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正言若反的现象

合集下载

古典诗歌中语序颠倒例析

古典诗歌中语序颠倒例析

古典诗歌中的语序颠倒例析-中学语文论文古典诗歌中的语序颠倒例析唐贵良一、主谓颠倒例一: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主语),现代汉语语序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例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和“山前”是陈述对象,而“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应是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现代汉语语序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例三: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现代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二、宾语前置(一)谓宾颠倒例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神游”和“应笑”是谓语,“故国”与“多情”、“我”皆是宾语,该二句正常语序为“(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例二: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按现代语序应为“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

”例三: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湿”和“寒”为谓语,都是使动用法(使动词),而“云鬟”和“玉臂”为宾语,此二句的正常语序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璧”。

例四: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的对象是“竹”,“爱”的对象是“山”。

所以,句序应为“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例五: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欲穷千里目”,应为“欲目穷千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二)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中,“兵安在”“民安在”均为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句,句子语序应为“兵在安”“民在安”。

古诗中的反语

古诗中的反语

古诗中的反语一、反语的基础知识反语,其实是一种修辞格,它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说话人内心真正的意图,这其中经常含有否定、讽刺及嘲弄的意味。

反语也可以称为倒反,其实就是大家生活中所说的说反话。

反语在一些语境中所产生的讽刺性、幽默感或其他作用,有时更甚于正说的价值和力量。

运用反语的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在诗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反语就已经存在了。

《诗经·硕鼠》一文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就饱含强烈的讽刺意味反语。

这句中君子非真君子,而是指白吃饭却什么都不会干的贵族,全句是说,那些老爷贵人们是不会白吃闲饭的,作者是在讽刺这些不劳而获的人们。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寄左省杜拾遗》一诗中写道:“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这两句诗看似是盛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则暗含反语以讽刺朝廷粉饰太平,不满当朝官员生活和皇室态度,却无可奈何,只能浪费大好年华,过着一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

倘若真的是盛世清明,我又怎会“悲花落”、“羡鸟飞”?这句诗即是讽刺,也是揭露。

二、含有反语的古诗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多少】——五代.李煜《虞美人》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多少】——明.杨慎《临江仙》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多少】——唐.杜牧《江南春》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多少】——唐.孟浩然《春晓》5、多少事,欲说还休。

【多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6、多少事,昨夜梦魂中。

【多少】——五代.李煜《忆江南》7、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多少】——宋.秦观《满庭芳》8、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多少】——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枯荣】——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死】——宋.李清照《夏日绝句》11、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上下】——唐.李白《长相思》(其一)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论诗学意境的“相反相成”

论诗学意境的“相反相成”

论诗学意境的“相反相成”在诗学领域中,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

意境是指通过文字的表述和描绘,呈现出的一种情感和思维的状态。

而“相反相成”则是诗学意境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它通过对立、对比和矛盾的呈现,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本文将就诗学意境的“相反相成”进行探讨,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和阐述。

诗学意境的“相反相成”是借助对比呈现出的矛盾和对立,以营造诗歌情感和思维的多元性。

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对比和矛盾,诗人能够表达出更加丰富深刻的情感和思维。

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的“若佚舞勾举,狂歌之吕琴。

有谁人能使荆卿老渔樵?”的场景,通过对比舞文弄墨的士人和耕读自然的渔樵,展现出了对立的两种生活方式,以此表达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立和矛盾的呈现,使诗歌的表达更加深刻饱满,给读者带来多元的情感共鸣。

诗学意境的“相反相成”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对比和矛盾的表达,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比如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白日山尽、黄河入海的对比,呈现出了自然风光的变幻和壮阔,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这种通过对比和矛盾创造出的审美效果,使诗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也能够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诗学意境的“相反相成”能够提升诗歌的表现力和表达能力,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对比和矛盾的表达,能够提高诗歌的表现力和表达能力。

比如在《岳阳楼记》中,“望洞庭山水兴尽,登封丘建疑折”。

通过对比山水兴尽、登封丘建,使诗歌在表现力和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提升,使诗歌具有更加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对比和矛盾的呈现,能够使诗歌更加丰富和饱满,给人以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启迪。

诗学意境的“相反相成”可以推动诗歌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使诗歌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对比和矛盾的表达,能够推动诗歌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古典诗歌中的“反”手法

古典诗歌中的“反”手法

古典诗歌中的“反”手法古典诗歌中的“反”手法古典诗歌中“反”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别具魅力。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反比喻比喻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修辞手法,它靠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

喻体为生动、浅显、具体、简洁之物,以达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之效。

但古典诗歌中却常用抽象的事物作喻体,来描摹具体形象。

例如秦观的《浣溪沙》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诗人以无形无态的“梦”来比喻零落自在的“飞花”;以无声无色的“愁”来比喻无边无际、细如牛毛的“雨”。

以抽象比喻具体,使读者在调动自身真切感受的过程中,领会“飞花”的轻盈,似梦一般不可触摸,不可把玩;感受“丝雨”的细碎,如脑际心头的愁绪,缠绵不绝,如缕如烟。

比喻新奇而又准确传神。

二、反客为主也可称为以彼写此。

就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不从自己写起,而是从思念对象写起。

通过写思念对象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正意反写,相反相成。

杜甫的《月夜》之所以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今日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身困敌人手中,心想远方妻儿,仰头望月,寄情于此,抒发诗人对远方妻儿的思念之情。

可是,诗人不说自己如何抬头见明月,低头思亲人,而是从对面写来,想象出一幅妻儿月下思亲图。

诗中洋溢着妻子思念丈夫之情,而诗又出于丈夫之手,自然可以使人感知丈夫忆念妻子之情。

诗人一改从正面落墨写对家人的思念,而从反面涉笔,别开生面,自辟蹊径。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家乡兄弟登高插茱萸的行动,写兄弟怀念远行在外的自己,实际上表露了自己怀念兄弟之心。

现代诗歌继承了这种表现手法,例如现代诗人沙鸥的《新月》:新月一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红,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诗人突破传统的正面写法,通过展示故乡浓浓春意,描写亲人因思念情切以至入梦,把自己与亲人的彼此思念之情写得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百转千回总关“语” 曲径通幽独在“言”——诗歌中的逆折艺术浅析

百转千回总关“语” 曲径通幽独在“言”——诗歌中的逆折艺术浅析

读余华 《 十八岁出门远行》
预习一般是指 学习上的一个 环节 。在 此移用到 生命 的
状态中。
路是脚走 出来 的 ,在此却 要逃离路 ,形成矛盾 。以此 形象 地表达对 生命状 态的一 种逃离 , “ 我 走 出衣 服 走 出
鞋子 ”也是对抗命运 的形 象说法 。深 入草莓 ,即深入一种
表 达形 式 。
生 。末句儿童天真 “ 笑问 ” ,逆对 “ 归客 ”沉重悲哀 笑在
浅 明 ,悲 在 深 暗 ,对 比突 出 悲 的 深 重 ,说 不 出 话 ,更 无 话
诗是 一种极致 的美 .是语 文中最 洗 练 、最 美 的精华 。 这 种精华 ,在于诗语一扫 思维上 的惰 性 ,打破语词连 接定
愿 景 ,一 种 理 想 状 态 。
我很 幸运
悲剧模仿 着悲剧 命运 复制 着命运 这是一个
走 不 出的 怪 圈 满 世 界
流 淌 着金 属 的 热 真 相
长成 一 根 苇草 终 能 和 万物 站 得 一 样 高
是 一 条 煮 熟 的 鱼
— —
读曹 禺 《 雷雨》
思想的纤维让我 身体结 实
温度 ,见坟亦 见面 ,有意将 死人 当生 会 ,而墓 上宿草 又生 更 突显凄 凉的景况 ,使 主观上 的情 味与客观 景象 的无 情形 成 强烈反差 !
子不得 真正逍遥 ,但认 识到 自由的美好 ,故心 向往之 。往
之亦难得 ,这样 ,用 “ 跨 出”和 “ 跨不 出”身体 ,二者形
可 说 。这 样 ,用 对 比凸显一 生 ,个 中复杂感 慨 皆在其 中 ,
式 .不走套 用 、承袭 的捷 径。往往是 自由创新 ,独辟 蹊径 ,
词与词 之间 ,或句 与句 之间 ,跳 出习惯 的联想 ,超 出 常理 的夸 张 ,破空而来 ,绝 尘而去 ,一经联合 ,妙趣 横生 ,创

古代口才智慧:正话反说

古代口才智慧:正话反说

古代口才智慧:正话反说导语: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学习口才取之不尽的宝藏。

学习口才,要多向古代文献要素材,要懂一些国学基础,要让我们讲话有深度有扎实的历史根基。

我国古代口才智慧论辩水平已经登峰造极了,在以后的博文中我将不断给大家分享一些国学口才故事。

有一种论辩技巧叫:正话反说,是一种运用实际上的意思跟表面的意思正好相反的话进行论辩的方法。

案例:古代庄宗爱好打猎。

一天,来到某县围猎,大队人马乱踩民田,当地县官闻讯赶来,拦马劝谏。

庄宗火冒三丈怒斥县官,县官吓得抱头逃窜。

这时,一个叫敬新磨的优伶,急忙率领同伴穷追,把那县官抓了回来,捋袖摩拳地痛骂道:“你身为县官,难道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喜欢打猎吗?你为何要唆使老百姓种田而向皇上交租税呢?你难道不会让老百姓都饿死,而使这里的田地都空出来,供给我们的皇上驰骋打猎用吗?你真是罪该万死!”敬新磨说完,请求庄宗立即把那县官处死。

庄宗听了以后,不由大笑,放了县官,并下令人马不准再践踏农田。

在庄宗火冒三丈时,敬新磨顺着庄宗的意思,要求县官让老百姓饿死,空出土地让国王打猎。

正话反说,反而使庄宗认识了错误,迷途而知返。

在使用正话反说术时,如果同时使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将某个事理加以放大,这更能显示其荒谬性,给人敲起警钟。

楚王非常喜爱马。

他的马穿的是锦绣衣服,住的是华丽的宫殿,睡的是精致的床铺,吃的是枣脯。

由于条件太优越,他的马越长越肥,有一匹竟因太肥而死去。

楚庄王难过死了,要满朝文武大臣为马举哀,要把马装进棺材用埋葬大夫的礼节来埋葬。

左右大臣纷纷劝阻大王。

大王一概不众,并传下令来,有谁还敢来劝阻的,格杀勿论!楚国有个叫优孟的人,听说这件事后,他闯进王宫,仰天大哭,哭得死去活来。

楚庄王大吃一惊,问他哭什么。

优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马是大王最心爱的东西,我们楚国这样一个堂堂的大国,要什么有什么,而仅仅用埋葬大夫的礼节埋葬,实在太委屈这匹马了,有失我们楚国的体面。

依我看,还是应该用埋葬国王的礼节才好,用洁白的玉石雕刻一具内层棺材,用花纹很美的梓木做外层棺材,调遣大批士卒挖墓坑,发动京城的男女老幼来挑土堆坟。

古典诗词对立手法运用的哲学追求

古典诗词对立手法运用的哲学追求

古典诗词对立手法运用的哲学追求作者:张为勤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8期古典诗词的作者为了营造一种艺术美感,在创作时,往往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其中不乏对立手法的运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抑扬兼顾、古今兼备、远近结合、高低相间、明暗相融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对立手法是独立自存的,但是如果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似对立的手法,塑造了独特的艺术形象,让读者在认识艺术形象的同时,体会到艺术的美感。

我们鉴赏古代诗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寻找美、感受美和接受美的过程,也就是在对立中,发现统一的和谐之美。

结合阅读和教学古典诗词的体验,我拟将以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和抑扬结合为例,简要分析一下古典诗词中对立手法运用的哲学追求。

一、过闹则喧,过静则寂,动静结合方显意境和谐之美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

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动静结合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它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渲染了山林的幽静。

“蝉噪”“鸟鸣”喧闹着若耶溪,山林的寂静就显得更为深沉。

在美丽的景色描写中,表现了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融静意”的美学效果。

还有如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用动与静的结合来调和大自然的声响平衡,从而达到一种意境和谐的美感。

二、太虚则幻,太实则俗,虚实结合才现情思自然之美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诗词有实景与虚景,有虚实相间之景。

写实景要注意“实中透虚”,能触发联想,写实才不枯燥、不呆板。

写虚景要能落到实处,有凭藉依托,情思表达才有支撑。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中的语言倒错现象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中的语言倒错现象


古 诗

词 中
识 点
的 语 言

倒 错

现 象

目录
壹 概念解析 贰 倒错类型
叁 技法点拨 肆 原因探究 伍 课后练习

概念解析
什么是诗歌语言 的倒错?
所谓倒错,是故意颠倒词句中 的顺序,造成错位的现象。这 可避免呆板而成佳句,化平淡 为神奇。
西风卷帘
帘卷西风—李清照《声声慢》
应笑我多情
“正序”应为: 书剑同身废, 烟霞共吏闲。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
“正序”应为: 名岂文章著,老病应休官。
诗歌语言的倒错 现象类型
主语倒错
宾语倒错
定语倒错
主、宾倒错
介词倒错 多重倒错

技法点拨
了解诗歌语言的倒错 现象技法点拨
技法一:划分句子结构,抓住句子的 主谓宾结构。
技法二:根据句子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来理解。
2、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 忆曾游寺处,怜再渡桥时
3、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落 Nhomakorabea卷绣帘4、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窗户青红湿
5、锦瑟年华谁与度? 锦瑟年华与谁度

原因探究
诗歌语言的倒错 原因探究
押韵
对仗 表达
平仄

课后练习
练习
指出下列诗句的正序读法。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2、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3、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4、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5、锦瑟年华谁与度?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峨眉山半轮秋月
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典诗词中“正言若反”的现象
正言若反,也称为隐嘲,或称为反讽、反语。

正言若反,就是内心的想法不从正面直接道出,而是借助反话,委婉曲折地透露出来。

这种语言技巧的本质,就是正话反说,使用可避免直接言说的浅露急切,使言辞更加隽永含蓄,意味深长,能更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正言若反的现象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较为广泛地存在,对诗词的表情达意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正言若反思想的析学理论依据
正言若反的命题,出自于《老子》今本第78章,它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是具有原则和中心意义的一个命题。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包阳,冲气以为和。

在他看来,当一切事物发展到顶峰,都会不可避免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转化到相反方向的极点时,还要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继而可能回到初始状态。

因此,要善于从反面来观察和辨析言辞,分析问题。

遍览《老子》一书能发现正言若反这类说法普遍存在。

如大成若缺,意为最圆满的好像是欠缺不足的;大直若屈,最正直的好像是枉屈的;大巧若拙,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大辩若钠,最善言辞的好像不会辩说、有口吃的毛病;上德若谷,最崇高的德行好像卑下的山谷;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好像若有若无,隐隐约约。

在这些表达中,成和缺、直和屈、巧和拙、辩和钠等本来是同一类事物的两个极端,是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却具有了同一性。

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辩证色彩和表达效果。

关于对正言若反的诠释,任继愈指出:正面的话恰像是反面的。

冯友兰则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把这句话理解成:老子感觉到他所说的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识相违反的。

就是说,似乎是反,而却真正是正确的。

正言若反这种哲学表述,在人们日常语言的运用中,常常演化成为正话反说或反说正说两种形式,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当郑国被秦、晋两国大军重重围困,形势极其严峻之时,心急如焚的郑伯在大夫佚之狐的推荐下,请来了曾经被冷落的烛之武。

面对郑伯的请求,烛之武推辞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意思就是说:我壮年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更做不成什么事情了。

这是在说反话,其实就是因自己长期得不到重用而发牢骚。

这种说反话的艺术,很讲究说话的技巧,既道出了内心的不满,又避免了直接指责郑伯,给对方留有情面。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

二、正言若反在古典诗词创作中的运用
正言若反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原则,也是一种含蓄蕴藉、曲折巧妙的语言艺术。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常常没有正面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而是采用曲径通幽、正话反说的方式来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正言若反这样一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诗句具有双重意义的结构,既有表面意义,又有深层意义,并且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是相反或相抵触的,深层意义常常是主体要表达的真意所在。

试看杜甫的《兵车行》: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是普遍心态,养儿可以防老,养女却如覆水难收。

但是当时唐朝正处安史之乱,连年战争,造成男丁大量被拉走服兵役、劳役,男子常年在外不得回家甚至战死他乡。

面对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一反常态,改变传统社会心理。

这种改变,突出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心灵创伤,用反常语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反常的现实。

这种手法即是正言若反。

诗词中,诗人刻意正话反说,是受外界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出于自身情感宣泄的需要。

一般而言,采用正言若反手法的原因有: 一是诗人直接表达受到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

如鲍照在其诗作《拟行路难(四)》一诗中写到: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哪镯不敢言。

其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表面上看来是豁达之语,劝慰人们各安天命,一切都是命中冥冥注定,不可勉强,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

其实内心却蕴含着无限酸辛和愤慨,既有对当时门阀社会的不满,也有对寒门士子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压制和世俗偏见阻碍的愤慨。

这种愤世嫉俗的情感因诗人的正话反说显得尤其深沉而忧愤。

二是诗人面对荒谬不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

如杜甫在其五言律诗《旅夜书怀》颈联中写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意思是说: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好呢?做官,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言辞甚为含蓄。

杜甫素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长期受压抑不能施展。

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鹊起,
这实非他本来意愿。

杜甫写此诗时,确实又老且病,但他官场离任,主要原因却不在此,而是由于受排挤。

诗人通过反话来表达心中的不平。

三是诗人在用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来加强效果,把情感向纵深处进一步推进。

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戊辰即事》一诗中写道: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嫌。

从此西湖体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诗句的意思是说:朝廷和约赔款的绢帛,达百万之巨,让诗人连青衫也穿不起了。

从今以后西湖边上不要再插杨柳了,全种上桑树养蚕,以供政府和戎算了。

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为保苟安的局面,不惜向金人输绢赔款,以至国衰民穷。

三、四两句诗人忽发奇想:金人如此欺负我们,朝廷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和绸缎从哪里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其实是反语,诗人并不是真正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随感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

诗句语言调侃幽默,讽刺性很强,又不显得直露,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三、正言若反对诗词表情达意的影响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

睹影知竿之语讲的就是以反影见正竿,因反面而识正面,如此反面、正面相得益彰,诗歌的情意表达更为巧妙。

正言若反手法正与睹影知竿这一说法意趣相通,在对诗词的情感表达上,体现了委婉深沉的抒情特点。

一是正言若反让诗词情感表达更具含蓄性,即在原有情感基础上多了一层曲折,蕴含有不尽之意,发人深思,耐人咀嚼。

如刘克庄这一首《满江红》: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上阕词人主要是回忆了往昔军营的生活,既有对自己写文书时文思敏捷的自豪,也有强敌压境、战斗紧迫的激昂,更有自比李广的怨愤。

词的下阕则是词人在抒发内心的悲凉和哀叹之情,此刻词人闲居家中,早已无路请缨,只能正话反说来倾诉心中的愤慨。

诗人既没有心思整理抗敌的方略和参军的物件,也生怕宾客谈及边塞战事。

只是靠焚香煮茗来虚掷光阴,或者是陪着小儿吟诵闲词娱情养性。

末句更是借《左传》中烛之武一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感慨自己如今是壮志未酬身先老,满含着凄婉悲凉的哀叹。

事实上,我们反而能读出诗人不甘寂寞,恢复山河的抱负信念始终不改的慷慨激昂,只不过是这种情感在正话反说的自嘲中愈显深沉伤痛。

二是正言若反让诗词情感表达更显深刻,它能够加倍深化原有的情感,以此带来强大的抒情效果。

如唐代诗人张说的《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茄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在诗句的尾联,诗人感慨道: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从表面上看,貌似在感谢皇恩浩荡,其实这正是诗人的愤激幽怨之语。

据《新唐书张说传》,诗人起初担任中书令,因与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又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

尾联绝非是什么阿谈歌颂之言,而是诗人借此传达对朝廷的满腹牢骚。

区区十字,却在这看似感激的情感中满含着怨望,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

清人姚范评论本联说:托意深婉。

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

三是正言若反让诗词情感表达拥有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使得读者在欣赏诗句时须得关注诗人所在的现实政治环境,做到知人论世,才能不至于在理解上偏颇过甚。

如柳宗元的《溪居》:
久为替组累,幸此南夷滴。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本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诗作,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

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

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赛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