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文学家、官员贾岛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追寻隐士的情景,但却始终不得其人的情节。
这种意境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失望很相似,引起了读者共鸣。
首先,诗人通过松下问童子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人寻找隐士的场景。
松下问童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偏爱和对于想要寻找的隐士的期待。
然后,诗人进一步搭建了一个情节,写道隐士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里的隐士代表了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世的境界。
然而,诗人却遗憾地表示,隐士的行踪无法得知,且在浓云深处,难以寻觅。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又深入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寻觅而又碰壁的情感体验中。
隐士的隐匿状态,使得他像一朵深藏在浓云之中的花朵,给人一种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此外,诗中的寻隐者,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
无论是对于隐士还是对于理想境界,人们总是渴望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无法如愿以偿,从而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体来看,《寻隐者不遇》展现了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与现实失意的矛盾,以及人们在尘世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渴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诗歌通过简练的文字和精准的描摹,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生向往的情境,使读者在欣赏之余也能体味到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在这首简短的诗歌中,贾岛以深沉、含蓄的方式探讨了人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诗人借隐士与寻隐者的描绘,传递了对于内心自由、远离俗世束缚的向往。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贾岛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繁华喧嚣下人们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困惑,也反映了一种唐代文人士人哲学追求的特点。
贾岛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入的心境,将自己的感悟转化为诗歌,发出了一种温暖而又哀怨的声音。
他所探讨的问题,不仅仅是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也触及了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会关心的问题。
因此,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松下问童子, 言师只采在药此去山。中,③④⑤童言云:子深回::答小指说孩 山。。 上云雾缭 云深不知处。 绕
寻隐者不遇
贾岛
•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 少的学童;
松下问童子,•
他说,师傅已经采 药去了山中。
言师采药去。 • 他还对我说,就在
只在此山中, 这座大山里,
云深不知处。 • 可山中云雾缭绕,
不知道他的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贾岛 童子 言师 不知处阅读训练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 著名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 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 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
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 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
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
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 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 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 《病蝉》诗“以刺公卿”(《唐 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
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 (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 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 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 人。 ②不遇:没有见到。
【朗诵指导】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 童子 )言师采药去。 • (童子 )只在此山中, • (童子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赏析唐诗《寻隐者不遇》

赏析唐诗《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的敬仰和追求。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首句“松下问童子”,以松下为背景,表现出隐者生活的清幽和高洁。
诗人在松树下询问童子,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的敬意和对隐者生活的好奇。
次句“言师采药去”,表现出隐者的生活方式。
诗人得知隐者去采药,表现出隐者的生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表现出隐者的生活方式的神秘和独特。
末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表现出隐者生活的神秘和高远。
诗人得知隐者只在此山中,但是云深不知处,表现出隐者生活的神秘和高远,也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的敬仰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隐者生活的向往。
对于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扩展分析:一、贾岛的人生经历贾岛(779-843)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他早年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因科举考试失意,才离开了山林,加入了禅门。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丽,尤其擅长五言绝句。
贾岛一生坎坷,经历了多次科举失利,然而他并未因此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二、诗歌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四句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隐逸世界。
其中,“松下”象征着隐士生活的幽静、高洁;“言师采药去”暗示隐士以草药为伴,与自然和谐共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则表达了隐士的神秘和超脱。
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人贾岛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当时的社会风气日益腐败,文人士大夫为了功名利禄而拼命钻营,与隐士的超脱形成了鲜明对比。
诗人通过这首诗,呼吁人们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
综上所述,《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古诗:寻隐者不遇()[1]
![古诗:寻隐者不遇()[1]](https://img.taocdn.com/s3/m/43168813b4daa58da0114a77.png)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人:小朋友,你师傅去哪儿了?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我怎么才能找到他? 童子:师傅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那他在山中何处呢? 童子:但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
在哪里。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
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
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
为当时诗坛所宗。
•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
话》等。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
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
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所见
•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清 袁枚
• ⑵ 振:振荡。说明 牧童歌声嘹亮。
•
•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
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
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
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
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
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
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
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
忽然闭口立。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朗诵指导】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赏析】
•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 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 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 林都被他惊动了。
•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 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 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 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 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5
我们可以推想寻访隐者 的诗人此时寻友不遇,
顿生惆怅之情。见
作业布置
1、试述《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意境。 2、试述《所见》所描绘的意境。 要求: 以上两题任选一题完成,字数不少于
400字。写在小作本上。
8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
袁枚,浙江钱塘(今杭州
市)人,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 号简斋。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 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 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 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 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 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 aa 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5
访问 寻隐者不遇
隐居在子,
说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句话中童子面对诗人的追问,只好指点:师 傅入山采药,只会在这座山中,至于具体所在, 他也回答不上来。什么原因? 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谁又能确定他的采药处所呢 ,
新课导入
➢ 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 化是一串珍珠,那么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 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 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 尽的遐想。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古诗!
3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
➢
贾岛,范阳(今北京近 )
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 。还俗后,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 微,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考 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恶”。贾岛 作诗,又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 敲,常为推敲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 是中唐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aa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有清新 之作,著有《长江集》。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四、悟诗情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问题:
( 动)态
地点在哪里? 林樾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歌声 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______
主人公是谁?牧童
因果关系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
一、知诗人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此:这。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的地方。 处:地方。 (童子)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
山中,可云雾弥漫,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 么地方。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句话中童子面对诗人的追问,只好指点: 师傅入山采药,只会在这座山中,圈定了一个大 体范围,至于具体所在,他也回答不上来。什么 原因?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谁又能确定他的采 药处所呢?这样写,既切合题意,又切合“隐者” 常常遁入山林、不与常人往来的特点。童子的回 答委婉得体,我们可以推想寻访隐者的诗人此时 寻友不遇,顿生惆怅之情。
猜想 。 前一句不是诗人的所见,而是诗人的______ 神态、动 的变化。 后一句体现了牧童__________
“忽然闭口立
作 意欲捕鸣蝉 ”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 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 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 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小结
寻访
寻隐者不遇
古代隐居在山中的 人
遇到,碰 到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去寻访一位在山林隐居的人,却 没有遇到。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
浪仙,号无本。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还俗后,参 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未被录取 ,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考试,被当时人 称为举场的“十恶”。贾岛作诗,又以苦 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著名的 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歌缺乏社会内 容,情调凄苦,间有清新之作,著有《 长江集》。
《所见》是( 清代 )代诗人(
袁枚 )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 不 知 / 处。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 话 )。
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
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四、悟诗情
( 动)态
❖ 问题: ❖ 主人公是谁?牧童 地点在哪里? 林樾 ❖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骑黄牛 ❖ _歌__声___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因果关系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 静 )态
❖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 前一句不是诗人的所见,而是诗人的_猜__想___
。
神态、动作
❖ 后一句体现了牧童______意__欲__捕的鸣变蝉化 。
❖ “忽然闭口立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这首诗是什么季节的情景?依据是什么?夏天
小结
❖ 《所见》是清代诗 人袁枚的作品。诗 人向我们展示了一 幅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 泼有趣。在对乡村 自然的描摹中,抒 发了诗人对乡村自 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2)解诗题
寻:寻访 寻找 隐者:古时候隐居在深山里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课题意为:作者寻访深山里的那个人却 没有遇到他
(3)明诗意
❖看图理解 言松
谁松下问童 子,谁言师 采药去?
师 下 松下:指出了
事情发生的地
采
问
点。也是隐者 的隐居之地。
童子:儿童,
药 童 未成年的人。
指隐者的徒弟
师:师傅,老
清代——袁枚
二、解诗题
yue`
“所见”,即诗人偶
然看到的一幅生活
bǔ
chán 画面。
所 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放牛的儿童
歌声振林樾。
传遍 树林中的阴凉处
意欲捕鸣蝉,
心想(要)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忽然闭口立。
闭着嘴巴 站着(闭住嘴不说话。)
三、明诗意: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 ,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3、古诗两首
(1)知诗人 (2)解诗题 (3பைடு நூலகம்明诗意 (4)悟诗情
寻隐者不遇
体裁:五言绝句
[唐]贾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 下 / 问 / 童 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
言
师 / 采 药 / 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 此 / 山 中,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你来想一想、说一说?
❖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 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 读者自己去想象。把这些编成一个 故事,讲给大家听。
作业:
❖ 1、背诵并默写古诗。 ❖ 2、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去 子 师(隐者)
。 , 问???
注意,只 是多音字
只在 此山 中 ,
云 深 不 知处 。 此:这里 只在:就在。
云深 :山高林密,云雾缭绕 不知处:不知道在哪里
理解课文后,填一填。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童子 ) 言师采药去 (隐者 ) 只在此山中
(4)悟诗情
❖ 全诗写了作 者寻访不遇 的焦急心情, 表现了隐者 高洁的性格 以及诗人对 他的仰慕。
作业: 1、课后习题第二题抄写生字组词 2、默写并背诵课文《寻隐者不遇》
❖一天,清代诗 人袁枚在郊外 散步,走着走 着,他停下了 脚步,他看到 了什么呢?
一、知诗人
袁枚 ❖
,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1739)进 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 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 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房文集》、 《随园诗话》等。
【赏析】
❖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 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 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 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 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 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 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 将蝉儿捉到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