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可编辑
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可编辑

824.1
809.3
876.4
1021.8
1120.0
736.8
969.4
629.0
764.7
注:单位毫秒
平均正确百分比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98.3
100
98.3
96.6
86.5
88.2
73.1
88.3
91.5
91.6
100
94.9
注:以上均为正确率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
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4.实验结束, 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三、结果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平均反应时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563.7
665.8
本实验旨在验证Cooper & Shepard的实验。
2 实验程序
2.1、实验目的: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3.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2.2、仪器和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关键词:心里旋转、表象、正像、镜像
1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里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管是正常的正像还是镜像,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较少,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度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知觉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和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项有关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探讨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记忆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不同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的机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盲实验设计,以排除实验结果的主观干扰。
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实验组接受特定记忆训练,对照组则没有接受任何干预。
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学习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被要求记忆一组无关联的单词。
在测试阶段,实验对象需要回忆并写下他们在学习阶段中记忆的单词。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在测试阶段中的记忆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记忆训练对提升记忆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讨论:这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锚定效应”。
记忆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学习新信息时,会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本实验中,通过特定记忆训练,实验组的记忆锚定效应得到了增强,因此在测试阶段中记忆表现更好。
此外,实验结果还提示了记忆的可塑性。
人类的记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和干预进行改善。
这对于认知心理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记忆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记忆能力,并且记忆锚定效应在记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发现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总结: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记忆的奥秘。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实验中的记忆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记忆能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进行改善,这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一、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活动。
本文将从实验的设计、结果和分析三个方面来总结认知心理学实验。
二、实验设计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人类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时,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影响。
2. 实验流程(1)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给被试呈现一段文字,要求被试读完后回答问题。
(3)第一组被试在回答问题之前听到一段噪音,第二组则不听噪音。
(4)记录每位被试回答问题所用时间及正确率。
3. 实验材料(1)文字材料:共10篇文章,每篇文章300字左右。
(2)噪音:使用白噪音。
4. 实验假设假设听到噪音的第一组被试在回答问题时会花费更长时间且正确率更低。
三、实验结果1. 数据统计与分析经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后发现,第一组被试平均花费时间为30秒,正确率为70%;第二组被试平均花费时间为25秒,正确率为90%。
2. 结果分析(1)时间:第一组被试花费的时间明显比第二组被试长,说明噪音对信息处理能力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2)正确率:第一组被试的正确率低于第二组被试,说明噪音对信息处理能力有明显的影响。
四、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干扰因素会对人类信息加工能力产生影响。
在面对干扰时,人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来完成任务,并且容易出现错误。
这个结论与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理论相符合。
五、实验启示本次实验启示我们,在进行认知心理学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最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干扰因素在人类思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寻找有效方法来降低干扰对人类思维过程的影响。
六、总结通过本次认知心理学实验可以看出,在进行认知心理学研究时需要注意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干扰因素会对人类信息加工能力产生影响,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来完成任务。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过程和认识能力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语言等认知过程。
本报告对近期进行的一项认知心理学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工作记忆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实验采用了随机对照组设计,共有60名参与者参与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包括学习材料、工作记忆任务材料、动机调查表等。
•参与者:60名大学生,其中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
•实验过程:参与者首先填写个人信息,并进行动机调查问卷。
随后,实验组进行工作记忆任务,对照组进行非认知任务,任务时间均为15分钟。
最后,参与者完成学习材料的复习和测试任务。
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工作记忆任务(实验组)和非认知任务(对照组)。
•因变量:学习动机得分、学习材料测试得分。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动机得分和学习材料测试得分上的差异。
统计显著水平为0.05。
实验结果学习动机得分比较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的学习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2.34, p < 0.05)。
这表明工作记忆任务对学习动机有积极的影响。
学习材料测试得分比较实验组在学习材料测试中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 = 3.21, p < 0.01)。
这表明工作记忆任务不仅能提高学习动机,还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结果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工作记忆任务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均有积极的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工作记忆任务要求参与者保持注意力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操控,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同时,这种任务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也提高了参与者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类似的工作记忆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样本容量相对较小,可能限制了结果的泛化能力。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内容呈现方式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1 导言(实验涉及到的理论、前人研究以及本实验的目的等)错误记忆是指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或者对经历过事件的错误回忆。
广义的错误记忆是指一切形式的记忆扭曲现象,是相对于精确记忆而言的。
狭义的错误记忆是指一种诱发性的错误记忆,即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并未呈现过的词或并未发生过的事出现。
错误记忆产生的原因:当人们体验了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信息之后,易于将一些和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相关的但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项目判断为是发生过的。
DRM范式是向被试呈现由多个关联词组成的词表,并且这些词均与一个从未呈现过的词(被称为关键诱饵)存在很高的语义相关,结果在随后的回忆或再认测验中,可以看到被试对关键诱饵较高水平的错误回忆或再认。
该范式暗含着一个前提逻辑,人对事件的记忆存在语义相关或联想,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会激活另一个事件,即关键诱饵与学过词之间的高语义相似性或联想是引发错误记忆的关键变量。
本实验为混合设计实验,被试内设计为两种呈现方式和三种再认内容,被试间设计为20ms和600ms。
因变量为再认率。
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内容呈现方式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学生2.2 仪器与材料:XP系统计算机、E-prime软件、错误记忆实验2.3 实验程序(操作步骤、指导语等):选取被试参加实验,向被试讲明实验的目的及流程,指导语为“本实验首先会呈现一些词语,然后对这些词语进行再认”3 结果:4 讨论该结果表明,内容的呈现时间不同,再认率也不同,呈现时间为600ms的再认率远远高于20ms;而再认类别不同,再认率差异也很大,学过词的再认率最高,诱饵词的再认率低于学过词,但远远高于无关词,很好的验证了DRM范式,即被试对关键诱饵较高水平的错误回忆或再认;且呈现方式不同,被试的再认率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四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1.背景知识所谓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
那么,这种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库珀和谢波德(1973)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或数字(如R、J、G、2、5、7等),以及这些字母或数字的镜像作为实验材料,以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就构成了12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实验中在电脑显示器上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呈现这12种刺激材料,每次呈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其是正写的字母或数字,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即字母或数字的镜像),并要求其尽快地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电脑自动记录其反应时间和正误。
多次重复之后,计算被试在每一种倾斜角刺激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将同一种倾斜角的正写字母或数字、反写字母或数字的反应时间相加平均),得到了刺激倾斜角度与被试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18-1所示。
从图18-1看出,当刺激材料呈现的倾斜角不同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有所不同,而且正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0o)的反应时间最短、倒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180o)的反应时间最长,整个变化的关系曲线呈现出以180o为中心的对称性。
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图18-1 Cooper和Shepard心理旋转实验结果示例库珀等认为,刺激材料正立时,被试可以快速地将刺激材料的知觉印象与相应的记忆表象进行对照,对刺激获得快速识别,其反应时间就短;当刺激材料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时,其获得的知觉印象不能立即与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所以需要将直接获得的知觉印象进行心理操作,即对其进行心理旋转,等其旋转到正立位置时就可以和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获得识别,所以这时的反应时间加长了。
自然,倾斜角度越大,心理旋转的角度也越大,消耗的时间也越多,反应时间也就越多。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心理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开展了本次心理学实训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三、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我校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5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四、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
2. 心理健康量表:包括抑郁、焦虑、压力三个维度。
3. 实验情境材料:包括生活压力事件、人际关系冲突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组:在实验前进行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策略等。
培训结束后,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2.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情绪调节培训,仅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向所有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实验组接受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照组进行日常学习生活。
3. 培训结束后,两组同时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4. 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在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同时,实验组在抑郁、焦虑和压力三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八、实验结论1. 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2. 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R的旋转角度和平均正确率
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做出解释。
如下图1:蓝线为正向R的平均正确百分比,粉线为反向R的平均正确百分比。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向R还是反向R,当R的旋转角度达到180度时,他的正确百分比最低。
下图2:蓝线为正向R的平均反应时,粉线为反向R的平均反应时。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向R还是反向R,当R的旋转角度达到180度时,所需的平均反应时最长。
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度、60度、120度、
180度、240度、300度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方向的R。
2.3、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4.实验结束, 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三、结果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平均反应时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563.7
665.8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系
《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表象心里旋转
实验时间:2015年12月6日
姓名
班级:
学号:
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该试验采用了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10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心里旋转是存在的,支持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图2:R的旋转角度与平均反应时
3.分别以性别和正反R为因素,对实验结果做2×2的方差分析,并对结果进行
分析与讨论。
经计算:男生的正R平均反应时是699.0毫秒;反R平均反应时是868.2毫秒。女生的正R平均反应时是739.2毫秒;反R平均反应时是854.8毫秒。
由计算得出p<语是:这是一个表象心理旋转的实验。下面屏幕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字母正R和反R(镜像),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呈现的R做出反应。如果认为是正R按“+”号键,认为是反R则按“-”号键,反应越快越好。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请你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做出正
4、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旋转的角度为0°或30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都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因此,实验结果支持心理旋转存在的事实。
但我们可以发现,结果和 Cooper 和Shepard(1973)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对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解释:镜像的时间比正像的高出不少,或许是由于正像要比镜像的熟悉度高。
本实验旨在验证Cooper & Shepard的实验。
2 实验程序
2.1、实验目的: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3.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2.2、仪器和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五、结论:
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45~148
2.王苏.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13~225
646.5
824.1
809.3
876.4
1021.8
1120.0
736.8
969.4
629.0
764.7
注:单位毫秒
平均正确百分比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98.3
100
98.3
96.6
86.5
88.2
73.1
88.3
91.5
91.6
100
94.9
注:以上均为正确率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
关键词:心里旋转、表象、正像、镜像
1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里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管是正常的正像还是镜像,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较少,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度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