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两则 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北师小学语文五上第六单元《寓言二则》课文解读(1)

北师小学语文五上第六单元《寓言二则》课文解读(1)

课文解读
《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两则寓言都讽刺了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

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因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船走了,他对剑的认识却是在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

刻记号的办法也不是绝对不可取。

假如剑从岸边掉入水中,他把记号刻在岸边,岸不会走,记号就能表示剑落之处,等他找到打捞工具回来,就可以按照记号求到剑了;假如船停锚在水里,只要船不动,他或许也可以刻舟求剑。

但是现在,楚人正在“涉江”,船是行驶着的,记号也随着船走了,船离剑越来越远,记号也随着船离剑越来越远,不再表示其“剑之所从坠”。

再按记号求剑,就不能达到目的。

这样分析是为了说明,“求剑”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当首先认识到船是在前进,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你采取的方法必须适合变化了的情况。

像楚人这样迂腐的人,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

但是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人却不少。

比如我们升入三四年级后,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汉字,学会了独立识字,培养了揣摩汉字形体的习惯,应该继续练习以提高这样的能力,但老师却还是不放心,还要一笔一画地教,不厌其烦地分析字形结构,讲解很多写字规则。

希望我们把汉字写得又对又好(这是“求剑”的目的),无可厚非,但教学方法落后于我们的需求和水平,结果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反而使我们厌学,效果未见得好,原已培养起来的能力甚至可能退化。

我们中也有这样。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教材分析】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组成。

课文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

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做错事,不要怕,只要能改正就能有好的结局。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容易理解。

【作者介绍】1.《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

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有关寓言的知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

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人有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也不少见。

这两则寓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叫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紧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两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一句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句把种田人焦急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用词准确生动也是这两篇课文的突出特点。

如,“赶紧”一词,描写放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行动非常迅速,生动表现了养羊人前后态度的变化;又如,“巴望”“天天”“转来转去”等词,表现了种田人急切的心情。

教学目标1.会认“寓、则”等生字,会写“亡、牢”等生字,正确读写“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等在句子中的作用。

4.说说生活中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

5.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1.会认“寓、则”等生字,会写“亡、牢”等生字,正确读写“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

2.理解成语的意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七课寓言两则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七课寓言两则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七课寓言两则知识点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七课《寓言两则》中“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则”的意思就是“篇”。

店铺在此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七课《寓言两则》知识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七课《寓言两则》知识点课文梳理读罢寓言两则,感悟出几个“好”,几个“真”。

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好”结果──“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枯死了;好愚蠢──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真痛苦──种田太无味、干活太劳累;真幸运──野兔撞树桩,啥力也不费;真敢想──每天捡一只,野兔肥又美;真耐心──日出桩边等,日落茫然归;真伤悲──野兔没再来,农田尽荒废;真愚蠢──死守旧经验,丝毫不知变。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

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七课《寓言两则》知识点词句梳理【揠苗助长】用拔高禾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常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巴望】盼望,急切地希望。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枯死】失掉水份而干死。

【守株待兔】守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前的野兔。

比喻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结果一无所获。

【乐滋滋】形容因满意而喜悦的样子。

【近义词】焦急──着急巴望──盼望忽然──突然筋疲力尽──筋疲力竭【反义词】筋疲力尽──精力充沛乐滋滋──悲切切【句子分析】1、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句话讲的是“揠苗助长”的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内容详解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内容详解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内容详解《寓言两则》文学常识(1)《滥竽充数》出于《韩非子·外储说上》,原文是:“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

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课文是根据这段文字编写的。

(2)《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与(欤)?未得国能,又失其帮行矣,直匍匐而归矣。

”课文是根据这段文字编写的。

内容详解本课是精读课文,包括《滥竽充数》和《邯郸学步》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常叫三百人的乐队一起吹奏给他听。

“讲排场”,表现在吹竽的乐队有三百人,而听的人只有齐宣王等极少数人。

“三百人一齐吹”,说明乐队声势之大。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可是他“自称技艺高超”,混进了乐队里,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

“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表现的是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他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他叫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逃走。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

后来作为成语来用,指不好的东西混进好的里面凑数。

另外,也常常用来表示自谦。

《邯郸学步》讲的是战国时候,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的故事。

课文先讲燕国寿陵有个人为什么要到邯郸去学走路,原因是他“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

接着又讲他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十分优雅,很有特点”,就跟在后面学,“一扭一摆”是写他机械模仿别人的动作。

然后讲他“彻底忘掉”自己原来的走法,“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这进一步说明他学习别人,只会机械地模仿。

最后讲事情的结果,燕国人的走法没有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燕国去。

现在人们把这个故事作为成语用,比喻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

部编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寓言两则》优质课件

部编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寓言两则》优质课件

寓言两则
二、仿照下面的词语,写出相类似的词语。
爬来爬去
出生入死 街头巷尾
承上启下 争先恐后
字词听写
寓言两则
三、如果请你来当小故事家,你想怎样向 讲这个故事?
知了学飞 懊悔不已 还可以介绍哪些? 怕艰苦,不耐烦,自满 不会展翅高飞
爬来爬去
东张西望……
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寓言两则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寓言故事,今 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寓言故事,看一看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两 古诗二首 则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shī
chèn
jīn
狮子
pèi
称心
yuàn
不禁

zhòu
皱纹
配不上

抱怨
zhèng
逼迫
撒腿
挣脱
寓言两 古诗二首 则
多音字
chèn
我的身段多么匀称。

chēng
chè ng
称呼
标准称
寓言两 古诗二首 则
jīn

鹿突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 起来嘴。
寓言两则
各自表现
动作描写, 突出两个人 物的特点。
蜗牛不理它, 继续向墙顶上爬。 蚯蚓觉得蜗牛太傻 了,笑了笑,就钻到 泥里去睡觉了。
寓言两则
认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看一
下蜗牛究竟爬没爬上墙顶,表现了
它什么精神?
寓言两则
坚忍不拔
蚯蚓一觉醒来,钻出泥土看看,
再也看不见蜗牛了。原来蜗牛已经 爬到墙顶上了。
寓言两则
三、如果请你来当小老师,你想怎样向学 生介绍?
蜗牛和蚯蚓
锲而不舍 蜗牛爬上墙顶

语文二下《12 寓言二则》教材解读

语文二下《12 寓言二则》教材解读

语文二下《12 寓言二则》教材解读教材解读:本课包括《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中,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两则故事很好地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我有好办法”。

《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在两次丢羊后,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办法,也呈现了不同的结果。

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揠苗助长》中种田人为了禾苗长得快些,采用把禾苗一棵一课往上拔的方法,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这两则古代寓言故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浅与深”的结合。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外衣就是故事的内容,“真理”就是蕴含的道理。

两则寓言故事内容短小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是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

二是“趣与理”的统一。

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个怪物,当他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两则寓言讲述的故事生动有趣,孩子们很喜欢,但读完后想一想,就会发现其中所隐含的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教育。

三是“因与果”的对比。

《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第一天丟了羊因为不管不问,所以第二天又丟了羊。

第二天在羊丟了后,及时修补羊圈,羊再也没丟过。

两次丟羊因采用不同的方法,结果截然不同。

《揠苗助长》中的种田人,本想让禾苗长得快,因采用把禾苗往上拔的错误方法,反而事与愿违,禾苗都枯死了。

可见,对待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两则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易懂,语言生动有趣。

尤其是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教学时,一要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心情。

二要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赏析:
《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楚人丢失剑后在船上刻记号,然后按照记号下水找剑却找不到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固守陈规、不知变通的人。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做法。

《郑人买履》也是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郑国人去买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但在去市场的路上忘记带尺子,最后因为市场关门而未能买到鞋的故事。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过于依赖形式和规则,缺乏实际操作和应变能力的人。

它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应该相结合,不能只依赖规则和标准,而忽视实际情况和灵活应对。

这两则寓言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我们要有灵活的思维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能拘泥于陈规和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应对。

同时,这些故事也提醒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跟从和迷信权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揠苗助长》文本解读
首先,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
故事很短小,只有200个字左右。

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吧!
但是,在这有限的189个字中却蕴含着无限。

这有限的189个字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在其中,他的原文是这样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所以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个小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

回到文本,这个“古时候有个人”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宋国人,应该是一个不会种田的宋国人。

那么这个人都干了些什么?
巴望——天天——焦急地转来转去——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
拔——筋疲力尽
禾苗却:
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高”了一大截——第二天就全部枯死了。

从这个宋人和禾苗之间可以看到一对显著的矛盾和张力。

宋人的急于求成和禾苗的缓慢生长。

即宋人的急和禾苗的慢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中多次提到了宋人的急:
“天天到田边去看”是一种急,
“焦急地转来转去”是一种急,
“急忙跑到田里”又是一种急。

但是,在宋人的“巴望”和急切的同时,禾苗却“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最终导致宋人决定动手了。

他跑到田里把所有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了。

那么反观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文中的一天,两天,三天,当然这是虚指,并不是说真的只过了三天。

“好像”这个词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禾苗在每一天吸收营养的日子中是有变化的,宋人的急蒙蔽了他的双眼。

其实最后的结果是两败的。

宋人筋疲力尽却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禾苗长高了一天却最终全部枯死了。

从宋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急躁,但同时又是一种盼望禾苗长高的殷切的愿望和热情,他急于追求看到成功的景象。

却完全忽视了禾苗需要慢慢成长这一最基础的客观规律。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是指性急图快缺乏而达不到目的。

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该按照其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成果只能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只能像宋人一样守着自己枯死的禾苗而毫无成果了。

那么反观我们的社会,我们自身,是不是也是像宋人一样急躁而不愿耐心等待。

奇怪的是孟子为什么突然要讲这样一个故事,他又有什么用意。

现在我们还原最初的文本,去挖掘它更为无限的内涵。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孟子吧: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腐空谈并且对处理事情没有什么价值。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袭:一时;突然的,突发的.)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惬qie:快心,满意)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预期),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是《孟子》的原文部分。

由于内容很多,所以只截取与揠苗助长有关的部分。

过去的思想哲人,没有别的爱好,一有空就喜欢聊天。

所以这可能是一个温暖的午后,当孟子和学生公孙丑温饱之后,谈话就开始啦。

这个片段开头发问的就是公孙丑。

那么这个片段的意思我大致跟大家翻译一下。

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se)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