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湘科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2018年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沙子、胭脂红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尬藏的是什么? 三、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五、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食盐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

(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验採亢,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导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3.科学态度乐于动手,会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性。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水加糖,就变甜:水加盐,就变咸。

藏在水中看不见,观察比较去发现。

(二)新课学习1.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1)出示食盐、沙子和水。

(2)提问: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3)实验并观察,记录食盐和沙子刚入水时、搅拌时、静止后的变化情况。

(4)说一说你的发现。

2.食盐“藏”到哪里了(1)讨论:食盐“藏”到水中了吗?你有办法找到它的“踪迹”吗?(2)汇报:毫无疑问,食盐在水里。

看不到,可以用尝的方法找到并辨别。

方法:1.取杯中不同地方的水2.尝一尝从杯子底部、杯子中部、杯子上部取出来的水3.比较水的味道。

(3)思考:怎样用吸管取水?(4)吸管取水指导(观看微课)(5)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小结:充分搅拌后,食盐均匀“藏”在水中了。

同一个杯子中不同部位取的水味道都一样咸。

3.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取少量胭脂红放入水中,观察一会儿,然后搅拌。

(2)把观察到的过程画下来。

(3)食盐也是这样变化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4)小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

这种现象叫作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册教案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册教案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科学教材分析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要求1、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3、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4、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达标情况力争达标周日期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备注次1它溶解了吗?2生活中的溶解3自制泡泡液4观察兔子的反应5观察蜗牛的反应6国庆放假7有趣的动物反应8发光发热的太阳9看太阳认方向10变化的月亮11它在什么方位12它有多远13做尺子14改进尺子15活动16活动17活动18活动2019-2020年度二年级科学(上)整体备课学情分析本册教材从儿童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解的概念,能够判断物品是否能溶解。

2.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通过实验建构溶解概念。

3.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活动一材料,活动二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食盐和沙子,询问学生: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3.进行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变化。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1.教师指出,通过观察发现沙子仍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里去了呢?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3.学生讨论如何找到盐的“踪迹”。

4.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教师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5.进行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6.学生进行实验,及时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7.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8.教师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二: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教师提出问题: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①介绍胭脂红。

②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

③进行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④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变化。

⑤教师指出: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变化,学生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不同点: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颗粒大小都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⑥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匀分散在水中。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溶解1它溶解了吗2生活中的溶解3自制泡泡液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1观察兔子的反应2观察蜗牛的反应3有趣的动物反应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1发光发热的太阳2看太阳认方向3变化的月亮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1它在什么方位2它有多远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1做尺子2改进尺子第一单元溶解1它溶解了吗一、教学目标:1、能判断食盐、胭脂红溶解于水和沙子不溶解于水。

2、学会用吸管取烧杯中任意地方的食盐水。

3、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认识溶解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等探究技能,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二、教学重点:1、学会用吸管取烧杯中任意地方的食盐水。

2、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认识溶解现象。

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每小组各2个加入水的烧杯胭脂红若干食盐若干沙子一份每小组各一个样杯(试吃杯)玻璃棒吸管实验记录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打开课件引入课题2、课件出示儿歌3、介绍烧杯、玻璃棒的名称(师在黑板上画烧杯)指着烧杯、玻璃棒走近学生,告诉他们,这个圆柱形透明的杯子叫烧杯,玻璃棒是用来搅拌的,边说边拿玻璃棒在烧杯中做搅拌状。

二)、授新课1、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1)师: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说说沙子的样子食盐(同上)2)现在我把沙子和食盐分别请进烧杯中,同学们请看烧杯中的沙子和食盐和刚才一样吗?3)分别搅拌告诉学生“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撞到烧杯”为什么不能碰呢,再让学生观察搅拌后的沙子和食盐。

(沙子在哪?是什么样的?刚才的盐粒呢)2、食盐“藏”到哪里了1)、食盐“藏”到水中了吗?你有办法找到他的“踪迹”吗?引出用吸管取水打开微课学习并操作用吸管取烧杯中不同地方的水,尝一尝取出来的水。

2)当学生说出他取烧杯哪个地方的水,我就红色粉笔在烧杯中标注,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3)、温馨提示:未知液体不能尝3、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请材料员发胭脂红记录单先观察胭脂红的样子,你们想看看他进入水中的姿态吗?2)请材料员把胭脂红放入(另一个)烧杯,不要搅拌3)请学生先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样子,让学生画一画。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科学二年级上册的全部知识点;2. 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兴趣和观察、实验的能力;3. 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1. 知识点:身边的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体、动植物的生活性;2. 活动设计: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探究物体的特性,了解动植物的生活性。

第二单元:物体的测量1.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重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2. 活动设计: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秤量物体的重量,研究使用钟表测量时间。

第三单元:物体与材料1. 知识点:物体的形态、物体的材质;2. 活动设计:观察不同形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材质。

第四单元:物体与能源1. 知识点:电能、光能、热能;2. 活动设计:探究电能的产生和应用,了解光能和热能的特点。

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1. 知识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2. 活动设计:观察物体的不同运动形式,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第六单元:物体的变化1. 知识点:物体的变化过程、物体的性质变化;2. 活动设计:观察物体的变化过程,探究物体的性质变化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物体,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

2. 实验活动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3.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与思辨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观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3. 期末测试评价:通过期末测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

五、参考资源1.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2. 教学辅助资料: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教学安排详细的教学安排请参见教案附件。

七、其他事项如有需要进一步了解教案的内容,请与教师联系。

2022年湘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2年湘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2年湘教湘科版二年上册科学教案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

能判断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件。

2.经过察看实验,经历溶解观点的过程,培育学生察看、描述、比较的能力3.培育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和仔细察看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溶解观点。

难点:学生经过察看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实验资料:烧杯,凉开水,3个试吃杯,两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教师准备资料:有关课件及“吸管取水”视频教学过程备注(一)、教课导入1.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静置——察看——搅拌再三察看,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手册上。

2.让学生描述用眼睛察看搅拌前后的现象。

教师指引学生梳理食盐与水的变化特色:如食盐水向来无色透明,食盐颗粒经历由大变小,最后看不见的过程。

3.对照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从而引起学生追问:盐“藏”到哪儿去了呢?教师再组织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二)、教课活动活动1 食盐“藏”到哪里去了“吸管取水”拿出不同地点的水要告诉学生分别搁置到不同的杯子中,需要给每个学生备一根洁净的筷子去尝尝能否有咸味。

指明了盐分别“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活动2 察看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介绍胭脂红。

2.制定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沟通分享,师生评论。

3.实验。

4.报告沟通: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5.让学生找寻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如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如颗粒大小均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颗粒)6.指引学生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平均分别在水中,要修业生说出推导依照。

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后平均分别在水中(红色平均散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别“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不同地点均能尝到咸味)等凭证。

1.1它溶解了吗(教案)二年级科学上册湘科版

1.1它溶解了吗(教案)二年级科学上册湘科版

1.1 它溶解了吗(教案)二年级科学上册湘科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它溶解了吗》选自湘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体”。

本章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特征,进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描述和探究物体的变化。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课程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溶解的概念,学会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它溶解了吗》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工程素养。

首先,科学素养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学会描述和解释溶解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将学会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技术素养方面,学生将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试管、量筒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最后,工程素养方面,学生将学会设计和实施简单的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工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但也缺乏必要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物质概念,如固体、液体和气体,但他们对溶解的概念可能还不太熟悉。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实验和观察充满兴趣,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态度。

然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指导和示例来帮助他们。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不清楚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试管、量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3.科学态度、STSE乐于动手,会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性。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 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水加糖,就变甜;水加盐,就变咸。

藏在水中看不见,观察比较去发现。

(二)新课学习1.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1)出示食盐、沙子和水。

(2)提问: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3)实验并观察,记录食盐和沙子刚入水时、搅拌时、静止后的变化情况。

(4)说一说你的发现。

2.食盐“藏”到哪里了(1)讨论:食盐“藏”到水中了吗?你有办法找到它的“踪迹”吗?(2)汇报:毫无疑问,食盐在水里。

看不到,可以用尝的方法找到并辨别。

方法:1.取杯中不同地方的水;2.尝一尝从杯子底部、杯子中部、杯子上部取出来的水;3.比较水的味道。

(3)思考:怎样用吸管取水?(4)吸管取水指导(观看微课)(5)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小结:充分搅拌后,食盐均匀“藏”在水中了。

同一个杯子中不同部位取的水味道都一样咸。

3.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取少量胭脂红放入水中,观察一会儿,然后搅拌。

(2)把观察到的过程画下来。

(3)食盐也是这样变化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4)小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

这种现象叫作溶解。

(三)整理,下课。

第一单元溶解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3.科学态度、STSE乐于动手,善于观察;会积极参与实验,用证据说明问题;了解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汽水、烧杯、玻璃棒等。

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溶解,根据上一课所学,说一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二)新课学习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1)出示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

(2)预测:它们能溶解在水里吗?(3)充分搅拌实验后观察,重点观察多静置一些时间后的现象。

(4)依据实验结果,按照能溶解、很难溶解把这些物品分类,并填写活动手册。

例如:白糖能溶解在水中;食用油浮在水面上,搅拌、静置后仍然不能溶解,因此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中。

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举例说一说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随机或补充出示溶解应用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例如做汤时放盐,盐溶解在汤水中,成为有咸味的汤;洗碗时,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并形成泡泡;葡萄糖以一定比例溶解在水中,成为葡萄糖注射液,可以帮助病人补充能量等等。

(3)说一说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1)看图思考:汽水中的气泡是溶解在汽水里的气体跑出来了吗?(2)教师演示实验(3)出示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另几种图片(4)小结: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体和固体外,还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

鱼就是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三)整理,下课。

第一单元溶解第三课自制泡泡液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3.科学态度、STSE利用溶解现象自制泡泡液;乐于动手,勇于尝试,善于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洗发乳、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乳、吸管、白糖、小杯子、玻璃棒、杯子等教师准备材料:吹泡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吹泡泡很好玩,这节课我们就来亲手调制泡泡液,吹泡泡。

(二)新课学习1.了解吹泡泡所需的工具(1)出示教材小女孩吹泡泡的图片。

(2)提问:吹泡泡需要哪些东西?(3)小结:需要吹泡泡的工具和泡泡液。

2.调制泡泡液(1)出示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水、玻璃棒和杯子。

(2)试一试:哪一种物品加入水后,比较容易吹出泡泡来?实验后,给它们排排序。

(3)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呢?在水里加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洗涤用品,吹出的泡泡有变化吗?请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4)在泡泡液中加入少许白糖,吹出的泡泡会怎样?(5)比一比,谁吹出的泡泡最大?你的泡泡液是怎么调制的?(6)你还有哪些想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小泡泡容易破还是大泡泡容易破?吹出的泡泡为什么是彩色的?泡泡都是球形的吗?(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

小动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新课学习1.观察兔子的感官(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

(2)观察兔子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

兔子有两颗大门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

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

(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

例如: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白菜、草,不爱吃糖果和饼干。

兔子吃之前会先闻一闻,再吃。

(4)思考:兔子鼻子的嗅觉能帮助它找到食物吗?(5)实验:用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分别装篮球和白菜,把兔子的眼睛蒙上,把兔子依次放在两个布袋附近,观察兔子的反应。

(6)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结论?(7)小结:兔子能通过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

(8)继续观察小兔子,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

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

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

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3.科学态度、STSE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

学生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

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二)新课学习1.认识蜗牛(1)出示蜗牛。

(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

(3)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4)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

2.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1)明确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会不会闻味道?(2)讨论: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观察它的行为?(引导学生可迁移上一课的方法:将不同气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观察蜗牛的反应。

)(3)完善实验方案。

例如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吸引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

(蜗牛会爬向蘸取了糖水的棉棒;遇到蘸取了醋的棉棒,蜗牛将身子缩回到硬壳内。

)(4)学生实验,实验之后汇报交流。

3.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与上一活动分组并行开展)(1)讨论:蜗牛对声音有什么反应?(2)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对它大声喊和鼓掌。

(3)观察到什么现象?说一说我们的发现和想法。

4.观察蜗牛的爬行(1)想一想: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呢?(2)将蜗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观察蜗牛行走的方式和轨迹。

(3)提问:蜗牛遇到不同的“路况”,会怎么行进?(4)将蜗牛分别放在细线、木棍和直尺上,观察蜗牛是怎样行进的。

(5)继续观察蜗牛,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

(二)新课学习1.“动物的反应”交流会(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织交流。

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

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动起来。

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家里的小狗会大叫并驱赶陌生人。

(3)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

(4)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组织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