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陈亶公陈氏世系
贵州陈氏家族辈分[精华]
![贵州陈氏家族辈分[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f7dac9e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d.png)
贵州陈氏家族辈分汇总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
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贵州:1、贵州省开阳县{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下马场镇)新风村}陈氏:先祖陈俸忠(1735-1815),乾隆年间由四川到贵州开州府紫江县管下马场龙堰居住(现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新风村);祖籍江西林江府书市巷十字街桥这头,后从江西到湖广,到四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州大竹县云安乡寒林里双河口陈家塆子。
字辈:俸、朝、章、子、国、大、锡、廷、思、培、祖、永、恒、昌、鸿、禧、熙、业、宗、序、维、昭(转宗)2、贵州辈份是:锡、大、天、先(薪)、应;文、光、学(华)、世(永)、鸿;思、余、平、安、义;镇、国、定、庭、忠。
3、贵州金沙及遵义三河流传的诗句:平地干戈闹红哇红兵赶散各天涯五马太子如雷吼永赴麒麟江定巴一家分为三五户一户分为三五家有人记得诗八句不同宗祖也同华4、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庆丰村洪、万、启、光、登、先、明、永、远、福5、黔南地区炳、少、明、忠、玉6、贵州织金(主要是阿弓、吹聋、鸡场一带)就有几万人。
有传红鬃白马典故,辈分“进霸百景安,毯大万福先……再启玉文光,恩高(洪)开国相……7、贵州六枝、织金、安顺一带有明朝从江西吉安府大桥头小桥尾过来的陈姓后代上万人陈姓:字辈是:“朝、兴、先、芝、彦,宏、正、元、福、廷,明、光(伦)、开、富、贵”。
好象是“彦”字辈有一支到了广东或广西8、贵州独山县:是从江西来的,先到贵州省福泉后在1860年左右迁至独山,现字辈一段为:士、玉、开、志、国、文、兴....9、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贵州正安陈氏族谱

贵州正安陈氏族谱是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家族成员的重要资料。
下面将详细介绍贵州正安陈氏族谱的内容。
一、正安陈氏的起源
正安陈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陈国,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根据史书记载,陈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陈国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儿子虞胡公满。
后来,陈国被楚国所灭,陈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成为了陈姓。
正安陈氏家族就是陈国后裔的一支。
二、正安陈氏的发展历程
正安陈氏家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迁徙。
最早,正安陈氏家族居住在河南淮阳,后来随着战乱和生活的需要,家族成员逐渐迁移到了今天的贵州省正安县。
在正安县,陈氏家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三、正安陈氏族谱的内容
正安陈氏族谱详细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成员的重要信息。
族谱中包括以下内容:
1. 家族起源:记录了陈氏家族的起源,陈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2. 家族迁徙:详细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从河南淮阳迁徙到贵州正安的过程。
3. 家族成员: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的历代祖先和家族成员,包括他们的名字、生平事迹、官职等信息。
4. 家族文化: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的传统习俗、家族规章、家训等信息。
5. 家族墓地:记录了正安陈氏家族的墓地位置、墓地规模、墓主人等重要信息。
四、正安陈氏族谱的价值
正安陈氏族谱是了解正安陈氏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陈姓历史和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族谱也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纽带,能够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湘东陈氏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

湘东陈氏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一、引言湘东陈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族群之一,其影响力横跨数个朝代,贵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儒家门阀之一。
作为湘东陈氏的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其宗谱更是汇聚了数百年的家族血脉和家族史。
二、起源据文献记载,湘东陈氏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的起源可追溯至我国明朝。
当时,明英宗朱祐樘的统治时期,陈姓始迁至贵州地区,并逐渐形成了贵州地区的陈氏支系。
而后,这一支系在普安地区逐渐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和家族传统。
三、家族血脉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中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
自明朝至今,这一支系的族人世世代代,绵延不绝,延续至今。
在这一宗谱中,记载了家族的辉煌成就、家族成员的事迹以及家族的兴衰变迁。
四、家族传统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也展示了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此宗谱中可以看到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家族重视教育、重视家风家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族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五、家族成就宗谱中记录了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家族成员的成就。
从政治、军事、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家族成员都有不俗的成就,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些家族成就不仅是家族的骄傲,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六、家族兴衰宗谱中也真实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历程。
家族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考验,有辉煌和荣耀,也有挫折和失败。
这些兴衰变迁的经历,不仅是家族的独特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的一个缩影。
七、对后人的启示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也承载着对后人的启示。
它提醒后人牢记家族的传统和家族的价值观,传承和发扬家族文化,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家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结语贵州普安显迁公支系宗谱是该族人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这一宗谱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陈氏族谱(三)

陈氏族谱(三)四、陈姓源流序陈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黄帝时期,陈丰(锋)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传说黄帝的孙媳妇和曾孙媳妇均姓陈,在原始母系社会,通过婚姻血缘关系,形成了炎黄氏族部落大联盟的基础。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丰氏部落随黄帝族从陕西宝鸡陈阪(陈丰氏部落初居地)东迁,定居河南宛丘,即《山海经·大荒南经》称之谓“陈州之山”,给后来陈姓留下一个“徽记”。
据《史记·五帝本纪》及《陈杞世家》记载:黄帝九世孙虞舜,以孝闻世,四岳推举,继尧为帝。
在当天子之前,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水(入河处),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姓妫。
舜做了尧帝的女婿后,逐步成为炎黄和东夷部落大联盟的首领,两个部落的图腾合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相传至今的龙凤图腾。
舜帝代理天子政务11年,登上帝位39年,禅位于禹。
禹封舜帝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
自舜帝诞生之年(约公元前2240年)至妫满封陈受姓的前一年(约公元前1047年),共传34世,历时约1153年。
谓“虞舜世系”。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为感舜德,封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阏父之子)于陈丰氏部落的故址建立陈国(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奉守舜帝祭祀,以备三恪。
后来其子孙以国为姓,即陈姓。
因此,古书上有“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的记载。
妫满公去世,谥号陈胡公。
其长子申公陈犀继位;申公去世,其弟相公臬羊继位。
相公去世,国人立申公之子突为国君,是为孝公。
孝公去世,其子慎公圉继位。
后传至湣公(《左传》作闵公)陈越,于公元前479年为楚所并,共传二十世26君,近600年,谓“陈国世系”。
陈胡公十一世孙厉公跃,生子完,为避祸,于公元前672年奔齐国,改田姓,名敬仲,史称田敬仲完,任齐国工正,其子孙世代为大夫、卿相。
至敬仲完十世孙田和为相时,代姜姓而建田氏齐国,称太公。
陈氏得姓开宗始祖满公世系

陈氏得姓开宗始祖满公世系一、姓氏演变与迁徙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陈姓的陈字取于古陈丰氏部落生息之地。
古有陈丰氏部落,由游牧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之后,开始迁入中原地带的一个肥沃的平原定居下来,就是宛丘的陈邑。
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落已经融合进了其它家族而消声匿迹,只是陈地的地名永远地留了下来。
周朝初年,舜的三十三世裔孙阏父投附到了周武王下,担任了陶正之官,继承祖舜制陶的传统技艺,为周国百姓生活服务。
后来,周武王终于灭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在天下广诏三皇五帝之裔孙,晋封诸侯,因阏父有子满,得周武王赏识,武王将长女太姬配给满为妃,将其封于宛丘之地,取陈为诸侯国之号。
此后,陈国的王室血统便是以后舜裔的正宗血脉的一支。
陈自周武王封于妫满后,一直延续经历了春秋战国。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陈国最后一个诸侯陈闵公被杀,陈国灭亡。
从妫满被封于陈到陈国的灭亡,前后经历了20世,共26代君王,历时588年。
陈国的君王以国为姓,始姓陈。
妫满即陈姓的始祖。
陈国开国元侯妫满,人称陈胡公,胡公满生皋羊和犀,皋羊为申公,犀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立为孝公。
突生围戎,围戎立为慎公。
靖伯庚后代改姓袁。
围戎生宁,宁立为幽公。
宁生孝,孝立为厘公。
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氏,灵立为武公。
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夷公,三年后,燮立为平公。
燮生圉,圉立为文公。
圉生鲍和他,鲍立为桓公。
鲍生免、跃、林和杵臼。
公元前707年,鲍弟他杀太子免,立为勉公。
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他而拥立跃为厉公。
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逃奔齐国。
厉公之后,弟林立为陈庄公。
七年后,弟杵臼立为宣公。
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之后,改姓田,成为田姓始祖。
以后田完后代,世代为齐国之相。
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和庆氏。
其太子御寇被己所杀,次子款立为穆公。
子夏生御叔、少西氏。
御叔生夏氏。
款生朔,朔立为共公。
颖川堂黄桷洞陈氏族谱序及陈氏源流略记

颖川堂黄桷洞陈氏族谱序及陈氏源流略记(2009-02-25 20:04:42)转载标签:杂谈家谱遗失,仅存此序。
在空间登出此序,希望有人能帮助我理清入川前的家族历史。
谱序谱之修也,实以寻源溯流,使后世得本根之所自来,不致徒观枝叶也。
粤稽陈氏之始系舜之后,封于陈州,因而属姓。
夏禹时,陈庆都公女为禹王后,庆都公禹封为岳国公,封夫人胡氏为岳国夫人。
周武王时妻陈胡公以元女大姬封为陈国,传至鲁哀公十一年,陈敬仲奔齐祀先祖以韶乐,后有齐国而改陈齐,其明证也。
历秦汉晋魏,蕃衍甚多,难以备述。
至宋齐之间,有陈实公者,聚居江南、江州、颖川,以十三代同居,人丁有七百余口,每食设广席,畜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众犬不食,此义门也,齐主实有旌奖。
后至隋唐开皇五年,南瑛公者自江南颖川迁至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永居圳上,不远离,贵显异常,历汉立瑕琳陈惟,惟官至光禄大夫,御葬归山,赐华表树二十四支,香表树二十八只,义塘六百六十二口,水田三千七百一十七亩,守坟墓佃庄客二百七十余人。
后惟生永兴、永千,兴生文琥、文琦,琦生陈拔、宁,宁生海,海生政寿,政寿生陈一,一生陈文,历七代皆贵显无比。
文生我始祖伯万与伯千、贯、纪四人,伯贯回江南,伯千落四川,伯纪回江西,惟我始祖伯万在唐末官至九门提督,圣上览陈姓皆屡朝贵显,赐有锦绣图,后以吉府人稠地隘,相土卜居,始涉北楚、沔阳、荆襄、鄂(?)黄等处,后于唐庄宗同光二年请旨始迁南楚邵州府即宝庆府,至元始改上高县即新化,带衙人董保仔奴四十人择太阳三都黄阳山鹅塘等处落业,此湖南一派陈姓之由来也。
后伯万生五子,永宗、康宗、齐宗、广宗、庆宗,庆宗回江西,广宗迁四川,惟永宗、康宗、齐宗负图归楚。
厥至宋时有解元四六,如康宗子祖三,祖三子奉三,奉三子文孙,文孙子君晓,君晓生元和、亨和、利和、贞和,元和长子陈翔,翔子陈诩齐国公,诩长子昭文楚国公,昭文子省晔秦国公,婆冯氏生三子尧叟、尧佐、尧咨三人皆中状元,入相宋主;尧佐子侄述古、师古、敏古皆贵显。
陈氏世系

陈氏世系(部分)(二)陈氏嫡系世系之一(自陈胡公满起)始祖一世:陈胡公满。
阏父之子。
妣大姬。
生子犀侯、次子皋羊。
二世:申公犀侯。
胡公满长子。
袭陈侯。
妣蓟氏。
生子突。
三世:孝公突,又名仁。
申公犀侯子。
袭陈侯。
妣宋氏。
生子圉戎。
四世:慎公圉戎,又名钊,孝公突子。
周历王二十四年薨。
妣周氏。
生男一:宁。
五世:幽公宁,又名苌。
慎公圉戎子。
在位二十三年,薨于周共和十年。
妣杞氏。
生男一:孝。
六世:釐公孝,又名金木父。
幽公宁子。
在位三十六年,薨于周宣王三十二年,妣鲁氏,生男一:灵。
七世:武公灵,又名超。
嗣位十五年。
周幽王元年薨。
妣齐氏,生男二:长说,次爕。
八世:夷公说,又名林熊。
武公灵长子。
嗣位三年。
周幽王四年薨。
妣胡氏。
传位于弟爕。
平公爕,又名元圭。
武公灵次子。
在位二十三年,周平王十六年薨。
妣曹氏。
生男一:圉。
九世:文公圉,又名亹。
平公爕子。
嗣位十年,周平王二十六年薨。
妣齐氏,生鲍。
另姬蔡女,生佗。
十世:桓公鲍,文公圉长子。
嗣位三十八年,卒于周桓王十三年。
妣吴氏,生免,次跃。
蔡姬所出,三林,四杵臼。
公子佗(亦作他),字五父。
文公圉次子。
《左传·昭公五年》载:“春,正月,甲戌,乙丑,陈侯鲍卒。
······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桓公弟,五父也,称文公子明佗,非桓公母弟也)杀太子免(桓公太子)而代之”。
《左传·昭公六年》又载:蔡人杀佗(佗立踰年,不称爵者,篡立。
疏:佗立二年)。
《台湾德星堂族谱》载:桓公病,佗杀太子免而代之。
佗虽篡位,人心不服,又性好田猎,每微服从禽郊外,不恤国政。
蔡桓侯封人(厉公之母舅)乃命其弟蔡季带兵住陈境,俟其出猎,擒而杀之。
枭其首祭于桓公之庙,立跃为君,是为厉公,此周桓王乙亥十四年事也。
佗篡立仅一年零六个月,未会诸侯,故不能称爵。
”十一世:太子免,桓公鲍长子。
立为太子。
桓公病笃,被公子佗所杀。
厉公跃,桓公鲍次子。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
陈朝世系

陈朝世系.txt └→陳霸先(興國)(諡武皇帝,廟號高祖)(萬安陵)::├→陳蒨(子華)(諡文皇帝,廟號世祖)(永寧陵)│││└→陳伯宗(奉業)(諡廢皇帝)│││└→陳至澤(臨海王、皇太子,無諡廟)│└→陳頊(紹世)(諡孝宣皇帝,廟號高宗)(顯寧陵)│└→陳叔寶(元秀)(後主)先祖陈氏上古血缘世系舜帝——商均——箕伯——强餘——虞颉——虞思——有龙——寿肸——权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教——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填叔——野——无释——甾——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宛丘世系 (義門堂譜載滿公至翔公世系)满妫姓——犀候——突——圉戎——宁——孝——灵——燮——圉——鲍————完田——朔——平国——午——弱——偃师——吴——柳——越——衍——琏——履辉——周昌——裔余——仲丕——从善——德绍——述——平——原仁——子远——澄——与京——考——汤——冯——晟——会可——珍——嗣——翔——寔(河南太丘長)陳寔(漢太丘長)子六:紀洽諶政信光。
│└→陳紀字元方。
平原相、侍中、大鴻臚│└→陳群字長文(立九品官正之法)。
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創制「九品官人法」。
文帝即位後,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潁鄉侯。
後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
潁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後任司空,錄尚書事。
│└→陳泰字元伯。
官拜尚書令.尚書左僕射。
│└→陳准字可則(晉;太尉)號元大,晉興安十八學士除大尉,封廣陵郡公。
│┌───────────┘↓陳匡└→└→陳世逵字太義(丞相掾、太子洗馬、晉元帝南遷時,任長城令遂居長城(今浙江長興縣)。
│└→陳康(丞相掾)│└→陳英(盱眙太守)│└→陳公弼(尚書郎)│┌───────────┘↓陳鼎(步兵校尉)│└→陳安字一德。
生於東晉咸安元年。
刘宋散骑常侍;│└→陳高(散騎侍郎)│└→陳詠(懷安令)│└→陳猛(長安/安成太守)│└→陳道巨(太常卿)│┌───────────┘↓陳文贊字汝畫,號瑞林,梁赠侍中,陈武帝时追尊景皇帝│└→陳霸先(高祖武皇帝)太祖系陳文贊(太祖景皇帝)│├→陳道譚(長城縣公、始興昭烈王)├→陳霸先(興國)(高祖武皇帝)└→陳休先(武康縣侯、忠壯王)始興昭烈王系陳道譚(長城縣公、始興昭烈王)│├→陳蒨(子華)(長城縣侯、臨川郡王、世祖文皇帝)└→陳頊(紹世)(始興王、高宗孝宣皇帝)忠壯王系陳休先(武康縣侯、忠壯王)│└→陳曇朗(南康愍王)│├→陳方泰├→陳方慶├→陳方華└→陳方曠高祖系陳霸先(興國)(高祖武皇帝)│├→陳克(孝懷太子)├→陳昌(敬業)(衡陽獻王)├→陳立(豫章獻王)└→陳權(長沙思王)世祖系陳蒨(子華)(世祖文皇帝)│├→陳伯宗(奉業)(廢帝)├→陳伯茂(郁之)(始興王)├→陳伯山(靜之)(鄱陽王)│││└→陳君范│├→陳伯固(牢之)(新安王)├→陳伯恭(肅之)(晉安王)├→陳伯信(孚之)(衡陽王)├→陳伯仁(壽之)(廬陵王)│││└→陳番(湘濱侯)│├→陳伯義(堅之)(江夏王)│││└→陳元基(湘潭侯)│├→陳伯禮(用之)(武陵王)├→陳伯智(策之)(永陽王)└→陳伯謀(深之)(桂陽王)│└→陳豊廢帝系陳伯宗(奉業)(諡廢皇帝)│└→陳至澤(臨海王、皇太子)高宗系陳頊(紹世)(高宗孝宣皇帝)│├→陳叔寶(元秀)(後主)├→陳叔陵(子嵩)(始興王)├→陳叔英(子烈)(豫章王)│││└→陳弘│├→陳叔堅(子成)(長沙王)├→陳叔卿(子弼)(建安王)├→陳叔明(子昭)(宜都王)(江州義門世系祖) ├→陳叔獻(子恭)(河東王)│││└→陳孝寬│├→陳叔齊(子肅)(新蔡王)├→陳叔文(子才)(晉熙王)├→陳叔彪(子華)(淮南王)├→陳叔重(子厚)(始興王)├→陳叔儼(子思)(尋陽王)├→陳叔慎(子敬)(岳陽王)├→陳叔達(子聰)(義陽王)├→陳叔雄(子猛)(巴山王)├→陳叔虞(子安)(武昌王)├→陳叔平(子康)(湘東王)├→陳叔敖(子仁)(臨賀王)├→陳叔宣(子通)(陽山王)├→陳叔穆(子和)(西陽王)├→陳叔儉(子約)(南安王)├→陳叔澄(子泉)(南郡王)├→陳叔興(子推)(沅陵王)├→陳叔韶(子欽)(岳山王)├→陳叔純(子共)(新興王)├→陳叔謨(子軌)(巴東王)├→陳叔顯(子明)(臨江王)├→陳叔坦(子開)(新會王)├→陳叔隆(子遠)(新寧王)├→陳叔榮(子徹)(新昌王)├→陳叔匡(子佐)(太原王)├→陳叔叡├→陳叔忠├→陳叔弘├→陳叔毅├→陳叔訓├→陳叔武├→陳叔處└→陳叔封後主系陳叔寶(元秀)(後主)│├→陳胤(承業)(吳興王)├→陳嶷(承岳)(南平王)├→陳彥(承懿)(永嘉王)├→陳深(承源)(始安王、皇太子)├→陳虔(承恪)(南海王)├→陳祗(承敬)(信義王)├→陳兢(承檢)(邵陵王)├→陳莊(承肅)(會稽王)├→陳恮(承厚)(東陽王)├→陳蕃(承廣)(吳郡王)├→陳恬(承惔)(錢塘王)├→陳總├→陳觀├→陳明├→陳綱├→陳統├→陳沖├→陳洽├→陳縚├→陳綽├→陳威└→陳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陈亶公陈氏世系陈亶公总普--亶公前氏系一、姓氏演变与迁徙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陈姓的陈字取于古陈丰氏部落生息之地。
古有陈丰氏部落,由游牧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之后,开始迁入中原地带的一个肥沃的平原定居下来,就是宛丘的陈邑。
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落已经融合进了其它家族而消声匿迹,只是陈地的地名永远地留了下来。
周朝初年,舜的三十三世裔孙阏父投附到了周武王下,担任了陶正之官,继承祖舜制陶的传统技艺,为周国百姓生活服务。
后来,周武王终于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在天下广诏三皇五帝之裔孙,晋封诸侯,因阏父有子满,得周武王赏识,武王将长女太姬配给满为妃,将其封于宛丘之地,取陈为诸侯国之号。
此后,陈国的王室血统便是以后舜裔的正宗血脉的一支。
陈自周武王封于妫满后,一直延续经历了春秋战国。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陈国最后一个诸侯陈闵公被杀,陈国灭亡。
从妫满被封于陈到陈国的灭亡,前后经历了20世,共26代君王,历时588年。
陈国的君王以国为姓,始姓陈。
妫满即陈姓的始祖。
陈国开国元侯妫满,人称陈胡公,胡公满生皋羊和犀,皋羊为申公,犀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立为孝公。
突生围戎,围戎立为慎公。
靖伯庚后代改姓袁。
围戎生宁,宁立为幽公。
宁生孝,孝立为厘公。
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氏,灵立为武公。
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夷公,三年后,燮立为平公。
燮生圉,圉立为文公。
圉生鲍和他,鲍立为桓公。
鲍生免、跃、林和杵臼。
公元前707年,鲍弟他杀太子免,立为勉公。
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他而拥立跃为厉公。
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逃奔齐国。
厉公之后,弟林立为陈庄公。
七年后,弟杵臼立为宣公。
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之后,改姓田,成为田姓始祖。
以后田完后代,世代为齐国之相。
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和庆氏。
其太子御寇被己所杀,次子款立为穆公。
子夏生御叔、少西氏。
御叔生夏氏。
款生朔,朔立为共公。
朔生平国,平国立为灵公。
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杀。
平国生午,午立为成公。
午生弱、抬、黄、过,弱立为哀公。
三十五年,弟抬作乱,弱自杀。
弱生师、偃、君留、胜,太子师被抬所杀,弱无一孩为国君。
师生吴,吴立惠公。
胜生公孙贞。
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
吴生柳,柳立为怀公。
柳生越,越立为昏公。
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昏公。
昏王之子衍,迁至阳武地。
王之后,有的隐为胡姓。
陈姓自陈国始,经历588年的王室繁衍生息,为陈姓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地位。
26代君王、王妃构成的王室,使陈姓以无比强盛的一个王室宗族迅猛地壮大起来,形成多条支系的迅速崛起,使陈姓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一处不可抵挡之势。
而陈姓的稳定的王室发展,经历近六个世纪,虽然后来陈国被灭,但他的裔孙们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且开始朝四方迁徙。
陈姓中值得一提的是田氏后来复姓归宗。
自妫满封陈列到公元前479年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其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
其间,妫满第12代队陈完因避难于公元前672年逃到齐国,改姓田,其子孙世代任齐国的大夫,卿,相,至10世孙田和,夺取姜姓齐国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又传8君184年,至16世小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
其子孙纷纷改姓,为免受秦杀戮。
田建有三个儿子,其三子田轸出逃,后来相于楚国,封为颖川侯,迁居至颍川,恢复陈姓。
此后在中原瓜瓞连绵,生齿甚众,发展成为名门巨族。
其它子孙改为王姓。
现代陈姓当中相当大一部分出自江洲陈姓,其祖即陈轸,郡望即颖川。
即所谓颖川陈。
我太浮山黑沙溪刘氏,改陈而得。
今查陈姓族谱,记录繁多,现就我认为较准确的记录续录至我支。
二、陈氏血缘先祖黄帝世系1 黄帝,是少典三子,姓公孙,名轩辕,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居轩辕丘上(今河南开封),遂名轩辕。
他代神农氏为天子,有土德王之瑞(土德之色为黄色),故曰黄帝,号有熊氏。
黄帝经历了五十二战,打败了榆罔,诛杀了蚩尤,降服了神农(炎帝),平息战乱,统一了三大部落,人类文明从此开始。
黄帝被尊为三皇之一,五帝中中央之帝,活到111岁而崩,葬在陕西黄陵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
汉朝建黄帝陵,供后世祭祀纪念。
黄帝第一正妃是西陵氏嫘祖,第二妃是方雷氏的女儿,第三第四妃是彤鱼女之女和嫫母。
四妃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佶、环、依。
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
他俩继承了黄帝的姬姓。
黄帝不单是陈氏的先祖,也是许多姓氏的先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2 昌意,封侯若水,妣蜀山氏名昌仆,生四子:颛顼、安、转流、悃。
3 颛顼,字高阳。
其父没有继承帝位,由高阳继承,称颛顼帝,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自幼多谋善断,大显政治才能。
二十岁时,黄帝就把帝位传给他,在位78年,寿年98岁。
妣生二子:穷蝉、鲧。
4 穷蝉,妣生一子:敬康。
5 敬康,妣生一子:句望。
6 句望,妣生一子:桥牛。
7 矯牛,妣生一子:瞽叟。
8 瞽叟,性顽,继妻性嚣,次子象劣,三人协同虐待舜,皆欲杀舜。
妣握登氏生一子:舜,继妣东泽氏生一子:象。
三、陈氏血缘太祖舜帝世系1 舜,字都君,号重,尧帝四十一年(公元前2293年)生于姚圩(今山东濮县),故姓姚。
舜生母握登氏贤而早丧,至其童年,苦难深重,然舜素行孝义,宽厚温良。
因之深得尧帝重用与天下百姓拥戴。
尧帝以长、次女娥皇、女英配之。
《史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号有虞,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县)。
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
舜治天下时,大行仁政,至孝笃亲,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平盛世之年。
舜亦以尧为榜样,不以帝位为私有,112岁时,让位于禹。
舜帝南巡狩猎时,崩于苍梧(今广西苍梧县)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零陵(今湖南零陵宁远县南九嶷山上)。
妣陶唐氏娥皇无生育,陶唐氏女英生二子:商均、季厘。
2 商均,舜帝禅位于禹,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为虞侯,后改封于陕西商城,故史称其为商均。
妣生一子:箕伯。
3 箕伯,袭侯爵。
妣生一子:强余。
4 强馀,袭父爵。
妣生一子:虞颉。
5 虞颉,袭父爵,妣生二子:梦熊、虞思。
6 虞思,袭封虞侯,有贤德,佐夏室中兴,世称虞宾,妣生一子:友龙。
7 友龙,袭虞侯,妣生一子:寿肸。
8 寿肸,袭父爵,妣生一子:叔仪。
9 叔仪,袭父爵,妣生二子:康伯、康仲。
10 康仲,追谥虞侯,妣生一子:祖妫。
11 祖妫,追谥虞侯,妣生一子:发。
12 发,谥思公,商汤灭桀而有天下,悯有虞氏之失祀,乃复封发公于虞,以奉舜祀,并追封其父、祖,立朝称公为虞宾。
妣生一子:妫方。
13 妫方,袭父爵,妣生一子:振。
14 振,袭父爵,妣生一子:维。
15 维,袭父爵,妣生一子:寿固。
16 寿因,袭父爵,妣生一子:敖。
17 敖,袭父爵,生一子:胜。
18 胜,袭父爵,妣生一子:元捷。
19 元捷,袭父爵,妣生一子:偃。
20 偃,袭父爵,妣生一子:姑猛。
21 姑猛,袭父爵,妣生一子:公允。
22 公允,袭父爵,妣生一子:蔺。
23 蔺,袭父爵,妣生一子:填叔。
24 填(顼)叔,袭父爵,妣生一子:野。
25 野,妣生一子:无羁。
26 无羁,妣生一子:菑。
27 菑,妣生一子:叔正。
28 叔正,妣生一子:献子。
29 献子,妣生一子:亚寿。
30 亚寿,妣生一子:原寿。
31 原寿,妣生一子:梦延。
32 梦延,妣生一子:阏父(瘀遏父)。
33 阏父,又名遏父,号虞遂。
仕周武王,官为陶正。
助周克商纣。
公元前1029年,牧野决战,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后,进行大分封,封阏父之子满于陈国,建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
妣生一子:满(胡公)。
四、陈氏得姓开宗始祖满公世系1世滿,谥胡公,舜帝34代孙。
原居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后迁居妫汭(今山西永济县之南),以住地妫为姓,姓妫名满。
其父助周灭纣功高,武王以其长女太姬许配给满,并封满于陈地立国,是为陈国,建都宛丘。
备为三恪,以奉舜祀。
此后满公的子孙后代就以国名为姓,这就是陈氏的肇源,陈国便是陈姓的发祥地。
满公是陈国的始君,是陈氏得姓的开宗始祖。
生于公元前1067年10月15日,卒于公元前1011年正月15日,在位十六年,享年56岁,葬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壕内,因城壕水注浸其址,故以铁固之,称为铁墓。
妣姬氏生二子:犀羊(申)、皋羊(相)。
2世犀羊,谥申公,袭陈侯,在位25年,卒于公元前986年。
卒后传位于弟皋羊。
妣蓟氏生一子:突。
皋羊,谥相公,又名林,继兄位,袭陈侯,在位47年,卒于公元前939年,嗣失传,卒后由申公子突继位。
3世突,谥孝公,又名仁,继叔相公位袭陈侯,在位34年,卒于公元前905年。
妣宋氏生一子:圉戎。
4世圉戎,谥慎公,又名钊。
在位50年,卒于周厉王廿四年(公元前855年)。
妣周氏、继妣翟氏生一子:宁。
5世宁,谥幽公,又名苌,在位23年,卒于周共和十年(公元前832年)。
妣杞氏、继妣覃氏生一子:孝。
6世孝,谥厘公,又名金木父。
在位36年,卒于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
妣鲁氏、继妣刘氏生二子:灵、鍼。
7世灵,谥武公,又名超,在位15年,卒于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
妣齐氏生二子:說、燮。
8世说,谥夷公,又名林熊。
在位3年,卒于周幽王四年(公元前778年)。
传位于弟燮,妣胡氏生育不详。
燮,谥平公,又名元圭。
在位23年,卒于周平王十六年(公元前755年)。
妣曹氏生一子:圉。
9世圉,谥文公,又名亹。
在位10年,卒于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
妣齐氏生一子:鲍(桓)、另姬蔡氏生一子:佗。
10世鲍,谥桓公,在位38年,卒于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
妣吴氏生太子免、陈厲公躍[子一:敬仲完]、蔡姬生莊公林、陈宣公杵臼。
佗,公元前707年,桓公病危,其异母弟陈佗为夺王位,把太子免杀了而自立。
但人心不服,又性好田猎,不恤国政,常到蔡国寻欢作乐。
鲍公次子跃之母舅蔡桓侯命其弟蔡季带兵住陈境,俟佗出猎,擒而杀之。
11世免,立为太子,未能即位,已被佗杀害。
跃,谥厉公。
佗被蔡人杀后,立跃为君,是为厉公。
(《史记》误将佗作厉公,是一大误会)。
在位7年,卒于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
生子:完,字敬仲。
林,谥庄公。
跃公卒后,由弟林继位,是为庄公,在位7年,卒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
卒后由弟杵臼继位。
杵臼,谥宣公,继兄林公位,在位45年,卒于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生子:妣朱氏生一子御寇、宠妾嬖姬生款、子夏。
12世御寇,太子御寇本为王位之继承人,但宣公宠妾嬖姬合谋杀了太子御寇,使自己之子款登上了王位。
厉公之子完,素与御寇善,惧祸及己而奔齐,后改姓田,为田氏始祖。
款,谥穆公,名钦,继宣公位,在位16年,卒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妣郑氏生一子: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