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激励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准备]学生:1.课前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它回忆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
这篇文章,富有教益,从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不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
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至于朗读教学,应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挑“爬下悬崖”这一重要片断进行教读,以加深体会和领悟。
[教学过程]一.精心导入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有表情地讲述):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等奖创新教案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提高阅读速度,勾画关键语句。
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一个人初到这个世界时,都是弱小的。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地磨砺,而获得成长,变得强大。
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坎坷和磨难,在磨难中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将走向自信坚强的远方。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的童年故事,看看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晕眩”“参差不齐”“惊慌失措”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
代表作有《内在的宇宙》《心理学的故事》等。
2.目标任务二:圈点勾画,理清思路◎请用3分钟默读全文,概括段落大意。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1)标志时间变化的语句:“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
(2)标志空间转换的语句:“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开始……往上爬”“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我往后移动了一下”“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小组成员合作,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或“冒险—遇险—脱险”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以“我”为陈述对象,复述课文。
提示: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给别人听。
复述时一要注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二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三要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为什么去冒险—冒险的具体经过—最后怎么脱险的),四可以适当援引原文中的词句。
《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感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意思。
2.深入思考课文中的哲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感悟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文章。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主人公在困难面前是如何应对的?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念?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深入思考课文中的哲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实践感悟文章。
2.预习下一课内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感悟文章。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念?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实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并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的散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设想作为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有较强的归纳领悟能力,预习能比较到位,但方法欠佳。
针对学生实际,安排一课时,按“引入新课——知内容——明主旨——拓思维——展联想——联实际”模式进行教学的,主要进行内容的复述,主旨的提炼,多角度阅读。
首先通过抢答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主旨,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多角度分析课文人物,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
”根据该单元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内容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我确定了本文的目标和重难点,即: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展开多角度阅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进行挫折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默读、复述故事;提炼文章主旨;多角度阅读训练,重在整体感悟。
部编版七上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了作者在父亲的引导下,如何一步步克服恐惧,成功爬下悬崖的经历。这篇文章强调了面对困难时,要勇敢迈出第一步,然后一步步努力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一个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变化,以及如何在实际中逐步克服困难。
4. 写作手法的传授:文章中运用了具体实例阐述道理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我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举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一手法。但从学生的写作实践中看,他们尚未能熟练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大写作训练的力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5. 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总体来看,这一目标基本实现。然而,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仍是我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案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活动将模拟文章中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认识到成功来自于一步步的努力。
教学内容:
1. 课文朗读与生字词学习;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3. 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感受作者情感;
4. 学习通过具体实例阐述道理的写作手法;
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1、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目标】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
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
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对学生的品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文章,它着重传达了“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现在和未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那么如何通过这篇文章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活动呢?一、教学目标1. 学习掌握单词:perseverance ;determination;2. 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结构,领悟文章中所传递的精神内涵;3. 发掘细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图片或者启发性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持之以恒的含义。
第二步:阅读文章(20分钟)教师布置阅读任务: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并呼吁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单词。
“perseverance” 和“determination”是学生需要着重理解及记忆的单词,教师要适时停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词的含义。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不少于三人。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理解及对文章中传递的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同时,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记录员、主持人、发言人等,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讨论。
第四步:创新活动(30分钟)分组内小组合作创新:学生将以往的课程和本节课程学到的精神内涵以图片、故事等形式呈现。
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来创新设计任何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如:制作义卖手链、写一篇文章等。
这种自主发挥的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合作精神。
第五步:总结(5分钟)教师汇总本节课学生提出的看法及感悟,同时强调文章中传递给学生的“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速度感知:抓取关键信息。
2.细品文本:学会自读旁批。
3.随文练笔:多角度写心理。
(二)情感目标:感悟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速读——读一个冒险故事1.默读课文,快速抢答: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⑵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⑶那座悬崖有多高?⑷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叫什么?⑸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⑹我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⑺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2.简要复述故事3.补充交代主人公长大后的人生经历,初步领悟文章主旨。
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如果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战胜了。
莫顿·亨特(1920—2016)(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二、细品——品一次心理成长1.指导朗读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①内心独白,展示人物心理例句分析:(第16段)“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第16段)“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结合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②读对应的心理描写,指导朗读2.讨论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的几种方法①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间接写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第7段)“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②写人物语言,实际在间接写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第22段)“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③写神态表情,实际在间接写心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字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心理变化。
3、培养学生不惧困难、战胜困难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多角度阅读。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素材准备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
本文选自《当代少年》
第一关:整体感知
一、字词听写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二、辨字组词
耸灌
怂罐
屡峭
篓俏
三、解释词语
训诫:小心翼翼:嶙峋:纳罕:炫目:啜泣:
四、解答问题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
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7、那座悬崖有多高?小山道有多高?
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小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11、“我”是怎样脱险的?
12、“我”现在多少岁?
用两个字填空,概括故事情节:(冒)险——(脱)险
五、结构划分:
(1-15)冒险
(16-22)脱险
(23)感悟
文章以一次冒险的过程为线索,采用倒叙的方式行文,最后点明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由事入理,条理清晰。
第二关:人物探究
一、局部品味
“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1最初:毫无信心
2继而:信心萌发
3随后:信心大增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二、语言评析
1、文中冒险、脱险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
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
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踩”字?为什么?
不能。
“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
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踩”就表现不出这种心理。
3、如何理解“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
环境描写。
渲染了夜晚来临、天色越来越暗的氛围,烘托了“我”身处绝境而又无人救助时紧张、害怕的心情,推动了情节发展。
第三关:深度学习
一、多角度阅读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
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
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
有句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
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
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
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
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
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2、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
是更多的朋友。
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
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
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
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参考观点:四个孩子的做法不是很得当。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种做法很不应该,是在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教师小结: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
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二、归纳主旨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文题含义
一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话;
二是一个道理: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突破,最终战胜困难。
第四关:延伸升华
一、内容引申
一句古语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的一生少不了经受挫折与磨难,但也正是在战胜困难的经历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写作特点
1、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2、记叙周密,巧设伏笔
3、善用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三、积累名言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2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3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贝多芬
课堂总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课下练笔:
小试牛刀
请运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200字左右。