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系列之沙门氏菌检验技巧及详解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许多动物和人类的肠道感染。
为了检验沙门氏菌的存在,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常见的方法:1.培养方法:沙门氏菌是一种需氧的微生物,在富含营养成分的寒凝琼脂或低酸性洗涤剂和生物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常用的培养基如VRB (XLD)琼脂、SS琼脂、MS琼脂等。
培养基可以选择均匀地涂布在平板上,也可以用于液体培养。
2.表型特征:沙门氏菌的菌落通常呈现红色或无色,个别品系可能为粉红色。
如在VRB琼脂上,沙门氏菌会变为红色或橙色。
沙门氏菌也可以产生硫化氢,导致MS琼脂呈现黑色。
3.生化特性:沙门氏菌通常可以进行一些常规的生化测试,如产生气泡的气液反应,碳源利用测试和酸碱指示剂变色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进一步确认沙门氏菌的存在。
4.血清学方法:采用沉淀试验或血清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的抗生素,以确定是否感染了沙门氏菌。
这些试验通常利用鸡血清,鸡蛋白和羊血清制备的具有特异性的血清反应。
5. 分子生物学方法:沙门氏菌的检验还可以利用PCR技术进行,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如invA基因的存在来确定沙门氏菌的存在。
6.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通过对沙门氏菌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可以了解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情况,为临床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参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检验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PCR等也常被用于沙门氏菌的检验。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还可以区分不同菌株和进行进一步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之,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进行有效的检验,从而帮助人们及时判断感染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

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一、简介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肠道感染的细菌,也可以引起食品中毒。
它主要通过食品、饮用水和接触感染物传播。
对于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验和分析,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二、检验方法1.纳氏肠杆菌培养基法用纳氏肠杆菌培养基法检验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利用富含养分的培养基,使得沙门氏菌能够在培养基中迅速生长,并形成典型的菌落。
检验人员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大小等特征来识别沙门氏菌的存在。
2.血液平板培养法血液平板培养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检验方法。
将待测样品涂抹在富含养分的血液平板上,再将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的产生。
3. PCR法PCR法是一种较为快速、敏感的检验方法。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对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这种方法对实验条件和检验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可以提高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分析结果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检验后,需要进行有关分析。
针对检验结果,进行有关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污染,并确定污染的程度。
1. 菌落计数通过检验方法得到的菌落数可以反映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污染程度。
一般来说,菌落数越多,说明沙门氏菌污染越严重。
2. 菌株鉴定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可以确定其是否为沙门氏菌。
根据鉴定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菌株的来源和特性。
3. 毒素检测有些沙门氏菌会产生毒素,对食品中的毒素进行检测,可以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具有毒素产生能力的沙门氏菌。
四、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时,有一些实验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1. 实验室操作检验和分析工作要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保证实验室内的环境洁净,避免交叉污染。
2. 操作规范操作人员要求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使用消毒剂对实验仪器、培养基和工作台进行处理。
3. 实验安全在进行检验和分析实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因接触致病菌而导致感染。
五、应用领域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Ⅲ (即亚利桑那菌) 黑色有金属光泽
乳糖迟缓阳性或阴性的菌株与沙门氏菌Ⅰ、 Ⅱ、Ⅳ、Ⅴ、Ⅵ相同;乳糖阳性的菌株为 粉红色,中心带黑色。 乳糖阳性的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 全黑色;乳糖迟缓阳性或阴性的菌株为蓝 绿色或蓝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乳糖迟缓阳性或阴性的菌株,与沙门氏菌 Ⅰ、Ⅱ、Ⅳ、Ⅴ、Ⅵ相同;乳糖阳性的菌 株为粉红色,中心黑色,但中心无黑色形 成时与大肠艾希氏菌不能区分.
培养基全黄色
制好的培 养基
斜面、 底部黄 色,并 产生H2S
对照管
斜面红色,底部黄 色,产生H2S
底面黄色,并产生CO2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沙门氏菌检验
(1)斜面碱性(红色-)底部酸性(黄色+)产气或不 产气(产气时会造成琼脂裂开):表示仅葡萄糖发酵。 因微生物优先分解葡萄糖产酸,使培养基变黄,但因 葡萄糖含量低,于斜面产生之微量酸立即氧化而呈碱 性反应,同时培养基中的蛋白质也随之利用而产碱, 培养基底部则因氧张力较小,且微生物生长较慢,故 仍维持酸性反应。 (2)斜面酸性(黄色+)底部酸性(黄色+)产气或不 产气:表示除了葡萄糖发酵外,乳糖与(或)蔗糖也 发酵。由于乳糖与蔗糖浓度高,经继续发酵,可维持 培养基斜面与底部保持酸性反应。
10mL+MM (或TTB)100mL
42 ℃ 18h~24h
10mL+SC100mL
36 ℃ ± 1 ℃ 18h~24h
直接增菌法 25g+灭菌生理盐水25mL
检样匀液25mL +MM (或TTB)100mL
42 ℃ 18h~24h
检样匀液25mL
+SC100mL
36 ℃ ± 1 ℃ 18h~24h
(二)分离培养
微生物分类学之沙门氏菌检验(ppt 26页)

5
6、血清学特性:
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虽然沙门氏菌具有 O、H、K和其它表面物质(如菌毛)四种抗原,但只有O 抗原是每个菌株均有的成分。
1)O抗原(菌体抗原) *存在于菌体表面,为脂多糖,多糖部分决定其特异性, *O抗原耐热(100℃、2.5h或121℃、2h加热均不破坏其
抗原性),其特异性不易丧失或变异。 *一个菌体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O抗原。
6
2)H抗原(鞭毛抗原) *H抗原存在于鞭毛中,不耐热,化学成分蛋白质,其
抗原性可以被酒精所破坏。
*H抗原可分为两相 第1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a~z,Z以后
则从z1、z2……,已编到z83。 第2相:为非特异相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共7种。 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细菌称为双相菌,大多数沙
DHL(或HE、WS、SS)
36 ℃ ± 1 ℃ 18h~24h
TSI(排除A/A H2S-结果 ),靛基质,尿素,KCN,赖氨酸
H2S+ 靛- 尿-KCN- 赖+(或一项不符)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H2S+ 靛+ 尿- KCN- 赖+
甘露醇+ 山梨醇+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H2S- 靛- 尿- KCN- 赖+/-
(3)败血症
多为猪霍乱杆菌引起,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和 肠炎杆菌亦可引起败血症。
(4)慢性肠炎
沙门氏杆菌可引起慢性、持久性肠炎。
2
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 重要病原菌。在世界各国各类细菌性的食物中毒中, 沙门氏菌常居前列。因此,沙门氏菌的检测是各国检 验机构对多种进出口食品的必检项目之一。
14
(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在世界各国各类细菌性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常居前列。 沙门氏杆菌可引起慢性、持久性肠炎。 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 3、氨基酸脱羧酶的测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 前增菌:食品样品在含有营养的非选择性培养基中增菌,使受损伤的沙门氏菌细胞恢复到稳定的生理状态。 生物化学筛选:排除大多数非沙门氏菌,也提供了沙门氏菌培养物菌属的初步鉴定。 试验方法:取培养24h培养液,先加入少量乙醚,摇动试管以提取和浓缩吲哚,待其浮于培养液表面后,再沿试管壁徐缓加入吲哚试剂 数滴,在接触面呈红色,即为阳性。 一般不发酵乳糖和蔗糖,不发酵侧金盏花醇; 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良好,菌落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圆形、光滑、湿润。 三糖铁琼脂斜面常产生H2S。 只能利用葡萄糖的细菌,葡萄糖被分解产酸可使斜面先变黄,但因量少,生成的少量酸,因接触空气而氧化,加之细菌利用培养基中 含氮物质,生成碱性产物,故使斜面后来又变红,底部由于是在厌氧状态下,酸类不被氧化,所以仍保持黄色。 第1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a~z,Z以后则从z1、z2……,已编到z83。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沙门氏菌是一种主要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其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分离、生化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下面是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培养分离沙门氏菌可以通过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分离来检测。
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包括XLD培养基、SS培养基和BS培养基等。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并采用适当的温度和培养时间进行培养。
沙门氏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红色或无色的菌落,可以通过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判断。
2. 生化检测生化检测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代谢产物或酶活性来进行的。
常用的生化检测方法包括气体产生试验、亚甲蓝试验和尿嘧啶酸试验等。
气体产生试验通过观察沙门氏菌在培养基中是否产生氢气或硫化氢气体来判断其存在。
亚甲蓝试验则是通过观察沙门氏菌对亚甲蓝的还原作用来进行检测。
尿嘧啶酸试验则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产生的尿嘧啶酸来进行。
3.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对沙门氏菌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来进行的。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在这些方法中,沙门氏菌抗原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物或荧光产物,从而判断是否感染沙门氏菌。
4.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序列来进行的。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杂交和基因测序等。
PCR方法可以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沙门氏菌基因的特定片段,从而进行检测。
核酸杂交可以通过与沙门氏菌特异性探针结合,形成杂交信号来进行检测。
基因测序则可以直接检测沙门氏菌菌株中的特定基因序列,确定其身份。
总结: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分离、生化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可以提供准确鉴定和检测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每种方法的原理。
1. 传统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
原理是将样本(如食物、病人体液等)接种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沙门氏菌的生长特性进行培养。
经过一定时间的孵育,形成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后,可以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进行鉴定。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利用沙门氏菌特异性的基因或DNA序列来检测其存在。
最常用的方法是聚合酶链反应(PCR),其中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含有沙门氏菌特定序列的DNA片段。
扩增后的产品可以通过凝胶电泳进行检测与鉴定。
此外,还有核酸杂交、测序和引物探针技术等方法也可以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
3.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利用沙门氏菌的抗原与抗体之间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ELISA基于固相试剂酶标板,将沙门氏菌的抗原固定在试剂酶标板上,然后加入特异性抗沙门氏菌的抗体。
经过洗涤步骤,再加入辅助抗体结合酶标记物。
最后加入底物,沙门氏菌存在时可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阳性反应。
这些方法在实验室或食品安全监测中广泛应用,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
沙门氏菌鉴定流程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式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ELISA法检查等,能够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1、血常规检查:感染沙门氏菌时,多数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出现偏低的情况,大儿童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出现升高的现象,该项结果可以辅助诊断沙门菌病。
2、便常规检查:感染沙门氏菌以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黏液样变或血便的情况,通过明确患者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来辅助诊断沙门菌病。
3、ELISA法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沙门菌抗原、抗体是否出现异常的情况,有助于沙门菌感染的诊断。
除此之外,沙门氏菌的检测方式还包括B超检查、肥达试验等,如果自身的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感染病科进行检查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微生物沙门菌检测方法

微生物沙门菌检测方法
沙门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
常见的微生物沙门菌检测方法包括:
1. 培养方法:将样品(如食物、粪便等)在富含沙门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然后观察是否有沙门菌的生长。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24-48小时。
2. PCR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通过扩增沙门菌的DNA片段来检测沙门菌的存在。
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沙门菌,通常只需要数小时。
3. 免疫学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沙门菌的抗原进行特异性反应,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的反应形成可见的颜色、荧光或光学信号来检测沙门菌。
常见的免疫学方法包括:
-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通过固相酶标法来检测沙门菌的抗原或抗体;- 免疫层析试纸法:利用沙门菌抗原或抗体与检测纸片上预先固定的抗体或抗原进行特异性反应,形成可见的颜色提示结果;
- 免疫荧光法:利用沙门菌抗原或抗体与特定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或抗原进行特异性反应,通过观察荧光信号来检测沙门菌。
以上是常见的微生物沙门菌检测方法,选择适合的方法需要考虑到检测的目的、时间要求和实验条件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检测系列之沙门氏菌检测过程详解及注意事项
严烨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肠道细 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它们除可感染人外,还 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 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 产力。
所以将沙门氏菌检验规定为食品致病性菌种检验中的重要项目,它的检测过程一般包括 样品前增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平板分离划线、初步生化鉴定(确定可疑菌)、生化鉴定、 血清学鉴定及血清学分型(选做)共计 7 个步骤。整个步骤完全完成至少需要 7 天时间。下 面以样品检测示例对整个检测过程进行分析梳理。
国家方法标准:GB 4789.4-2016 1. 前增菌 (1)需要的试剂为缓冲蛋白胨水(BPW),蛋白胨提供碳源和氮源满足细菌生长的需求; 氯化钠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钠是缓冲剂。 (2)按样品来源分为普通样品、能力验证样品及盲样考核样品等。 (3)按样品形态分为固态样品、半固态样品及液态样品。 (4)能力验证样品及盲样考核等样品按照随样附带的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普通样品 直接量取 25 g(mL)加入 225 mL BPW 中,混匀置于 36 ℃±1 ℃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8 h。 注:样品不需要匀浆均质,直接秤取加入 BPW 中即可,对于固体大颗粒物质,需要捣 碎后称量;BPW 要按照配制说明提前分装灭菌备用。
3. 选择性分离划线 (1)这一步是整个沙门氏菌检测环节最重要的步骤,因为平板划线分离的效果决定了 可疑菌落的判定和选择。 (2)平板划线选择四分法,分离效果好,更容易出现单菌落。
(3)一般习惯选用的分离培养基为亚硫酸铋琼脂(BS)、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XLD) 及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本人尤其对 XLD 有独特的爱好,因为感觉 XLD 上的菌落形态较 多,分的更为清楚。常见沙门氏菌在 BS 上的可疑菌落具有黑色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 菌落周围培养基呈现黑色或棕色;在 XLD 上的可疑菌落呈粉红色,大部分沙门氏菌带有黑 色中心,少部分(如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无黑色中心,有些菌株会呈现全黑色菌落(如鼠 伤寒沙门氏菌),极少数的为黄色菌落;沙门显色培养基(SCA)根据说明书进行判断,常 见的科玛嘉的选择性培养基可疑菌呈紫红色,其他菌呈蓝绿色(其他的如青岛海博的可疑菌 呈亮红色,广东环凯的可疑菌落呈红色,等等)。也可选择 HE 琼脂,它含有的硫代硫酸钠 和柠檬酸铁铵用于检测硫化氢的产生,使得可疑菌落中心可能呈黑色。无论选择哪种选择性 培养基,BS 是必须要选择的,再同其他一种或两种培养基结合起来判定可疑菌存在性。
(4)BS 琼脂:含有煌绿、亚硫酸铋能抑制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 生长,但对伤寒、副伤寒等沙门氏菌的生长无影响。伤寒杆菌及其他沙门氏菌能利用葡萄糖 将亚硫酸铋还原成硫酸铋,形成黑色菌落周围绕有黑色和棕色的环,对光观察可见有金属光 泽。该培养基制备过程不宜过分加热,以免降低其选择性,应在临用时配制,超过 48 h 不 宜使用。XLD 琼脂:培养基中含有去氧胆酸钠作指示剂,在该浓度下的去氧胆酸钠也同时 作为大肠埃希氏菌的抑制剂,而不影响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的生长。HE 琼脂:在保证 细菌所需营养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抑制剂,如:胆盐、柠檬酸盐、去氧胆酸钠等,可抑制 某些肠道致病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但对革兰氏染色阴性的肠道致病菌则无抑制作用。 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SCA):主要用于快速筛选、分离沙门氏菌,原理是利用沙门氏菌特 异性酶与显色基团的特有反应,使色原游离出来,沙门氏菌在培养基上呈紫色或紫红色。而 大肠埃考
样 BS
XLD
品
阴
性
样
品
1
阴 性 样 品 2
阳 性 样 品 1
阳 性 样 品 2
沙门显色(科玛嘉)
样 BS 品 甲 型 副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鼠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XLD
沙门显色(科玛嘉)
阴性样品在 HE 上的分离效果及 XLD 琼脂上各种菌落形态:
从以上的这些实例来看,要通过一种培养基来判定菌落的可疑程度是有难度的,需要几 种分离培养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判别可疑菌落,在 BS 上无可疑菌落的样品,在 XLD 上 会出现可疑菌落,在 XLD 上无可疑菌落的,会在显色培养基上有可疑菌落。顺便提一下, 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的分辨效果还是很好的。再进一步说,要通过分离这一步就要判定出阳 性和阴性样时不可能的,只能结合后续的生化特性进行判断(如奇异变形杆菌在 XLD 上的 形态是灰黑色的,具有很强的干扰性)。
从选择性平板上作用就可以看出,选择性的目的是分辨出培养液中倒地有几种菌,无论 是灰色的、黑色的、粉色的、带黑色中心的还是不带黑色中心的,都是下一步初步生化鉴定 的对象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遗漏任何可能。再强调一遍,有几种菌,就要做几种菌 的初步生化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