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评估解读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1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输血(auto1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
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
4.目标5.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
4.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
5.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
7.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
8.工作程序9.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
10.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 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输血前评估。
2.评估内容:病情摘要;输血前相关检查(如:WBC、RBC、PLT、HGB 、HCT、APTT、PT、血型、肝功能、病毒筛查结果)、有无输血史、是否需要输血(需要输血说明输血目的)、输血的方式,输血品种和用量、什么时间输、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不同意输血要注明拒输血原因)等内容。
3.输血前评估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临床用血指南》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不符合适应症要求的不予输血。
4.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
5.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签名。
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并签名。
二、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经治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病程记录”填写评价结果和签名。
输血后评价内容:实际用血量(时间、品种、用量);输血后相关检查结果(如:WBC、PLT 、HGB、HCT、APTT、PT);有无输血反应;输血效果(满意 / 欠佳)。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部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处罚并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标本采集、送检管理规范一、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1.目的: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2.使用范围:适用于各临床用血科室对所有输血患者的效果评估和临床用血质量的管理。
3.定义:无4.内容:4.1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方法在每次实施输血(24小时内多次输血按1次算)后24~72小时,对单一实验室指标改善,或单一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作评价。
4.2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指标4.2.1 红细胞输注4.2.1.1 实验室指标A. 精确计算: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复查Hb值,并与输血前比较,倘若未达到预期值则判定输注效果不佳。
计算公式:Hb预期升高值=[献血者Hb(g/L)×输注血量(L)/患者体重(kg)×O.O85(L/kg)×90%]。
注:输注血量指全血红细胞折算成的对应全血量,对于儿童患者应将公式中的常数0.085改为0.09。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60kg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2U(洗涤红3U)大约可使Hb值升高10g/L。
C. ≤24小时内的多次输血按1次算,应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后方可评估。
4.2.1.2 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或消失。
4.2.2血小板输注4.2.2.1 实验室指标A. 精确计算:Plt增加校正指数(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
注: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
最低有效指标:输注后1小时CCI≥7500/uL 或CCI≥7.5×109/L;输注后24小时CCI≥4500/uL或CCI≥4.5×109/L。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50kg的患者输注1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可使Plt增高30×109/L。
C. 排除出血、DIC等倾向。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1.患者的临床诊断;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13.血小板输注指征:内科系统疾病。
若>50____109/l,不需输注;20~50____109/l 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____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____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
若<50____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____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____109/l;70~100____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
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
(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
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的适应症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是指在进行输血治疗时,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和评判指标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判断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预后效果。
这个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的输血决策和评价输血成效。
首先,临床输血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以及确定合适的输血量。
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凝血功能、自身的输血反应史以及临床症状等。
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细胞比容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的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出血风险。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医务人员可以判断出是否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其次,输血成效评判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评判指标包括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生命体征、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血液学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善可以反映出输血治疗的效果,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的稳定与否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症状的改善可以反映出患者的临床病情。
同时,注意观察输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在输血评估和评判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情况等。
二、及时评估,及时进行评估,判断输血治疗的效果,调整输血计划和治疗方案。
三、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从多个方面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效果。
四、注意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在实施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医疗标准,确定适用的评估指标。
二、落实评估记录的要求,建立患者的评估档案,记录每次输血治疗的评估结果和评判结论。
三、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评估和评判的认识和水平。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机制,通过专家协商和共同决策,提高输血评估和评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是指在给患者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需要输血的必要,并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一般的输血前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评估:了解患者的既往输血史、过敏史、疾病史等,以排除可能的输血并发症和禁忌症。
2. 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腹部等情况,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输血的合适性。
3. 化验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与交叉等相关检查,以确定输血的血型和血液成分的适宜性。
4. 输血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患者,如产科、儿科、老年患者等,要进行特殊的评估和监测,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用血后评价制度是指在患者输血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评价和记录,以监测输血的疗效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一般的用血后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病情变化: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黏膜情况、出血或血栓等症状的改变,以及可能的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等。
2. 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输血后一般需要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以评估输血的效果和对患者的影响。
3. 并发症处理和记录:如出现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并发症,要及时处理,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后续的治疗和评估。
4. 效果评价和总结:对输血的疗效和可能的并发症进行评价和总结,以为今后的输血决策和临床实践提供经验。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患者的病情是否适合接受输 血治疗
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输血前需要评估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病情
输血后需要评估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病情变化
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或因素,如发热、感染、过敏等,这些疾病或因素可能影响输血效果。
患者是否存在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输血效果。
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器官功能异常,如肝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器官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输血效果。
病例讨论: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对 存在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 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跟踪和监督:对改进措施进行跟 踪和监督,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 决和改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记录和报告:详细记录讨论过程 和结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 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培训和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培 训和教育,提高临床输血评估及 输血效果评价水平。
,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输 血 评 估 03 输 血 效 果 评 价 04 评 估 表 格 的 使 用 05 评 估 结 果 的 反 馈 和 处 理
评估指标:包括血红 蛋白、红细胞压积、 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评估方法:根据患者 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进行综合评估
输血指征:当患者 血红蛋白低于 70g/L或血小板计 数低于 50×10^9/L时, 需要考虑输血
评估表格的填写时间:应在输血 前完成,并在输血后进行补充填 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估表格的内容:包括受血者基 本信息、输血原因、输血品种、 输血量、输血前检查、输血后监 测等项目
评估表格的保存:应妥善保存评 估表格,并建立输血档案。
评估表格的保存:每次输血后及时填写输血评估表格,并按照医院规定进行保存。 评估表格的使用:根据评估表格中的数据,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发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评估内容1.输血前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内容。
病史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输血史以及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反应的评估;体征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心肺功能、循环状态等方面的评估;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鉴定、血型抗体筛查、感染标志物检测等。
2.输血后评估:包括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并发症的评估。
输血过程中的观察主要包括监测输血速度、观察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并发症评估主要包括输血后发热、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的评估。
二、评估指标1.输血前评估指标: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免疫学检查等。
血型鉴定主要用于确定患者的血型,以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抗体筛查主要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与输血血液制品相匹配的抗体,以避免输血过程中引发免疫反应;免疫学检查用于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情况,以判断患者对输血的耐受性。
2.输血后评估指标:体温、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尿量等。
体温异常可能是输血反应的表现之一;血压和心率异常可能是输血反应、输血过量等问题的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反映输血的效果;尿量的监测可以判断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肾功能损害等情况。
三、评估方法1.临床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评估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2.实验室检测法:通过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感染标志物检测等,评估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问卷调查法:通过患者填写相关的输血效果评价问卷,了解患者对输血过程中的感受,评估输血效果的满意度。
以上是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输血前后的评估和评价,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输血效果。
同时,对于评估内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疾病和临床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级医院评审
检查项目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积极开
展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开展对
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建立临床
用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治疗效果的评价制度,
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有效输血治疗
。(19个检查要点)
等级医院评审
2、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 3、主管部门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 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个人用血权限的认定 5、医院有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 指标。 6、医院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要求。 7、医院对输血适应证有严格管理规定,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 10.有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落实情况督导检查,有记录。 12.异体输血量与上年度用血量比较,其增长率低于住院患者(或 手术台数)增长率 17.建立临床用合理有效用血治疗管理制度,在受血者病程记录中有 输血前受血者用血的评估记录,输血后有输血治疗效果评价的描述。 输血科有对受血者的评估、评价记录。
Massive transfusion--evaluation of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and outcome in two large teaching hospital trusts in Northern England
Vox Sang. 2009 Oct;97(3):247-53. Epub 2009 Jun 3
评估内容选择 评估对象 评估标准建立 实施方法
评估内容
评估的基本原则 公正 易操作 评估侧重点 单个病种 血液成分 用血医师 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
主要评估内容 用血概貌
医院 科室 医生 患者
输血申请合理性 输血适应症选择
操作方式
外科用血情况
人均手术用血总量
人均手术红细胞用量
人均手术血浆用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均手术血小板用量
公示内容
每月通报人均用血量(包括手术用血和治疗用血) 前10名主诊医师名单; 外科科室每月手术每台次用血量与上年度同期相比 的增长率; 内科科室每月输血患者平均用血量与上年度同期相 比的增长率; 血型差错情况; 手术备血、内外科用血规范性、合理性评价抽查结 果。
应用实例
输血指征合理性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或实验 室检查结果不符合《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输血指征要求,且在病 程记录中未做任何特殊说明而进行输血的, 扣主诊医师目标考评分1分; 输注过程监测评价:对于输血患者,病程记 录中无输血过程相关描述(如是否顺利、是 否发生输血反应等)扣主诊医师目标考评分 0.5分;
我国临床输血评估
血液成分应用 红细胞 血浆 血小板 专科用血 心血管 骨科 普通外科 临床医师用血
红细胞疗效评估
成人患者按:输入红细胞悬液单位数=体重 Kg×0. 08×(Hb期望值g/L-输血前Hb 值g/L)/50计算输注红细胞量,预约洗涤 红细胞时为红细胞预约量的1.5倍。 输注红细胞后24h内复查Hb,并与输血前 比较,在排除仍大量失血、溶血性输血反应 等原因后,若Hb未达到预期值,则判定为 红细胞输血疗效不佳。
内科用血量前5名科室名单
前10名主诊医师名单
医师本人用血评估记录
医师评估详情
评价内容
手术备血规范性评价 手术备血合理性评价 输血指征合理性评价 输注过程评价 输血后疗效评估 血型差错 输血相关医疗文书完整性、规范性评价
应用实例
手术备血规范性评价:术前不按照程序备血,强行 上手术或认为手术风险小不备血而术中需要输血的 ,扣主诊医师目标考评分2分 手术备血合理性评价:主诊医师每月用血量(按红 细胞、血浆、血小板分别进行计算)不超过计划用 血量10%为可接受范围,不扣考评分;超过计划 用血量11%-15%(含)扣考评分0.5分;超过 计划用血量16%-20%(含)扣考评分1分;超 过计划用血量20%以上扣考评分2分
血浆输注疗效评估
血浆输注的疗效判目前尚没有一定的标准; 主要是临床观察出血的改善情况; 实验室检查,评估方法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 类。 定量测定主要是各凝血因子在体内含量的 测定 定性测定主要包括PT、APTT、TEG、 SCA等;
血浆输注原则
维持正常凝血状态需要达到正常人的30%不稳定 凝血因子浓度,其中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只须 达到正常范围的20~25%即可; PT、APTT轻度延长一般不会发生出血,PT延长 超过正常范围中间值的1.5倍或APTT延长超过正 常值高限的1.5倍,并有临床病理性出血症状,才考 虑输注 FFP。 FFP的输注剂量为(10—20)ml/kg时,多数凝血 因子水平将上升25%—50%。 通常FFP的首次剂量10-15ml/kg,维持剂量510ml/kg 。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应当建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评价制度,定期对医疗 机构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评价。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应当建立临床合理用血情况排名、公布制度。对本 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和不合理使用等情 况进行排名,将排名情况向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 构公布,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应当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 标体系;将临床用血情况作为医疗机构评审、评价 重要指标。
Two hundred and four patients had a massive transfusion. Although only 1.3% of all transfused patients, the massive transfusion group used 10% of the total blood products. Their mortality rate was 34%. Factors independently predictive of survival were: a ratio of fresh frozen plasma: red blood cells > 1.1, OR 7.22 (1.95-26.68), and elective surgery, OR 4.56 (1.88-11.05). Factors independently predictive of death were: age (per year), OR 0.97 (0.95-0.99), liver disease, OR 0.25 (0.09-0.70), male gender, OR 0.41 (0.19-0.89), vascular surgery, OR 0.34 (0.12-0.96) and number of adult packs of platelets transfused, OR 0.69 (0.57-0.83).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估
血小板计数有上升、出血停止或明显减轻为 显效; 血小板计数无上升但出血症状有明显好转为 有效; 血小板无上升、出血症状亦无好转为无效。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估
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 CCI=(输血后血小板总数-输前血小板总数 )X体表面积(M2 )/输入血小板总数( 1011)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 (cm)+0.0128×体重(kg) -0.01529 。 以CCI为判断指标,若输注后1小时的 CCI<7.5或输注后24小时的CCI<4.5, 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发布主体__业务主管部门
实施主体__输血科
红细胞使用情况
血浆使用情况
血小板使用情况
准入
公示对象
科室(病区) 单病种 主诊医师
公示内容
每月通报外科用血量前5名科室名单 人均手术用血总量 人均手术红细胞用量 人均手术血浆用量 人均手术血小板用量 每月通报内科用血量前5名科室名单 人均用血总量 人均红细胞用量 人均血浆用量 人均血小板用量
Apr;8(2):89-93. Review
No evaluation of clinical appropriateness of blood transfusions can be made without convincing clinicians that there are rules, albeit imperfect, which establish what is, and what is not, appropriate. In the absence of this shared awareness the pursuit of appropriateness risks being a theoretical, although timeconsuming, exercise. In the absence of efforts to convince clinicians about the need to follow evidence, transfusion medicine physicians will not be able to be, as wished by Grazzini, the 'gatekeepers of clinical appropriateness of transfusion practices'. 没有任何临床输血合理性评价离得开临床医师。离开总所周知 的认识而追求合理性只能是理论上的,并且这也是一项耗时的 工作。离开临床医生对输血合理性规则的遵守,输血医师只能 沦为输血医学实践合理性的守门员。
背景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 全国等级医院评审 学科发展需求 血液资源稀缺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
第九条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临床用血 管理工作组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二)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 键环节和流程; (三)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 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 床合理用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