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总结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望诊包括望色、望舌、望脉、望面、望态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望诊信息,可以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下面将就中医望诊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望色望色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唇色、舌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看来,面色鲜明红润、气血充足的人属于健康状态,而面色苍白、唇色苍白、舌色苍白则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此外,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内郁有关,而面色发青可能与寒邪内盛有关。
2. 望舌望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舌体胖大柔软者,表气虚体肥;舌体瘦长者,表气虚体瘦;舌体红肥者,表气热;舌体淡瘦者,表气虚;舌体无力者,表气虚无力;舌体胖大泛胀者,表肥胖症等。
舌苔薄白者,表正气不振;舌苔厚腻者,表内有痰湿;舌苔黄者,表肝胆有热;舌苔白腻者,表肺有痰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
3. 望脉望脉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脉、沉脉、数脉、缓脉、弦脉、散脉、滑脉等多种类型,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浮脉多见于表证、外感病;沉脉多见于实证、内伤病;数脉多见于实证、阳病;缓脉多见于虚证、阳亏;弦脉多见于实证、肝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类型和疾病的性质。
4. 望面望面是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表情、眼神、皮肤状态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面部表情活泼、眼神明亮、皮肤润泽者,体内气血充足,体质健康;面部表情呆滞、眼神无神、皮肤干燥者,体内气血不足,体质虚弱。
此外,面部出现痤疮、黄褐斑、皱纹等情况,也可以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疾病情况。
5. 望态望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站、坐、行、卧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体态端正、行走自如、坐卧舒适、精神饱满者,属健康状态;体态不端、行走困难、坐卧不安、精神呆滞者,属病态状态。
望闻问诊知识点总结

望闻问诊知识点总结一、望望是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观察面色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了解藏表关系,判断疾病性质,还可以了解疾病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缓急。
不同的面色对应不同的病情,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黄色可能是湿热内蕴,面色红赤可能是气郁火旺等。
观察舌质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情况,舌质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舌质红绛可能是热盛;观察舌苔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情况,舌苔黄腻可能是湿热内蕴,舌苔白腻可能是寒湿内盛等。
通过观察面色、舌质、舌苔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闻闻是中医诊断中通过闻患者的口气、体味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通过闻口气可以了解患者的热寒情况,口气臭浊可能是湿热内蕴,口气清新可能是气血调畅;通过闻体味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性质,体味臭浊可能是湿热内蕴,体味清爽可能是气血循畅。
中医认为口气和体味是人体内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通过闻这一方式可以尽可能地获取有关病情的信息,为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三、问问是中医诊断中通过向患者询问病情的一种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征、饮食、排便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病情的分析和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发病原因、症状表现、以及饮食起居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四、诊诊是中医诊断中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来判断患者病情的一种方法。
诊断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也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中医诊断需要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判断病因病机,确定证型证素,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望闻问诊,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判断病因病机,确定证型证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望闻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它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口气、体味等方面的信息,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望诊常用知识点总结

望诊常用知识点总结一、望色1. 面色:根据面色来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如面色苍白、面赤、面黄等,进而分析病人体内气血的盛衰。
2. 眼白色:正常为洁白,若出现有黄色、赤色或灰白色,常与肝火或肝郁有关。
3. 唇色:正常为红润,若出现苍白、紫绀等情况,可能与气血不足相关。
二、望神志1. 眼神:通过观察病人的眼部表情和眼神,可以了解其精神状态和疾病情况。
2. 病态:如眼目幽沉无神,眼部出现水肿等病态表现,可能与湿热或气血不畅相关。
三、望舌1. 舌质: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反映出病人的基本状况,如舌体苍白、红绛、紫暗等,不同舌质可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2. 舌苔:观察舌面的舌苔情况,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如舌苔黄腻、白腻、苔色薄等,每种情况都可能反映出不同的病理变化。
四、望色色、望动态1. 望色色:观察身体局部的皮肤颜色、血管情况等,可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如皮肤苍白、发绀、静脉充盈度等。
2. 望动态:观察病人的步态、姿势、手足的舞动等动态表现,可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和身体的协调性。
五、望声1. 气音:通过病人的呼吸音和呼吸声,可以了解其呼吸系统的状况,如呼吸急促、气息粗、气息微弱等反映出不同的病理情况。
2. 胸鸣:观察病人的胸部是否有鸣声、咳嗽声等,可以了解其肺部状况。
以上是望诊常用的知识点总结,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病人的面色、舌象、眼底、肢端等进行观察,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状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此为依据,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广大患者来说,也能够通过望诊的方法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及时进行调理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掌握望诊的常用知识点,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望诊脉诊实训报告范文

一、前言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方法独特,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其中,望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医诊断技巧,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医望诊脉诊实训。
现将实训过程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1. 望诊实训(1)望神: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动作等,了解患者整体状况。
(2)望色: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皮肤等,了解脏腑功能及病情变化。
(3)望形体:观察患者的体型、姿态、步态等,了解患者的体质及疾病。
(4)望排泄物:观察患者的排泄物,如大小便、痰液等,了解病情变化。
2. 脉诊实训(1)寸口脉诊:学习寸口脉的部位、切脉方法、脉象识别等。
(2)三部脉诊:学习三部脉的部位、切脉方法、脉象识别等。
(3)常见脉象识别:学习浮、沉、迟、数、滑、涩、弦、紧等常见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三、实训过程1. 望诊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望诊的基本知识,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排泄物等。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逐一观察了患者的各种表现,并与老师讨论分析。
通过实训,我们掌握了望诊的基本技巧,能够初步识别患者的病情。
2. 脉诊实训脉诊实训分为三个阶段:寸口脉诊、三部脉诊、常见脉象识别。
(1)寸口脉诊:我们首先学习了寸口脉的部位,即手腕桡动脉搏动处。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逐一切脉,识别各种脉象。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如脉象识别不准确、切脉方法不规范等。
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逐渐掌握了寸口脉诊的技巧。
(2)三部脉诊:三部脉诊包括寸、关、尺三部脉。
我们在实训过程中,学习了三部脉的部位、切脉方法、脉象识别等。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能够准确识别三部脉的各种脉象。
(3)常见脉象识别:我们学习了浮、沉、迟、数、滑、涩、弦、紧等常见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初步掌握了常见脉象的识别方法。
四、实训心得体会1. 望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掌握这两项技能对于中医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中医的望诊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中医这一传统医学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医学源远流长,其独特的诊疗方法、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医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参加了一次中医望诊讲座后,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讲座背景本次讲座由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主讲,旨在向大家传授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讲座分为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两部分,让学员们对望诊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二、望诊的重要性在中医诊断中,望诊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之一。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 面色:中医认为,面部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外在反映。
观察面色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
如面色红润,说明气血充足;面色苍白,则可能是气血不足。
2. 舌象: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舌质、舌苔、舌下脉络等都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
如舌质淡白,可能是气血两虚;舌质红,可能是热病。
3. 脉象: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象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功能状态。
如脉象沉细,可能是气血两虚;脉象洪大,可能是热病。
三、望诊技巧1. 观察面色:观察患者面色时,要注意光线、环境等因素,尽量在自然光下进行。
观察面色时,要注意整体、局部、动态等方面。
如观察患者面部是否有斑点、红肿、脱皮等现象。
2. 舌诊技巧:舌诊时,要观察舌质、舌苔、舌下脉络等。
观察舌质时,要注意舌色、舌形、舌下脉络等;观察舌苔时,要注意苔色、苔质、苔厚薄等。
3. 脉诊技巧:脉诊时,要注意脉位、脉象、脉速等。
脉位是指脉搏跳动的地方,脉象是指脉搏的强弱、快慢、滑涩等,脉速是指脉搏的频率。
四、讲座体会1. 中医望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通过本次讲座,我对望诊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基础。
中医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望诊知识点总结一、中医望诊的基本原理1. 望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眼神、语言、舌苔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饮食、排便、睡眠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疾病对人体的影响,如病程、发展趋势等。
望诊的基本原理是“形色”,即通过观察形体和面色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2. 望诊的基本内容中医望诊主要包括面色、舌苔、眼神、口唇、气息等方面。
其中,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面色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舌苔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可以通过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度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
眼神、口唇、气息等也都可以通过望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二、中医望诊的常见病症表现1. 面色(1)面色苍白:表示气血不足,常见于贫血、失血等病症。
(2)面色黄褐:表示湿热内蕴,常见于黄疸、疟疾等病症。
(3)面色红润:表示气血旺盛,常见于发热、热病等病症。
(4)面色青紫:表示气滞血瘀,常见于郁闷、瘀血等病症。
2. 舌苔(1)舌苔色白:表示表虚,常见于感冒、风热、外感等病症。
(2)舌苔色黄:表示湿热内蕴,常见于湿热病症。
(3)舌苔色黑:表示寒湿内蕴,常见于寒湿病症。
(4)舌苔色紫:表示气滞血瘀,常见于郁闷、瘀血等病症。
3. 眼神(1)目光炯炯有神:表示精神饱满,常见于健康状态较好的人。
(2)目光无神:表示精神不振,常见于气血不足、病后虚脱等病症。
(3)目光呆滞:表示中风、昏迷等重病症。
4. 口唇(1)口唇红润:表示健康状态较好。
(2)口唇苍白:表示气血不足。
(3)口唇青紫:表示气滞血瘀。
5. 气息(1)气息清爽:表示健康状态良好。
(2)气息浑浊:表示寒湿内蕴、湿热内盛等重病症。
三、中医望诊的误区和注意事项1. 误区在进行中医望诊时,有些医生或患者容易出现以下误区:(1)单一误区:只看面色、舌苔等其中一项,而忽略其他表现。
(2)片面误区:过分注重其中一项,而忽略其他表现。
中医病情诊断总结范文

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和丰富的治疗手段,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本文将对中医病情诊断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脉象等外在表现,以了解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
(1)神色: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表情等,以判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证候。
(2)形态:观察患者的体态、姿势、动作等,以判断疾病部位、性质等。
(3)舌象:观察舌质、舌苔、舌下络脉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4)脉象:观察脉的速率、节律、力度、形态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以了解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和病情变化。
4. 切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身体,如皮肤、肌肉、关节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三、中医辨证施治1. 八纲辨证: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将疾病分为八类,分别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两实证。
2. 病因辨证:根据病因,如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3.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4.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功能,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5. 六经辨证:根据六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
6. 卫气营血辨证:根据卫气营血的运行状态,将疾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7. 三焦辨证:根据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
四、总结中医病情诊断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诊实训望诊心得体会总结

中诊实训望诊心得体会总结在进行中医诊断实训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我了解到中医诊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质、舌诊、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这一点对我来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在西医教育的影响下,我常常倾向于依赖检查结果和仪器来确定一个诊断,而忽视了从综合性和动态性的角度来看待一个病患。
其次,中医强调个体化和整体观念,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病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相同的病状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病患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准确收集和分析病人的病史和症状变化对于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我也发现了中医诊断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对诊断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有时候,我会发现自己在面对一些模糊的症状时产生迷茫,难以确定诊断结果。
这时,我就需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学会倾听其他医生的意见和经验,并不断积累自己的临床经验,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在实践中,我还意识到中医诊断往往涉及到对病人的心理因素的考虑。
病人的情绪、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对病症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诊断过程中,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关注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对病人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给出诊断和治疗建议。
最后,中医诊断的实训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中医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在实践中,我发现只有勇于尝试和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实训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和收获的过程。
通过实践,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还提高了对患者个体差异的把握,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共同进步,我更加坚信中医治疗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
诊
神志清楚、表情自然、面色荣润、两目灵活
明亮、语言清晰、反应灵敏、呼吸平稳
病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正常)
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
意义:正气未伤,病轻易治,预后较好。
2、无神(失神) 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呆滞、 语言低微、反应迟钝、呼吸微弱, 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病机:精气大伤,脏腑衰败。 意义:正气已伤,病重难治,预后较差。
局部望诊
望头面 望五官 望躯体 望四肢 望二阴 望皮肤
局
一、望头与发——肾
部
1、头形
望
过大、过小,伴智力不全——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诊
囟填(囟门高突)——实证
囟陷(囟门凹陷)——虚证
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亏虚
2、头发 黄干
稀疏
如穗
血虚、肾虚
脱发
白发
二、望目——肝
五轮学说及脏腑分属
目眦——心(血轮) 白睛——肺(气轮) 黑睛——肝(风轮) 瞳仁——肾(水轮) 眼胞——脾(肉轮)
(1)坐形 坐而喜仰,胸胀气粗——属实证。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属虚证。
(2)卧式 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 阴证、寒证、虚证 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 阳证、热证、实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阳盛)
踡卧缩足,喜加衣被——虚寒证(阳虚)
(3)立姿 站立不稳,其态似醉——脑有病变。 不耐久站,依物支撑——气血虚弱。
病色。或晦暗枯槁,
【意义】人体精充神
或鲜明暴露等。
旺、气血津液充足、 【意义】脏腑精气受损,胃气
脏腑功能正常。
不能上荣
中国人——红黄隐隐,明润光泽
1.病色——青色(肝:风)
主病
特点
寒证
青紫
痛证
青黑
瘀血
青紫
惊风
眉间、鼻柱、唇周 色青紫
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
2.病色——赤色(心:暑/火)
主病
特点
热证
实热证 虚热证
2、望龈
牙龈淡红润泽——胃气充盛,气血旺盛 牙龈淡白——多是血虚 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上炎 牙龈出血且疼痛——胃热出血 牙龈出血且痛不甚——气虚,或虚火
五、望咽喉—肺、胃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 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明显:属虚证。 有黄白色脓点,甚则溃烂:肺胃热毒壅盛。
六、望斑疹
1、斑——阴斑、阳斑 表现:斑色深红,点大成片状,平铺于皮肤下, 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病机:胃热炽盛,入于血分
望诊
概念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整体或局部的变化
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内容
全身望诊(望神、面色、形体、姿态) 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肢体、皮肤等) 望排出物(望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 望小儿指纹(附:望鱼际络脉、爪甲) 舌诊
全身望诊
望神 望面色 望形体 望姿态
一望神全1、Fra bibliotek神(得神)身
望
满面通红、壮热口渴 面部潮红、骨蒸盗汗
全身望诊
3.病色——黄色(脾:湿)
主病
湿证
脾虚 黄疸
血虚 湿阻 湿热 寒湿
特点 面黄 萎黄:面色淡黄,干萎无泽 黄胖:面黄虚浮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薰
全身望诊
4.病色——白色(肺:燥)
主病
特点
虚:虚寒
白虚浮
失血
淡白无华
寒:里寒
苍白
5.病色——黑色(肾:寒/水)
(1)目赤肿痛:多属风热或肝火。 (2)白睛发黄:为黄疸。脾虚或湿困。 (3)目眦淡白:气血不足。 (4)目眦赤烂:湿热。 (5)目胞浮肿:水肿。 (6)目窠下陷:津液亏虚、气血不足。
瞳孔缩小:多属肝胆火炽所致;亦可见于中毒。 瞳孔散大:可见于肾精耗竭的病人,属病危,
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
正不盛邪
斑
麻疹(传染病)
风疹(皮肤病)
1.发疹前有咳嗽喷嚏、 疹形细小稀疏,其色
鼻流清涕、眼泪汪汪、 淡红,瘙痒不已,时
耳后有红丝。
发时止,身有微热或
2.发热三四天后发疹, 无热。
从头面到胸腹四肢,红
色粟粒状疹点,尖而稀
疏、扶之碍手。
望舌
(一)舌的组织结构
舌背 舌 (舌面粘膜)
轮廓乳头——分布于舌根部 蕈状乳头——舌尖边部较多 丝状乳头——舌苔的主要组成
2、疹——麻疹、风疹 表现:色红或紫红,点小如粟粒,高出于皮肤, 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病机:肺部郁热,累及血分
病情
症状
病机
轻证 布点稀少,色红,身热,从胸腹 邪气外透 顺证 到四肢发布,同时热退神清
重证 布点稠密,色深红或紫黑,从四 邪毒内陷
逆证 肢到胸腹发布,同时大热不退, 神志昏迷
危重 色黑而焦枯
主病 阳虚
肾虚 阴虚
水饮
特点
面色黧黑 黑而干焦 面色淡黑 眼眶灰黑
全身望诊
三 望形体 1.体强:身体强壮
表现: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 皮肤润泽,筋强力壮。 病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 意义:预后良好。
2.体弱:身体瘦弱 表现: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 皮肤枯槁,筋弱无力。
病机:内脏脆弱,气血虚衰。
(4)行态 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腰腿病。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以手护心—腹痛; 心痛。 行走身体震动不定—脑部病变;筋骨受伤。
(5)异常动作
睑、面、唇、指(趾)颤动—动风先兆 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肝风内动 卒然跌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中风 喘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喘证
意义:预后较差。
3.肥胖:体重超过正常20%者 意义:
体胖能食——形气有余,精气充足。 体胖食少——形盛气虚,脾虚有痰。
结论:胖人多阳虚,多痰,多湿。
4.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超过10%者 意义:形瘦能食——中焦有火。 形瘦少食——脾气虚弱。 结论:瘦人多阴虚、多火、血虚 。
四 望姿态
动、仰、伸——阳证、热证、实证。 静、俯、屈——阴证、寒证、虚证。
3、假神 表现:突然精神兴奋、两目有神、语音高亢、 食欲及力气大增,甚则意识清晰。 病机:脏腑精气极度衰弱,阴阳即将离绝。 意义:病危,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失
有
神
神
假 神
全
二 望面色
身
1、常色
2、病色
望
【概念】生理时的面 【概念】疾病时的面部色泽 诊
部色泽 【表现】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
【表现】光明润泽
局
三、望口与唇——脾
部
望
1.口唇淡白——血虚
诊
2.唇色青紫——瘀血
3.唇色深红而干——热盛伤津
4.口唇糜烂——脾经湿热
5.口腔溃疡——心脾积热
6.口角歪斜——中风
7.口唇樱桃红——煤气中毒
四、望齿与龈—肾、胃
1、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 牙齿黄而干燥——热盛伤津,阴液亏损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或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