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余天泰

合集下载

关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的理论解析

关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的理论解析

关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的理论解析前天写了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点,很多朋友搞不懂与《内经》“阴平阳秘”的差异点,其实不管是张介宾的“阳常平阴不足”还是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都是常见的病理状态情况,而“阴平阳秘”是《内经》倡导的最佳动态平衡状态,“阴平阳秘”中的平、秘都是一个意思,平衡。

“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的相对平衡。

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阴平);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阳秘)。

再来看明末医家张介宾倡导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重点地论述了元阴与元阳(或称真阴与真阳)的实质关系,并进一步把真阴真阳归属于命门之水火,创制了左归和右归等方剂,运用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法,从而成为温补学派的中坚。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是以元阴元阳互根为基础,体现了《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思想。

他认为,阴不能没有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没有阴,无形便不能载气。

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故阴阳二气不能有所偏,不偏则气和而生,偏则气乘而死。

阳为阴的主导,阴为阳的基础,所以在生理上元阳、元阴两方而都是必要的,朱丹溪立“阳有余阴不足”及“阴虚火动”之说,后人拘守成法,不能分辨虚实,妄用寒凉攻伐,以致贻害无穷。

景岳欲敦其偏,一反丹溪“阳常有余”之说而谓“阳非有余”。

盖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惟阳,既失而难复者亦惟阳也,此为其温补立论的根基。

张氏进而把阴阳都归属于肾之命门,认为人一身阴阳之消长,皆由乎命门之水火。

他说:“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命门者水火之府,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

”这样把阴阳归一,较之把阴阳分属于左右两肾更符合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也使得命门学说更加完整具体,可以说张景岳在这方面的论述丰富,并发展了丹溪火论学说的理论。

如何看待火神派_火了_张存悌

如何看待火神派_火了_张存悌

如何看待火神派“火了”?张存悌(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03)关键词:火神派;发展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3-0521-02收稿日期:2010-07-15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火神派和伤寒论。

有人认为,当今“火神派真的火了,不仅火了,而且这火有点过度。

”“这把火神之火如今越烧越旺,成为现今中医界的一种时尚。

”也有人称火神派已成“显学”,这些看法并不全面。

毛泽东说过:“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积淀二千多年的中医宝库,很多宝贵的理论和经验尚待发掘,火神派可以说就是一个近年整理出来的一大成果。

有人曾说:“现在已经不存在产生新学派的可能了”,这话未免武断。

事实上,各家医派可以说都是包括现代人在内的后人归纳、整理出来的,所谓《中医各家学说》就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物。

各家开山宗师未必料定自己开辟了一个新学派,因为这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考验以及后人的整理。

现代人能否再创立新的医派难以预料,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说,任何一门科学都是要不断发展的,创新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说“现在已经不存在产生新学派的可能了”,恐怕站不住脚。

问题是火神派并非现代人的发明,从郑钦安1869年刊行《医理真传》算起,它的积淀已有大约150年的历史,它的构成要素是齐备的,加上后人的努力传承,它在今天的兴起应该说是自然而正常的。

倒是有人受教材一统天下的束缚,乃至如桃花源中人,“只知有汉,无论魏晋。

”既有的所谓七大医派绝不能成为阻碍新医派发掘和产生的桎梏,火神派也许有一天会如阳光普照医林。

1火神派并未成显学作者认为,火神派确实正在兴起,方兴未艾,其标志为:火神派的多部专著相继出版,全国连续招开了三届“扶阳论坛”会议,媒体报道会议场面热烈,颇有“爆棚”之势。

部分地区招开了吴佩衡、李可等人的专题研讨会,《中国中医药报》和部分中医杂志时有相关文章刊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形成“热点”。

中医讲究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其实质是什么

中医讲究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其实质是什么

中医讲究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其实质是什么摘要:中医讲究的阴阳平衡就是西医所称的体液稳态,维持这种稳态的基本物质就是水火,水火的属性就是阴阳。

然体液西医分属各个系统,称之为细胞增殖与代谢。

中医把各个不同系统之功能划分为表与里、半表半里,三个层次之体液,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层次之体液都保持平稳状态,但在病理变化中,各层次各系统之阴阳水火都有可能是不平衡的,不稳定的。

外感六淫,可导致表层之阴阳水火失去平衡。

内伤七情六欲可导致里层深处之阴阳水火失去平衡。

半表半里之阴阳失衡,是由表邪内陷,或里郁不能内泻,又不能转出于体表而内滞于中层。

中医认为:人体类似天地之缩影,人体深处之阴阳水火类似地核之高度浓缩浆液,地壳平稳时为阴阳平衡状态,若遇地震,山崩地裂,则是反常现象。

人体中层之阴阳水火类似大海之蒸发气化,风平浪静时,为阴阳水火保持稳态正常现象,惊涛骇浪时为阴阳失衡之反常现象。

人体表层之阴阳水火在正常情况下类似天空之蓝天白云,风和日丽,万象更新,生机盎然,这就是一种稳态现象,若突然风起云涌,乌云密布则为反常现象。

关键词:阴阳、水火、阴平阳秘,阴阳平衡。

引言:古人阐述阴阳之原理,意欲把宇宙万物一分为二,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机械之划分法,可用于教学。

阴阳只是一种概念,在非生命的机械物体中,阴阳是一种形态,重量上的划分,其阴阳之形态是不会转变的,是刻板固定的,不代表寒热水火之属性,也没有五行生克之制约。

生命之阴阳即是水火、寒热间之互相转换,其比值并非一成不变的,不可能一分为二视之。

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创立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论。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创立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论。

此两个论点,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都争论不休,不知所从,其实二位医家之论断,都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的阴阳变化,并非正常生理现象,只是站在不同角度上去分析问题而已,可以说完善了中医诊断学之基础理论,发展了内经阴阳学说,本该无可厚非,不必厚此薄彼。

正常生理活动中的阴阳不多不少正好平稳运行。

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关键字】朱丹溪;阴阳【摘要】朱丹溪首倡“阳有余阴不足论”,开创滋阴学派,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临床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1影响“阳有余阴不足论”形成的因素1.1 “天”对理论形成的影响从天地日月四时自然现象来类比。

天地定位,天包地外,地处天中,故天阳有余地阴不足。

《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1.2“地”对理论形成的影响朱丹溪居江南,而江南水域颇多,另外南方属火,故多有湿热之邪为病。

又因当时盛行用辛燥药较多的《局方》,与湿热相火不相吻合,产生极大弊端。

关于这一点丹溪已深刻认识到,故而开辟新的思路.。

1.3“人”对理论形成的影响丹溪从许谦学习理学,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认识到“阴”本相对偏弱,故而在人体生长、发病、治疗过程尤显重要之性。

程颖云:“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

丹溪说:“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察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丹溪援理入医,其结论就是“阳易乏,阴易动”,这是各种疾病的根源,所以导致他在临床上极力主张滋阴降火,即要避免人体的“阴不足”,首先不要使“阳有余”。

2从常态和病态方面辩证认识“阳有余阴不足”的正确性2.1常态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均在其中,而气又可再分阴阳。

“阴常不足”之“阴”是指人体中一切有形的可辩物质。

“阳”包括:气(元气、卫气、脏腑之气);五脏之阳如脾阳、肾阴等;相火(指正常的妄动的)。

阴包括:血、津液、五脏六腑之阴(肾阴、心阴、肝阴、四肢百骸、经络等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阴阳的自我平衡,是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非绝对的静态平衡。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所倡行的一个说法,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序言中提出“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

他的这个观点源于《素问》,他在书中提引《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和《方盛衰论》“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等文,作为立论依据,加以阐发。

首先他用取类比象说法从自然界中得到验证,其谓:“天地为万物父母。

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

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

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

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天阳地阴,天大地小,日阳月阴,日常圆,月恒缺。

朱氏用日月的盈亏,天地的广狭这一自然现象来说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道理。

人体本身也是如此,他所说的“阴阳”具体是指气血而言。

他指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在人体的机能活动中,阳动是起主导作用的,即所谓“阳常有余”。

而阴精难成易亏,即所谓“阴常不足”。

诚如朱氏所谓:“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

”可见阴气之难于成。

《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

”又日:“男于六十四岁而精绝,女于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何况人之情欲无涯。

”说明精血阴气常显不足,并告诫后人要注意保养阴精。

疾病的发生,也往往表现出阳有余阴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情欲过度所致相火妄动。

如丹溪所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君火、相火皆属阳,易为物欲所感而妄动,这种被物欲激发的相火翕然而起,必致阴精耗伤而诸病丛生。

另外,阴亏不足更易导致阳亢,他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炽。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刘力红老师给传统班的一次课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谈一些中医的基本思路,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尤其你们是传统班的同学,对中医的领悟应该与其他班有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今后的造诣上应该有所区别才是。

那么,这个造诣的区别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大家的基本功,来自于大家的基础。

这个基础我指的是中医的基础,传统文化的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基础。

98级传统班我给他们上课很多,他们也是第一届的传统班,我比较了解。

从98级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跟其他的班确实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因为可以从一个问题来衡量广西中医学院,就是考研,中医学院历届的学生,考研率都比较低,那么98级传统班几乎有一半的同学都考上了,而且主要考上外院的研究生。

当然考研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是也可以说明一点,就是这些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一步的深造。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区别呢?这个区别我刚刚讲到了,它实际上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来源于对中医经典的重视程度,还有更重要地是做人的区别。

1、中医的基础对98级传统班,我要求大家比较严格,比如对《伤寒论》,我要求一定要能够背诵,哪怕是上到硕士的阶段我都要求背诵原文。

为什么呢?因为熟悉是一切的基础,尤其《伤寒论》一定要熟。

而且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时间,可以说是最宝贵、最黄金的时间。

也许你们现在还年轻,对今后有些可以预料,有些不能预料。

那我现在告诉你们可预料不可预料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后再难拿这样单纯的时间来背一门经典,来背书,这是很困难的。

当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你就知道有很多啰嗦的事情来干扰,使你没有办法能够沉潜下来,像现在在学校这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懒惰的人,我觉得除了工作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事,什么去玩一玩啊,什么去打牌啊,打麻将或者是娱乐,我几乎没有这样的福气。

尽管这样节省度日,可现在别说是找不到时间背经典,就连看书的时间都很难找到。

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今后大家再想找这样单纯的时间是很难很难的。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作者:中医伤寒学朱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惑之者以为不刊之论,实则荒谬不经之言也。

确乎不拔之论当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以人生即一由生向死过程,阳者,生气也,阴者,死气也,阳消一分,阴长一分,人就向死近一分。

多一分阳气便多一分生机,自然之理也。

君不见冬日之木乎?阳气潜藏,阴气弥漫,枝叶摧折,形容枯槁,阴寒之极,死气临之也。

冬至子时,一阳初动,阳气渐复,至于立春之后,阳气敷布,生机渐发,春色渐渐盎然,生命复苏,情志畅然,此亦显而易见之理也。

刘河间朱丹溪乃以天时之变,妄言为常,当火气行时滋阴降火或有一时之效,然时过境迁仍执之以为恒常不变之理,则大谬也,昔之琼浆,今为鸩毒矣。

观今之动辄以滋阴降火统治诸病者,杀人者众,生人者寡,犹执迷不悟以朱刘之言为根据,黄坤载谓彼等为下愚、厉鬼,良有以也。

再观近世所谓名医如施今墨孔伯华者流医案,宗刘朱谬论,动辄降火,用药杂乱,不了了之,难得入口见效者,今世宗彼等者又不知凡几,此大众所谓中药见效慢之说所由来者也。

朱刘之过在以妄为常,庸工之过在不知变通。

客气不无常变,主气终有盛衰。

阳胜阴则动有余,阴胜阳则动不足,此常态也。

动为阳,生气也,静为阴,死气也,明乎此则自能识得阴阳死生之变矣。

阴阳升降论道生一,太极也。

一生二,两仪也:阴阳也,动静也,在象为水火也;二生三:阴阳相感,水升火降,升降之间,中气成焉,中气者,土也;三生万物:水流湿,火就燥,湿土生木,燥土生金,金木成气,万类成形矣。

火性上炎,外阳内阴,升中有降也。

水性下润,外阴内阳,降中有升也。

金性收敛,在卦为兑,一阴居上,二阳居下,阴覆二阳下降归坎也。

兑上一阴,从离中来也,离阴为阴之祖,故名太阴。

木性敷扬,在卦为震,一阳居下,二阴居上,阳载二阴上升于离内也。

震下一阳,从坎内来也,坎阳为阳之祖,故名太阳。

离阴右降,肺气从之收敛也。

坎阳左升,肝气从之敷扬也。

离阴不降则胃土燥结,肺金失养,此朱鸟汤黄连阿胶所自出也。

阴常不足论

阴常不足论

阴常不足论1.阴常不足(滋阴派)阴常不足,即阳有余。

思虑营营,不时御神,不知持满,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散耗其真是也。

阳有余,非元精之元阳有余,而是虚火、阴火有余。

阴不足源于过耗,阴不涵阳。

年轻男女,入世不深,单纯天真,元阳充足。

面容像鲜桃一样明艳,如朱裹纱,含而不漏。

此阴平阳秘也。

及步入社会,为权利、资源而争,思虑营营,压力山大,欲壑难填,欲火焚身,怎能不阴虚火旺?更有误入歧途,不良嗜好缠身,以欲竭其精,怎能做到元精(阴)充足?邪火不起?“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相对亢盛。

治宜滋阴以抑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

2.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论(火神派、附子派)此言阳不化阴也。

或病或懒,表现为四肢冰冷,或肥胖。

“阳虚则寒”寒证,宜扶阳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

3.攻邪派(寒凉派)五郁皆可化火,表面一派火象,而以寒凉之药泄火攻邪也。

4.补土派重脾胃生化之源,---气球---人之初,犹如气球。

虽小但已注定它将来的大小性状。

高矮胖瘦,禀赋各不相同。

充气到不大不小正正好好,不紧不松,是为盛壮,阴平阳秘是也。

人像一个气球,每个细胞都像一个小气球。

然物壮则老,气慢慢跑掉,变得干瘪。

1.不可太饱,容易爆掉2.不可充气太少,不好看也耐用3.要时时检点,不可漏气。

哪个气球漏气,都会让五色球失去意义。

4.漏完气或爆掉也许只需很短时间。

5.规定时间冲不足气,或力量不够(阳虚),或边充边漏,则不能长到它应有的样子。

6.充气时段一过,便会转向泄气,快慢而已,由形不充到干瘪只是时间问题。

7.充气时,从小到大都是饱满的;漏气时,从大到小,越来越皱巴枯萎。

气球就像人的皮囊,气就是人的精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余天泰(353000)近读《伤寒质难》,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尤其是为祝味菊先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伤寒质难.退行期及恢复期篇第七》)惊世之语所振撼,并由此产生共鸣。

今余不揣谫陋,试就此结合个人点滴感悟作一初步探讨。

阴阳有余不足自古就有争论,笔者以为,不管其结论如何,均与该医学家之所处时代、地域环境、当时居民体质、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疾病谱构成和流行状况,以及个人学识、行医经历和感悟等密切相关。

复习阴阳学说,不由发觉,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向来重视阳气,故祝味菊先生感言:“重阳之说,由来久矣。

”早在《易经》就明确指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乾者,阳也。

万物之始赖此,统领天道者也;坤者,阴也。

万物之生赖此,顺从天道也。

很显然,这充分体现了“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重视阳气思想。

《内经》中突出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强调“阳主阴从”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医圣张仲景堪称重阳典范,其不朽名著《伤寒杂病论》之所以冠以“伤寒”,意在示人阳气至重而易伤,应时时顾护阳气,因而书中姜、桂、附的使用频率极高。

后世崇尚重阳思想医家辈出,并代有发挥。

例如宋代医学家窦材就非常强调人身阳气的重要性,指出“……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

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扁鹊心书》)。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反对“阳常有余”之说,写出《大宝论》等以阐明阳非有余,认为“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试以太阳证之,可得其象。

”“……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得生者,可如是乎?”“尝见多寿之人,无不慎节生冷,所以得全阳气。

”“故凡欲保重生命者,尤当爱惜阳气,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类经附翼》);李念莪云:“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

在于人者,亦唯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由何生?食由何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知要》);周之干称:“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

如上焦闭塞,阳气不能下降,须开豁之;中焦阳气不能上升,须温补之;下焦阳气不能收藏,须求肾纳气”(《慎斋医书》)。

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倡导“阳主阴从”,说“阳如珠玉,阴如蚌璞,含珠如蚌,完玉似璞,而昧者不知,弃珠玉而珍蚌璞,是之谓倒置之民矣”。

近代著名医学家、“火神派”开山宗师郑钦安极其推重阳气,“以扶阳为纲”,善以扶阳方法治病,擅长运用大剂姜、桂、附等辛热药物,屡起沉疴,起死回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提出“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

知得此理,便知得姜附之功也。

今人不知立极之要,不知姜附之功,故不敢用也。

非不敢用也,不明也。

”“余非爱姜附,恶归地也,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医理真传》)。

现代名医祝味菊先生,对张仲景、张景岳等重阳学说推崇备至,同时受“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影响,特别是在“火神派”传人卢铸之“扶阳讲坛”的启发下,于东渡日本研修西医归来之后,将中医与西医汇通,使其重阳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伤寒质难》中,祝氏以大量篇幅引证《黄帝内经》、张仲景、张景岳等重阳之论,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阳气的作用有着极为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如在生理上,他认为“阳为生之本”,阳气乃生命活动之动力,“人以阳气为生,天以日光为明。

宇宙万物,同兹日光;贤愚强弱,同兹气阳。

向阳花木,繁荣早春;阴盛阳虚,未秋先衰。

”尤其是在对《黄帝内经》之“阴平阳秘”理论的认识上,见解独特,以为所谓阴平阳秘,仍然是体现了阳气之重要性,说:“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

诚千古不磨之论也”;在论述病理上,则称“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

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在论治疗时,他说:“及其既病,则当首重阳用。

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

”“得阳者生,失阳者死,……故医家当以保护阳气为本”;在述及疾病预后时,他说:“克奏平乱祛邪之功者,阳气之力也。

夫邪正消长之机,一以阳气盛衰为转归。

”正因为如此,故祝味菊在临证时十分重视阳气的作用,明确指出:“无论有机之邪,无机之邪,其为病而正属虚者,总不离乎温法,此我祝氏心传也。

”在他看来,不足用温,乃是公式,因而言道:“少阴伤寒,咎在不足,处治之法,始终宜温。

阴质不足,佐以滋养;缓不济急,辅以注射;不足在表,温以卫之;不足在里,温以壮之;不足在心,温而运之;不足在脾,温而和之;下虚而上盛,温以潜之;少气而有障,温以行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

温药含有强壮之意,非温不足以振衰惫,非温不足以彰化气。

经云:劳者温之,怯者温之。

温之为用大矣。

”在运用温法上发前人所未发,大胆创新,创立了温散、温潜、温滋、温清、温化和温润等温阳方法。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观察研究,祝氏深深的体会到,现代人无论在体质方面,还是患病之后,总是“宜温者多,可清者少。

”此乃“今人体质,纯阳者少,可温之证多,而可凉之证少。

”缘由“秦汉体格,去古已远,今人禀赋更薄,斫伤更甚,虚多实少,彰彰然也。

大凡壮实之人,能受清药;虚怯之体,只宜温养。

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

”“吾非不用寒凉也,特以今人体质浇薄,宜温者多,可清者少。

温其所当温,不足为病。

浅薄之流,讥吾有偏,非知我者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吾人仆仆终日,万事劳其形,百忧感其心,有动必有耗,所耗者阳也。

物质易补,元阳难复,故曰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基于上述认识和体会,于是祝味菊先生提出了“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著名论断。

时至今日,随着时境的变迁,国人体质和疾病谱业已发生很大变化,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已经成为为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而“阴盛阳衰”却是当前多数疾病所呈现的重要病变机理和发展趋势。

因此深入研究祝氏“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之理论,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究其原因,造成“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之格局不外以下十端:一、体质因素。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使人体质有所改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后,阳虚群体明显增多。

二、寒邪作祟。

寒邪为患居多,随着电风扇问世,空调、冰箱的普及,当今因寒邪而病者,较之仲景所处时代“伤寒十居其七”有过之而无不及,空调病即是其例。

三、嗜食生冷。

受习惯因素影响,多数人喜凉恶热,总怕上火,习食凉茶冷饮等生冷寒凉之物,加之大众媒体广告的渲染,更加助长了人们喜凉恶热的心理与习惯,因而嗜食生冷寒凉成习,由此导致损脾伤阳自然屡见不鲜。

四、工作烦劳。

“阳气者,烦劳则张”,时代的发展使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也日益增大,不少人为了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不落伍,不被社会所淘汰而加倍努力学习工作,然过劳则耗阳伤阳,长时间的身心烦劳,必然使体内阳气耗损。

如今亚健康人群数量之多无不与此有关。

五、房事太过。

受西方性观念及精神污染等的影响,当今不求养慎,恣情纵欲者似乎大有人在矣。

阴阳互根,房事过度,久则竭精耗阳。

六、作息无常。

现今人们或因工作所需,或因学习、生活等原因,诸如上夜班、加班、读书、上网、看电视、打牌等,迟睡熬夜者随处可见,甚至通宵达旦未眠亦不乏其人。

由于天人相应,当睡时不睡,违背阴阳运行自然规律,使阳气不能按时敛藏充养,久而久之难免造成阳气虚损。

已有研究证明,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七、恣用苦寒。

河间丹溪以降,逮至清初温病学兴起之后,日渐出现在病机上重温(病)轻寒(证),在用药上则喜清畏温,恣用寒凉的倾向。

针对这种现象,祝味菊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医者不知葆守真阳,辛凉解表,遂令汗腺弛缓,腠理松疏;苦寒消导,败脾伤中,遂令绝谷辟饮,釜铛空冷;咸寒攻荡,破气伤肾,遂令门户不守,根本动摇,此因药误而致亡阳者。

”并痛心地说:“彼久服寒凉者,如饮鸩蜜,只知其甘,不知其害,亘古以来,死者如麻,茫茫浩劫,良可痛也。

”尤其是受西化影响的今天,不少人不思经旨,阴阳不辨,以为感冒发烧就是热性病,感染发炎则理所当然更是温热病了,于是乎“温者清之”,“热者寒之”,苦寒清热之品随意遣用,以致戕伐阳气。

八、滥用激素。

不知从何时起,相当一部分人一见高热不退,即随意加用激素,务求快速退热,其后果是产生副作用的概率增加,反馈性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常常引起阳虚。

此外,各种免疫性等疾病长期使用激素,更是容易损伤阳气。

九、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滥用问题,由来己久,而多数抗生素性味苦寒,易伤阳气,滥用过用,必致阳气虚衰。

十、慢病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而这些疾病往往病程冗长,久病必虚,多伤阳气,故阳虚多见。

由是观之,损阳伤阳因素甚多,而这些因素又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着的,无怪乎如今“阳衰阴盛”病证已不在少数。

以笔者临床所见,阳虚阴盛者十居七八,阴虚火热者仅十之二三,的确是“宜温者多,可清者少”。

自从学习“火神派”以来,特别是接受祝师观点后,一改30余年遣方用药之风格,临证治病注重温阳扶阳,疗效大有提高,从而也更加增添了我对中医药的信心。

例如曾治一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54岁,干部,停经近一年。

一年多来,反复心烦不寐,急躁易怒,胸中阵发性烘热感,伴头汗出,口干少饮,苔薄白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数。

遍服疏肝解郁、滋阴泻火、养心安神之剂罔效而转余诊治。

吾以为此证乃系阳气虚弱,虚阳浮越,宜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扶阳抑阴,摄纳浮阳,药用桂枝20g、制附子15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生熟枣仁各30g、五味子15g、炙甘草10g,每日一剂。

3剂后诸症大减,复诊时制附子改为20g,续服7剂而愈。

又如一失眠患者,男,62岁,退休干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