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肝常不足样常有余

合集下载

三不足两有余的临床应用

三不足两有余的临床应用

三不足两有余的临床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有一种常用的概念叫做“三不足两有余”,即肺不足、气不足、脾不足,肝有余、痰有余。

这种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对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就“三不足两有余”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肺不足是指肺脏功能虚弱,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

在临床上,常见的肺不足症状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疾病。

中医认为,肺主气机,是人体吸收天地之气的重要器官,肺不足会导致气机不畅,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在治疗肺不足疾病时,应重点调理肺脏功能,促进气机畅通,以恢复健康。

其次,气不足是指体内气血不足,常表现为乏力、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气是人体内的本源之气,气不足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感到疲乏无力。

因此,调理气血是治疗气不足的关键,常用的方法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中药调理等。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再次,脾不足是指脾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脾不足会导致身体对营养的吸收不良,影响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在治疗脾不足疾病时,应重点调理脾胃功能,调节饮食习惯,保持规律作息,以促进消化吸收,恢复身体健康。

另外,肝有余是指体内肝气郁结,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易怒、头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是人体情绪调节的关键器官,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失调,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在治疗肝有余症状时,应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采取适当的调理方法,如运动、按摩、针灸等,以缓解情绪压力,维护身心健康。

最后,痰有余是指体内湿浊积聚,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痰多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痰是由湿浊所化,是人体内的废物,痰有余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痰有余症状时,应调理体内湿浊,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湿邪侵袭,采取正确认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促进湿浊排出,恢复身体健康。

肝常有余,心常有余是有病吗

肝常有余,心常有余是有病吗

肝常有余,心常有余是有病吗?最近,我们开了小儿推拿的讲师班,这个讲师班,我们当时给了一个课,其中的一个课就是让大家备一个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但是在备课的时候,发现大家的解读有点问题。

因为大家对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的解读,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小儿的一种病态。

其实不对呀!大家还及得,你们学习小儿推拿的时候,往往我们在第一课的时候都会讲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那么心常有余,肝常有余他们出现在小儿生理特点上,没有出现在病理特点。

说明这个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是特指小儿的生理特点,相对于大人讲,大人没有这个特点。

这个特点一定是正常态,而不是病理态,也就是说,他不是我们所说的心常有余就是心火亢盛,肝常有余就是肝阳上亢。

千万不是这个概念。

心常有余,指的是小儿发育迅速,生机勃勃、心火异动的这样一个情况,并不是说他是一个病态,所以说他经常会出现这种易喜易怒,我们大人不会,我们可以控制情绪。

所以小孩控制情绪的能力就很差。

千万不要理解为小儿心火亢盛,要是理解成心火亢盛了,光想清心火了,那不是。

小孩肝常有余,其实也不是肝阳上亢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孩生长旺盛、易动肝风的一种情况,所以不要理解成一种病态。

我们经常说小孩没心没肺,讲大人的时候,可能会生气好几天。

肝疏泄的比较好。

今天有个妈妈发个短信说,我的孩子今年5岁,得了抑郁症了。

问怎么得的,孩子总说妈妈好,宝宝不好,宝宝不想活了,没有意思,拿着个刀刀就在脖子上画,也不开心,也不出去玩。

给妈妈讲,首先那么小的孩子,不会得抑郁症。

这么点小孩,可能有自闭倾向,都不会得抑郁症。

这么大的孩子肝的生发特别好,我说一定是你最近的教育出问题了。

孩子觉得没意思,但是到抑郁症还不够。

为什么小孩不得,初中以上的学生就会得,是因为小孩肝常有余,生发的比较好。

就从这一点大家一定记住,但是小孩为什么容易惊厥,为什么容易高烧不退?为什么同意出现疹子,眼下疱疹,手足口病,这就跟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有关系,如果我们护理不好,就容易出现问题,小孩惊厥很多。

从内经看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理论

从内经看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理论

从《素问·调经论》看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理论【摘要】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渊源于《内经》,多代指病理上的邪正盛衰关系。

随着历代医家的不断阐述,该理论在《内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深入。

笔者复习文献后认为“三不足两有余”主要针对脏腑的生理特性而言,亦因为这些生理特性,若一旦发病,常可产生可预知的特定的病理特点。

【关键词】内经; 三不足; 两有余; 儿童《内经》中关于有余和不足的论述很多,多数情况下利用有余与不足来代指病理上的邪正盛衰关系,证候上表现为实和热,虚和寒的不同。

如《灵枢·刺节真邪》有言:“虚者不足,实者有余。

”《灵枢·逆顺》也认为:“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虚实,有余不足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和《素问·疟论》中亦言:“热为有余,寒为不足。

”体现在临床上也有针对有余和不足分证论治的治则治法,《素问·疟论》中提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余折之,不足补之”的观点有共同之处。

以上看法多泛泛而谈,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内经》中叙述有余与不足的专篇——《素问·调经论》。

该篇原意是讨论如何调治百脉而达到医百病的目的,但其中根据五脏的邪正盛衰而分证论治的方法对于后世的五脏辨证或者脏腑辨证都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中医儿科学中更具有提纲挈领的示范作用,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实则渊源于此。

北宋儿科名医钱乙正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五脏证治法则作为辨证的依据;明代世医万全更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即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万全在《万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总括其源时谈到“有余为实,不足为虚”。

1 心《素问·调经论》中提到“有余有五,不足有五”,分别以神、气、血、形、志代指心、肺、肝、脾、肾五脏功能的邪正盛衰病理变化,所以文章一开始即指明:“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试论小儿“肝常有余”说

试论小儿“肝常有余”说
,源于北宋医家钱 乙,他在 《 小 儿药证直诀. 五脏辨 证篇 》中, 针对肝气有余 ,易生 实变 , 不宜妄用温补 的病理用药特 点,创 立泻青 丸方,无补肝
动心火 ,风火相煽 ,肝风 内动 ,故见发热 ,烦躁易怒 , 惊惕抽搐诸症 。此正是生理上 的有余转化为病理上 的亢 盛表现 ,也是小儿 “ 肝常有余 ”的病理特 点。 3 “ 常有余 ”的相对属性 肝 d J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从五脏功能表现而言 , ,L
精微必赖于肝 , 木之性主疏泄 ,食气入 胃,必赖 肝木之 “
气 以疏 泄 之 ,而 水 谷 乃 化 ”( 血 证 论 》 ; 的 治节 功 能 , 《 )肺
“ 肝常有余 ” ,揭示 了 自然生长发育过程 中小儿 “ ”的 肝 生理特 点和病理特 点。
1 小 儿 “ 常有 余 ” 的生 理 特 点 肝
不足 ,肝气虚弱之寒凝肝 脉证和 d J郁郁寡欢之象 ,不 ,L 可不察 。肝非独 “ 有余 ”也 。
综 上 所 述 ,d J 生理 上 的有 余 与病 理 上 的 有 余 是 密 ,L
科 杂志,0 736 : — 1 2 0 ,() 0 1 . 1 []刘 雪峰 , 3 郝东 阳 浅析 小儿 肝常 有余 论[J Jl 陕西 中医 , O ,27:4 —4 . 2 l () 64 7 O 2 4 []史俊 芳, 建春 . 4 刘 浅析肝 阳 虚证 [ l J 中国 民间疗 法, 0 , (0 : 4 J 2 61 1 ) — . 0 4 3
芽 ,受 气 初 生 ,其 气 方 盛 ,亦 少 阳之 气 方 长 而 未 己 ,故
是一个 总体概括 ,但也是五脏功能强弱的相对判断 ,而
实 际上 小儿肝气 、肝 阳的本质仍 是柔弱的,不可妄加 克

中医小儿三不足四有余的理解

中医小儿三不足四有余的理解

中医小儿三不足四有余的理解
中医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理论,是指小儿的内脏发育并不是同步、平衡的,而是有先后之分,具体表现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及“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

其中,“脾常不足”是指脾的主要功能是管理人体的饮食消化和水液代谢,是人体内营养物质气血等主要来源处,因此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由于小儿脏腑功能的发育成熟需要一个过程,脾胃功能的负担相对较重,所以容易出现脾胃不足、消化不良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选择一些药食两用的健脾食材,如淮山、莲子、芡实、麦芽、陈皮、山楂等,每周给孩子进食两三次,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脾胃健康。

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发育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中药调理,应就医诊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治。

三有余,四不足的基本内容

三有余,四不足的基本内容

“三有余、四不足”是指心、肝、脾三脏功能亢进,以及肾、心、脾、肺四脏功能不足或虚弱。

三有余是指心肝脾三脏的功能亢进或有余。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肝主疏泄,主筋脉,主魂,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

当心肝脾三脏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出现口干、口苦、咽干、口臭、大便干燥等症状。

此时,人们应该注意饮食清淡,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四不足是指肾、心、脾、肺四脏的功能不足或虚弱。

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开窍于耳;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

当肾心脾肺四脏功能不足或虚弱时,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等症状。

此时,人们应该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同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此外,还可以采取相应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等措施来改善身体状况。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

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

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

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

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

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

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

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

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

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

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

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

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肝常有余”理论儿科应用举隅

“肝常有余”理论儿科应用举隅

小儿“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之特点,创立泻青丸方,为后世提出“肝常有余”奠定了基础。

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

《丹溪心法》有云:“气有余,便是火”,加之小儿纯阳之体,一旦感邪易于化火、化热,生风动痉,诚如万全所言:“肝主风,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

”由此可见,“肝常有余”与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关系密切。

李乃庚教授为第二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江苏省名中医,在5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擅治急危重症、疑难杂证,现将李教授基于“肝常有余”理论治疗儿科疾病体会总结于下,列举验案3则以说明。

1 抽动症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为特征[1]。

小儿肝常有余,加之独生子女过于娇宠,有所不遂易急躁易怒,情志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则化火,引动肝风。

学生负担过重,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伤其气;紧张焦虑,耗其阴,甚则烦躁易怒,瘛疭乃生。

小儿处于发育迅速之时,肾气未盛,气血未充,故曰“肾常虚”。

肾阴不足,无以滋养肝阴,加之小儿感邪后易从火化,久病损伤津液,最终导致肝肾阴虚,则无力涵摄肝阳,使得肝阳易亢。

诚如张景岳所云:“肝虚则为筋急血燥,为抽搐劲强,为斜视目证。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颇为棘手,且易于复发,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

李乃庚教授对儿童抽动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肝亢阴虚证是儿童抽动症的常见证型之一,总结该证的主要病位在肝、肾,病机为肝热内盛,耗伤阴血,筋脉失养,拘挛生风。

因此,临床中李教授常从肝论治儿童抽动症,创立经验方清肝饮,由生地黄、生白芍、麦冬、枸杞、女贞子、山萸肉、钩藤、白蒺藜、蜈蚣、地龙、甘草等组成[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鲁兆麟.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M].沈阳:辽宁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5:191.
[2] 石林阶,欧阳取长.肝阴虚证研究概况[J ].湖南中医学 院学报,1997,12(4):69- 72.
[3] 卢跃卿,任小巧,邢志强.肝阴虚证候及治疗探析[J ].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2):4- 5. (编辑:冯天保)
(编辑:冯天保)
浅议肝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吴海滨,熊文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关键词] 肝阴;肝阳;中医疗法;脏腑辨证 [中图分类号] R2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6-7415 (2011) 04-0130-02
朱丹溪在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中谓:“人受天 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1]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 用阳,常行疏泄功能,居阳动之态,肝体精血易耗散而常虚 致肝之阴血耗损,就会发生肝系的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关的临 床证侯。笔者就肝脏“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生理病理及 临床应用浅析如下。 1 肝的生理特性 1.1 肝主升发 肝主生发是指肝具有生升阳气以启迪诸脏, 生发阳气以条畅气机的作用,故又言肝主生升之气。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 荣”。 《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少 阳肝脏应阳升之方,决定了肝之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临床 多表现肝阳上亢、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肝气通于春,主一身 生发之气,能启迪诸脏之气,司升降出入活动。 1.2 肝为刚脏 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 的生理特性而言。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直,肝气具有木得冲 和调达、伸展舒畅之能,肝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气喜调达 而恶抑郁, 《血证论》 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 1.3 肝体阴而用阳 《临证指南医案》 云:“肝为风木之脏, 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 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肝以血为体,血属阴,以气为用,肝
主疏泄,疏通血脉,宣泄气机,气属阳,故称肝体阴用阳。体 阴而用阳体现了肝藏血和主疏泄的关系,一血一气,一阴一 阳,二者之间正如阴阳那样对立互根,此消彼长。肝所藏阴血 的濡养功能正常,才能制约肝的阳气升腾,使之冲和条达。 2 肝阴虚证常见病因 2.1 饮食劳倦所伤 《灵枢·决气》 曰:“中焦受气取汁,变 化而赤,是谓血。” 《素问·痹论》 曰:“饮食自倍,脾胃乃 伤。” 《素问·宣明五气》 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 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脾胃为气血生化 之源,如饮食饥饱失常、劳倦过度导致脾胃损伤,气血化源不 足,不能充养肝脏,则肝阴自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也。 2.2 情志所伤 《灵枢·百病始生》 曰:“喜怒不节则伤脏。” 《素问·疏五过论》 亦曰:“暴怒伤阴。”肝在志为怒,怒则肝 气有余,“气有余便是火”,火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灼伤 肝之阴津,以致肝阴的不足,甚则生风动血。 2.3 房室所伤 肝肾之间关系密切,有“肝肾同源”或“乙 癸同源”之称。清·张璐 《张氏医通》 说:“气不耗,归精于 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为清血。”肾精肝血,一荣 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房事太过,泄精过度,不能归于 肝化阴血,导致肝阴亏虚。 3 肝阴虚症候表现
《临证指南医案》 在谈到用柔药治肝病这个问题的时候, 认为刚是肝本身的特性,谓:“经旨谓肝为刚脏,非柔不和。 阅医药沉桂荑连杂以破泄气分,皆辛辣苦燥,有刚以治刚之 弊。”又说:“肝为刚脏,参入白芍乌梅,以柔之也。”李冠仙 说:“予尝治肝气胀痛异常,气逆呕吐,前医用二陈、香附、 木香,顺气不效,加用破气,如枳壳、腹皮、乌药、沉香之 类,更不效。予思肝气横逆,固非顺气不可,但肝为刚脏,治 之宜柔。前医所用皆有刚意,故肝不受。治宜甘以缓之,兼养 阴以平肝。”尤在泾 《金匮翼》 说:“肝体阴而用阳。此以甘 酸补肝体,以辛味补肝用。”王旭高 《退思集类方歌注》 说: “肝之体阴而用阳,是故养肝之体,必借酸甘;泄肝之用,苦 辛为要。”从历代各家的言论里不难看出,补肝阴不离“酸甘” 二字。在此原则下组成的补肝阴常用方剂亦大同小异,在酸甘 补阴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用药,如一贯煎、大补阴丸、三甲复脉 汤、镇肝熄风汤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生地黄、乌梅、白 芍、沙参等。 5 临证应用
中医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诚如张景岳所言:“设能明彻阴 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1 阴阳之源
阴阳源于道。 《道德经》 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是:
[收稿日期] 2010-11-04
·130·
新中医 2011 年 4 月 第 43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April 2011 Vol.43 No.4
Hale Waihona Puke 间越长,中医药治疗和调理的难度就越大。因此,笔者在此呼 吁,针对反酸之症,临床规范合理的使用抑酸药和恰当的中医 药辨证治疗,值得临床医生及广大患者的充分重视。
中医阴阳学说探微
刘子志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关键词] 阴阳学说;运动;相生;相制 [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6-7415 (2011) 04-0131-02
阴阳学说哲理玄奥,彰显着中国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精 髓,是中医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 应用非常广泛,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药物性能到方剂配伍, 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作用。正确解识阴阳学说是进入
肝阴虚证的辨证应具有:肝的证候:①头晕或头痛;②视
[收稿日期] 2010-10-25
新中医 2011 年 4 月 第 43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April 2011 Vol.43 No.4
·131·
物昏花或两目干涩或雀盲;③胁肋隐痛;④肢体麻木;⑤妇女 月经不调,或经后腹痛绵绵、或月经先期、或先后无定期、或 闭经、或月经量少,或不孕等。阴虚证候:①五心烦热;②潮 热盗汗;③口咽干燥;④便干尿短黄或短赤;⑤舌红、少苔或 无苔;⑥脉弦细数或细数。凡具有肝的证候 2 项和阴虚证候 2 项者即可辨证为肝阴虚证[2]。 4 肝阴虚常用方药
[参考文献]
[1] Niklas s on A,Linds trom L,Sim ren M,et al. Dys peptic Sym ptom Developm ent After Dis continuation of a Pro-
ton Pum p Inhibitor:A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J]. AM J Gas troenterol,2010,105(7):1531- 1537. [2] Os efo N,Ito T,Tens en RT. Gas tric acid hypers ecretory s tates :recent ins ights and advances [J ]. Curr Gas troenterol Rep,2009,11(6):433- 441.
具体说来,肝阴虚可以分为阴虚肝郁、阴虚火旺、阴虚阳 亢、阴虚生风、阴虚伏热、阴虚血瘀等证[3]。然而在临床上遇
见最多证候莫过于阴虚阳亢一证。肝为风木之肝,其气易动易 亢,阴血虚损,阴不制阳,易引起阳气亢逆之象,出现头晕耳 鸣、头目胀痛、面赤易怒、肢麻震颤、腰膝酸软、心悸健忘、 失眠多梦、遇劳恼怒加重等症,多见于头晕、头痛或高血压患 者,用镇肝熄风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心中热者加用生石膏 以清热,痰多者加用胆南星,亢极生风者加用天麻、钩藤等。 方中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为君,玄参、天冬、白芍、龟板 滋补肝肾之阴,重用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本方妙在用麦 芽、茵陈、川楝子三味药,张锡纯在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 言:“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 动之力。茵陈……泻肝热兼疏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 ……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 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药,而后用此方者,自 无他虞也。”余在跟随老师临证中观察加用此三味药,却无反 激肝脏之虞,每每获效良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