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终极预测题及范文: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高考作文“人生道路上充满坎坷和荆棘,要认准方向”例文”

高考作文“人生道路上充满坎坷和荆棘,要认准方向”例文”《孟子》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逃避,应仔细分析失败,不断完善自身,重新踏上道路,勇往直前。
本次考试我自信满满,由于前几次考试的成绩超过了我的预期,非常不错,还在班级的前几名,所以便感觉有些“飘飘欲仙”了!我走在路上只觉四周充满了勃勃生机,鸟语花香,枝叶随风起舞,非常欢乐、祥和。
而我像一位“帝王”,感觉身处世界之巅,“睥睨万物,傲视苍生”。
殊不知自己只是在自娱自乐罢了。
考试题目一到手,我就开始做题,做起题来犹如神来之笔,做题做得非常连贯,有种行云流水之感。
仿若每道题的答案都出现在我的眼前,而我只需对照着它们将其写在答卷上即可。
做完之后,我一改常态地不去检查,不屑于做这些繁琐的事情。
每场考完之后我都非常平静,对于其他同学讨论的话题不屑一顾,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纯属乱改!当试卷发下来时我心中发出一声咆哮。
这怎么可能,分数怎么可能这么低,看着试卷上刺眼的分数,我感到脚下巨峰开始崩塌,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整个世界一片黑暗。
属于我的试卷一份份被发到我手中,听着同学们的笑声觉得是那么刺耳,突然想到以前我也是这样在下面嘲笑他们,现在他们一定很高兴吧!下课很快,放学很快。
放学后我独自一个人有气无力地走回家。
虚脱了!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双腿沉重得仿若灌满了铅。
明明艳阳高照,我却觉得四周冷嗖嗖的,显得冷清。
又听见一声声刺耳的嘲笑飘荡在脑海。
四周的风声、鸟鸣,甚至嗅到的能让人放松的花香,都化作了阵阵的嘲笑在回荡。
回到家我好像失了魂魄,没精打采的,正巧赶上放假,让我冷静了两天。
两天里感觉做什么都不顺心,最后只能带着浓浓的伤感去看书。
但假期结束后我却没了以前的自负,而是怀着一颗谦虚的心重回西山校园。
“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2019年高考作文题预测与范文(二)

2019年高考作文题预测与范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①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水平,而是我们的选择。
—《哈利波特与密室》②你真正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所作所为,—《蝙蝠侠:开战时刻》③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阿甘正传》④没有什么事情是肯定的,这也是我唯一肯定的事情。
—《美丽的心灵》⑤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死亡诗社》⑥有的人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
—《77天》影视作品的经典台词常常会给我们深刻的触动。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很多于800字。
【审题导写】这道作文题是2019学年(下期)深圳市宝安区语文统考作文题目。
总体来看,这道作文题出得不错。
形式虽然模仿2019全国高考I卷,但材料内容思考角度甚广:里面的各句话,看似独立,实则前后勾连,或正或反,逻辑性强,正所谓:“看似平常却崎岖”。
给人启发:老题型翻出新花样,旧瓶亦可装新酒。
考生要写好这次的作文,除了弄懂六句影视经典台词的内涵之外,还要抓住“请以其中的两三句话为就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来写一篇文章”,要完成这个写作任务,考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六句台词“分组配对”,换句话说,就是“合并同类项”,并提炼出各组的中心观点,之后才是选写自己认为最拿手的那一组的“两三句”。
试题给出影视作品的六句经典台词,要求以其中两句或三句为基础来立意,并合理引用,考生构思立意时,应抓住各句台词的内涵,并建构所选的台词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之为纽带,阐发自己的感触和思考。
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
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一)每句能够提炼出如下关键词:①选择、目标、理想、方向。
2019高考作文终极预测题及范文: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2019高考作文终极预测题及范文: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②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③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新时代领路人)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材料内容限制。
这道作文题的基本形式是三则材料加一句引导语,二者互相限制、互相补充。
对于这三则材料,无论从哪些角度思考,都要归结到“知”“信”“行”三者的关系上来,而对“知”“信”“行”三者关系的理解,也离不开材料的提示。
2.概念内涵限制。
对于“知”“信”“行”含义的理解,必须依据材料准确把握,写作中不能对其内涵进行修改。
如“信”在材料中的意思是“信仰”,就不可以理解为诚信。
3.立意限制。
立意时要扣住“知”“信”“行”三者内在的逻辑关联,不能只论述其中一个方面,也不能仅是将“知”“信”“行”罗列出来,分别论述而不指出其联系。
4.文体限制。
不管要写何种文体,都必须符合文体特征,不能写成“四不像”。
开放性1.立意是自由的。
“知”“信”“行”三者如何关联是自由的,三者的重要性和统一性,可以从个人、政党、国家、民族等多个层面来谈,有多个角度可以选择。
只要围绕三者关系来展开即可。
2.材料选择是丰富的。
“知”“信”“行”具有丰富的传统内涵和深刻的现代意义,可以触发考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古今、正反等多方面的事例均可以选择,考生有例可引,有话可说,有发挥的空间。
3.文体是自由的。
“明确文体”,即表明可以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
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导语】⼈们常说得作⽂者得天下,得作⽂者得⾼考,其实这话⼀点⼉也不夸张,作⽂在⾼考语⽂占分⾼达60,超过了整个语⽂总分的三分之⼀,因此⼤家不得引起重视,把握每⼀次写作⽂的机会。
下⾯⽆忧考要给⼤家分享了2019年⾼考作⽂题⽬预测及范⽂,希望⼤家可以多看看优秀范⽂,再来和⾃⼰对⽐⼀下,找找差距,继续加油提⾼作⽂分数。
2019年⾼考作⽂预测及范⽂:千古凭⾼谁来⽐ 【作⽂题⽬】 阅读下⾯材料,根据要求作⽂。
中国⾃古以来就有诸多关于“⽐”的说法,“钱财不⽐,妻⼉不⽐”,“⽐上不⾜,⽐下有余”等;当下,更是到处充斥着“⽐”,⽐谁更“恶搞”,⽐谁更“超级”,⽐谁更“芙蓉”……不过,也有⼀种⼈是⽐谁的好事做得多,⽐谁为国家做的贡献⼤。
请以“⽐”为话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
⽴意⾃定,⾃选⽂体,⾃拟题⽬。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优秀作⽂】 千古凭⾼谁来⽐ 黄鹤楼,昔⼈已乘黄鹤去。
缥缈⽆定的⽩云,依旧诉说着那⼀段令⼈⼼驰神往的神话,槛外奔腾的江⽔,⽆休⽌地涌流着诗⼈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思,他内⼼最深处的哀愁,汇成⼀曲不朽的千古绝唱。
黄鹤⼀去不复返,然⽽,有⼀天这⾥却来了⼀位谪仙⼈,答赋蔺相如,⽃酒诗百篇。
对于这样⼀座天下名楼,他应该留下⾃⼰的墨迹,可是他没有,那⾸天成的《黄鹤楼》已浸⼊⾻髓。
最后,他只得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诗⼈的惆怅⾃然要⽤诗来化解。
他来到⾦陵,六朝的繁华,在绚烂的烟花之地变得虚迷,旧事已随流⽔,他登上凤凰台。
在政治上,他登⾼⼀呼,天下应者寥寥,就在这⼀刻,他可以⽤任何⽅式来抒写⾃⼰的失意。
他⼤笔⼀挥,数百年的历史泻⼊他的胸怀,最终,从吴宫的花草到晋代的⾐冠中传唱出⼀⾸不朽的《登⾦陵凤凰台》。
有⼈说,这是他要和《黄鹤楼》⼀较⾼下,你写黄鹤楼,我吟凤凰台,诗⼈是否真⼼⽐较,我们不得⽽知。
后⼈愈是对这场胜负难分的“⽐”研究得愈深,他们在⽂学殿堂⾥就越焕发出绚烂的光芒。
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我看实力

【导语】整理了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大家可以看看别人的作文都是怎么写的,和自己的作文对比一下,看看思路和遣词造句上的不同都在哪里,在平常多加以练习,一定能在作文上有大的突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60分)(哈尔滨市第六中学语文试卷作文题)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武大靖第二次创造了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纪录,同时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带来了本届冬奥会的首枚也是一枚金牌。
武大靖的荣耀启发我们:面对以往,要牢记目标,坚持付出,积淀实力;面对当下,要信守规则,担当责任,发挥实力;面对未来,要坚信自我,不断突破,提高实力。
请以“我看实力”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我看实力什么是实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做出巨大贡献,靠的就是实力;在班级中你的成绩独占鳌头,靠的就是实力;奥运会中赢得金牌得到掌声,靠的就是实力;在舞台上展示自我博得群众连连喝彩,靠的就是实力……实力,就是指实在的力量。
那怎样才能具有实力呢?自信+努力=实力。
自信是力量的源泉,是理想的动力,是航海的照明灯。
拥有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面对生活中的竞争,我无时无刻不在努力,是我有自己的理想,我有自己的明确的人生目标。
列宁说:“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我觉得这是千真万确的。
没有理想的可怜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理想是一种精神支柱,如果说自信是动力,那么努力就是航船,有动力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成功到达彼岸。
友谊+努力=实力。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有时亲情不可以抹平,但友谊却可完美愈合。
孤军奋战,力量是有限的;有了友谊有存在,有了朋友的支持,力量就能无比的巨大,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实力就能不断增强。
在高中生活里,我更希望得到真诚的友谊,得到真诚的微笑。
外面的世界充满*,我们有时真的难以抵制,但因为我正努力,我不想轻言放弃,就算明知是失败我也会坚持到最后一刻。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注意事项:2019 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笞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巻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
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2019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勇于质疑?

【导语】高分作文肯定不是临场训练出来的,而是平时修炼出来的,它需要你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提升我们的境界,锤炼我们的思想。
文章恰如人的影子,人的境界提高了,思想独立了,文章自然也立竿见影。
高考快到了,整理了2019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9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勇于质疑【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谓)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欣赏】勇于质疑涅菲尔,在科学界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敢于挑战权威,最终获得法国科学院颁发的奖项。
他的获奖,固然取决于他所取得的成就,但若没有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即便有所发现,也可能湮没乡野,一生无名。
由此看来,只有具备勇于质疑的精神,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才有可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古今中外,勇于质疑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数不胜数。
袁隆平是个质疑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
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使人类远离了饥饿,给世界带来福音。
达尔文这个被宗教界称为怪物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大胆质疑上帝造人说,他认为地球上现存的物种都是由更古老的物种演变而来的。
他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并勇敢地发表出来,终于使人们从教会的谎言中走了出来,为后世的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发现被马克思称作“十九世纪三大发现之一”。
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两个铁球先后落地遭人诽谤,哥白尼质疑教会的地心说而被软禁,布鲁诺坚持地心说的真理为罗马宗教所活活烧死,这些伟人都有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并为*错误理念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作出了牺牲,从而为科学乃至全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三语文早读作文素材(2019.5.25)

高三语文早读作文素材(2019.5.25)【时文选粹】编者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从“一带一路”到“巴黎气候协定”,从“中非合作”到“埃博拉”救助,从“亚投行”开业到“亚欧班列”开通,中国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中国方案”带向世界各地。
“同不妨异、异无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题目凸显文章内容。
)①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日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
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再创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新时代领路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这一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
(开篇点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化意蕴丰富。
)②“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
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应相互协调、妥善处置。
“天下为公”,这既是中国古代先圣先贤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更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普遍憧憬和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作文终极预测题及范文: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②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
③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新时代领路人)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材料内容限制。
这道作文题的基本形式是三则材料加一句引导语,二者互相限制、互相补充。
对于这三则材料,无论从哪些角度思考,都要归结到“知”“信”“行”三者的关系
上来,而对“知”“信”“行”三者关系的理解,也离不开材料的提示。
2.概念内涵限制。
对于“知”“信”“行”含义的理解,必须依据材料准确把握,写作中不能对其内涵进行修改。
如“信”在材料中的意思是“信仰”,就不可以理解为诚信。
3.立意限制。
立意时要扣住“知”“信”“行”三者内在的逻辑关联,不能只论述其中一个方面,也不能仅是将“知”“信”“行”罗列出来,分别论述而不指出其联系。
4.文体限制。
不管要写何种文体,都必须符合文体特征,不能写成“四不像”。
开放性
1.立意是自由的。
“知”“信”“行”三者如何关联是自由的,三者的重要性和统一性,可以从个人、政党、国家、民族等多个层面来谈,有多个角度可以选择。
只要围绕三者关系来展开即可。
2.材料选择是丰富的。
“知”“信”“行”具有丰富的传统内涵和深刻的现代意义,可以触发考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古今、正反等多方面的事例均可以选择,考生有例可引,有话可说,有发挥的空间。
3.文体是自由的。
“明确文体”,即表明可以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
但由于要对三者关系进行思考,建议写议论文,该文体更容易将问题阐释清楚。
解题
这是一道由三则材料加一句引导语组成的任务驱动作
文题。
首先要把握住三则材料的中心,从而明确“知”“信”“行”三个概念的内涵。
第一则出自《尚书·说命中》,意即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所谓“知易行难”,强调的是“行”的重要性。
第二则材料选自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
篇演讲。
她强调的是“信仰”的可贵,希望青年人在一切都怀疑的时代里仍要相信美好的东西依然存在。
第三则材料是新时代领路人在2018年五四前夕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的讲话摘录,新时代领路人强调的是不能空谈道德、理想,而要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确定三者的内涵是:“知”是懂得(道理等);“信”是相信(美好),有信仰;“行”是做,即实干、实践。
写作中有考生将“信”理解成“诚信”,是不准确的。
其次要把握“知”“信”“行”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最佳立意点。
在写作中,多数考生都能指出三者应该兼备、缺一不可,或者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但这种思考过于笼统,欠缺深刻性和独创性。
如果表述为“信仰,源于正确的认知,无知而信叫盲从、迷信,坚定的信仰却能激励人去探知
笃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信为知行之首”“知行合一难,知行需要信仰来支撑,而信仰又在知行中内化”等,内涵就丰富得多了。
总之,对“知”“信”“行”三者关系的思考,一定要体现出思辨性,立意时可通过自设疑问、展开联想等方式来打开思路。
比如:对于“为什么知易行难”,我们可以想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名言;然后再反过来思考,“知”对于“行”的意义何在,就可以论述“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更好地行动”;而对于“信”在“知”与“行”中的作用,我们自然可以想到“信仰为知行指明了方向”“有了信仰,才能有坚定的行动”等立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坚定信仰,知行合一。
2.以知明信,信而笃行。
3.信仰为知行指明方向,知行让信仰闪烁光芒。
4.做人知信行合一,才能挺立天地间。
5.信仰使知行合一:信愈坚,知愈深,行愈远。
6.人生知信行统一:以信为首,以行为先,以知促行。
7.怀信仰,知万事,行四方。
8.知而信笃,行则志宏。
偏题立意:
1.明晓信仰,肆意青春。
(只写三者之一)
2.知行合一,不负芳华。
(只写知行,未见信仰)
3.乐知·诚信·笃行。
(“信”的内涵改变了)
4.知必信,信必行,行必果。
(立论不合逻辑)
范文展示
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
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青年人应摒弃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
”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
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
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
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
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
”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
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
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
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知而后信,信而后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
点评
题目以简明的三个三字短语,将“知”“信”“行”三者的关系和盘托出,可谓标题醒目、观点鲜明。
正文依次论述了直面现实、“知其难”能激发出信仰的力量,而“知其难”“信其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行其艰”。
论述层次清楚,尤其是全文都从青年人的角度来谈如何知难而上、怀信而行,格调昂扬向上,极有现实针对性。
全文引用的名言也十分贴切,为文章增色不少。
当然,文章有些语句稍显啰唆,个别地方论述的逻辑性也不是很好,但总体看来,本文仍可算一篇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