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思想及其心身医学雏形

浅析《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思想及其心身医学雏形

朱震 亨 ( 公元 1 2 8 1年 ~1 3 5 8年 ) , 字彦 修 , 元 代 著名 医家 , 家居赤岸镇有丹 溪 , 故 后 人 尊 称 为丹 溪 翁, 是丹 溪学 派 的代 表 人 物 。朱 丹 溪 治 医能 发 挥 经 旨, 参合 哲理 , 融会 诸家 , 宗 古而不 泥古 , 能 结 合 临 床实 践 而创立 新 说 。丹 溪 所创 “ 相火论” 及“ 阳常 有 余, 阴常不足” 之说 , 纠《 局方 》 温燥之偏 , 侧重阐述 阴虚 火 旺之证 , 主补 益 , 以饮 食 色 欲 为 箴 , 立 补 阴诸 丸, 多见 奇效 J 。朱 丹 溪 一 生著 书 颇 多 , 其 中《 格
《 格致余论 ・ 养老论》 云: “ 人身之阴难成易亏, 六 七 十后 , 阴不 足 以配 阳 , 孤 阳几 欲 飞 跃 , 因天 生 胃 气 尚尔留连 , 又藉水谷之 阴, 故羁縻 而定 耳。 ” 人之 阴精 随着年 龄 的增 长 逐渐 衰少 , 加 之 饮 食 色 欲不 知 节制 , 心为 外 物 所 动 , 恣意妄 为, 不加顾 护, 或 药 食
熬真 阴, 阴虚则病 , 阴绝则亡。 ” 《 格致余论 ・ 阳有余
阴不 足论 》 又云 : “ 夫 以 温柔 之 盛 于 体 , 声 音 之 盛 于 耳, 颜色之盛 于 目, 馨 香之盛于鼻 , 谁是铁汉 , 心不
为之 动也 ? ” 由此 可 见 , 丹 溪 所 说 的 相 火 有 两 层 含
则精 自走 , 相火翕然而起 , 虽 不 交 会 亦 暗 流 而 疏 泄

人 身 之 阴难 成 易亏
《 格致余论 ・ 阳有余 阴不足论》 云: “ 人身之 阴 气, 其 消长 视 月之 盈 缺 , 故人之生也 , 男 子 十 六 岁 而

朱丹溪有哪些方子 [浅谈朱丹溪的养生思想]

朱丹溪有哪些方子 [浅谈朱丹溪的养生思想]

《朱丹溪有哪些方子 [浅谈朱丹溪的养生思想]》摘要: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其母患有脾胃病,他用滋阴的药方让母亲常服,其方是: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他还提出:谷菽果菜,性属阴而最善补阴,使疏通易消化,而肉鱼肥鲜、醇酒厚味,纵欲恣心,火自内生,岂能不病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

他不但在医学上作出很大贡献,成为中国医药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在养生学上,朱丹溪亦有重大建树,他的滋阴摄生、茹淡、房中摄养等独特的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养生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朱丹溪提出“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由此可见,他对养生保健的重视。

朱氏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得出“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是其医疗及养生的精髓所在。

在养生方面,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的病变,故而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摄生原则。

他所著的《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都述及了养阴与摄生的密切关系,并谆谆告诫人们对阴气要“善于摄养”。

在书中,他也述及茹淡及生命在于恒动等养生观点。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对于祛病延年很有功效。

其母患有脾胃病,他用滋阴的药方让母亲常服,其方是: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天服时加川芎;夏天服时加五味子、黄芩、麦门冬;冬天加当归、生姜,1日1剂或2剂。

每当其母身有不适时,丹溪便让母亲服此药,服后便正常。

由于常服此方,再加上平日注意保健,丹溪之母乃得高寿,无疾而终。

丹溪的理学老师许谦,患有痼疾,卧床不起10余年,几成废人,丹溪采用“倒仓法”进行治疗,其法是:用黄牝牛肉肥者一二十斤,长流水煮糜烂,滤渣不用,取净肉汁入锅中,以文火煎熬成琥珀色为度。

朱丹溪滋阴降火法探析

朱丹溪滋阴降火法探析

朱丹溪滋阴降火法探析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尊为滋阴降火派代表。

探其源,实由张洁古传承而来。

从他的大补阴丸一类方剂的应用法总以知母、黄柏为主,追溯上去,乃从张洁古的滋肾丸演化而成的。

今就管见所及,探析如下。

滋肾丸的方义与应用滋肾丸是李东垣继承张洁古的经验,用黄柏苦寒泻火,燥湿清热为主药,配知母寒凉清热,滋润养阴为辅助药;肉桂辛热温阳,助膀胱气化为反佐。

综合成方,具有清化湿热之功。

适用于下焦湿热,小便淋闭不通之证。

《医学发明》原注云:“前二味气味俱阴,以同肾气,故能补肾而泻下焦火也。

桂与火邪同体,故曰寒因热用”之法。

《兰室秘藏》引《难经》云:“病有关有格,关则不得小便。

”又引“易上老(即张洁古)云:寒在胸中,遏绝不入;热在下焦,填塞不便。

须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气味俱阴之药(知母、黄柏)以除其热,泄其闭塞。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用肉桂),其始则气同,其终则气异也。

”使湿热之邪清,气化运则小便利,其关自通。

因能滋润养肾,故名“滋肾”,又因其关自通,故名“通关”。

后世将二者联在一起,又名“滋肾通关”。

近人用此方治疗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病见下焦湿热证,小便不利者,均有良好效果。

大补阴丸一类方药变化朱丹溪遵循张洁古、李东垣的祛邪清源、扶正培本之学术思想,从滋肾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拟订了大补阴丸一类方剂,使滋阴降火法的变化应用非常灵活。

查《丹溪心法•补损门》有大补丸2首,补阴丸7首,三补丸5首,正气汤、补肾丸、补天丸、虎潜丸、龙虎丸、锁阳丸、济阴丸等,从中可看出各种用药变化。

大补丸的处方:一方只用黄柏一味,注云:“去肾经火,燥下焦湿,治筋骨软。

”另一方即市售通用的大补阴丸用五味药。

各种方书所介绍的多指此方。

对此方的解释: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据临床所见湿热、相火为病者多,最易伤阴。

故大补阴丸用黄柏、知母清湿热,泻相火,抑阳祛邪为清源部分。

配以熟地黄、龟版、猪脊髓补肾养阴,填精补髓,扶助正气,为培本部分。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丹溪作为医学大家、哲学大家,对自然和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阴阳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后世尊称其为“养阴派”创始人。

丹溪在医学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对疾病的组方用药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倡导滋阴降火丹溪总结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和“相火论”的理论,认为造成人体阴不足的关键在于“阴”的难成易亏,相火妄动是人体“阴”易亏的重要原因,相火妄动常常煎耗阴液,形成“阴虚火旺”的证候。

丹溪认为治疗“阴虚火旺”证候,滋阴与降火并重,滋阴是治疗本病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降火,而降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顾护阴液。

在用药上,降火方面丹溪常常用知母、黄柏,在滋阴方面丹溪常常根据精和血的不同选方用药不同,阴精亏虚火旺者丹溪常用大补阴丸,阴血亏虚火旺者丹溪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

大补阴丸中以黄柏、知母、龟甲为滋阴降火的基本药物,用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龟甲酥制,并配以酒蒸熟地黄、猪脊髓滋肾养阴,养精填髓,是朱丹溪滋阴降火的名方,全方补肾阴而泻相火,共奏滋阴补肾之效。

同时,用黄柏、知母泻火以补阴时,不偏执于滋阴泻火统治各病,用温阳补气之法治愈大证者不乏其例。

滋阴降火还顾护脾胃,使滋补不碍胃,苦寒不伤脾。

(二)抨击《局方》,也善用《局方》朱丹溪认为,《局方》所载方剂,大多偏于温燥,易伤阴气,不适合湿热之地久居的人,而且《局方》中的方剂多是有方无证,容易谬误,因此著书《局方发挥》。

但并不说明朱丹溪反对《局方》,他在临证时多应用《局方》中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紫雪丹等,或联合应用,或加减用药,足见其善用《局方》。

(三)重视脾胃,调胃养阴《格致余论·养老论》提出,“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籍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

丹溪认为,胃气在,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就在,水谷之阴也可维持人身已虚之阴,人体之阴可以依靠脾胃运化水谷而补充,即“补肾不如补脾”。

“阳有余阴不足”论刍议

“阳有余阴不足”论刍议

“阳有余阴不足”论刍议
吴顺安
【期刊名称】《青海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2(0)3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一,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浚以其“阳有余阴不足”论而著称于世。

其论点的提出和朱氏的理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根据阳易动阴易亏之理,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治疗上独重滋阴降火。

对此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提出请同道指正. 朱氏认为:天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

【总页数】1页(P9-9)
【关键词】阴不足;金元四大家;著名医家;阴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阳易;天地之间;滋阴降火;阳有余阴不足论
【作者】吴顺安
【作者单位】乐都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刍议 [J], 张效东
2.“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之异同 [J], 李建东
3.试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异同 [J], 曹汝松;高蕾;高强;王军
4.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因病机及调理适宜 [J], 常志强
5.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不足阴无余论探微 [J], 金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通过对朱丹溪相关著作的研读,发现朱氏学术论著中蕴含了许多对瘿病的治疗颇具启发意义的内容:①”相火论”蕴含了针对瘿病情志致病因素的更深层次剖析并提出一定的调节方法;②”阳有余,阴不足”论丰富了瘿病的相关护理理念;③著作中有关”郁病”、”痰病”的脉诊和方药经验对瘿病部分证型的诊断和选方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朱丹溪;瘿病;相火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者[1],其多属现代医学中甲状腺疾病,现代医学中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單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著作丰厚,其中《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八部著作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2]。

朱氏主要学术思想有”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六郁学说”等,这些对瘿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在参考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教材[1]内容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浅谈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一些启示。

1 诊断、立法1.1观情志,制相火。

《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3],这强调了望诊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

朱氏同样重视望诊,其在《格致余论》中专篇论述了”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

历代文献对瘿病的相关记载都表明”忧忿”之情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4],此与丹溪所述之相火关系紧密。

朱氏把包括情绪在内的所有具有运动特性的病症都归为相火妄动,并在下文中推演了相火妄动的诸多表现,认为相火妄动在致病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这就启示医者在望诊的过程中应”观其动”,如果医者在诊断瘿病的过程中要能司外揣内并能敏锐的觉察到异常的情绪变化,这样便可以避免遗漏临床特征不典型的瘿病患者。

《格致余论·相火论》云:”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5]”。

滋阴派---朱丹溪.docx

滋阴派---朱丹溪.docx

滋阴派 --- 朱丹溪  朱丹溪( 1281~1358 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 ,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 、“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 (又称“丹溪学派” )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 ,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 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 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 (《格致余论》序)。

【原创】从{局方发挥}看朱丹溪的创新思想

【原创】从{局方发挥}看朱丹溪的创新思想

【原创】从{局方发挥}看朱丹溪的创新思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是宋朝官家钦定的中药方。

收集了宋代民间及前贤有效药方,包括诸风,伤寒,痰饮,诸虚,目疾,口齿杂病等,共10卷14门788个方剂,有很多至今仍应用很广的方剂,如“至宝丹,藿香正气散,逍遥散,失笑散,胶艾汤等等。

官府守之为法,医者传之为业,病者恃之立命,世人习之成俗,有如当今卫生部或WTO的法典药典,不许越雷池半步,否则违法.但宋重文轻武,不顾金辽夏強敌威胁,希以金钱进贡换和平,官民病于声色犬马,体质多赢弱,故'和剂局方'多用温补辛热之药,世道太平时有效,但到朱丹溪行医时,因天气变异与战乱频发,民多阴虚火旺,再用和剂局方温补,流弊百出,冤鬼夜嗥,朱丹溪[1281--1358]依学识与临床经验思悟“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而大胆写出[局方发挥]一书,就是为救治病人,大声疾呼,也是对官方[和剂局方]的批判发挥.若沒创新思想是不能成功的. 因[和剂局方]只列主治症侯,不载病原,,立法虽茼,未能变通.朱遂依临床辨证沦治提出了卅多个问题,写[局方发挥],重点论述了当时江浙湿热为患,十之六七,治须滋阴降火,化湿清热忌用'局方'辛香橾烈温补药..创立'大补阴丸,二妙散,左金丸,越鞠丸等名效方剂.朱说:'医者,意也,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中的,难矣''医意即医者思想,综合分析病情,辨证论治的能力.'用药如用兵,成败得失往往取决于医生的思想.[局方发挥]书一出,医学世风始为之一变.救了无数百姓,丰富了中医治法理论与实践,朱丹溪也成了滋阴派的一代名医.至今在中国与日韩中医界仍有巨大影响.朱的创新思想,首先是因朱母患重病,遍请名医用局方不效,始刻苦研素难经典,程门立雪拜名医师罗知悌.说'事亲养亲,须格物致知通医,其次才是济苍生除疾苦.半路学医,43岁才成大器.享高寿78岁.学医须有眼光和悟性.审病知源,不唯官唯上唯书,若不独立思悟,只唯官唯上唯书,是不能成良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班级:11级骨伤A班 姓名:张卫成 学号:111505073 摘 要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 阳有余阴不足 阴阳互根 朱丹溪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 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 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 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 “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 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 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 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 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 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 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扎根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而二者对阴阳基本关系的认识是相通的, 即互根互用、 消长共存。 《内经》对阴阳的论述极为丰富,《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 象 大 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篇对阴阳理论作了系统论述,其他涉及阴阳的主要篇章有数十篇。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阳者, 卫外而为固 也 ”(《素 问·生 气 通 天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论述,强调的都是阴阳基本关系。 在理学方面,周敦颐明确指 出了阴阳互为一体,互生互用,不可分割,“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4]。 这为研究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和“滋阴”等学术思想提供另一种思路— —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去探析。 2 “阳有余阴不足论”包含阴阳互根互用之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朱丹溪亦道“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格致余论·色欲箴》)。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正是阐释了人体不能实现“阴平阳秘”的原因。 2.1 生理上的“阳有余”与“阴不足”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这就能很好地解释常态下的“阳有余阴不足”,即“阴”藏“精”,不断起而与“阳”相应,供阳之用。朱丹溪所论“阴不足”中的“阴”是指阴精、精血,是泛指供“阳”为用的各种储备,包括气、血、精、津、液等有形或无形的所谓“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又言“六七十后,阴不 足以配阳”(《相火论》),可见“阴”实质指精血;《格致余论》的《养老论》、《茹淡论》、《吃逆论》等篇中多处论述保养胃气,以“水谷之阴”养“人之阴气 ”,可见“阴”是指各脏腑经络中的精气、正气。 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谓“以阴气之成,止供给三十年之视听言动”,指的就是“阳”通过耗用“阴气”以维系生命,维持全身脏腑官窍的各项生理活动。 《格致余论·相火论》又谓“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天之火虽出于木而本乎地……肝肾之阴, 悉具相火, 人而同乎天”,常态下的相火是生命的基本维持力量,也就是“阳有余阴不足论”中生理状态下的“阳”。 可见,常态意义上的“阳有余阴不足”,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只要生命存在,“阳”对“阴”的消耗就不会停止,“阳”作为动用者,“阴”作为供给者,必然是“动用”相对有余而“供给”相对不足的。 2.2 病理上的“阳有余”与“阴不足”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 彰 ”(《素 问·生 气 通 天论》)。 在阴阳基本关系中,阳气是主导,具有主动性。阳以阴为用, 在消耗阴精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同时又对阴精有顾护和滋长的作用, 而这种平衡的打破往往也是从“阳”开始。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凡阴阳之要,阳密乃故”,“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等论述,不仅指出阳气“卫外为固”,更强调了阳者静则安、躁则害的特点。 现代的中医名家也有从“阳静则安”的角度阐释“阳密乃故”、“阴平阳秘”等的《内经》经典论述,重视阳气安谧宁静则阴阳和调而能久长[5]。 “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素问·至真要大论》),《相火论》的论述与之一脉相承,其中所述“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唯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即为“清静则生化治”,而“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即为“动则苛疾起”。 相火妄动,阳躁为害,即为病态的“阳有余”,是虚阳上越,虚火上炎。 若火动伤阴,真阴真阳俱损,发展到阴阳不相维系,虚阳外脱,则是“阴阳离决”的危重病候。 这种病态 “阳有余” 对人体的真阴真阳均有损伤。 对“阴”而言:第一,阳气躁动表现为某些病理性的、相对的功能亢奋,这种亢奋是以对阴精不必要的耗损为代价的;第二,“阳强不能密”,不能发挥“卫外而为固”的功能,则阴精漏泄,阴气易亏;第三,阳不守其位则不能起生生造化之功,阳不生则阴不长,阴精得不到再生与补充,三者相合的结局就是“火起—耗阴—火更燔—阴更伤”的恶性循环。 对“阳”而言,虚阳躁动上越,对阳气本身就是一种耗用和折损,虚阳越亢则真阳越虚。 病理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 真阴真阳俱不足、 水火俱虚。 明·张景岳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字面上看似与丹溪所论相悖,推其本质,张景岳“阳常不足”中的“阳”实际已经包括在朱丹溪“阴常不足”中的“阴”里面。 若望文生义,不结合阴阳基本关系,认为朱丹溪是重阴轻阳,则难以得见丹溪学术全貌。 3 从阴阳基本关系探讨朱丹溪“养阴”思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 物 之 纲 纪 ,变 化 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 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朱丹溪从“阳有余阴不足”的角度阐释了阴阳关系,进而形成了防病养生与治疗上的“养阴”思想。 丹溪“养阴”思想侧重“养”和“防”,养阴精,防耗伤。 对于阴精,“养”重于“补”,“防”胜于“治”,这与《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是十分吻合的。 3.1 “阴不足”需全面顾护调养 正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最后所道“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养阴”的实质是保全精气、正气,“正气”本身包含了气血阴阳。 真正的“养阴”是要在“阴平阳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绝不是单纯养阴而不需要“养阳”。 读其医案、论著,可见其用药颇多甘温健脾、补肾益精之品,这正是因为朱丹溪所论的“常不足”的阴气阴精是来源于脾胃化生之气血与肾中所藏之精气。 正如明·汪机在《推求师意》中概括,“先生(朱丹溪)治伤阴者,重在脾肾,以精血为要”。 朱丹溪遣方用药绝非偏重滋阴之品,而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同时重视益气血,健脾胃,补肾精,以切中证候为是,因而才能成为金元四大家中的集大成着。 3.2 防“有余”之阳耗伤阴精 朱丹溪指出“火起于妄”是“阳有余”耗伤真阴的关键,而这种妄动的相火也是耗竭真阳的一种表现, 若不加以控制则会发展到真阴真阳俱损的难治境地。 在养生摄生方面,朱丹溪援儒入医,从道德修养的高度指出调摄心神、消除欲念是防止“相火妄动”的首要条件。 “儒家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 ,医 者 立教,恬澹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遇此火之动于妄也。相火藏于肝肾阴分,君火不妄动,相火惟有禀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焰,飞走之狂势也哉”(《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 另外,又从饮食、起居、房室等各方面对如何保精摄生均做出详细论述, 指出情欲过激、五味过重、嗜酒过度等均会耗竭真阴。 在疾病治疗方面,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指出当时流行的《局方》采用豆蔻、干姜、肉桂等辛香刚燥之剂,滥用温燥之剂“积温成热,渐至郁火”,会使“阳亢于上,阴微于下”,即加重了“阳有余”的病态,造成对阴精、阴气的耗伤,并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语,“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明确指出了治疗上不可滥用温燥,须以顾护阴精为要。 3.3 “滋阴降火”体现出“阴阳互根”的思想 朱丹溪创制的“滋阴降火”法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丹溪心法》记载名为“大补丸”的药方有两条,其中一方就是指“川黄柏炒褐色,为末,水丸服……气虚以补气药下,血虚以补血下,并不单用”,用以“去肾经火,燥下焦湿,治筋骨软”。 脏腑气血不足时如果出现了“虚阳”,这是阴阳和调被打破的征兆和开端。 这个“火”是虚火,是真阳异动所生,一方面需要使之及时返回安守于阴分, 另一方面又不可过用苦寒,折损真阳。 朱丹溪在此配用黄柏可谓匠心独运,这里的“降火”实为降虚阳,存真阳,使阳气安守于阴发挥其生生造化之功。 若病情发展到相火妄动伤阴,甚至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就须配伍龟板、熟地等填补真阴之品。 可见,“滋阴降火法”顾及真阴真阳双方, 补真阴则能降虚阳, 阳返其位则能 “阳生阴长”,恢复阴平阳秘的常态。 需要注意的是滋阴降火法主要是针对阴虚火旺的标急之证, 并不能凭此一法而解决“阴不足”的问题,对于真阴不足,确切地说应是“真阴真阳俱不足”的本证,还是需要结合前文提到的养生防病与全面调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