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9例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8例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8例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8例临床中不少慢性胃炎患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其病情变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迁延难愈。

近年来,笔者通过58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观察,对其证治规律作初步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以腹部胀痛不适,大便稀烂或粘液血便为主证。

全部经过纤维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粪便检查而确诊,并排除胃肠道癌变及胰腺、肝脏等其他脏器疾病引起的胃肠道病变。

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4岁,平均366岁;病程最长26年,最短半年,平均48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26例;糜烂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21例,萎缩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11例。

12 治疗方法根据症状特点,分4型辩证证治121 肝郁气滞型(15例) 症见脘腹痞闷,窜痛无定处。

食后饱胀,嗳气反酸,肠鸣矢气,大便时泻时溏,或粘液,精神紧张时腹痛便急,便后稍安。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疏肝理气健脾,调和肠胃,方用六君子汤合痛泻药方加减:柴胡12 g,白芍20 g,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2 g,半夏10 g,防风12 g,佛手10 g,元胡12 g,甘草6 g。

122 胃肠湿热型(18例) 症见胃脘灼痛,痞闷,牵及脐腹,口苦口臭,恶心,不思饮食,大便黄烂而带粘液,或纯为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宜清热化湿,调和肠胃。

方用香连丸加味:白芍15 g,吴茱萸13 g,川黄连6 g,木香10 g(后下),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5 g,元胡12 g,竹茹10 g,薏苡仁15 g,藿香10 g,白头翁10 g,黄芩10 g,甘草6 g。

123 脾胃虚寒型(16例)证见胃脘及脐腹隐痛,喜温喜按,饮食减少,食入则胀,神疲乏力,大便溏烂或清稀,稍进油腻或生冷则便次增多。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健脾益气,温化寒湿,调和肠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半夏10 g,陈皮12 g,砂仁10 g,木香6 g(后下),五味子15 g,肉豆蔻15 g,吴茱萸3 g,鸡内金10 g,炒扁豆15 g,甘草6 g。

“周氏析透”疗法结合辨证分型论治慢性结直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周氏析透”疗法结合辨证分型论治慢性结直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周氏析透”疗法结合辨证分型论治慢性结直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标签:周氏析透;辨证分型论治;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析透”一词可简单的理解为“透析”,说起透析一词肾内科尿毒症患者使用的频率居高。

本文笔者在治疗各种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以下均简称为结直肠炎性病变)的临床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观察、摸索总结出了结直肠的局部病变:“治疗局部而不限于局部、整体调理而又不忘局部”的论治原则。

据此原则制定的:局部运用“周氏析透”疗法结合辨证分型论治的全身调理方法在治疗各种结直肠炎性病变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8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患者。

其中男28例,女32例;发病年龄22~65岁,平均35岁;病程1~15年,平均5.5年。

1.2诊断标准均以电子肠镜检查结果为准:其中24慢性结肠炎、16例溃疡性结肠炎、11例直肠炎、9例为慢性结直肠炎。

1.3临床表现以腹胀、腹泻、左下腹疼痛、下痢赤白粘液、脓血、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数日一行、长期便秘等为临床多见。

1.4治疗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周氏析透疗法”加辨证分型论治内服中药为主;对照组仅内服辨证分型论治中药为主;治疗时间拟定3个月,一个月为一疗程观察周期,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肠镜。

1.4.1两组病例共同采取的治疗措施:(1)根据病情适当肠道抗生素的应用;(2)肠道营养支持与休息的配合;(3)中医的辨证论治;(4)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细菌培养等;(5)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充分了解结直肠炎性病变治疗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以配合医生按疗程治疗,达到预期效果。

1.4.2“周氏析透”疗法的应用1.4.2.1治疗组均采用“析透”疗法局部治疗。

先予“析”法治疗:使用药物清除或减少病变肠壁腔道、溃疡面的毒素、脓血分泌物、细菌、食物残渣以及粘附于病变组织的各种有害物质,使之随大便而析出,从而使病变肠壁及溃疡面保持一相对洁净的状态。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辨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辨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辨治?发布时间:2022-11-12T07:33:46.63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5月5期作者:李强[导读]李强(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眉山620500)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指的是一种直肠与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疾病极为显著的特点是易反复且病程长。

体重减轻、便血、腹痛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近些年,我国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高的趋势。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疾病既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临床上始终在坚持探究适宜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方法。

中医近些年在该类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那么,中医是如何辨证论治慢性结肠炎患者的呢?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饮食因素。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消化内科疾病。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过程中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由于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出现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饮酒过度等情况,进而会大大增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

情志失调。

人类情致会产生七种情感变化,即惊、恐、悲思、忧、怒、喜。

剧烈的情绪变化会导致人体的肠神经功能发生紊乱现象,进而增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的人在过度劳累或饮食不节时就会因外邪而增加泻泄的几率,从而导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

2.中医辨证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可被划分为“腹泻”、“泄泻”的范畴。

中医关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疾病已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认知。

在治疗该类患者的过程中辨证分型是主要秉持的原则。

现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治方法总结如下:肾脾虚寒证。

这一类型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脐腹隐痛、食少倦怠、腰酸等症状。

在治疗这一类患者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原则是止泻固涩、暖脾温肾。

医生可运用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该类型的患者。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治论文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治论文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范围多累及远段结肠,病变也可累及全结肠或末段回肠。

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腹痛。

近年随着本病患病率提高,重症患者增多,本病的临床诊治不容忽视。

【关键词】溃疡;结肠炎;诊断;治疗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17-01近年来医护工作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越发重视。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并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

常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腹痛。

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多见于20-40岁,男女差别不大。

1病因及发病机制1.1环境近几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呈持续性升高趋势,环境因素与发病有关,与吸烟、喝酒无关。

1.2遗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直系亲属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西方国家的研究报告指出,单卵双胞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双卵双胞胎的发病率。

1.3感染微生物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

有些研究证明副结核分枝杆菌及麻疹病毒与其发病可能有关。

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是通过针对自身正常肠道菌群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

1.4免疫近年来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细胞学相关内容的认识。

有些原因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侵入物质的反应即是炎症的开始。

2临床表现患者起病慢,少数患者急性发病,病程呈慢性,多数表现为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少数症状持续加重。

少数患者因饮食不规律、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

2.1消化系统表现2.1.1腹泻见于大多数患者,炎症导致肠粘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异常有关。

受损的肠粘膜可见粘液便,粘膜层的溃疡可引起出血,因此产生粘液血便。

粘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持续的失血可导致贫血。

2.1.2腹痛患者一般有轻度到中度腹痛,部分患者有腹部绞痛。

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方法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方法选择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中药辨证综合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2周一疗程,共2个疗程。

每半年1次观察临床症状、肠镜表现。

结果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及半年后、1年后临床症状及肠镜等观察指标,1年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0.0%,优于对照组,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用药过程中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通过中医辨证采用综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60例病例均为本院患者,全部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均属轻中症患者,非重症或急性爆发型。

临床辨证分型分别属于肠道湿热、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肾阴不足4个证型。

按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8岁,平均50.7±3.54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5年,平均1.77±1.63年;其中肝郁脾虚6例,脾肾两虚弱13例,肾阴不足3例,肠道湿热8例。

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6~72岁,平均52.7±4.42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9年,平均1.98±1.13年;其中肝郁脾虚5例,脾肾两虚弱14例,肾阴不足3例,肠道湿热8例。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以下简称“成都标准”)[1],经辨证属于肝郁脾虚,脾肾两虚弱,肾阴不足,肠道湿热[2]证。

1.2.2排除标准(1)有严重并发症者,如大出血、穿孔、肠腔狭窄、肠梗阻、中毒性结肠扩张、直肠癌、合并坏疽性脓皮病及溶血性贫血、孕妇等。

(2)合并肝肾、造血、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60例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探讨

60例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探讨

( 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X i e g e o f S h i h e z i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n j i a n g, S l l i h e z i 8 3 2 0 0 0 , C h i n a . )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9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0 1 — 0 0 0 4 — 0 2
I n 6 0 pa t i e n t s wi t h ul c e r a t i ve c o l i t i s e n do s c o pi c ma ni f e s t at i o n s an d s y ndr o me di ie f r e nt i a t i on
Abs t r ac t : I n 6 0 UC p a t i e n t s e n d o s c o p i c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TCM S y n d r o me D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Ty p i n g i n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f o u n d i n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 i i r s e n d o s c o p i c ma ni f e : s t a t i o n s a n d s vn dr o nl 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a l Ch i ne s e me d i c i n e} l a ¥c e r t a i n r e l a t i o n .Th i s s t u d y s h o ws t h e UC e n — d o s c o p i c in f d i n g s i n t o di r e c t l y a s p a r t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t m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e , i s t h e i ns p e c t i o n o f mi c r o s c o p i c o bs e r v a t i o n i n TCM s y n d r o me d i f - -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 ,a s a b a s i s f o r t r a d i t i o n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e x t e n s i o n ,e x p a n s i o n ,o r wi U ma k e u p t h e d e ic f i e n c y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或结肠慢性炎性疾患,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发病率较高,西医治疗疗效不甚明显,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疗效显著,效果满意,有显著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50-02笔者近年来,以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61例,效果满意,有显著临床意义,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1例病例中,男102例,女59例,年龄23~74岁,病史最短者1月,最长者32年,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初发31例,慢性复发87例,慢性持续性43例。

脓血便94例,粘液便35例,大便干结者32例。

腹泻每日1~2次者18例,3~5次者87例,6~10次者27例,10次以上者29例。

患者均经多次大便常规检查,有红、白细胞,大便培养排除菌痢,阿米巴痢,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疾病,且全部病例均行电子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1.2 诊断按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议标准如下:1.2.1 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由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1.2.2 电子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消失、假息肉及桥形粘膜等。

1.2.3 粘膜病变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①活动期:a、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b、隐窝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c、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d、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牙组织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9例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74.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22-0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的“肠癖”“久痢”“休息痢”“血痢”等范畴。

本文采用四逆散和理中汤加减辨证施治,获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文取2011~2005年的临床病例,具有典型症状。

经在便常规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或纤维肠镜检查有溃疡病灶者,共69例。

其中男性38例,女性31例;其中20~30岁22例,31~40岁37例,41岁以上10例;病程1~5年43例,6~10年15例,11年以上11例。

2 辨证分型与治疗
2.1 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
主征:腹痛即泻,大便粘液较多或、兼有脓血,里急后重明显,泻后痛减,反复发作,发作后大便时溏时干,常伴有食欲不振,胸脘痞满,噫气不舒,性急易怒等征。

脉像弦滑或滑速,舌红苔腻。

常因情绪激动而加重,一般多为急性发作,实征较多。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化湿。

方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里急后重加大黄、木香;腹痛甚者加元胡;血便者去枳壳加广三七、地榆碳。

2.2 脾虚湿盛,寒热夹杂型:
主征:腹痛绵绵不巳,长期大便稀溏,脓血杂下,甚或滑脱不禁,里急后重较轻,常伴有畏寒怕冷,神疲短气,脘腹胀满,面色苍白,脉像沉或濡滑,舌淡苔腻,常因过度受凉或包含不洁而加重。

一般为急性发作,本虚标实,寒热夹杂症。

治宜温运脾土,调和寒热法。

方用理中丸加味治疗,党参、白术,炮姜、甘草,腹冷痛者加乌附片、元胡,脓血便者,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五更泻者加肉豆蔻、吴芋。

以上二型,临床上相互转化,可以根据主征,脉像,舌像辨症施治,待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健脾益气,佐以导滞的丸剂巩固治疗,如参苓期加山楂、槟榔等为丸,每次服6克,每日三次。

白开水送服,连续服用三个月。

3 治疗结果
以症状消失,大便检查正常,x线钡剂灌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经一年观察未复发者18例,占26%;临床症状消失,或偶有复发,而症状轻微,大便检查正常,x线钡剂灌肠检查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溃疡缩小或变化不明显者为显效43例,占62.3%;以症状减轻但不稳定,大便检查时而异常,x线钡剂灌肠检查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未见改善为好转8例,占11.7%。

临床部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例:患者于xx,男42岁,2001年4月7日就诊。

患者1997年开始腹痛腹泻,大便一日5~6次,多时达10余次,粘液血便,里急后重,时急时缓,常伴有肠鸣腹胀,腹痛就泻,泻
后痛减,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喑气不舒,性情急燥等症状。

迁延不愈多因情绪不快而加重,曾先后多次行大便常规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发现降结肠下段膜粗糙,肠袋消失。

乙状结肠镜检查进入24cm处,乙状结肠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有数处大小不等的散在的溃疡面,表面附白苔。

经病检证实为溃疡性结肠炎。

曾赞先后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诊视病人面色不华,精神抑郁,脉像弦滑,舌质红,苔腻,结合病史,征属肝不和,气滞湿郁夹杂,拟舒肝理气,化湿清热。

处方: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5g,黄芩15g,木香15g,庄黄6g,白术15g,玄胡15g,广三七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五剂后腹痛减轻,腹泻止,但大便仍有粘液,里急后重,原方加减服用一月后,腹痛止,大便成型,一日一次,无粘液,精神好转,食欲转佳,脘痞噫气症状消失。

大便常规检查正常,乙状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随访二年无复发。

5 体会
5.1 四逆散具有调肝脾,升清降浊的作用。

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枳壳理气散结,白芍和营缓急,甘草益气和中,加木香,庄黄,白术,玄胡,广三七调理胃肠,清热燥湿、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促进溃疡愈合。

诸药配伍共奏疏肝理气和化湿之功。

对肝脾不和,气滞湿郁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确有良好的效果。

《伤寒论》第318
条有四逆散治疗“腹中痛或泻痢下重”的记载,与之论述肝脾不和,气滞湿郁之久痢征,征情基本相一致。

5.2 关于治则和用药宜忌的问题。

治宜疏导,慎用涩敛,慢性结肠炎属于“肠癖”“久痢”“滞下”的病变范畴病邪属湿热,有兼寒,兼热,气滞血瘀之不同。

虽有虚征,多虚中夹实。

因此在治则和用药方面应注意疏胀导滞,运化祛,非到滑脱不禁者,不可妄投收敛固涩之品,也要兼固导滞,否则易引起湿热之邪内遏,造成疾病反复发作。

所以前人有“痢无止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