” 能发五脏阳气”㊂李玲慧㊁张添昊等[13⁃14]研究发现右归丸会阻碍脂肪分化㊁抑制骨髓PPARγ㊁C/EBPβ㊁C/EBα蛋白表达,从而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髓微坏境,其证实了右归丸治疗围绝经期骨质病(肾主骨生髓)的可靠性㊂右归丸药物可以促进肾阳虚小鼠体促卵泡刺激素生成[15];促进新卵产生且具有较强的促雌二醇作用[16];亦可通过影响小鼠卵巢SIRT1改善肾阳虚小鼠的卵巢功能[17],为其治疗围绝经期经水不调㊁血管反应㊁骨乏无力等症(肾主藏精)提供了依据㊂张帆教授[18]取右归之理,自拟更年汤用于临床以填养经血之海,长髓府精气,滋养神本,阳甚虚者酌加肉桂㊁鹿角霜㊁肉苁蓉㊂阳虚者,其他治疗或灸法㊁或药食㊁或调养,终见经调㊁神安㊁骨强㊂3.2 补肾阳,同补后天‘景岳全书“云: 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之为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之为资㊂”唯此脾肾皆旺,而女子七七之年,脾肾衰减,见血海亏虚㊁经水难下;阳虚固摄无权㊁或崩或漏;精生无源㊁髓虚骨枯;脾肾阳虚㊁肢冷神倦等,遇此症者 贵在补脾胃以滋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用药以党参㊁白术㊁五味子㊁补骨脂㊁黄芪㊁肉桂等为主;用方以理中丸㊁归脾汤㊁温经汤㊁补中益气汤等加减;用穴以命门㊁神阙㊁神门㊁三阴交㊁百会等为著㊂现代医家韩百灵自拟补阳益气止崩汤,以补脾胃,养肾气,固摄冲任㊂方中大量熟地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值㊁提高机体造血因子的活性,完成造血功能[19⁃20],加止血圣药地榆,使血止血存㊂益肾健脾化瘀方亦可以提高患者雌激素水平,补精生之本㊁髓生之主,治疗MPS患者骨枯骨不坚证[21]㊂陈伟[22]用回阳针法治MPS患者脾肾阳虚之症,一则用火针㊁烧山火针,温壮阳气;一则利用经络腧穴大补人身之阳㊂火针阳脉之海(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脉,配气海㊁关2294 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元㊁中脘㊁下脘四针,疗效确切,气海一穴暖全身,可培元补虚[23],关元为补肾壮阳,调理冲任之要穴,缓解MPS症状[24]㊂此外,温针灸㊁隔药十字灸㊁脐周八穴艾炷灸[25⁃27]等,亦可填精血髓海㊁调经水㊁实四肢㊁强腰膝㊂3.3 填真阴,通盛冲任‘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㊂”若妇人年近四十,天癸亏竭,任闭冲萎,出现经水紊乱㊁烘热汗出㊁腰膝酸软等肾阴虚证㊂六味地黄丸虽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吴医汇讲“称其 制方周备,兼补五脏 为万世不易之祖方”,因此广用于肾阴亏损者㊂方中 三补”补肾水㊁补肝阴㊁补脾固精,调逆癸水竭,任闭冲萎以治本;唐宗海言: 利水则阴益畅”,故有茯苓㊁泽泻,加丹皮 三泄”,泄肾浊㊁泄脾湿㊁清泄虚热以治标㊂六味地黄丸中铁㊁锰㊁锌㊁铜等物质可抗衰老;此方亦可清除自由基㊁改善体内自由基代谢㊁增强免疫力㊁调节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提高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28],使其年老而不衰,改善自主神经㊁精神神经紊乱等症㊂‘景岳全书“中左归丸取六味之意,去三泻加鹿角胶纯阳 益血填精髓;龟板胶纯阴 退孤阴阴虚劳热,一阴一阳㊁峻补精髓,徐镛称鹿角胶㊁龟胶为 补督任之元”;加一杞一子一膝,枸杞助熟地黄最妙;菟丝子填精益髓,协山药固涩肾精;徐大椿认为牛膝在补阴血,引诸药下行之余,可 兼利二便”,故左归丸被后世称之为 三阴并补,水火交济之方”㊂张介宾言: 当察微甚缓急,而用随其人㊂”遇小便不利者,因 第真既虚,则不宜再泄”,故酌加茯苓;遇大便燥结者,加肉苁蓉,去菟丝子,以去固泄之力;遇真阴失守者,去枸杞㊁鹿角胶,加女贞子㊁麦冬等纯阴至静之药㊂徐小敏等[29]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调逆妇人癸水㊁冲任㊁气血;左归丸亦被用改善更年期烘热汗出㊁腰背酸楚㊁情志不畅[30];知柏地黄丸㊁保阴煎㊁自拟方(滋肾宁心汤㊁清热止崩汤等)㊁针药联合[31⁃34]等亦可填真阴,通盛冲任㊂3.4 补肾阴,上济心火‘类证治裁㊃不寐“载: 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肝,通心气㊁导肾津,必魂安神定”㊂更年期妇人见心阳独亢㊁肾阴自衰,致水火不济㊁精神不化㊁升降不合,阳入不阴,不得眠;心神失养,情志生变㊂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提出: 使心之热者不热,肾之寒者不寒,两相引而自两相合也”,因此多采用黄连阿胶汤滋肾降火;交泰丸加减温肾凉心以交通心肾㊂‘伤寒论“言: 心中烦热,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㊂”黄连㊁黄芩苦泄实火可清心经火毒,黄连入心㊁入肝㊁入胞络,以入心为甚;芍药㊁阿胶为臣,一者滋阴养血㊁柔肝敛阴以补阴血亏虚,再者防君药苦泄之力太过伤阴;佐以鸡子黄充盈肾水,合欢皮宁心安神㊂黄连中核心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协同5⁃羟色胺,加黄芩苷作用可延长睡眠时间[35⁃36],阿胶㊁芍药㊁鸡子黄等亦可镇静催眠,全方亦可截断情志病[37]㊂交泰丸中 交泰”取交合安定之意,如韩懋‘韩氏医通“: 黄连为主佐官桂少许 能使心肾交于顷刻”,黄连苦寒入心降心火,使心热不热;肉桂辛热入肾温肾阳,使肾寒不寒,心肾相和以释妇人不寐㊁郁证之不适,两药相合可抑制大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增加其体内的5⁃羟色胺含量[38];提升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和其受体表达量[39];回调5⁃羟色胺㊁五羟吲哚乙酸等神经递质[40]共治失眠㊂亦可调节大鼠脑组织cAMP⁃CREB⁃BDNF信号通路中CA1和p⁃CREB的表达[41];增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42]共治抑郁㊂此外,中医经典名方天王补心丹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化裁,亦可引阳入阴㊂3.5 益肾水,疏养肝木临床上多用滋水清肝饮㊁二至丸㊁甘麦大枣汤等益肾水㊁疏养肝木,诊治妇人更年期喜悲伤欲哭㊁潮热汗出㊁夜不能寐等症,受益颇丰㊂滋水清肝饮首见于‘医宗己任编㊃四明心法“,取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㊁丹栀逍遥散疏泄肝经血热之意,于三补三泻为基,加当归㊁白芍养血柔肝;柴胡㊁栀子疏肝清热,清三焦虚热;枣仁养心安神㊂滋水清肝饮加味可降低患者血清中vWF和ET⁃1水平,上调kisspeptin⁃10,调节性腺轴,以白芍所含的芍药内酯苷为例,一则可以补血,一则可抗抑郁,共治郁证㊁不寐㊁百合病等[43⁃44]㊂女贞子甘平,盛于冬至又名 冬青子”,是滋补肝肾之重器,旱莲草甘寒,盛夏枝叶最为茂盛,且揉搓茎叶可见黑褐色汁液又名 墨旱莲”,合为 二至”,用于更年期女性月经不调,耳鸣目胀㊂二至丸中所含的齐墩果酸㊁熊果酸㊁墨旱莲草苷β等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后会发挥植物雌激素的双向调节作用[45]㊂于增瑞老中医以二至丸平补肝肾之余,加当归㊁丹参等活血通脉;生地㊁牛膝㊁菟丝子强筋骨㊁引药下行;再加清热燥湿㊁疏肝理气之品,力争改善更年期女性激素状态[46]㊂其他,基于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曾倩教授[47]提出肝肾同为女子之先天,用归芍左归饮加减㊂厉钗微㊁运强等[48⁃49]用杞菊地黄丸㊁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极为有效㊂王耀献[50]认为围绝经期肾虚肝郁型,多生于气,不离血,应在益肾余,兼清肝㊁多疏肝㊂4 结语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阐述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㊂人是小乾坤,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妇人年过四十后,气之根益减 阳气走;血之根自半 阴气衰,致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㊂本文从该理论出发,以阴阳为轴,脏腑为纬,总结了基于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论治MPS的病机和诊疗思路,深化了阴阳理论与更年期综合征的科学内涵,印证了中医治疗MPS的可行性㊁科学性㊁创新性,力争进一步丰富和延伸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的理论意义㊂参考文献[1] Park J Y,YUN H,JO J,et al.Beneficial effects of Cirsiumjaponi⁃cum var.maackii on menopausal symptoms inovariectomized rats[J].Food Funct,2018,9(4):2480⁃2489.[2] Anjaneyulu K,Bhat K M,Srinivasa S R,et al.Beneficial role ofhydro⁃alcoholic seed extract of Trigonella foenum graecum on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2295bone structure and strength in Menopause induced osteopenia[J].E⁃thiop J Health Sci,2018,28(6):787⁃794. [3] 李军,王必勤,谢伟,等.郭志强教授论妇人 阴常不足,阳非有余”[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6(4):22⁃23.[4] 郝闻致,龚炼,薛飞飞,等.基于文献分析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候规范化模型构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3977⁃3980.[5] 张璐砾,戴铭,杨亚龙,等.班秀文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9,60(24):2083⁃2085.[6] 马媛媛,李光荣,王宁,等.李光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9):5345⁃5347. [7] 于红娟,夏桂成.夏桂成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573⁃2575.[8] 丁楠,周惠芳.周惠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426⁃3428.[9] 崔淑兰,李萍,樊一波,等.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证型证候特征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7):4121⁃4124.[10] 贾汝楠,刘玉兰.高慧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J].河北中医,2020,42(10):1455⁃1457.[11] 杨敏,李灿东,梁文娜,等.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㊁肾虚病理与舌苔脱落细胞及性激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9):1984⁃1986.[12] 吴群励,杨丹.梁晓春教授益肾疏肝活血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1):73⁃76.[13] 张添昊,任艳玲,艾思羽,等.左归丸和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髓PPARγ㊁C/EBPβ㊁C/EBPα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7,58(6):511⁃515.[14] 李玲慧,詹红生,丁道芳,等.左归丸㊁右归丸含药血清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3,54(22):1941⁃1944.[15] 张磊,廖成彬,黄榕波,等.右归丸调节肾阳虚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动态变化[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6,32(1):102⁃106.[16] HU X,LU H,DENG Y L,et al.Effect of rat medicated serum.containing Zuo Gui Wan and/or You Gui Wan on thedifferentiation of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first trimesterumbilical cord into oocyte⁃like cells in vitro[J].Evid Based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5,2015:825805. [17] 佟雷,刘金丽,孙琳林,等.左归丸及右归丸对卵巢早衰小鼠卵巢衰老的预防作用[J].中成药,2017,39(2):260⁃265. [18] 侯聪,张帆.张帆治疗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504⁃1505.[19] 赵静雨.补阳益气止崩汤治疗脾肾阳虚型崩漏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20] 陈思琦,李佳欣,吴鑫宇,等.熟地黄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19,33(11):46⁃50.[21] 黄琳玲,吴娟,邓颖辉.自拟益肾健脾化瘀方治疗绝经后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5):497⁃500.[22] 陈伟,刘东灵,姜兴鹏.回阳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3):401⁃403.[23] 孟迪.气海穴古代临床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24] 苑家敏,钟兰.背俞穴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3):236⁃237.[25] 黄迎春,何扬子.雌孕激素序贯疗法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12):2302⁃2305,2310.[26] 郭婷.隔药十字灸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27] 刘明芳.脐周八穴艾炷灸治疗脾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8] 吴梅艳,李平.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综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9):1023⁃1025. [29] 徐小敏,许玲莉,王静,等.六味地黄丸合四逆散颗粒联合芬吗通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8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8):582⁃583.[30] 马蓉.左归丸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31] 范萌.知柏地黄方加减汤剂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5,34(12):974⁃976. [32] 张爱玲,刘新梅,王琦箫.滋肾宁心汤对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骨密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0,38(6):163⁃167.[33] 董其虎,李文清,耿开仪.自拟清热止崩汤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崩漏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27):51⁃52.[34] 许咏思.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 [35] 盖晓红,刘素香,任涛,等.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8,49(20):4919⁃4927. [36] 姚雪,吴国真,赵宏伟,等.黄芩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7):215⁃220.[37] 赵静.小檗碱对卵巢摘除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38] 全世建,何树茂,钱莉莉.交泰丸交通心肾治疗失眠作用机理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2⁃14. [39] 余运龙,全世建.交泰丸对PCPA失眠大鼠大脑γ⁃氨基丁酸及受体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417⁃1418.[40] 黄运芳,毕欣宁,郑伟,等.交泰丸对心肾不交型失眠大鼠中枢及外周神经递质的调控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9):2172⁃2179.[41] 雒明池,梁如,高树明,等.基于cAMP⁃CREB⁃BDNF信号通路探讨交泰丸抗抑郁的作用机制[J].天津中医药,2018,35(5):365⁃369.[42] 杨帅,潘晔,宋彦奇,等.交泰丸对抑郁大鼠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草药,2016,47(23):4218⁃4223.[43] 石明晴,徐晓飞,陈礼平,等.滋水清肝饮加味治疗围绝经期肾虚肝郁型患者的效果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2):2059⁃2062.[44] 叶先文,夏澜婷,任洪民,等.白芍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化学成2296 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分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0,51(7):1951⁃1969.[45] 孙曙光,李玉洁,张明昊.女贞子水煎剂对性未成熟雌性小鼠主要脏器系数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3):330⁃332.[46] 王浩,程玲,朱旭华,等.自拟 二至更年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8,35(3):170⁃174.[47] 朱乐章,李艳锦,万丹,等.曾倩从肝肾论治月经后期经验撷要[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8):1452⁃1453.[48] 厉钗微,谷雪梅.杞菊地黄丸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更年期失眠伴高血压病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8,50(3):61⁃63. [49] 运强,付烊.丹栀逍遥散治疗更年期综合征[J].吉林中医药,2015,35(5):495⁃497.[50] 胡磊,马敬,王立强,等.王耀献从肝论治失眠经验撷英[J].北京中医药,2014,33(2):111⁃113.(收稿日期:2022⁃10⁃14)(本文编辑:韩虹娟)。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自从宋朝以来,世人受局方之影响,都喜欢温补,其弊端是上火的人多,阴虚火旺,灼伤真阴。

朱丹溪有鉴于当时之弊病,故提出了“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开金元以后滋阴之风。

其文云:“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

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何以言之?天地为万物父母。

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

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

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之父母。

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礼记》注曰∶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

《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

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

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
当时有一些人,耽于色欲,故假芳香温热之药,以助其性。

结果是情欲无涯,而真阴亏损,所以朱丹溪提出养阴和节欲的理念。

简单来说,养阴好比是加油,油加多了,只要稍微一点温补之药,就可以生出熊熊大火。

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倡节欲养生

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倡节欲养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倡节欲养生
导语:朱丹溪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形成了系统的保养阴精的学术思想。

他的保养阴精大法主要体现在静心节欲以制君相之火、节慎饮食以顾护脾胃和慎燥热以防劫阴。

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倡节欲养生
朱丹溪为历史上的养阴派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形成了系统的保养阴精的学术思想。

他的保养阴精大法主要体现在静心节欲以制君相之火、节慎饮食以顾护脾胃和慎燥热以防劫阴。

朱丹溪从《黄帝内经》中领悟到,阴气难成而易亏,人体中存在着“火易亢水易乏”的发病因素。

丹溪认为,外事时时感应于心,五志六欲七情又都统之于心,心易为物所感而妄动。

心动则君火动。

要使其动而不妄,保养办法是息心静虑,使心不为物欲所迁,情欲所动,“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

他吸收了儒家的养生观点,强调人心听命乎道心,。

朱丹溪_阳有余阴不足论_的形成及其启示_毛德西

朱丹溪_阳有余阴不足论_的形成及其启示_毛德西

・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形成及其启示The Form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Zhu Danxi’s Argument of“An Excess of Yang with A Deficiency of Yin”毛德西Mao Dexi河南省中医院The TCM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摘要: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汲取了宋代理学思想,有着鲜明的哲学观点。

他对《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的质疑,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的。

其代表作《格致余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很强的实用性。

特别是对中老年养生保健,仍被中外医家推崇,并遵循之。

Abstract:Zhu Danxi’s argument of“An Excess of Y ang with A Deficiency of Y in”was derived from the rationalistic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school of The S ong Dynasty and was a distinctive philosophical idea.His doubt about Tai Ping hui Min J u Fang came from his clinical practice.His work G e Zhi Yu Lun served as a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His academ2 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s very practical even today,especially in health keeping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关键词:朱丹溪;理学;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摄生;保健K ey w ords:Zhu Danxi;the rationalistic Confucian philosophy;G e Zhi Yu Lun;J u Fang;health keeping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2.19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 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2-6839(2004)01-0009-03 金元时代是我国医学流派的繁荣时期,其学术特点为承前启后、立论明确、重视实践、各有发挥,其中朱丹溪的养阴“阳有余阴不足论”尤为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班级:11级骨伤A班姓名:张卫成学号:111505073摘要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阳有余阴不足阴阳互根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

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

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

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

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

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

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

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扎根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而二者对阴阳基本关系的认识是相通的,即互根互用、消长共存。

《内经》对阴阳的论述极为丰富,《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篇对阴阳理论作了系统论述,其他涉及阴阳的主要篇章有数十篇。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论述,强调的都是阴阳基本关系。

在理学方面,周敦颐明确指出了阴阳互为一体,互生互用,不可分割,“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4]。

这为研究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和“滋阴”等学术思想提供另一种思路——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去探析。

2 “阳有余阴不足论”包含阴阳互根互用之理《素问·至真要大论》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朱丹溪亦道“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格致余论·色欲箴》)。

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正是阐释了人体不能实现“阴平阳秘”的原因。

2.1 生理上的“阳有余”与“阴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这就能很好地解释常态下的“阳有余阴不足”,即“阴”藏“精”,不断起而与“阳”相应,供阳之用。

朱丹溪所论“阴不足”中的“阴”是指阴精、精血,是泛指供“阳”为用的各种储备,包括气、血、精、津、液等有形或无形的所谓“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又言“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相火论》),可见“阴”实质指精血;《格致余论》的《养老论》、《茹淡论》、《吃逆论》等篇中多处论述保养胃气,以“水谷之阴”养“人之阴气”,可见“阴”是指各脏腑经络中的精气、正气。

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谓“以阴气之成,止供给三十年之视听言动”,指的就是“阳”通过耗用“阴气”以维系生命,维持全身脏腑官窍的各项生理活动。

《格致余论·相火论》又谓“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天之火虽出于木而本乎地……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常态下的相火是生命的基本维持力量,也就是“阳有余阴不足论”中生理状态下的“阳”。

可见,常态意义上的“阳有余阴不足”,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只要生命存在,“阳”对“阴”的消耗就不会停止,“阳”作为动用者,“阴”作为供给者,必然是“动用”相对有余而“供给”相对不足的。

2.2 病理上的“阳有余”与“阴不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

在阴阳基本关系中,阳气是主导,具有主动性。

阳以阴为用,在消耗阴精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同时又对阴精有顾护和滋长的作用,而这种平衡的打破往往也是从“阳”开始。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凡阴阳之要,阳密乃故”,“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等论述,不仅指出阳气“卫外为固”,更强调了阳者静则安、躁则害的特点。

现代的中医名家也有从“阳静则安”的角度阐释“阳密乃故”、“阴平阳秘”等的《内经》经典论述,重视阳气安谧宁静则阴阳和调而能久长[5]。

“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素问·至真要大论》),《相火论》的论述与之一脉相承,其中所述“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唯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即为“清静则生化治”,而“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即为“动则苛疾起”。

相火妄动,阳躁为害,即为病态的“阳有余”,是虚阳上越,虚火上炎。

若火动伤阴,真阴真阳俱损,发展到阴阳不相维系,虚阳外脱,则是“阴阳离决”的危重病候。

这种病态“阳有余”对人体的真阴真阳均有损伤。

对“阴”而言:第一,阳气躁动表现为某些病理性的、相对的功能亢奋,这种亢奋是以对阴精不必要的耗损为代价的;第二,“阳强不能密”,不能发挥“卫外而为固”的功能,则阴精漏泄,阴气易亏;第三,阳不守其位则不能起生生造化之功,阳不生则阴不长,阴精得不到再生与补充,三者相合的结局就是“火起—耗阴—火更燔—阴更伤”的恶性循环。

对“阳”而言,虚阳躁动上越,对阳气本身就是一种耗用和折损,虚阳越亢则真阳越虚。

病理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明·张景岳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字面上看似与丹溪所论相悖,推其本质,张景岳“阳常不足”中的“阳”实际已经包括在朱丹溪“阴常不足”中的“阴”里面。

若望文生义,不结合阴阳基本关系,认为朱丹溪是重阴轻阳,则难以得见丹溪学术全貌。

3 从阴阳基本关系探讨朱丹溪“养阴”思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朱丹溪从“阳有余阴不足”的角度阐释了阴阳关系,进而形成了防病养生与治疗上的“养阴”思想。

丹溪“养阴”思想侧重“养”和“防”,养阴精,防耗伤。

对于阴精,“养”重于“补”,“防”胜于“治”,这与《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是十分吻合的。

3.1 “阴不足”需全面顾护调养正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最后所道“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养阴”的实质是保全精气、正气,“正气”本身包含了气血阴阳。

真正的“养阴”是要在“阴平阳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绝不是单纯养阴而不需要“养阳”。

读其医案、论著,可见其用药颇多甘温健脾、补肾益精之品,这正是因为朱丹溪所论的“常不足”的阴气阴精是来源于脾胃化生之气血与肾中所藏之精气。

正如明·汪机在《推求师意》中概括,“先生(朱丹溪)治伤阴者,重在脾肾,以精血为要”。

朱丹溪遣方用药绝非偏重滋阴之品,而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同时重视益气血,健脾胃,补肾精,以切中证候为是,因而才能成为金元四大家中的集大成着。

3.2 防“有余”之阳耗伤阴精朱丹溪指出“火起于妄”是“阳有余”耗伤真阴的关键,而这种妄动的相火也是耗竭真阳的一种表现,若不加以控制则会发展到真阴真阳俱损的难治境地。

在养生摄生方面,朱丹溪援儒入医,从道德修养的高度指出调摄心神、消除欲念是防止“相火妄动”的首要条件。

“儒家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医者立教,恬澹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遇此火之动于妄也。

相火藏于肝肾阴分,君火不妄动,相火惟有禀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焰,飞走之狂势也哉”(《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

另外,又从饮食、起居、房室等各方面对如何保精摄生均做出详细论述,指出情欲过激、五味过重、嗜酒过度等均会耗竭真阴。

在疾病治疗方面,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指出当时流行的《局方》采用豆蔻、干姜、肉桂等辛香刚燥之剂,滥用温燥之剂“积温成热,渐至郁火”,会使“阳亢于上,阴微于下”,即加重了“阳有余”的病态,造成对阴精、阴气的耗伤,并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语,“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明确指出了治疗上不可滥用温燥,须以顾护阴精为要。

3.3 “滋阴降火”体现出“阴阳互根”的思想朱丹溪创制的“滋阴降火”法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丹溪心法》记载名为“大补丸”的药方有两条,其中一方就是指“川黄柏炒褐色,为末,水丸服……气虚以补气药下,血虚以补血下,并不单用”,用以“去肾经火,燥下焦湿,治筋骨软”。

脏腑气血不足时如果出现了“虚阳”,这是阴阳和调被打破的征兆和开端。

这个“火”是虚火,是真阳异动所生,一方面需要使之及时返回安守于阴分,另一方面又不可过用苦寒,折损真阳。

朱丹溪在此配用黄柏可谓匠心独运,这里的“降火”实为降虚阳,存真阳,使阳气安守于阴发挥其生生造化之功。

若病情发展到相火妄动伤阴,甚至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就须配伍龟板、熟地等填补真阴之品。

可见,“滋阴降火法”顾及真阴真阳双方,补真阴则能降虚阳,阳返其位则能“阳生阴长”,恢复阴平阳秘的常态。

需要注意的是滋阴降火法主要是针对阴虚火旺的标急之证,并不能凭此一法而解决“阴不足”的问题,对于真阴不足,确切地说应是“真阴真阳俱不足”的本证,还是需要结合前文提到的养生防病与全面调治。

4 参考文献[1] 刘星.中医各家学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2[2] 黎敬波,欧永欣,吴弥漫.《内经》阴阳理论钩玄(Ⅰ):阴阳的概念及含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4):332[3] 姚春鹏.理学太极论与后期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嬗变.周易研究,2009(2):86[4] 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9[5] 李今庸.古医书研究.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