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修改作文方法
写一位叶圣陶用修改符号修改的作文

写一位叶圣陶用修改符号修改的作文作文一《写一位叶圣陶用修改符号修改的作文》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吗?他可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大作家呢!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写了一篇作文,写得不太好。
叶圣陶爷爷就拿过来,用他的修改符号认真地改起来。
他先把那些用错的字圈出来,然后在旁边写上正确的字。
比如说,小朋友把“玩耍”写成了“完耍”,叶圣陶爷爷就轻轻地圈出“完”,在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上“玩”。
还有一些句子不通顺的地方,叶圣陶爷爷就画上波浪线,在旁边写上怎么改才能更通顺。
比如“我今天高兴极了,玩得很开心的”,爷爷就改成“我今天高兴极了,玩得很开心”,去掉了多余的“的”字,读起来就顺溜多啦。
经过叶圣陶爷爷这么一修改,这篇作文就变得好多啦!我们也要像叶圣陶爷爷学习,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才能越写越好哟!作文二《写一位叶圣陶用修改符号修改的作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叶圣陶爷爷的故事。
有个同学写了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
老师觉得这篇作文有进步的空间,就请叶圣陶爷爷来帮忙修改。
叶圣陶爷爷拿到作文后,可仔细啦!他看到错别字,就像小老师一样,用红笔轻轻地画个圈,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旁边。
比如“以经”,爷爷就改成“已经”。
有些句子不太完整,爷爷就加上一些词语,让句子变得更清楚。
像“我看到花”,爷爷改成“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是不是一下子就生动起来啦?还有一些重复啰嗦的地方,爷爷就毫不留情地删掉。
比如“我非常非常喜欢这只小狗”,爷爷改成“我非常喜欢这只小狗”。
经过叶圣陶爷爷的修改,这篇作文就像变了个魔法,变得精彩极了!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着认真修改哟!。
叶圣陶修改作文的方法

叶圣陶修改作文的方法篇一:文章的修改叶圣陶阅读答案文章的修改叶圣陶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
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
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可是有些人不领会。
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
”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
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
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
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的理解很重要。
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
叶圣陶为中学生修改作文

叶圣陶为中学生修改作文上周,我们班有一节特别的课,没错,就是叶圣陶老师的“修改课”。
这位大名鼎鼎的老师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可是中学语文的“老妈子”,专门帮我们捋顺那些乱七八糟的句子,搞定那些写作难题。
大家一定好奇,叶圣陶老师的“修改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吧?那真是个有趣的课堂,简直比看搞笑片还要有意思。
首先,老师进门就像一阵风,身上的风衣都跟着他“呼呼”作响。
然后,他把一份作文放在讲桌上,像解谜游戏一样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挑战一篇‘神秘作文’,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全班立刻兴奋起来,眼睛都亮了。
那份作文可真是“夸张得离谱”——写得都是关于小狗在公园里找骨头的故事,但整个故事的“狗”好像更像是外星人,逻辑完全不对!“好啦,大家来看看这篇作文,找找其中的笑料。
”叶老师指着投影仪上的屏幕,笑着说。
我们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作文里写着:“小狗突然变成了超人,可以飞上天去抓住那骨头。
”“哎呀,这真是太离谱了!我怎么觉得这小狗是不是搞错了自己的身份啊?”小明边笑边说。
小红也不甘示弱,搭话:“对啊,要是狗狗会飞,那我们还得让它去当宇航员呢!”叶老师看着大家笑成一团,也忍不住笑了。
他说:“好,现在请大家帮我改改这篇作文。
我们怎么能让这小狗回到现实世界中呢?”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意见,有的说让小狗找到骨头的办法更合理些,有的则建议把小狗变成一个聪明的侦探。
叶老师听了大家的意见,认真地点头:“不错,你们的建议都很棒。
不过,我们还要注意,不要让修改后的作文变成另一篇奇幻故事,还是要保持一些现实感。
”最终,我们集体决定把小狗变成一个有目标、有智慧的小角色。
我们让它通过聪明的推理,找到骨头的线索,整个故事的走向也变得合理多了。
老师看了我们修改后的作品,满意地点了点头:“你们做得很好!记住,写作不仅仅是写下文字,更是把思维整理得清晰有趣。
”下课后,我和小红一边收拾书包一边聊:“今天真是有趣,原来写作文还可以这么搞笑。
”“是啊,”小红笑着说,“以后写作文的时候我会多想想狗狗的脑袋,不要让它变成超人。
整理叶圣陶先生改完他中学生作文的样子

整理叶圣陶先生改完他中学生作文的样子叶圣陶先生,那可是我们中国教育界的一位泰斗啊!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教书育人,还写了很多有趣的文章。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叶圣陶先生改作文的样子,保证让你笑得合不拢嘴!那天,我去拜访叶圣陶先生,想向他请教写作的技巧。
一进门,就看见他正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本本子,认真地修改着什么。
我心里暗暗想:“这位大人物肯定很严肃,不好打扰他。
”于是,我就悄悄地站在一旁,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突然,叶圣陶先生抬起头来,看见了我。
他笑了笑,说:“你来啦!坐吧,别客气。
”我赶紧坐下,心里暗自高兴,原来叶圣陶先生这么和蔼可亲啊!接着,叶圣陶先生开始给我讲解写作的技巧。
他说:“写作嘛,就是要让读者看得懂、听得进去。
所以,你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有主题;第二,要有条理;第三,要有感情。
”我一听,觉得这些道理很简单啊,于是很自信地说:“我知道了!”然后,叶圣陶先生就开始给我改作文。
他一边改,一边还不停地跟我聊天。
我发现,他改作文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每一句话都改得很有道理。
我心想:“这位大人物真是厉害啊!”过了一会儿,叶圣陶先生终于改完了我的作文。
他拿起来看了看,然后说:“嗯,这个主题挺好的。
不过呢,你要注意一下句子的结构,不能总是用同一个句式。
还有就是,你的感情表达还可以更丰富一些。
”说完,他又开始给我修改。
就这样,叶圣陶先生一边改作文,一边给我讲解写作的技巧。
我听得津津有味,觉得他的课真是太有趣了!我的作文被他改得焕然一新,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临走的时候,我对叶圣陶先生说:“谢谢您!您的教诲我会永远记住的。
”叶圣陶先生笑了笑,说:“不用谢!能帮到你是我的荣幸。
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吧!”我高兴地答应了。
从那以后,我每次写作文都会想起叶圣陶先生改作文的样子。
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幽默的人。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一样,成为别人心中的“大人物”!。
用叶圣陶先生先生修改作文的方式

用叶圣陶先生先生修改作文的方式叶圣陶老师,您的修改方式真是太神奇了!
哎呀,最近我真是有点闲得慌。
前几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让我写一篇关于叶圣陶先生修改方式的文章。
一听到这个题目,我就感觉有点儿没谱。
叶圣陶先生是那位文学大家,他的修改方式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开始琢磨,要怎么写才能符合老师的期待呢?叶圣陶先生以严谨著称,但我得让这篇文章看起来不那么死板,要活泼一点,像是朋友之间聊天一样,毕竟作文也得有点轻松幽默的风格才能吸引读者。
首先得从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方式说起。
听说他不喜欢生硬的句子,更喜欢通俗易懂的表达。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不要那么拧巴,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所以,我得把这篇文章写得通俗一些,别让人看了头大。
叶圣陶先生还很注重文章的逻辑结构,他说过要点明确,不要东拉西扯。
这个倒还好,我得把握住主题,不要跑题,这样才能让文章条理清晰,不至于读者看了一头雾水。
然后是语气问题,叶圣陶先生似乎比较喜欢用问句和反问句,让人感觉像是在跟你对话一样。
这个我还挺喜欢的,问句能让文章更有互动感,读者也更容易被吸引。
哎呀,写作真是门艺术啊!不过,这也挺有意思的,可以琢磨怎么把文字写得有意思些,不要那么枯燥。
毕竟,我们写作文不是为了给自己看,是为了让别人看懂,看得开心。
好了,我得开始动笔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符合老师的期待,既有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影子,又能让人觉得轻松愉快,就像我们在一起聊天一样。
别让我又搞出什么笑话来,那就不好意思了。
叶圣陶先生谈作文写作与修改

叶圣陶先生谈作文写作与修改一、作文1、源于生活积累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
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
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侯努力怎样,两项加起来,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
2、表达经验与意思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
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
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
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
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
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
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
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
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
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
叶圣陶作文批改思想述评

一
不必 为之增 ; 字句 已通顺而 尚欠凝练高古者 , 不必为之改 。意
义不完 , 乃 由于学生识力之未至 。而非 由于推理之谬误 。 “ 改
段。教学 中, 让学生互改, 或者集体商量 、 评判作文, 这种做法
文 以就 原文 修改 , 使 内容表达得完足切 当为主” 。 也就是说 , 即 使学生 的文章有许 多不妥之处 ,教师也要避 免大篇幅地删去
学生 的字句 , 而按照 自己的想法添加上一些文字 。 “ 学生说东 ,
会给老师一定程度 的解放 , 并把学生 的积极 性 、 主动性充分调 动起来 , 利于提高他们 的写作水平, 锻炼 口头表达能力 ” 。
( 三) 学 生 自改
你说东没有说对 , 你帮助他 , 就得替他修改 , 把东说对 了。 你抹
杀 他的东 , 另外说个西 , 这不是帮 助他 , 只是 自己逞能 罢了” 。 教师写 的内容虽然 比学生 好 ,但对学生 的写作能力并 没有 什 么 帮助 , 反而会打击其积极性 。教 学应 当以学生为主体 , 应 尊
叶圣 陶先生鼓励学生 自改作文。 自改时 , 要“ 检查思考是
否准确得 当。思考 于何验之? 验之于语言是否准确得 当。修改 者 何? 将思考之 未尽善处 改好 , 亦 即将语 言之未尽 善处改好 ” 同时 ,可 以教会学生读改结合 ,写 完作文后 , “ 放到 口头说说
[ 1 】 杜草 币, 商金林 编. 叶圣陶教 育文集 [ M 】 . 河 南教育 出版 社. 1 9 8 9
叶圣 陶先生提 出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切忌提笔就改 。 首先 , 内容 、 选材、 结构等方 面考 虑 , 看 内容是否 正确 、 完满 , 选材 是 否适 当, 结构是否严 密 。这些都是 主要 的事项 , 一定要考虑得 十分周 到” 。 然后 , 考虑字词语 句。 字句语句之所以放在第 三步
叶圣陶老先生给肖复兴作文的修改

叶圣陶老先生给肖复兴作文的修改叶圣陶给肖复生作文的修改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作了仔细的推敲、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修改的。
(1)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还有:作文中写“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叶老将“不停”改为“悄悄”,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
作文中写“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叶老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图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
作文中还写王老师“谈到今天,也谈到了明天,并不断地问我”,叶老将“并不断地”改为“最后他”,因为王老师不可能不断地问同一个问题,叶老这样一改就合乎情理了。
(2)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作文中写“我的脸顿时变得通红”,还有最后一句“我的脸顿时臊得通红”,这两句都不真实,因为这时自己是看不到自己脸色的变化的,叶老分别改为“我的脸顿时一阵热”“臊得我脸上顿时火辣辣地一阵热”,这就真实可信了。
作文中写“我被他的兴致勾引起来”,这句话没说清楚“我”的什么被王老师勾起来了,所以叶老调整了词序,改为“我的兴致被他勾引起来了”。
作文中还写道:“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
”“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言过其实,叶老改成“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仅文字简洁,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3) 把长句断成短句。
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把“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拿着两簇鲜花”改为“靠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手里拿着鲜花”,这样把长句断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修改作文方法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
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
他对作文批改的独特的看法,对我们改革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
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辛苦的事,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批改作文是否仔细、认真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度的尺码。
叶圣陶对此颇有感慨:“教师改作文是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
”(《叶圣陶语文教育伦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8月笫一版494页。
一下只注页码)他对自己从事作文教学感悟极其深刻,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论述较多:“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过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
”他十分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多次在文中倡导让学生自己改作文,“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O他认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为什么提出学生自改这个问题呢?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他从反面作了论述:“从来读书人笔下有通有不通,因教师给改通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当然没有统计过。
”叶圣陶非常注重学生指导,他有一居精辟的话,那就是“教师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 (717 页)
二、肯定优点,体现批改的激励观
青少年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作文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叶圣陶早在1963年的一封信中就曾说过: “批改不是挑剔,要多
鼓励,多指出优点。
”(723页)他强调,写好批语要“考虑怎样才能鼓励学生、启发学生”。
(537页)他很注重情感的激励机制。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态度,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而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
这说明,其中50~60% 的潜力,是能够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动机而递增。
于漪老师对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观点理解得较为深刻,她认为“讲评应在正面激励,评出练笔的信心,评出练笔的热情。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502页)
三、巧于点拨,立足批改的启发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就是引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是启发教学的重要内涵。
叶圣陶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启发诱导。
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将启发诱导提到很高的地位。
在作文批改中,他更注重对学生的诱导,“为学生改易文稿,令探索所以改易之故,此一举尤堪称美。
”(727页)在对作文批改所作的阐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观点。
“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具提示的话,引导他们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
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适合,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
”(727页)因为“学生接到这样的改本,见口己的文字差不多都包在向下一勾向上一勾之中,大概是不大肯去揣摩的,望了一望,就塞进抽斗里去了。
” (94 页)
叶圣陶对启发的偏爱,表现了他对拓展学生思维,驱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深刻见解,反映了他“以学生为木位”的学生馆。
他衡量优秀教师的一个重
要标准也是启发诱导。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联系,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721页)这与赞科夫的“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引口李如密《教学艺术论》217页)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形式常新,实现批改的多样观
作文批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教师批改作文作为批改的唯一形式,叶圣陶是持否定态度的。
对教师的精披细改他提岀疑问,“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
”(494页)他本人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除了他倾情于学生自改外,在与人交往的书信中,他提出了“全班改、轮流改、重点改”等形式,他指出教师要有教学机制, 要有改革精神,不断探索作文批改的新路子。
“教师可以本其经验而创造,轮流改、重点改之外或更有他途。
”(724页)他特别推荐两种批改方法。
其一,是师生共改。
“如以某一学生之文为材料,出于黑板,师生共改,而教师于此际起主导作用。
”(74页)其二,是面改,“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面改。
”(489页)两点都注意师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和谐融合。
但他又意识到,这样改法,耗时费事,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当面改不是经常可行的办法”。
(489 页)可见,作文批改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富有变化,在“既节教师之劳,不损学生之益”的情况下,“兼采其他办法”是叶圣陶批改方法的重要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