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十五 名解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2.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一班文化含义。
3.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4.话语诗特定社会预警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集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华人之间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文本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华人,文本,沟通,语境等。
5.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穿做冬季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想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6.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诗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无意,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诗主题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它既不想生活真是那样与生活本身诗同一的,也不想科学真是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7.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诗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美丽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意境:诗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想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夜市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文学消费:诗近代出现的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在文学称为一种特别的商品以来,人们对他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集成的思维之象与观念结构。
文学理论32条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32条名词解释1.文如其人——扬雄——言如心声,书如心画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2.隐含读者——伊瑟尔——创作动机、选材、文本内涵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即隐含的接受者3.期待视野——姚斯——文体、形象、意蕴他认为读者在阅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时,绝不是脑子一片空白地去阅读,而是带着他原有的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来欣赏文艺作品,这就形成了每个读者在进行审美阅读时的前期结构和心理图式,也就是什么经验的“期待视野”。
4.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第一个象、景是可以“置于眉睫之前”“目击可图”的现实景象、图画景象,第二个象,景是处于前者之外的“诗家之景”。
5.文学风格流派文学风格是成熟的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力的标志。
文学流派是文学风格的随性者,它是随着相似风格的作家群出现而出现的,没有风格就没有流派。
文学流派的产生是文学创作活动繁荣的标志。
6.理解与误解读者的前理解、先入为主的思想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等构成对话关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存在不同于偏差。
7.召唤结构——伊瑟尔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发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述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8.填空是指在文学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迷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
因此需要读者对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即填空。
9.对话是指文本是一个吁请、呼唤,它渴望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1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雯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商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木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抬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徳国占典哲学、关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持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代性:必须在研尤中国、勺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I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为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彌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木质力虽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J'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鬧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何建立起來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J'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仪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歛主休化的互动过程中. 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木体论:英英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木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木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情感意蕴与直观形象的“合金”。
2.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
3.艺术传达: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的作品的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4.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是从事物大量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扬弃其中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得出一般性的概念,再通过判断、推理、演绎,概括出其中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最后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7.联想: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根据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同情况,联想又分成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等。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创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象出来。
11.“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命题,即风格必须一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
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复习要点名词解释:(2010)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文学活动:由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做理性分析的一门学科。
文学史:以历时的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述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形式。
陌生化: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时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
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成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文学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
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体。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第一章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6.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7.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8.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9.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0.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4.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5.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6.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既成的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可能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4、正误与反误: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悟,但作者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劫,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6、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的达到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概括地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7、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8、延留:是指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不断回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