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结肠炎腹泻,大便后有便不尽,肛门下坠,疼痛中医案例分享。

慢性结肠炎腹泻,大便后有便不尽,肛门下坠,疼痛中医案例
分享。
有患者向我咨询,经常有腹泻,大便后有便不尽的感觉,严重情况还会有肛门下坠,疼痛的情况,这种情况怎么办?其实这种看病的问题三言二语说不清楚,我通过我这里治好的病例给大家讲一下治疗这病的方法,去年看过一个患者,是女性,年龄39岁,来看病的时候,自己叙述,肠镜检查确诊是慢性结肠炎,另外还有一个溃疡,经常的大便次数多,便后有便不尽的感觉,查其舌苔黄腻,中医辨证是肠道有湿热,我给她用的药是黄芩,赤芍,白芍,丹皮,桃仁,薏米,冬瓜子,马齿笕,败酱草,木香,黄连,桔梗,患者用这个药方服用35天,大便正常,一天一次,便后异物感消失。
这个是通过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方法治愈慢性结肠炎,药方是来源于芍药汤和大黄牡丹汤加减。
今天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中医医案——慢性阿米巴结肠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行血调气法治愈休息痢(慢性阿米巴结肠炎)病案:李某,女,37岁。
初诊:1959年。
主诉及病史:1947年夏秋之间突发腹泻,大便呈黏液、脓血样,每日三十余次;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及里急后重、疲劳、精神紧张,着冷及饮食不慎等均可引起发作,休息后减轻。
诊查:脉弦濡细,左腹部有压痛;肝肋下二指,质软轻度压痛。
大便镜检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阿米巴培养阳性。
钡剂灌肠检查:局限性降结肠下部慢性结肠炎。
辨证:久痢伤阴,阴虚则生潮热。
治法:议倪涵初治痢三方以治之。
处方:全当归9g 桃仁4.5g 地榆炭4.5g 炙甘草2.4g 赤白芍各6g 炒香白薇9g 马齿苋6g 煨木香3g 朱茯神12g 炒黄芩4.5g 炒枳壳4.5g 小川黄连2.1g 红花2.4g 5剂二诊:下痢赤白相间,挟杂脓血,湿热瘀滞,互蕴大肠,肠回拘急,腹笥疼痛,阴伤神荡,寤不安寐,自汗涔泄,胃热熏灼,上逆呕泛,潮热缠绵不退。
舌边尖红刺满布。
治以和养之中而寓清疏之法。
处方:仙半夏6g(杵)左金丸3g(分吞)炒香白薇9g 马齿苋9g 杭白芍6g 朱茯神12g 泡远志4.5g 炒枣仁12g(研)浮小麦15g 青皮、陈皮各4.5g 广木香3g 建兰叶3片扁豆花9g酒子芩4.5g 5剂三诊:脉来弦濡,弦属肝亢,濡系湿滞。
下痢由于湿热蕴结,肝亢由于营阴积亏。
风阳内动,上扰清空,为头脑昏胀,两耳鸣响。
潮热淹缠,又加惊悸,寐不兴酣,幻梦颠倒。
下痢脓血已减。
舌边尖尚红。
以柔肝养营、清肠剔垢为治。
处方:生石决24g(先煎)白蒺藜9g 明天麻6g 夏枯草12g 青蒿子9g 朱茯神12g 泡远志4.5g 炒枣仁12g(研)马齿苋9g 香连丸12g(分吞)砂仁2.4g(拌捣)鸡内金9g 赤白芍各6g 青皮4.5g 扁豆花9g 7剂四诊:阴亏之体,潮热最易羁留。
惟其阴亏,当然血少,故惊悸少寐,又增咽喉干燥、昏眩耳鸣。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bwdh

五、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
(一)血液检查
发生低血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 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浆第Ⅴ、Ⅵ、Ⅶ因子活性增加和纤维蛋白原增加,
血小板增多,呈高凝血状态。 严重者血清蛋白降低,α1和α2球蛋白明显升高。 在缓解期如α2球蛋白增加时,常预示复发。 本病发作时,如γ球蛋白下降常提示预后不良。
2.单方验方
(1)五倍子,吴茱萸,肉桂各6克,用醋调 如水糊状,摊在纱布上,盖于脐上,如泻止, 即可除去,时间不可太长。适于一般久泻之 病人。
(2)验方:
粉葛根3g,炒山药、云茯苓、石榴皮、香 谷芽、赤石脂(先煎)各 12g,米炒荷蒂3枚, 补中益气丸9g,水煎服,治疗脾肾虚久泻。
3.中成药 脾胃虚弱,可服用人参健脾丸; 脾胃虚弱而偏寒,用附子理中丸、理中丸; 湿热下注,服用连蒲双清片; 久泻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丸; 脾肾阳虚者,用四神丸; 久泻不止者,可服用泻痢固肠丸等。 补脾益肠丸;
六、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 慢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阿米巴肠病、 血吸虫病、 克隆病、 结肠癌、 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相鉴别。
七、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西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其 他一般病例也要注意适当休息,但可做些轻 便工作。
避免精神紧张与忧虑,必要时给予镇静安定 药如利眠宁、安定、苯巴比妥等。
肉桂9g 、白术15g 、炮姜12g、茯苓15g 、 泽泻9g、甘草6g、吴萸肉6g。
4、张伯臾——活血祛瘀法
小茴香3g、桂枝6g 、赤白芍各9g、当归 15g、川芎6g、木香4.5灌肠在早期可见到结肠粘膜紊乱、结肠 袋形加深、肠壁痉挛、溃疡所引起的外廓小 刺或锯齿形阴影;
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很多患者开始寻求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
附子理中汤和逍遥散是中医中药中常用的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方剂,而结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固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
其主要成分包括附子、干姜、茯苓、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的功效。
在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中,附子理中汤可通过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的作用,改善脾胃功能,调节肠道功能,从而减轻慢性结肠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逍遥散三、穴位敷贴穴位敷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敷贴中药,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敷贴,可以刺激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症状,加快康复。
四、疗效分析根据临床实践经验,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患者服用附子理中汤和逍遥散后,往往能够减轻腹泻、腹痛等症状,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
而结合穴位敷贴,可以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附子理中汤和逍遥散均为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清热解毒的功效,治疗慢性结肠炎效果显著。
结合穴位敷贴治疗,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肠道,还可以通过穴位刺激调节气血,调和脾胃功能,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为了确保治疗效果,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药物相互作用等不利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中医医案——慢性结肠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散风行气法治愈慢性泻利证(慢性肠炎)病案:夏某,男,41岁。
初诊:1991年12月20日。
主诉及病史:腹痛腹泻一年余。
1990年10月间发生腹中痛胀鸣响,继而泄泻稀水,日二三次,经过治疗,时而泻止,但便行如栗带冻垢,时而便泄。
经纤维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诊查:脐腹时痛,便行溏薄不畅,间夹冻垢,粪色青;右少腹自觉有块攻撑,按之似有似无,夜间腹中灼热;饮食不减,食后肋下觉胀。
呃逆,口干渴饮,以清晨为甚;舌苔灰黄,脉细弦。
辨证:外风内侵,浊阻气滞。
治法:散风行气,升清降浊。
处方:防风6g 羌活5g 白芷6g 砂仁2g 蔻仁2g 天花粉10g 枳壳10g 白术10g 广木香6g 陈皮6g 苏梗6g 厚朴5g 焦山楂15g 焦神10g 广藿梗10g 大腹皮10g 刀豆子10g 6剂二诊:1992年7月6日。
药后大便较畅,粪带青色未除,脐腹部疼痛已止。
呃逆亦平,左少腹攻撑依然,口渴欲饮,舌苔灰垢消失而呈微黄,脉弦。
原方去刀豆子、蔻仁,加黄芩10g、乌药10g、青皮10g,6剂。
1三诊:1993年1月22日。
排便畅利,间日行;腹不作痛,左少腹气撑引及睾丸;胃纳佳,口渴除,舌苔薄黄,脉弦。
原方增减,制成丸剂,缓调而善其后。
处方:防风6g 白芷5g 乌药6g 广木香6g 小茴香5g 金铃子10g 苍术10g 白术10g 天花粉10g 广藿梗10g 槟榔6g 枳壳10g 焦神10g 炙黄芪15g 羌活5g 砂仁2g 陈皮6g 吴茱萸2g 青皮10g 白芍10g 茯苓10g 枸橘李10g 荔枝核10g上方配10剂,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早晚各以开水送服10g。
按语本例病经16个月,而精神不衰,饮食不减,脾胃之气未伤,此其一;泄利不畅,粪带青色,腹中痛鸣,气聚成瘕,浊阻气滞,此其二;再与舌苔灰黄、脉弦三者相参,此证非虚非寒非热明矣。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症状特点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
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
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或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为多见,男稍多于女。
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为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
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湿热之体复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从而湿热毒邪内蕴,下迫肠道,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出血日久,亦必耗血伤阴。
久病入络,可致瘀血内阻;病久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而中气下陷,温运无力而胃关不固。
慢性结肠炎病人多表现为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烟、禁酒及避免使用酸、辣、呛(如辣椒、芥末)等刺激性调味品,以免引起肠道敏感,加重腹泻。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
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
慢性结肠炎以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成为现代医疗的难题之一。
由于肠黏膜长期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肠道环境紊乱,吸收和排便功能异常;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易导致肠黏膜组织增生,引发结肠癌。
俗话说得好,病靠“三分治,七分养” ,要想有效地改善慢性结肠炎的症状,防止病情的恶化发展,饮食调养很重要。
由于慢性结肠炎造成的长期腹泻,导致饮食营养“穿肠而过”,加大了饮食调理的难度,食物的选择、料理和进食方式都要格外注意才行。
5味中药治好了我的慢性结肠炎)

我已年过古稀,患慢性结肠炎曾持续30年之久。
开始时急性发作,发寒发热,腹泻如流。
以后转为慢性,时而腹泻,时而便秘,经常跑医院求助西医西药,抗生素成了我的家常便饭。
开始一段时期应用,可见一些疗效。
但随着时日的迁延,虽药量越用越大,品种越用越多,什么土霉素、青霉素、白霉素、麦迪霉素、红霉素、金霉素和氟呱酸等都使用过;什么口服、肌注、滴注和灌肠等都运用过,而药效却越来越微。
特别是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结果,有害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有益细菌也惨遭其殃,导致了生理机能严重紊乱,给我的身体、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我曾在地区外贸系统担任过一定的领导职务,联系供销,乘车搭机,乃是我的本职需要。
记得有一次我从长沙乘火车去广州,车上拥挤不堪。
在车上我结肠炎发作了,却不能上厕所。
此时我腹部绞痛,伸不直腰,卷缩一团蹲在车上,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直流,列车员见了我如此惨状,马上将未开放的厕所开锁,优先让我方便,类似如此尴尬情景举不胜举。
一句话,慢性结肠炎的痛苦伴随我煎熬了30个春秋。
直到1990年,我逐渐意识到,医治这种顽疾,光靠抗生素不行,应该转变观念,向中草药求救。
此时,巧遇文艺界一位退休的钟大姐,她向我详详细细介绍了可用五味中草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用量与用法。
这五味中草药是:车前草、马齿苋各50克(晒干),黄连、黄柏、黄芪各15克,前两种可到野外自采,后三种可到中药店购买。
先将“三黄”煮沸10分钟,再将“三草”混煎15分钟,煎成750克水剂,早、中、晚饭前三次分服,12小时后可见药效……我听得入神,并做了笔记,回到家里,立即翻阅病理学和中草药典。
药典阐述:马齿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匍匐地面,叶片小,倒卵形,黄色小花,能耐旱,生命力强,味甘凉,是消炎退热良药,特别是对急、慢性结肠炎有特效。
车前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呈长卵形,花序穗状,结蒴果,叶甘凉,叶片和其根是利尿止泻良药。
我立即到野外采回“二草”烘干,并到中药店买回“三黄”,备药就绪,照煎照服,果见初效。
慢性结肠炎中医方3则,国医大师经验方

慢性结肠炎中医方3则,国医大师经验方学习倪海厦偏方大全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型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
2.瘀毒型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6克,川连6克,红藤15克,白头翁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实12克,八月札30克。
3.脾亏肾虚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陈皮6克,罂粟壳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12克,五倍子12克,北芪20克。
饮食:1、银花红暮粥:红薯,大米,金银花,生姜。
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
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
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
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马齿苋饭:马齿苋,大米。
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
加水常法煮饭。
可早晚服食。
连服15日以上。
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
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
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山药芡实扁豆糕:鲜山药,赤小豆,芡实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体征
全身有发热、脉速、失水征。 局部有左下腹或全腹部压痛,并可触及如硬管
状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伴有肠鸣音亢进。 急性结肠扩张者常有腹胀,可见上腹部膨隆。 病变范围广泛的急性活动期患者,
可有腹肌紧张。 轻型或在缓解期者
可无阳性体征。
精品课件
3.直肠指检 常有触痛,肛门括约肌痉挛; 急性中毒症状较重的患者可松弛。 可有指套染血。
疲劳、饮食不调、继发感染等。
精品课件
(1)全身症状 体温多正常,急性期见发热。重症有全身毒
血症,水、电解质、维生素、蛋白质等从肠道 丢失以及厌食,可使体重减轻和体力下降。 (2)腹部症状 ①血性腹泻:粪便中含血、脓和粘液,每日 2—4次;重者达10— 30次,大便呈血水样。 ②腹痛:常为阵发性痉挛性绞痛,局限于左下 腹或下腹部;痛后可有便意,排便后可使腹痛 暂缓。 ③里急后重:由直肠炎症刺激所致。 ④有上腹饱胀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精品课件
(二)中医病因 1、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
2、外邪侵袭,损伤脾胃,酿生湿热; 3、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脾不和。
日久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 凝滞,壅而为脓。
久病损及于肾,则见脾肾阳虚之候。
精品课件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少数急骤。 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 发作的诱因有精神因素刺激、过度
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 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
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最多见, 男性稍多于女性。 特点:病程长、治疗难、 痛苦多、反复发作
精品课件
局部并发症:急性结肠扩张,溃疡穿孔、 出血、痔疮、肛裂、直肠脱垂、瘘管形成、 结肠狭窄、肠梗阻,结肠息肉形成(少数可 癌变); 全身并发症:肾盂肾炎、肾石症,贫血、 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 管炎、游走性关节痛、结节性红斑、口疮 性溃疡、坏疽性皮肤病,眼损害(结膜炎、 虹膜炎)等。
精品课件
四、临床类型
(1)慢性复发型 病变范围小,症状较轻,往 往有缓解期,但易复发,预后好。
此型最多见。
(2)慢性持续型 病变范围广泛,症状持续半 年以上。
(3)急性暴发型 起病急骤,腹部和全身症状 严重,易发生大出血和其他并发症,如急性结 肠扩张、肠梗阻以及肠穿孔等。此型最少见。 以上三型之间可互相转化。
缺乏膨胀性,肠袋消失。 后期可见苍白斑片萎缩粘膜。
精品课件
2.X线检查
钡剂灌肠在早期可见到结肠粘膜紊乱、结肠 袋形加深、肠壁痉挛、溃疡所引起的外廓小 刺或锯齿形阴影;
在晚期可见结肠袋形消失、管壁强直呈水管 样、管腔狭窄、结肠缩短、息肉引起的充盈 缺损等。
低张气钡双重结肠造影,
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细节。
钡餐检查有利于了解整个 胃肠道的情况,特别是小肠有无病变。
精品课件
六、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 慢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阿米巴肠病、 血吸虫病、 克隆病、 结肠癌、 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相鉴别。
精品课件
七、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西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其 他一般病例也要注意适当休息,但可做些轻 便工作。
溃疡性结肠炎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教研室
贾钰华 教授、主任医师
精品课件
一、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又 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和 结肠粘膜的表浅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
病变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可向近端发 病,以至遍及整个结肠。
本病为患病率3~5%, 50岁以上约20%。
精品课件
中医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 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中 医学的
痢疾、
Hale Waihona Puke 泄泻、肠癖、久利
精品课件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异常、精 神神经、遗传及非特异性感染等因素有关。
随着对本病研究的深入,目前一般认 为本病的发病既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 也有遗传因素作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 只是诱发因素。
精品课件
(3)5—氨基水杨酸(5—ASA) 为偶氮磺胺吡啶 的疗效活性部分,对本病疗效好,副作用少。 5 — ASA 肠 衣 片 ( 艾 迪 沙 ) 口 服 , 剂 量 为 每 日 800~2400mg;5—ASA保留灌肛,结肠炎维持治 疗用量2.0g,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用量4.0g。
(4)初发型 指首次发病者。
精品课件
五、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
(一)血液检查
发生低血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 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浆第Ⅴ、Ⅵ、Ⅶ因子活性增加和纤维蛋白原增加,
血小板增多,呈高凝血状态。 严重者血清蛋白降低,α1和α2球蛋白明显升高。 在缓解期如α2球蛋白增加时,常预示复发。 本病发作时,如γ球蛋白下降常提示预后不良。
静脉或颈静脉插管输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血浆、白蛋白、氨基酸和脂肪乳糜等。
精品课件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 腹泻严重者可给予复方苯乙 哌啶2.5mg,3次/d。易蒙停1—2mg,2次/d。 腹痛严重者可服小剂量阿托品,但注意有诱 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可能。
(2)水杨酸硫氮磺胺吡啶(SASP) SASP与S— ASA为目前控制本病最有效的药物,适用于非 重型及暴发型的绝大多数患者,可作为首选 药,也可作为重型患者经激素治疗有效维持 治疗用。轻症每日剂量为2—4g,重症4~6g, 分3—4次口服。
避免精神紧张与忧虑,必要时给予镇静安定 药如利眠宁、安定、苯巴比妥等。
重症、暴发型者应同时治疗贫血(输血、口服
铁剂或肌肉注射右旋醣酐铁),纠正水、电解
质紊乱。
精品课件
对下列情况可考虑给予静脉营养:
①病变长期活动,病人明显消瘦,且需要肠管 休息者;
②病情严重,伴低蛋白血症及毒血症; ③肠梗阻; ④肠瘘; ⑤手术前后; ⑥大面结肠切除所致的短肠综合征。可采用股
(二)粪便检查
粪便肉眼检查常见血、脓和粘液; 涂片镜检见有大量红、白细胞或脓细胞。
精品课件
(三)影像学检查 1、纤维结肠镜检查 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在急性期重型患者应暂缓进行,以防穿孔。 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失去正常光泽,粘
膜表面粗糙不光滑、颗粒感。 见散在糜烂、溃疡,覆有粘液脓性渗出物。 重者见大溃疡、假息肉。肠壁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