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高二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培优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摘要】欢迎来到高二语文学习栏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更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有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所以小编在此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以为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不解带来帮助。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 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On the four teaching plans of Bai Juyi and Xin Qiji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炼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段落是如何划分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
第三部分(第4~5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
第四部分(第6~7段)总结了全文。
(二)这篇评论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分析这四首词的?这些方面之间有何关系?分析:这篇文章是从典型的情节和精炼的语言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和评论的。
因为这四首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
(三)本文所说的典型情节是指什么?它和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有何不同?分析:一般说来,情节是指叙事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衍生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如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就是指事情的经过和结局,但是抒情性的诗歌中一般没有这种情节。
本文中的“情节”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组合。
文中又称之为“素材”、“形象”。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一、☆★检查预习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读完这首词,我们心里一定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上片中词人用了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献愁供恨”具体解说】【词人落笔便是一幅辽阔的秋景图:由水写到山,由无我之景写到有我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辽阔无边。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学设计(精选3篇)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学设计(精选3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篇1一、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炼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段落是如何划分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
第三部分(第4~5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
第四部分(第6~7段)总结了全文。
(二)这篇评论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分析这四首词的?这些方面之间有何关系?分析:这篇文章是从典型的情节和精炼的语言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和评论的。
因为这四首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
(三)本文所说的典型情节是指什么?它和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有何不同?分析:一般说来,情节是指叙事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衍生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如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就是指事情的经过和结局,但是抒情性的诗歌中一般没有这种情节。
本文中的“情节”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组合。
文中又称之为“素材”、“形象”。
所谓典型情节,也就是典型的意象或意象组合。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物象(事物本身的形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界交相融渗,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统一体。
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而意象则是构成这一建筑的砖石。
因此在这篇评论中,作者强调的是,每首词都能够选择典型的意象,来构成典型的意境,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中,表现诗人的感情、意趣。
比如在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抓住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红胜火”的“江花”(江边的桃花)、“如蓝”的江水等意象的分析,指出这首词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整个画面(意境)就活现在眼前了,可谓抓住了诗歌的要害。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 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白居易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分析并理解两首词的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白居易和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白居易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介绍背景:讲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意境:讲解诗中的意象,如古原、草、送别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3)理解情感:讲解诗中的情感表达,如离别、哀伤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解析表达技巧: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3.讲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介绍背景: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意境:讲解词中的意象,如元夕、花灯、明月等,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
(3)理解情感:讲解词中的情感表达,如思念、孤独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解析表达技巧:讲解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如白居易的词作清新脱俗,辛弃疾的词作豪放激昂等。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作,使学生了解了两位词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了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在对比分析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了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原文及注释。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学习诗歌评论的基本方法自读讲读结合1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理应对之有一定的研读鉴赏能力。
从九四年以来,诗歌评论题已成了一个固定题型。
要想做好这道题,同学在平时的诗歌研读中应抓好两个环节的问题。
第一个环节:注意语言的把握。
1、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练精炼是诗歌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诗歌的语言力求一字传神,在阅读中,应注意体味。
课文段2:《忆江南》一首,选取了两个典型情节(意象:有意义的事或物),恰当而又准确的渲染了江南明媚的春天,同时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课文段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首中“明月别枝惊鹊”,着一别字,便暗示出雀和枝对明月的依恋,反映夜行人(由愉快)在快下雨时的焦急,从而有力的衬托了“忽见”时的惊喜之情。
举例:“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春之盛况)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情趣(花影相嬉)尽清静闲适,而“寻桂子”“看潮头”正渲染了气氛的清幽,表达了闲适的情趣。
课文段4:《鹧鸪天》重点分析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结合其人生道路,时代背景,从乡村景象的描绘中,看到了国破家亡的悲苦与沉痛。
举例:97年高考考到的刘禹锡和雍陶的两首写洞庭湖君山的诗,均是单纯的写景诗,故而分析到与《岳阳楼记》中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情相同,显属附会。
2019年高考第7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 精品教案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③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张季鹰你不要说鲈鱼正好切碎烹煮,秋风已吹遍,你归田没有?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面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叹年华如流水,经历风雨频添忧患,树木犹且如此,人怎能忍受!请谁人唤来美女,用红巾翠袖揩拭英雄热泪?
八、上阕
上阕写景叙事。建康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词人极目远眺,满目秋色、流水、青山。而状如玉簪、螺髻的远山最能引发人的忧患。词人置身于楼头,眼见落日、耳闻雁啼,倍感江南游子的寄寓人生。两个动作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怀。一是把玩吴钩,一是拍打亭栏。持剑却无挥刀之时,发力却无用武之地。北伐杀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竟无人理会。词人用长天、落日、秋水、远山、断鸿等一组自然景物,烘托他游子心境,使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作者的用意:
①现在虽然非常思念家乡,但即使有莼鲈之思又能怎么样呢?家乡还在金兵的统治下。表达了悲愤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培优教案一.[基础知识](一)易错难懂的字词:1.容易读错的字词:渣滓.(zǐ) 钦.(qīn) 昏愦.(kuì) 荠.菜(jì) 熨.(yù)贴.(tie) 戛.(jiá)戛乎衰飒.(sà)2.容易写错的字词:诀.窍昏愦.黯.淡熨.贴藻.饰轩敞..蔚.然大观严谨.不苟.要言不烦.戛.戛乎衰飒.深邃.3.难懂的字词:昏愦:糊涂,昏乱。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筹:计策,办法。
展:施展。
触类旁通:由己知某一事物或道理而了解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
类:同类的、相关的。
戛戛:困难蔚蔚然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
蔚:茂盛,盛大。
要言不烦: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
要:简明扼要。
烦:烦琐。
(二)文学常识: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唐朝中期“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是一位多产作家,仅诗歌就有三千六余作首。
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诗人元稹交往甚密,世人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人称“刘白”。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仕途坎坷,曾任杭州太守、苏州刺史等。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作品《稼轩长短句》包括词作六百多首,艺术风格多样,基调昂扬,热情奔放,与大词人苏轼并称为“苏辛”。
朱自清:现代诗人、散文家。
字佩弦。
对散文创作和古典文学颇有造诣,其散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
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朱德熙: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
(三)文体知识:解析1解析2解析3解析4文学评论二.[学习指导答:朱光潜在评论的开篇就交代本文鉴赏的对象和要点是“谈一谈白居易的《忆江南》两首和辛弃疾的《鹧鸪天》《西江月》这四首词选择典型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的道理,趁便也谈一谈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炼”。
评论第一首《忆江南》,是从语言精炼入笔,以“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的角度展开评论的。
作者认为白居易抓住“江花”“江水”两个典型情节抓得准确、抓得恰当。
作者抓住这两个景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加以比较,着意渲染江南春天鲜明而生动的绚丽色彩,把白居易“有尽之言”所传达的“无穷之意”挖掘出来,展示给读者。
作者评论第二首《忆江南》,是以情景交融的角度,深刻而精辟他指出,白居易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气氛和情趣与第一首“显然有别”,是要表达一位宦海沉浮、饱经沧桑的老人所偏好的清幽的气氛和闲适的情趣。
“寻桂子”“看潮头”正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佳的典型情节。
作者评论辛弃疾的两首词,是从分析景物描写入手的,但评论的角度又各有不同。
评论《鹧鸪天》,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知人论世的道理,并由此出发,引导读者一起挖掘隐藏在字句背后的深层意蕴,从早春乡村景象的描写中体味国破家亡的悲苦。
《西江月》评论的重点则是词的语言所传达的意境,着力分析了遣词造句的精炼。
可见,作者在本文中确是根据不同的评论重点和需要、恰当地选择了评论角度,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问: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中,作者是如何处理引述与评述关系的?答:《谈朱自清的散文》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
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
但我们阅读时,却没有一点繁琐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不是一般的引用原文,而是把引用与具体的艺术分析紧密结合,根据评论的重点和需要,或详或略,但都精辟入里,给人以启发。
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独到的分析、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
比如,作者引用了《威尼斯》中对纵横交错的河道和行驶其中的各种船只的叙述,然后加以评析。
这种评析不是泛泛的,而是抓住新鲜、有趣、恰当的比喻,喻体选择十分巧妙。
大街、小胡同、公共汽车,这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既平常又熟悉,不但能体现水城威尼斯的特点,而且能给没到过那里的人新奇的联想和感受。
三.[巩固提高](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全对的一组是( )A.渣滓.(zǐ) 荠.(jì)菜熨.(yùn)贴一筹.(计策、办法)莫展.(施展)B.昏愦.(kuì) 衰飒.(sà) 钦.(qīn)定要言不烦.(烦恼)C.藻.(zǎo)饰角.(jué)逐轩.敞(xuān) 蔚.(茂盛)然大观D.戛.(gá)戛乎其难哉深邃.(suì) 谙.(ān) 触类.(同类的)旁通2.下列各项中以错别字由少到多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擒先纵藏锋不露悠然自得画龙点睛②平铺直叙苟且偷安顺理成彰井井有条③慰然大观错踪复杂转弯没角豁然开朗④要言不烦直接了当触类旁通严瑾不苟A.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 D. ④①②③3.选择一组适当的词填入下面一段话中( )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诗的一个决窍。
是在写景,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显得有生气。
A.只有尽管却必须才B.只有虽然但是只要就C.然而尽管却只要就D.然而虽然但是必须才4.下列文学常识或文体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唐朝中期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B.朱自清先生的《松堂游记》一文中曾引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意在描写月亮被云遮住一半时的夜景。
C.文学评论常采取以叙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具体的评论过程中,叙、析、评这几方面常常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其中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
D.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
无论评什么,怎样评,都必须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
(二)阅读思考: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第二首忆杭州。
忆的只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之所以忆杭州,不仅因为那里湖山秀美,也因为他在那里过了足以自慰的可以表示政绩的生活。
杭州可忆的事物很多,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呢?白居易单选两个足以说明他的快乐生活的典型的情节。
他所要的气氛是,他所要的情趣是。
这两句词恰好达到他所要达到的效果。
与头一首相比,气氛和情趣都显然有别。
选的季节是秋天,没有什么热闹的颜色,却有月夜的桂香,令人起一种清冷的感觉。
心情还是愉快的,但不是“日出江花红胜火”那种青春蓬勃活跃的愉快,而是老年人胸无渣滓、悠然自得的愉快。
①选出恰当的一组,依次填入上文空白处( )A.烘托清幽抒发闲适B.表达愉快渲染冷清C.渲染闲适表达愉快D.渲染清幽表达闲适②“杭州可忆的事物很多,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呢?”一句应理解为( )A.二十四史中有许多篇目涉及到杭州的人和事,白居易不知从何说起。
B.因为杭州古称临安,是南方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所以二十四史中多有记载,使作者不知从何说起。
C.杭州可忆之事很多,正如二十四史篇目之浩繁,不知从何说起是很自然的事,那么就从头说起吧。
D.二十四史涉及到的事物堪称多矣,这里是比喻的说法,表示杭州可忆事物之多。
③“白居易单选两个足以说明他的快乐生活的典型情节。
”是哪两个情节,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④作者在分析第二首《忆江南》时,从的角度阐释了的道理。
⑤文学评论常采取叙议结合的写法,上面一段文字何处为“叙”?,“议”的部分可分几个层次,用“/”在文中标出,并为每个层次设一个问题。
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创造与批评是两个分野:一是艺术,一是关于艺术的科学,两者不能等同。
但它们之间却血肉相连,倘若“两栖”一下,人们自然会对创作与批评之间的若干相通之处有所感触。
清人周济论创作时说:“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我们认为,在文学批评中,同样也存在着( 1 )的问题。
这里的“入”,是指批评家对艺术品的(a),是指研究者对作家的某种(b),这里的“出”,也就是批评家对艺术品的(c),也就是研究者对作家的(d)。
在文艺批评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入”,没有某种感情接触,没有真正从艺术感受出发的理解和体察,那评论,很难不浮在概念上兜着枯燥的圆圈,很难把握艺术所特有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讲得再苛刻一点,这就是说,很难真正步入“艺术世界”。
如果研究者过于沉溺过于痴迷在他的研究对象之中,如果批评家没有丫在足够的高度,在赏析中透视、发现,在共鸣里( 2 ),那么,这种评论也是缺乏份量的,也不能触探艺术的堂奥。
法郎士也许是强调“入”的,他极端地主张“优秀的批评家就是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的作品中探险活动,加以叙述。
”而勃兰克斯在相反的意义上的批评这圣•伯甫,认为他“缺乏那种主要在于概括倾向的哲学精神”。
既要俯察品类之盛,又要仰观宇宙之大,在考虑批评家对作品和作家的态度与关系时,我们也该听听托尔斯泰那段“稍稍离开一点”的意见。
托翁认为:作家在创作中,应当稍稍离开他笔下的主人公。
①文中“两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引用清人周济“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 1 )( 2 )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1)血肉相连(2)兴早除弊B.(1)寄托与否(2)殚精竭虑C.(1)“入”与“出”(2)抉剔瑕瑜D.(1)“出”与“入”(2)要言不烦④对文中所说的“相反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是“入”的角度。
B.不是优秀的批评家的角度。
C.并不杰出的作品的角度。
D.从“出”的意义上。
⑤依次填入第二段a,b,c,d四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a沉浸、渗透和陶醉 b欣赏、理解和感觉 c摆脱、超越和俯察 d审视、鉴别和评盼B.a欣赏、理解和感觉 b沉浸、渗透和陶醉 c审视、鉴别和评盼 d摆脱、超越和俯察C.a摆脱、超越和俯察 b审视、鉴别和评判 c沉浸、渗透和陶醉 d欣赏、理解和感觉D.a审视、鉴别和评判 b摆脱、超越和俯察 c欣赏、理解和感觉 d沉浸、渗透和陶醉⑥对本文意思的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要的“入”是触探艺术堂奥的前提。
B.作家在自己创作中,应当不受作品人物、事件的束缚。
C.文学批评对作品和作家的态度,应当既要“入”,又要“出”。
D.创作与批评是两回事,又是一回事。
四.[自我反馈](一)基础知识1.C项(A项中“熨”应读“yù”;B项中“烦”应释为“烦琐”;D项中“戛”在作“困难”讲时应读“ji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