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二第3课日喻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过关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浮没.(méi)溺.者(nì)扪.(mén)B.渤.海(bó) 日喻.(yú) 苟.然(ɡǒu)C.眇.者(miǎo) 揣龠.(yuè) 巧譬.(pì)D.能涉.(shè) 居肆.(sì) 昔.者(xī)解析:选A。
没mò。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他日..闻钟(有一天)B.或.告之曰(有的人)C.或即其所见而名.之(命名)D.或莫之见而意.之(揣测)解析:选C。
解释。
3.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莫之求而自至B.独取其髦,简牍是资C.或莫之见而意之D.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解析:选D。
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夫没者,岂苟.然哉苟.能行,又持取如故C.日.与水居也生而眇者不识日.D.然则道卒.不可求欤卒.相与欢解析:选D。
D项,都是“最终”的意思。
A.表凭借,……的方法/表原因,……的原因。
B.随便/如果。
C.每天/太阳。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以为..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阅读训练四:《日喻》

阅读训练四:《日喻》
杨世源
【期刊名称】《新高考:高三数学》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日喻①苏轼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
日揣籥③,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总页数】2页(P8-9)
【作者】杨世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阅读训练四:《日喻》 [J], 杨世源
2.阅读训练四:《日喻》 [J], 杨世源
3.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喻曹清同志
在省律协三届四次理事会上的讲话(2001年3月10日) [J],
4.刘熙载与柏拉图文艺思想比较——从镜喻到日喻的两种转变切入 [J], 黄健
5.柏拉图理念论的日喻和线喻中的“殊相”与“共相”——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以及当代理论信息科学的“属性论” [J], 李宗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02杂说日喻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日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日之光如烛。
“或告之曰:”,而眇者不知其籥亦远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籥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转而相之,岂有既乎!道可致而不可求。
“。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皆求道之过也”善战者致人,不何谓致?孙“武曰: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解析】达,知道、明白。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解析】B项,“其”,均为代词,他们。
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
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
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
眇者识日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眇者识日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眇者识日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眇者识日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
扣②槃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③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选自《东坡小品·日喻》)注释: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新解:眇者识日的故事出自《东坡小品·日喻》,苏东坡讲这个故事是强调接触实际和直接体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学习上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才能深入了解客观事物,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那个眇者闹出了把钟、笛当太阳的笑话,与那两个有目者有直接关系。
因为眇者有先天性生理缺陷,他无法看到太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可是那两个有目者却不考虑眇者的实际情况,且没有抓住太阳的主要特征,只是就太阳某一方面特点而各持一端,一个讲日之状,一个讲日之光。
这样对一个从未见过,也无法见到太阳的人去讲什么是太阳,尽管引譬设喻,最终也只能是枉费苦心,因为这两个有目者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当然,眇者也是有过错的。
人家讲形状,他偏去听声音,人家讲光亮,他偏去摸形状。
这样去认识事物,怎能不误入歧途?阅读训练⒈问之有目者省略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词补充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⒉眇者为什么会把钟和龠当作日?请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⒊扣槃、扪烛的`行为和下列哪一个成语的意思相同?()A.盲人摸象 B.缘木求鱼 C.掩耳盗铃 D.利令智昏⒋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⒌传统上习惯把眇者看作贬抑对象,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你就会发现眇者有许多值得肯定和称道的地方。
高中语文 专题二 杂说 第3课 日喻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二杂说第3课日喻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日喻一、根底过关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浮没.(méi)溺.者(nì)扪.(mén)B.渤.海(bó) 日喻.(yú) 苟.然(ɡǒu)C.眇.者(miǎo) 揣龠.(yuè) 巧譬.(pì)D.能涉.(shè) 居肆.(sì) 昔.者(xī)解析:选A。
没mò。
2.以下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他日..闻钟(有一天)B.或.告之曰(有的人)C.或即其所见而名.之(命名)D.或莫之见而意.之(揣测)解析:选C。
解释。
3.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莫之求而自至B.独取其髦,简牍是资C.或莫之见而意之D.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解析:选D。
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4.以下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夫没者,岂苟.然哉苟.能行,又持取如故C.日.与水居也生而眇者不识日.D.然那么道卒.不可求欤卒.相与欢解析:选D。
D项,都是“最终〞的意思。
A.表凭借,……的方法/表原因,……的原因。
B.随便/如果。
C.每天/太阳。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段,答复以下问题。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日喻》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日喻》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参考答案】13.(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每题1分,计4分)1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15.(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16.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评分标准: 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
《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眇:盲人。
②樾: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③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④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扪烛而得其形扪:触摸B.皆求道之过也过:弊病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卒:通“猝”,仓猝D.昔者以声律取士取:择取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3分)①扣盘而得其声②未尝见而求之人③莫之见而意之④学以致其道⑤莫之求而自至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文言文《日喻》

•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 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 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 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 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 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 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 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 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 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 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 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 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文言翻译
日喻
宋 苏轼
•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 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 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 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 •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 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 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 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 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 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 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 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
•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 尝见而求之人也。 •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 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 啊。
•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 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 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24分。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眇者不识日眇眼瞎
B.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揣持、抓
C.君子学以致其道致表达
D.夫没者岂苟然哉苟随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A②作《日喻》以告之
①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
B②日之与钟、籥亦远矣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
C②昔者以声律取士
①而眇者不知其异
D②莫之求而自至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
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
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
D.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
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
12.C.引用孙武的话不仅解释了“致”字,而且还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引用夏子的话,说明了“学”是“致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